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 孩子好不容易长大到三岁,能吃能喝能跑能动了。<br> 最欢喜吃东西,对一切美味的食物都来者不拒。小时候,在我们母子、父子之间对话最多的都是关于吃:妈妈,今天吃什么啊?爸爸,我想吃肯德基大鸡腿了。看到他端坐在小椅子上津津有味地嚼着我做好的食物,比自己吃还来得香甜。眼睛都不转地盯着其他小朋友吃东西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但从不伸手要,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即使邀请他分享,但也会眼睛望向我,争得我的同意。<br> 喜欢动。自从给他买了第一辆汽车玩具,就对汽车爱不释手,家里沙发上、茶几上、地板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学会骑单车后,家里就成了他的“练车场”,围着茶几,速度飞快地打转,看得人眼花缭乱。稍大点,家里已留不住他,每天的活动就是到小区里和其他小朋友组成一个小车队,你追我赶,兴起时两只小腿从轮子上松开,那小模样十分的开心快乐。皮肉擦伤是常事。有一次,因为玩跳跃终于吃了大亏。从茶几上跳到沙发上是他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为了显示自己厉害,那次站在军帽盒子里从茶几上往沙发跳时,因为军帽打滑,整个人倒栽葱下去,头先着地,发出“咚”的响声,把我们都吓坏了。仅凭哭声就知道这次是真摔狠了,头上起了个鸡蛋大的包,所幸没有酿出大祸。事后我后悔不已。这种事有可能导致最严重的后果——脑部和脊椎受伤,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并不鲜见,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让“北岛”等青年诗群敬重不已的现代诗歌默默奉献者“赵一凡”,就是幼时倒栽地使得脊骨严重受损而致双腿残疾。此事让我警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留了个心眼,即使他就在身边玩耍,也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扫他一眼,生怕再出意外。为何老人们总说,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亲身带过孩子的人才心领神会。<br> 喜欢笑,家里常充满了他银铃般的笑声。最爱和爸爸玩“剪刀石头布”和“老鹰抓小鸡”,父子俩经常笑得滚成一团。爸爸还爱搞怪,伸出舌头做一个搞笑的动作,或者伸出兰花指扮个京剧里的“旦角”相,便逗得他笑弯了腰,笑出了眼泪。看到他小脸蛋笑得通红、嘴巴都快咧到耳根了,自己也忍不住嘿嘿地笑出了声。自从有了他,虽然不能再像从前可以几个小时流连书斋、也不能在周末痛快地睡一个下午觉,人变得象一根弹簧,整天绷得紧紧的,很少有轻松、悠闲的时候,他的向日葵般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慰和奖赏。<br> 有人说,孩子的性格并不只是父母性格中各种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其中有的元素在父母的性格中根本找不到。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自然会观察他的智力、性格包括情商各个方面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对事物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会明确地表达他的想法和愿望。有时候又会如成人般的懂得以不变应万变。</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3>1994年夏</h3> <h3>1995年夏</h3> <h3>会自己拿筷子吃饭了</h3> <h3>和欢欢姐在一起玩,也不知道在玩什么。</h3> <h3>快乐的父子俩</h3> <h3>刚开园不久的荔香公园</h3> <h1><br> 有段时间,我和他爸爸不断地试探他内心对父母的感受,开始是两个人一起问他: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他抬头看一眼爸爸,又看一眼妈妈,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妈妈都好!” 我和他爸爸都不甘心,又背着对方悄悄地问他同样的问题,他还是这样回答。试了几次后,不得不善罢甘休。