<h3>李相超</h3> <b>二、征东情形如何</b><br> 李世民到达辽阳马首山后,按照功过赏李道宗、封马文举、斩张君乂,又与李勣一道火攻夺取了辽东城,改名辽州;十九年六月攻破白岩城(辽阳燕山山城),改名岩州,以降将孙伐音为刺史,当月底到达安市城(今海城营城子,一说大石桥海龙川山城)并于城东南击败高句丽十五万大军,敌将高延寿、高惠真及马韩酋长投降,将傉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迁至内地,张亮又胜高句丽军于建安城外;八月太宗移帐至安市城东,筑土山攻城,城坏后土山不慎为敌军所据,斩傅伏爱;九月十八日天寒撤军,传令押送辽、盖人口回师,耀兵安市城下,两天后到达辽东城,第三天渡过辽河,十月初一渡过蒲沟、渤错水,当月到达营州(今朝阳)、临渝关(今抚宁东二十里);十一月到达幽州、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州(今定州),十二月到达并州(太原晋源区),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七,太宗回到长安(今西安)。<br> 此次东征中,唐庭出动总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主要包括水军四万人以上(含水手),陆军六万人以上(包括诸番),再加上李世民率领的亲军。此次东征参与官员、将领颇多,据《全唐文》记载仅马步军总管即有四十人,所见具体人物有: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时封英国公,任太子詹事;辽东道行军副总管李道宗,时封江夏王,任礼部尚书;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时封郧国公,任刑部尚书;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常何,时任左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左难当(据《全唐文》,两《唐书》作副总管),时任泸州都督;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右骁卫将军)、冉仁德(巴东蛮族首领,汾州刺史)、刘英行、张文干(抚州刺史)、庞孝泰(南平獠族首领,原南州刺史),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幽州都督、虢国公,《全唐文》作第一军总管)、张俭(营州都督)、执失思力(驸马都尉、安国公、右领军将军,《新唐书》有载,实未到辽东)、契苾何力(铁勒别部酋长、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原西突厥奚利邲咄陆可汗、右监门大将军)、姜行本(左屯卫将军、金城郡公)、曲智盛(原高昌国王、左武卫将军、金城郡公)、吴黑闼(疑时为洪州刺史)。左一马军总管尉迟敬德,时任开府仪同三司行太常卿(已告老居家);夔国公刘宏基、张亮副将张金树(北燕州都督,《旧唐书》作副总管,疑有误)、大监阎立德、程名振副将王大度(《通鉴》作副总管)、张亮麾下丘孝忠(丘和之子、丘行掩兄弟,《通鉴》作总管);侍中长孙无忌,时任太子太师、赵国公。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时任检校礼部尚书(本官);阿史那社尔(驸马都尉、左骁卫大将军、毕国公)、右武卫将军阿史那思摩、兵部侍郎杨弘礼、中书令杨师道、中书令岑文本、黄门侍郎褚遂良;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兼琅琊郡公牛进达、张君乂(《新唐书》《通鉴》作总管)、左武卫将军王君愕、燕州刺史李元正、郎将刘君邛、弘文馆学士颜师古、尚辇奉御薛万备、折冲都尉曹三良、著作郎敬播、果毅都尉马文举、果毅都尉傅伏爱、罪官原太常卿兼馈运使韦挺。另有契丹首领於勾折及奚部首领苏支、新罗女王金善德等;此次东征,白衣薛仁贵、元仁基也参与其中。除上述将领官员外,在东征之前和之中还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及后勤保障人员,主要为:太子李治(于定州监国)、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马周、太子太傅高俭(即高士廉)、检校民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刘洎、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民部侍郎兼馈运副使崔仁师、太仆卿萧锐、少府少监丘行掩、燕州司马王安德、少监李道裕(代韦挺任馈运使)、太子少师房玄龄(留守京师)、右卫大将军兼工部尚书李大亮(京师副留守、十八年十二月卒)、特进萧瑀(洛阳宫留守)等。<br>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不仅准备充分,而且战果卓著,总共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白岩、辽东、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俘获人口共六万户16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次较大的战役,杀死高丽兵四万多人,唐朝将士死近二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七八。东征结束后,李道宗、李勣、张俭、马文举、阎立德、阿史那社尔、杨弘礼、元仁基受封赏,薛仁贵更是因表现卓异被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令北门长上,许敬宗因文笔得到认可;韦挺、崔仁师、杨师道因表现不佳被贬或被免,张君乂、傅伏爱因过被斩;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李道宗受伤,王君愕、颜师古、岑文本、姜行本因病或因伤而死。此次战争可以说是自后燕击败高句丽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唐太宗的此次亲征及之后的两次派兵征伐,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为唐高宗李治最后灭掉高句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