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听课有感及思考

源汇区实验学校三二班

<h3>网络资源的开放让我足不出户有机会观看了十几位教师的语文课,教材涉及的年级跨越了1—6年级,参赛教师的选文包括多种体裁,老师们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执教经历、教学年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的个性和积淀,因此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h3><h3>听课、评课、写教学反思,在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做点“功夫在诗外”的事情,也是对职业生命的一种敬畏吧。成长是动态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心灵注入源头活水,才能引得出细水长流的清渠。</h3><h3>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心中有佛,见人多善;心中有爱,自生悲悯;心中有美,物象也多姿。听评课大概也如此,就像以前在书中看到的一个观点,如果心中无诗意,就很难发现课堂上流溢的美,如若心无智慧,就无法发现课堂上闪现的灵光,从而做出内心的回应。</h3><h3>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听别的老师的课,对别人的课做出评价,不过是在关照自己的灵魂。因为在评价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是自己秉承的课程宗旨;在评价课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是自己的教育经验;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检验的是自己信奉的质量内涵。因此,评价听课写反思就是对镜自视的一个过程。</h3><h3>好课是相对而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有时过于空泛,这次是视频课授课的各位老师在很多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真实的课堂情景中,能让人管窥蠡测出教师优秀的背后,经历了多少踏实的历程,才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和临时的陌生班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成长,驾轻就熟地书写共同的“语文时光”。</h3> <h3>1.&nbsp;&nbsp;&nbsp;&nbsp; 老师们的普通话大多很标准,而且语音面貌良好。</h3><h3>身为教师,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要力求规范正确,尤其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理答、范读时,吐字清晰,饱满圆润,保持良好的语音状态才能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做为方言口音明显,发音吐字不够规范的河南方言人群中的一员,深感自己的不足。在课文特别是古诗文的朗诵教学中,不能止于“小和尚念经”的一层不变中,令文章的辞章和音律美大打折扣,也不能矫揉造作,拿腔拿调,因此,在朗诵中,停、连、重音,虚实声、节奏感都需要多加注意,有句话说,情感是君王,气息是统帅,声音是士兵,只有平时多加练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益及学生。我经常倡导孩子们多读美文,可以是早上,也可以是自己自由时间里见到好的文字忍不住想放声朗读的其他时刻,读的过程中,反复回环,读通顺了,也就慢慢理解了,理解了才能整合提炼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读古文和诗词时,这种读更不可少,在成长中,对于以往不是特别理解的地方,总能随着年龄和阅历多几分感悟,人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需要生活经验和社会感受打底。</h3> <h3>2、教师们对文章内容、结构、章法、情感态度的深度揣摩和深厚的语言功底令课堂衔接过渡不露痕迹</h3><h3>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偶然听了一位老教师的历史课,教师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够有趣又有理有据地讲给孩子听,还能旁征博引很多历史事件中的细节,这节课既不是公开课也不是观摩课,是前辈几十年课堂中普通的一节,也是他的课堂的日常缩影吧,当时的我好奇地请教他用了多长时间备课,才能上得这样游刃有余,学生又喜欢。前辈告诉我,他不仅花了课前的几小时,两三天,他是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在备课。</h3><h3>教师此前的生命体验、读书经历、生活感受、专业程度、知识广度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课堂传递到学生的心里,这40分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学生经历的不是短暂的一节课,而是和教师共同拥有的独特的生命成长历程。教师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所以,每一节课都是生命中独有的经历,带着这样的心态备课,心中就会装着学生,考虑到全班孩子不同的“学的起点”,就能用心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孩子,把握“学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关注“学的效果”,及时地留意孩子的学习状态和进展,尤其不能放弃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孩子。</h3> <h3>  3,开放性问题创设多元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精神</h3><h3>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扩展孩子的语言空间,学生拥有了自主权和自由度,他们平时积累的文字能力才能外化为说的口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h3><h3>在平时的阅读课上,我常常会给孩子们话题或者辩题;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值得敬佩、你怎样看待乞讨者、谁是你的榜样、我心中的英雄人物等等。孩子们陈述观点,分析理由、综合总结,那样积极发言而且言之有物的时刻让我感到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欲望被激活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呈现多元的效果,而且,即使是语文成绩不很拔尖的孩子也热衷于参加这样的讨论,说的通顺成文了,写的能力也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高了,自我效能感也会促进学科学习的动力。</h3><h3>&nbsp;</h3><h3>&nbsp;</h3><h3>&nbsp;</h3> <h3>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动态的。有生长点的。孩子们长方法,长智慧。长思维,长能力,从而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打基础,丰羽翼。</h3><h3>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中: </h3><h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h3><h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h3><h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h3><h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h3><h3>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也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经过独立思考、批判创造的课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教师的课逐渐成熟,拥有自己的风格,把教学当作事业,持有科学与艺术兼并的态度,拒绝机械与套路,折射出人格的自然和洒脱。</h3><h3>&nbsp;</h3><h3>人即是课,课即使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境界越高,课堂的痕迹,越淡,人生存在于当下的每一节课,每一节课丰富着师生的人生,和学生共情同在,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