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颍水悠悠情——韩十一翁的传说与探究(下)

汉夫

<h3>  颍河水道变迁。</h3><h3> 黄河淮河是中原、淮北、苏北、鲁南平原的母亲河。颍河是淮河重大支流。汉代鸿沟,北有济水,南有颍水、汝水,源于荥阳黄河南岸广武山,东南流泾陈留、扶沟、西华、陈州城东入项城北部黄河故道(今颍河)。</h3><h3> 颍河源出登封少室山,南泾城内、密县、禹州城北分流南北,二流各曲折几县后再次于临颍县北合流东南,于商水县西北(古名渚河口,今孙家咀)汇合汝水东流周口东的颍(河)歧(河)口(今李埠口高山顶提灌站)汇泾黄寨、南顿(项城),东南泾楼堤、高寺、直河头、韩湾、临泉、阜阳、颍上、正阳入淮河。宋、元、明时期黄河多次决口南下夺淮入海入(长)江,北流后豫东皖北苏北原河道水系泥沙淤积,许多地方水系大变。源出鲁山县尧山的沙河、源出方城的澧河于漯河汇流东下与颍河汇流周口,夏秋滞洪殃及商水、西华、项城、淮阳、沈丘等地,因此元代陈州府从颍歧口挖河引洪东至项城北部水寨的黄河故道,此后颍河、沙澧河、贾鲁河从周口汇流东去水寨、槐店、界首、太和,在阜阳归流原颍河水道。项城沈丘境内的古颍河道承纳源出漯河召陵、泾过商水的汾河水,遂称为汾河。泥河上游为上蔡县黑河支流,流泾项城与沈丘南部,在沈丘老城西李坟闸上游与汾河汇流入泉河,泉河东流阜阳入颍河。当代颍河流泾河南省西中东部30多个县市,皖西北5个县市。项城与沈丘的界河直(谷)河,古时南通汾河(古颍河),北与陈州东的西北向蔡河联接一体,成为北宋四大漕河之一。</h3><h3> 项城中部广泛传说中的汾河、谷河曾为北宋运粮(漕)河,张埝的奶奶庙(曹娘娘),皇帝巡游漕河边邂逅民女,曹营出皇娘娘,直河南边的磨骨寺,韩营北的龙凤沟,富集演变为付集的诸多故事,当非子虚乌有。</h3> <h3>  颍河明珠周口,宗亲情谊暖流。传说明代永乐年间周国昌在此摆渡后,发展为永宁集,航运通淮达江,清中叶已成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晋陕豫与浙苏皖商品交易集散地,盛时有72个专业市场(行)。后来随着铁路、公路客货运输业兴起,颍河中下游建闸停航,周口发展滞慢。如今颍河航运在国家大力支持和豫皖协作下,复航多年,周口港已成豫内河最大港口,2018年吞吐量1300万吨,占全省的85%。“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习习生辉,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交聚,又恢复了生机活力。</h3> <h3>  颍河航运兴旺,沿岸商务兴城。清代颍河流域人口大增,民间与官府有一定的人财物疏流筑堤,开埠设集。漯河、周口、水寨、槐店、界首、太和等河川交汇岸边,由渡口而集市,因集市税收官方设管理机构,集市衍生商业作坊,人口、市场壮大又増置官署而为城市,一方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军事中心。颍河上下的诸多现代城市,概莫例外。沈丘、项城二县趋颍河航运之利分别于1950、1953年将政府北迁颍河岸边,民国时期舍历史城治鲖城而取泉河南岸沈丘集作为临泉县城。泉河上游的汾河、泥河缺乏航运之利,虽河桥边农贸集市延续而无工业品制造和商品交换,市场商务囿限,县城失存。</h3> <h3>  城市与集镇,一方经济政事文化中心,社会各界人士活跃的舞台与场所。一部分村民因政事和商务等事务,常入城赶集,路途、店市遇识叙话,宗亲间多了情谊互助,少了隔膜纠纷,诞生许多故事佳话。民国时期,韩营村韩万聚、韩振铎以及鲖城区域韩氏宗亲等频繁出入周口水寨夹河集,韩振歧与夹河集豪士韩洪早、姜寨名绅韩朝珍,韩重俭与韩老家的韩明祥等密切往来。韩重伦在界首税务机关任职,妇人娶自莲池,韩自耕在界首经商娶二房。韩重良在沈丘县城学汝阳刘毛笔等文化用品制作技艺,行销沈丘、界首、临泉等地,淮海战役与刘邓大军南下北上时期,多次见闻国共大军行军、宿营、设防。韩青云在刘庄店、沈丘城商务活动频繁,某日在刘庄店得悉老洋人一杆土匪计划夜袭韩营寨,返途巧设连环计,引导冯寨36支枪的武装队在黄庙石桥北头暗中伏击,土匪受挫改道远走。后韩营韩志远担任共产党项城民主政府与沈项临民主政府的柳杭与刘庄店间地下交通站联络员,1947年刘邓南下入伍转战大西南,转业后父子任青海乐都县干部,孙子任职青海安全厅。<br></h3> <h3> 天下大,有缘千里能相会。家常话,一句宗亲暖心房。我村一长兄早年常在外地务工。一次在武汉遇见山东一工友,叙话回道姓“东北风,天字派语”,工友激动即喊“一家子。幸会长辈!”之后在食宿、体力活多方面给予照顾,聊天讲述当地韩凤齐的故事。一次在石家庄遇见郸城县一韩姓工友,二人叙话曾祖派字皆为“振”,相见甚欢,称兄道弟,互相照顾。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大批项城人移民湖北监利大院农场,生活劳作中有许多困难,某村的韩世成在我村韩素平、韩重义接济帮助下重获生机,感恩回报,留传佳话。</h3> <h3>  一个“韩”字,烙印脸颊一生。“韩营”二字,如影幼老相随。巧合的很,从项城付集韩营村出发,老年又在周口韩营村附近落脚。三十年前在周口南郊韩营村串门聊话,十年前此处已为市区,韩营学校名字未变,面貌焕然一新。住宅小区西边就是原韩营村。</h3> <h3>  精神财富,珍视承传。明初大移民入皖北豫东,官方民间都有记载,事实无争。小规模民间自发移入,民间只有部分家谱记载,多数因家族文化财力所限,世代口传信息衰减,至今模糊浑沌,各宗支系已难以梳理清晰。笔者认为:韩十一翁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从鲁西南移民在颍河流域扎根开花也是事实。他们不畏艰险,开拓创业的实干精神,追求文明的毅力,友爱挚情与合作共赢意识,世代传承,得以发扬光大,精神财富才是韩氏宗亲的传家宝,无价至宝。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珍惜,用之无尽。如今不仅属于韩姓宗亲,也成为了社会大众的精神财富,吾侪引以为豪,发扬光大义不容辞。</h3> <h3>  一方水土一方人,往来宗亲情笃深。<br></h3><h3> 颍水奔流谱乐章,世代演奏动人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