事后,我对他爸爸感叹:“这孩子太象我了,不会耍两面派。”爸爸的回答是,不一定,他太聪明了,谁也不得罪。<br> 不知为何,在儿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和他爸爸从未规划过儿子的未来,也从不问儿子长大想做什么这类问题。也许是缘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和他爸爸都是六十年代生人,那时候,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父母又何尝规划过我们的未来?我们想的是,一生健康、平安,就是幸福的人生。所以,无论儿子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是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也没有让儿子学业之余去学钢琴、小提琴之类。<br>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过。当看到其他朋友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也曾经想像过他端坐在钢琴前如痴如醉弹奏的美妙背影。但一想到学琴要占用他宝贵的玩乐时间,还是动摇了。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不应背负太多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让他日后回味不已的童年。所以,在他三岁到小学这段期间,我们一有空就带他走亲访友或接触大自然。目的就是想给他找玩伴,还有就是让他认识到生活中的种种。<br> 我很赞赏有位儿童专家说的话。她说: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他自己去认识世界、面对冲突、遭遇困难。孩子并不需要一个绝对单纯、过于安静或者屏蔽掉一切障碍的“儿童环境”,那是医院的重症病房,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存在。<br> 我们虽然住在26楼,有两个洗手间(在2000年已算难得),他也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姨妈每天做可口的饭菜,各方面条件较好,但大多数亲戚都在深圳的各个城中村租房住。我们在周末假日便带他去看望舅舅和姨妈们。狭窄的弄堂,垃圾随处可见,阴暗狭小的房间里,摆放着上下两层床,到处堆满了东西。这就是深圳的城中村,也是亲戚们生活的地方。他曾经问过他的小姨妈,为什么要住在这里?为什么房间里还住着不认识的人?同时打两份清洁工的小姨妈哈哈大笑地回答他说:因为这里便宜啊。姨妈租一套房花1200元,再把其中一个房间租出去,自已就只出几百元租金,这样不是划算多了吗?.<br> 这其实就是深圳城中村最典型的“二房东”“房中房”,也是最令当地政府头疼的事。他太小,懂不了。我们便慢慢告诉他,在深圳,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像我们家这样的房子,很多人都像姨妈样住在这种窄小的房子里。<br> 我们之所以让他见识这些生活场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他能在小小的年纪就住上高楼大厦,应该是件非常庆幸的事。如果我们只是口头说教并不管多大用,让他用自己的眼睛看,并向亲人发问,更有意义。<br> 他似懂非懂地点头。<br><br></h1><h1> 小男孩都是调皮的,儿子亦然。但也有非常温顺、乖巧的时候。每每我在厨房忙碌,他都会走进来,默默地站上一会,如果看到有他最喜爱的蒜苗炒肉,常会自告奋勇地亲自上阵挥铲几勺。看到我下班了还未回家,总会打电话找我,问我回不回家吃饭,如果得知我加班,会说一句,妈妈,早点回来,别太累了。听到他这样说,心里特别温暖。儿子虽不黏人,但与父母分手、回家都会主动地打招呼,家里如果来了很多客人,他会主动走上前来,每个人都喊到。<br> 他有时十分天真可爱。知道我怕坐飞机,2001年4月我去韩国,打电话回家,他拿起话筒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的飞机没有掉下来吧?令旅途寂寞的我立时笑出了声。那几天一想起他这句话,嘴角都不由自主地荡起一丝笑意。<br> 儿子不仅是我的贴心宝贝,也是他爸爸最好的陪伴。2000年,爸爸大病初愈,闲暇时间较多,他成了爸爸的小跟班。周末,爸爸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他逛大街小巷、商场公园,去得最多的是离家一里多路的荔香公园。