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大瑞金新鲜事

<h3>长征(历史事件)</h3><h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h3><h3><br></h3><h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h3><h3><br></h3><h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h3><h3>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h3><h3>部队:红一、二、四方面军</h3><h3>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h3> <h3><font color="#ed2308">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font></h3><h3><font color="#ed2308">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正在长征翻雪山过草地</font></h3> <h3>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开始出发,到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结束。</h3><h3>长征经过主要线路</h3><h3><font color="#ed2308"> 瑞金——湘江——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安顺场)——泸定桥——毛儿盖——腊子口——吴起镇——会宁</font></h3><h3> </h3><h3><br></h3><h3> </h3> <h3>长征发生主要事件</h3><h3> 瑞金出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是渡乌江才到占领遵义。</h3> <h3>四支红军长征队伍的出发地点和终点<br></h3><h3> 1、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h3><h3> 2、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h3><h3> 3、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h3><h3> 4、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h3><h3>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h3><h3>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h3><h3>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2万。</h3><h3>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总计。</h3><h3>红军长征胜利最后保留下来的兵力3万多人。</h3> <h3>红军长征时突破的四道封锁线是:</h3><h3>第一道封锁线:</h3><h3>国民党粤军构筑了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h3><h3>整个封锁线中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厂铁丝网、深沟、暗堡3层防御工事。在防御线的最前沿,布置有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陈济棠曾称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h3><h3>第二道封锁线:</h3><h3>国民党在仁化县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防,止红军直下仁化县城,威胁韶关,保卫广东,而实施迫使红军尽快离开粤境的军事行动。</h3><h3>第三道封锁线:</h3><h3>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h3><h3>第四道封锁线:</h3><h3>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在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第二步前计不成,就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地带。这两步计划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h3> <h3> </h3><h3><font color="#ed230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堂【二苏大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瑞金革命旧址:红星广场,红五星</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瑞金中华苏维埃军事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瑞金是江西四大摇篮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1931年11日至1933年4月,毛主席居住在这里,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这里办公。</font></h3> <h3>沙洲坝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前面有一颗千年古树。</h3> <h3><font color="#ed2308">瑞金红井的由来</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叶坪革命旧址,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房屋后面有一颗千年古树。有一天,主席在树下看书,敌人攻打我们苏区,发来一枚炮弹,没有发生爆炸。至今那枚炮弹夹在千古树树叉中间。</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瑞金叶坪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瑞金叶坪最早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一苏大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长征笫一山</font></h3><h3>云石山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又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被人们称之为“长征第一山”。海拔50米,主要景点:云山古寺。在茂密的树荫下促膝谈心丶相互交流丶相互沟通。由于相互间坦诚相处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张闻天通过与毛泽东相处和接触,思想转变很大,他也从中进一步找到了中央苏区红军受挫的真正根源,意识到了“左”倾错误给红军尤其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找到了中央苏区红军受挫的真正根源。历史赋予张闻天重任,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他的充分肯定。在遵义会议上他带头积极支持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h3><div>  </div><div><br></div><div>  毛主席在云石古寺居住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一段佳话。