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傩戏,也称傩舞、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h3><h3><br></h3><h3>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形成,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因此傩戏的延续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也有一定的影响。</h3> <h3>安徽省池州市的青阳县刘街村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有“傩戏之乡”的美誉。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这里都举行傩戏表演。而在正月十五当天,刘街青山庙举行迎神庙仪式,各宗族傩戏按姚村、茶溪汪、南山刘、南边姚、西华姚、荡里姚的顺序依次入场进行朝庙。他们敲锣打鼓,放鞭炮、祭祖、祈福纳吉。这些村落民居年复一年的延续着原始社会崇拜的“傩祭”,用传统傩戏方式演绎古老文化。<br></h3> <h3>图片拍摄于2015年3月15号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刘梅街镇刘街社区青山庙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