正值公园建成开放,游人不多,刚种上的树木个个象小矮人。爸爸骑着车、儿子背着枪,认完花木,然后把它们当着假想敌一阵扫射。有时候父子俩什么都不干,坐躺在草地上看鸟儿飞过蓝天,十分惬意。<br> 现在住宅密集的前海路十几年前虽然建起了前海花园,但在阳光棕榈以南一带还都是大片的渔塘(当地人叫“基围”,就是在海边围起一块块田养虾和鱼),被爸爸发现后常带他来。这是处世外桃源,说不出的自由和清静。爸爸坐在田坎上,看着远处的高楼,思索着自己的人生,问自己为什么会得这种要命的病?检讨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看累了,就闭上眼睛,让清凉的海风吹过面颊,心地里暗暗发誓,要重新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儿子则在田坎上走来走去,脚下就是小小的游动的鱼虾,蹲下身子看,他很想下去用手摸一下。走走看看后,他就坐到爸爸的身边来,翻开带来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大声地读里面的诗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br> 清脆的童声在一览无余的空中回荡,望着天空下他那张微微颔首的胖嘟嘟的小脸蛋、一双好看的剑眉、红润的小嘴唇,爸爸不由向着广淼的天空默默祈祷:老天,让奇迹发生在我身上吧,我想看到他长大,看到他读高中、读大学......<br> 在爸爸的陪伴下,他变得阳光、幽默、有生气。七岁多他和爸爸乘电梯,有人看他可爱问他:“这是你爸爸吧?”他抬头扫了眼前的爸爸一眼说:不是才怪!惹得电梯里一片笑声。<br> 电视里正在热播影视片“笑傲江湖”,我和他爸爸商量后决定有条件地给他看,那段时间他放学后早早就回家做作业,人也特别听话,每天盼着等着。晚饭时爸爸叫他喝汤,他来了一句:弟子万万不从。这本是电视里的一句话,被他现学活用,我和他爸爸被他逗得前仰后合,饭喷了一地。<br> 2001年的六一儿童节,爸爸带他到大剧院看电影《小猫贝贝历险记》,连看了两场。回家后,儿子兴奋地告诉我电影很好看。爸爸要他写篇日记,他欣然应允。日记里写到,当他看到流浪的贝贝历尽艰辛终于回到妈妈的怀抱时,他哭了。可当爸爸的居然不知情,承认自己看第二场时睡着了。<br> 可能是受电影的启发,几天后,他在作业完成后,为我和他爸爸分别画了幅速写,并配上文字:老了的爸爸和妈妈。把我们画得慈眉善目,老态龙钟。<br> 这个阶段凡儿子提出的要求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我们一般都满足他。只有两点没有达成他的心愿。第一个,他很想有个弟弟或妹妹。楼上29楼他一个同学的妈妈在澳洲生了个妹妹,他觉得非常可爱,因而生出羡慕之意。第二个,他最喜欢的动物是小狗,这点我也无法满足他。因为过去的工作经历,我最讨厌的动物就是狗。他11岁时,姑姑送给他一只玩具狗,我心里好笑,他都这么大了,会对这只玩具狗感兴趣吗?时间过去了两个多月,我看到它并没有像以前那些“圣诞老人”被扔在角落浑身落满灰尘,而是神气活现地躺在儿子的床上。直到有一天早上,我看到儿子床边的椅子上躺着“小狗”,身上不仅盖着毛巾被,脚上还穿着袜子。问了他才知道,他是怕玩具狗被爸爸压痛,才把它移到椅子上的。<br> 眼前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看来,即使父母再温柔、再体贴、再尽心尽意地抚养和陪伴,如果没有来自小伙伴的亲昵和友谊,他的童年仍会陷入孤独和无趣。可惜的是,无论他的呼唤和渴望多么真诚而热烈,我都无法满足他。这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他的命运。他虽然无法享受到一奶同胞的相助和关照,但他在人生道路上仍有可能交往到和同胞兄妹一样深厚的手足情。衷心地祝愿吧。<br> 现在想来,整个幼儿和小学阶段,是他人格初步成型、个性自我发展的时期,他带给我们无数的幸福时光。正是这种幸福让我们忘记了生活中的不幸,携起手来,勇敢前行。<br> 邹丹。2015年11月于深圳</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3>读书了</h3> <h3>自己的小房间</h3> <h3>在大南山上</h3> <h3>吃麦当劳</h3> <h3>2004年游周庄</h3> <h3>母子</h3> <h3>游野生动物园</h3> <h3>2007年香港</h3> <h3>2008年夏</h3> <h3>2010年在华侨城中学门口</h3> <h3>2013年开始留学英伦</h3> <h3>英国的伦敦塔</h3> <h3>2017年硕士毕业了</h3> <h3>2017年游览欧洲多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