原来寺內住着一个年轻的看寺人,他叫骆能和,原籍广东恵州,1920年在新加坡佛教大学毕业,20岁回国后徒步来到云石古寺。他吃素精医,以术济贫,乐为群众解除疾病,并传授了9名弟子。且他学识渊博,思想开明,善于健谈,毛主席与他邂后,便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巳。俩人常常在一起促膝谈心,论古道今,讲佛经丶论医道,谈人生丶谈理想丶谈信念丶谈信仰。毛主席忘记了一切烦恼,心中压仰和悲偾得到渲泄。在逆境中不断奋起。由此,毛主席侧重向骆能和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思想丶讲述红色革命斗争的道理,并赠给两本马克思的著作给他,而骆能和把自已最珍爱的一部陈修园著的&lt;&lt;时方妙用&gt;&gt;送给毛主席。毛主席与骆能和的真挚友情,在中央机关丶红军中和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div><h3>  1934年10月初,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北路军和南路军疯狂地对兴国、石城、会昌和福建长汀等地进攻,敌強我弱,红军内线粉碎敌人“围剿”的希望已经破灭,战争形势相当严峻,中央苏区已危在旦夕,革命已经到了最危险时刻,为了保存更多的革命力量,让红色革命星星之火在新的征途上燎原。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中共领导人面前决定和思考的问题,最终选择了战略大转移。在离开云石山前夕,毛泽东、贺子珍为了革命事业,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毛毛留了下来,含泪托付给当地群众扶养,直至今日也没有任何消息。10日那天,风啸雨残,中央机关的领导集结在云石山丰垅村马道口的路旁,编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与当地群众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以及与红军惜别而悲伤的真实写照。</h3><h3><br></h3><h3><br></h3> <h3>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历史选择了云石山。1934年7月,正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安全起见,避敌锋芒,急需开辟便于隐蔽丶休养生息和保存革命实力及中央红军主力新的根据地。因为这里穷乡僻壤,山高林密,敌人难以察觉且群众基础好。另外,山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寺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方形围屋,占地3 00平方米,由一厅一院二横屋组成。整幢房屋处在石山上的绝壁之巅,而古寺东西北三面则危崖巨石。在古寺南侧绝壁之中,有1米厚的石块围墙围住。而围墙中间设有二道堡垒式大门,扼守着上山的通道,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铜墙铁壁。寺内有储藏室,室内长年干燥,易于食物储藏。又还有一口天井,储存着充足的饮用水源,根本不需担心山上会断粮断水。同时,在这座古寺里还设过'经馆'丶蒙馆,并办过小学堂,它是造福人民的文化摇篮。尤其是1931年地方赤卫队曾在山上寺庙安营扎寨,练兵习武,这支红色武装一直未被敌人发现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央苏区一支战斗力很強的地方武装。云石山由此成为中央首脑机关的大本营。1934年7月,中央机关秘密地从沙洲坝搬迁至云石山境內。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和中央人民委员主席张闻天,以及贺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员住在山上古寺。中共中央政治局驻扎在丰垅村的马道口,中革军委驻扎在田心村岩背、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驻扎在田心村沙排,少共中央局丶国家政治保卫局等中央机关驻扎在云石山附近村庄。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领导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连遭失败,损失极为惨重,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正日趋缩小。毛主席很多正确的意见丶建议和主张没有被党中央所采纳。忧国忧民的毛主席內心十分忧虑焦急,心情也极为沉重。但深明大义的他,以坚定的信念,仍然以革命事业为重,通宵达旦,忘我工作。并深入到于都、会昌等苏区县访贫问苦,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指导地方思想政治和军事武装等工作,宣传党的主张,激发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一生爱渎书的毛主席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古寺后的古樟树下深思研读。幽静的环境使他放下心中的烦恼和扰虑,静静地思考着红军如何在艰难困苦环境下避免覆之的危险,不断地保存革命实力和发展壮大红军队伍。还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敢干斗争的张闻天在山上弯曲的小径上漫歩。</h3> <h3><font color="#ed2308">长征第一桥</font></h3><h3> 武阳桥横跨于江西瑞金武阳镇绵江之上,</h3><h3>1934年10月初,红九军团从福建长汀出发,7日晚上到达瑞金,8日拂晓到达武阳桥过河。此后经会昌、过安远,追随红军主力西去。由于该桥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路过的第一座桥,被誉为《长征第一桥》</h3> <h3>  武阳桥原为木板桥,由13个桥墩、20余块木板构架成,是连接武阳村绵江河两岸的交通要道。由于桥上没有护栏,行人走上去摇摇晃晃,担惊害怕。1988年,瑞金人民把木桥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桥身距原址约100米,长111.6米,宽6米,两侧镶着造型美观的护栏,尤如一条巨龙横跨在绵江河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副司令员―――瑞金籍将军钟辉为长征第一桥题写了桥名。长征第一桥是一座革命的桥,记载着多少中央革命历史的艰辛!任何桥不能取代。</h3><h3>  1930年夏,武阳区游击队负责人杨斗文、刘国兴带领暴动的农民和游击队员,扛着梭标,端上长矛,从武阳桥上杀进县城,活捉恶霸地主,第一次把红旗插在了桥头。此后,武阳工农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建立了红色政权,并在多次的反“围剿”战斗中,不顾敌人阻拦、轰炸,一次次冲过此桥,送弹药、抬担架,支援红军战斗,为反“围剿”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h3><h3>  1933年春天,毛泽东带领一批红军战士来到武阳桥,在武阳村绵江两岸调查指导当地的春耕生产,亲自帮助两岸群众犁田插秧。由于武阳工农群众在春耕生产中的模范作用,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亲自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奖旗。如今,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会址依然默默地伫立在武阳桥头,见证着革命的发展历程。</h3><h3>  1934年夏秋间,随着广昌保卫战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中央,不得不决定实行战略大转移。