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br></h3> <h3>白话译文</h3><h3>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h3> <h3>歌曲</h3> <h3>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br></h3> <h3>书法</h3> <h3>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br></h3> <h3>拼音版</h3><h3>téng lǎo shù hūn yā ,</h3><h3><br></h3><h3> 枯藤老树昏鸦,</h3><h3><br></h3><h3>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 jiā ,</h3><h3><br></h3><h3> 小桥流水人家,</h3><h3><br></h3><h3> 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 。</h3><h3><br></h3><h3> 古道西风瘦马。</h3><h3><br></h3><h3> xī yáng xī xià ,</h3><h3><br></h3><h3> 夕阳西下,</h3><h3><br></h3><h3>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 。</h3><h3><br></h3><h3> 断肠人在天涯。</h3> <h3> 天净沙·秋思赏析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br></h3> <h3>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此调主要有两种格式,均要求句句押韵。正格为五句四平韵一叶韵,第一、二、三、五句为平韵,第四句叶仄韵;变格为五句三平韵两叶韵,第一、二、五句为平韵,第三、四句叶仄韵。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h3> <h3>格律说明</h3><h3>天净沙,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不算),除第四句为四字句外,其余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其基本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去上(韵)平平平去(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其中首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二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三句首字可平,尾字可平叶;四句三字可仄;五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此调要求句句押韵,一、二、五三句平仄完全相同。其难点在第三句末尾两字,声调规定极严,前一字只能用去声,后一字只能用上声。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瘦”为去声字,“马”为上声字。另外,第四句末尾一字,只能用去声或上声字。</h3><h3>正格</h3><h3>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其中第一、二、三、五句为平韵。以乔吉《天净沙·一从鞍马西东》为例。此曲为元人小令。第四句叶一仄韵。《老学丛谭》有无名氏曲二首,正与此曲同。谱内可平可仄,即参后作。</h3> <h3>变格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其中第一、二、五句为平韵。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此曲第三、四句,俱叶仄韵。孟昉曲《天净沙·十二月乐词》十二首,其十首俱与此曲同。惟一首起句“七十二候环催”,七字、十字俱仄声。又一首,第四句“风高露下”。风字平声,露字仄声。[3][4]<br></h3> <h3>格律对照</h3><h3>正格</h3><h3>格律对照例曲:乔吉《天净沙·一从鞍马西东》</h3><h3>平中中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h3><h3>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胧。薄幸虽来梦中。争如无梦,那时真个相逢。</h3><h3>变格</h3><h3>格律对照例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h3><h3>中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h3><h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h3><h3>(说明:曲牌格律与对照例曲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曲使用斜体字排印。曲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h3> <h3>评:</h3><h3>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r></h3> <h3>评:</h3><h3>枯藤老树昏鸦,</h3><h3><br></h3><h3>小桥流水人家,</h3><h3><br></h3><h3>古道西风瘦马。</h3><h3><br></h3><h3>夕阳西下,</h3><h3><br></h3><h3>断肠人在天涯。</h3><h3><br></h3><h3>元曲作家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散曲甚至被称作“秋思之祖”。</h3><h3><br></h3><h3>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并非完全自己原创,而是模仿而来的。这首散曲的原型,来自于《天净沙·秋》:</h3><h3><br></h3><h3>孤村落日残霞,</h3><h3><br></h3><h3>轻烟老树寒鸦,</h3><h3><br></h3><h3>一点飞鸿影下。</h3><h3><br></h3><h3>青山绿水,</h3><h3><br></h3><h3>白草红叶黄花。</h3><h3><br></h3><h3><br></h3><h3><br></h3><h3>这首散曲作者出生时间比马致远还早20年,名白朴,白朴即是马致远的前辈,也是杂剧名家,两人在当时名声相当,马致远当时是不可能不知道白朴的这首作品的。但为什么马致远这这首散曲,却超过了他的这位“师傅”的作品,名扬百世呢?</h3><h3><br></h3><h3>显然,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水平已经远超白朴。</h3><h3><br></h3><h3>首先,在形象对比上,马致远的更加突出,他很巧妙的把三组意象,九个景物组合在了一起,第一组即“古藤老树昏鸦”,表现的是悲秋之境。第二组却产生了反转,“小桥流水人家”,稍有欣喜之情。随即又一转,“古道西风瘦马”,与第一组意象产生呼应,画面中景物,藤、树、鸦和道、风、马,前面的修饰是枯、老、昏和古、西、瘦,合在一起,就点出了秋天的悲凉。</h3><h3><br></h3><h3><br></h3><h3>另外,这三组意象在空间上也是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最后的“夕阳西下”,营造出了时空统一的场面。画面直抵人心,达到了完美统一!可谓手法老道,大巧不工!</h3><h3><br></h3><h3>马致远营造出的这种意境,后人不禁赞叹“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意思即作者把这种意境已经写到了极致,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词不可换。</h3><h3><br></h3><h3><br></h3><h3><br></h3><h3>而白朴老先生的《天净沙·秋》在意境上就单薄了很多:</h3><h3><br></h3><h3>孤村落日残霞,</h3><h3><br></h3><h3>轻烟老树寒鸦,</h3><h3><br></h3><h3>一点飞鸿影下。</h3><h3><br></h3><h3>青山绿水,</h3><h3><br></h3><h3>白草红叶黄花。</h3><h3><br></h3><h3>虽然白朴运用了十二个意象,但却显得零散,缺少“断肠人在天涯”般的灵魂。</h3> <h3>教课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