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刘立勤的高度<br></b><b><br></b></h1><h1><b><br></b></h1><h1><b>刘立勤的小小说在中国具有超高的知名度。他早年的情人,一个《叫我一声“哎”》漂洋过海去了日本大学生的课本,为异族教儿育女;另一个看他痴迷前者,脚踏两只船,毅然决然地嫁做他人妇,成为《永远的隔壁》。至今,他还是一个不谈婚论娶的男人。<br></b><b><br></b></h1><h1><b>有母亲的周末,刘立勤是雷打不脱地要回到黑窑沟刘家大院。母亲煮的洋芋酸菜糊汤,哥哥吊的甘蔗头子酒,嫂子蒸的豆腐乳腊肉,弟弟用麻线哄上钩的鱼,成为他陪母亲说两天话的物质奖赏。<br></b><b><br></b></h1><h1><b>说是刘家大院,土改那年一场斗争大会,就把这座接屋连廒,四水归堂;雕梁画栋,八方来朝的江南山居,分给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们搭灶支锅安了床。<br></b><b><br></b></h1><h1><b>没有了大院的父母,只能找了处近水的坡边开山取石,筑土架木,重建了一个简易的刘家。刘立勤于此出生成长读书明礼。小小说《叫我一声“哎”》《永远的隔壁》雏形就此萌芽。<br></b><b><br></b></h1><h1><b>父亲走时他还小,痛与思不很明显。母亲走了,他心灵寄托的具象突然坍塌,体验到了人生只剩归途的紧迫与空寂。于是,沙发和书刊就是他常态的抽象的周末生活,写作和阅读铺垫着他仰望星空的阶梯。<br></b><b><br></b></h1><h1><b>尽管如此,也不影响他做一个性情中人,有时,远朋近友聚会,猜宝喝酒,插科打诨,能撂倒一片。惹得陈昌林人前人后地嚷嚷:英雄脚臭,好汉屁多,作家嘴骚,麻雀哥臭多骚占全。<br></b><b><br></b></h1><h1><b>彼时,他肯定知道刘立勤的系列作品《老张》《老王》《老赵》《做木活的老严》《唱戏的老童》《卖书的老李》《老猴》《麦垛》《法医李炎》《老屋》刚刚获得全国第八届小小说金麻雀奖。<br></b><b><br></b></h1><h1><b>樊呱子是刘立勤二十年前给文友樊明涛取的绰号,他敏捷地从百度搜出评委们给的评审结论:“刘立勤敏感于生活的变迁,执著于小人物的情怀,感慨时事,幽默风趣,讽喻又不失怜悯,温暖人心。作品善于表现弱势群体的生存尴尬,无论是对身在城市、心系土地的灵肉分离状态的人物,还是爽朗的山乡人物,都能通过寥寥数笔,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集合成既生动又朴拙的文学人物画卷。”<br></b><b><br></b></h1><h1><b>在省会西安做官的张峰、梁玉贵也非两盏省油的灯,经常与刘立勤在微信朋友圈或者某些意气相投的群里斗嘴调侃,诗词应和,不一而足。他们编排刘立勤单身的主要原因是镇安喜欢刘立勤的女子太多,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美女待字闺阁?那么多好寡妇至今不嫁?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都在约等刘立勤伸来橄榄枝。</b></h1><h1><b><br></b></h1><h1><b>他们又推测着镇安女人超凡脱俗的价值观:一个女人的素质高低是拿她所爱的男人作度,特别是才貌兼有的男人,且是有文化的单身男人。同理,一个地方男人的品格言行,则取决于县域范围出产过多少有格调有文化的男人。<br></b><b><br></b></h1><h1><b>作家方英文、陈彦,小小说鼻祖级大佬杨晓敏,都与刘立勤有着不错的情谊与交流。熟悉刘立勤的人更知道,做为政协镇安县委文史委的主任,历年编撰的文史资料,许多皆由他策划采集执笔。<br></b><b><br></b></h1><h1><b>至此,我想到并引用一段文字:<br></b><b>“孙悟空还是猴子的时候,只能和一群猴子玩耍。学了一身本领之后,可以和牛魔王称兄道弟,跟龙王呼来喝去抢宝贝。<br></b><b><br></b></h1><h1><b>大闹天宫之前,巨灵神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大闹天宫之后,托塔李天王都对他毕恭毕敬。<br></b><b><br></b></h1><h1><b>到雷音寺之前,他对菩萨只能顶礼膜拜,成了斗战圣佛之后,他和菩萨成了哥们。”<br></b><b><br></b></h1><h1><b>介子平清晰的记得,学者钟叔河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鲁迅捧过的人,捧不起来,因为他们的文字差。鲁迅骂过的人,也骂不倒,因为他们的文字好”。<br></b><b><br></b></h1><h1><b>历史一再告诫现实,能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永远是自己的实力。<br></b><b><br></b></h1><h1><b>刘立勤的高度,何尝不是?</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