正在福建闽西战斗的红九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后,于10月初从长汀出发,7日晚到达瑞金,8日拂晓到达武阳。由于人数众多,桥身单薄,部队通过武阳桥时,桥体摇晃厉害,战士们不得不分批分段过桥。过河火把的亮光与战士的咳嗽声引来了早起的群众。顿时,沿河两岸群众纷纷云集在武阳桥旁,把鸡蛋、米果、大豆、花生、草鞋、斗笠送到红军战士手上,有的还用松枝点火为红军照明。由于桥身摇晃厉害,部队过桥速度很慢,年轻力壮的小伙纷纷跳下河水,用身体顶着晃动的桥墩,保证红军顺利过桥。月光与火光交相辉映在绵江河上,永远地定格军民鱼水依依惜别情。此后,红九军团经会昌、过安远,追随红军主力艰难西去。</h3><h3>  1996年,原国家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视察瑞金时,亲自前往长征第一桥―――武阳桥视察。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杨尚昆亲笔挥毫题写“长征第一桥”。如今,长征第一桥沿河两岸人们,踏着烈士的血迹,在烈士走过的地方。</h3> <h3>  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木桥,历来吸引着众多媒体的关注,多次被影視作品搬上银幕。这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8集历史记录片《长征》,再次引用、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桥时的情景。<br></h3> <h3><font color="#ed2308">大柏地之战</font></h3><h3>毛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但是他很少摸枪,他还说自己要是需要拿枪的话,那红军的战斗力更强!他对于革命就是如此自信,也许他是一代伟人风采吧!</h3> <h3>同年林彪缴获了一把极为精美的手枪,想要把它送给毛主席,但他拒绝了,可是有一场战役,他亲自拿枪上了战场。那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这场战役如果失败了,红军就会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这场战役就是大柏地战斗。</h3> <h3>北伐结束后,毛主席准备带领大家离开井冈山,前往江西,但是到了大柏地的时候,遭到了敌军的埋伏,那时候红军的储备粮都吃完了,加之天寒地冻,很多战士牺牲在了路上。到最后我军只剩下了三千多人。</h3><h3><br></h3><h3>最后,毛主席决定和敌人决一死战,在勘察过地形以后,他的战术是打伏击战,即便在战前已经做好了精密的计划,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顺其自然。正是作战开始的时候,天公作美,起了大雾,敌军根本没办法看到我们行军轨迹,和敌军相会开始战斗时,我们因为出其不意,占了优势。但敌人反应过来以后,我们遭到了巨大的损失。</h3> <h3>因为我军的子弹不多了,所以战士们在子弹用尽的情况下就和敌人展开了肉搏,连毛主席和朱德的警卫员都上了战场,毛主席当时迫于形势也拿起了枪冲锋。毛主席喊了一嗓子冲锋,所有能站起来的战士们都士气高涨,跟着毛主席杀出了一条血路。这场战争红军以胜利而告终。</h3> <h3><font color="#ed2308">华屋村又称“红军村”</font></h3><h3> 华屋村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当时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h3><h3><font color="#ed2308"> “17棵松”的故事更让无数后人动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村里的17个年轻后生出发参加红军前,栽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不幸的是17位华氏子弟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手植的松树被后人命名为“信念树”。</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在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中,曾有过近两年县委书记的经历:1931年8月至1932年5月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2年5月至1933年2月任中共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font></h3> <h3>毛泽东弟弟毛泽覃在瑞金泽覃乡壮烈牺牲</h3><h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时年29岁。<br></h3> <h1><font color="#ed2308">编后感语</font></h1><h3><font color="#ed2308">现在网络很热门争评长征发地的问题。这些人吃着没事干,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到现在才几十年的事情。国家早把这个光辉历史早已记载下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颠倒红军长征光辉历史的事实。颠倒历史对长征红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不敬,对瑞金红军后代的伤害。</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从以上历史事件记载,确定瑞金才是真正的长征出发地。瑞金(瑞京)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可称“临时首都”。什么于都,长汀是地发地?当时瑞金是临时中央政府,很多重大事件必须在临时首都商议讨论制定下来的中央文件。</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小编确定长征出发地是瑞金有以下几点:</font></h3><h3><font color="#ed2308">1、毛泽东,周思来等国家领导人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font></h3><h3><font color="#ed2308">2、1931年11月7至20日在瑞金叶坪召开“一苏大”。颁布最早婚姻法,制定国家相关政策等。</font></h3><h3><font color="#ed2308">3、1934年1月22日至2月5日在瑞金沙洲坝大会堂召开“二苏大”。制定国家相关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提议首都大转移等会议。</font></h3><h3><font color="#ed2308">4、瑞金红井的由来。</font></h3><h3><font color="#ed2308">5、长征第一山(云石山)出发地。</font></h3><h3><font color="#ed2308">6、长征第一桥(武阳桥)</font></h3><h3><font color="#ed2308">7、大柏地之战</font></h3><h3><font color="#ed2308">8、邓小平在1931年8月至1932 年5月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font></h3><h3><font color="#ed2308">9、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泽潭乡英勇牺牲。所以就是泽潭乡名字的由来。</font><br></h3><h3><font color="#ed2308">9、红军村“十七棵松”的故事</font></h3><h3><br></h3><h3><br></h3><h3></h3><h1>编 辑:大瑞金新鲜事</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