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饭后散步,引出话题</h3><h3>发现小蚂蚁🐜,冒出想去幼儿园其它地方寻找小蚂蚁🐜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h3> <h3>NO.1:寻蚂蚁——第一次行动</h3><h3>1号场地:草场</h3><h3>勘察情况:中间没有,边缘绿植处有6只蚂蚁🐜</h3> <h3>2号场地:沙地</h3><h3>勘察情况:</h3><h3>沙子下面没有蚂蚁,在与小路交界处找到4只蚂蚁🐜</h3> <h3>三号场地:摩尔农庄</h3><h3>勘察情况:</h3><h3>树叶、泥土最多的地方,找到了13只。</h3> <h3>4号场地:水泥地</h3><h3>勘查情况:</h3><h3>光秃秃,没有发现。但是在墙角边发现了一个小孔。蚂蚁爬进爬出,数到了8只蚂蚁🐜</h3> <h3>NO.2:抓蚂蚁——第二次行动</h3><h3>孩子们进行简单推理,蚂蚁喜欢树叶、泥土、阴凉处</h3><h3>孩子们冒出新的想法:想把蚂蚁🐜带回自然角</h3> <h3>第一组:用手抓,方便</h3> <h3>第二组:挡住蚂蚁去路再抓</h3> <h3>第三组:树叶包裹进杯子</h3> <h3>第四组:杯子罩住蚂蚁是不是很有创意呢?</h3> <h3>第五组:带领小朋友去寻找蚂蚁窝</h3> <h3>蚂蚁喜欢吃什么?</h3><h3>画一画,并进行验证</h3> <h3>NO.3:引蚂蚁🐜——第三次行动</h3> <h3>饼干引来很多蚂蚁🐜</h3> <h3>西瓜与地面连接处有好多蚂蚁🐜</h3> <h3>树叶地下三只,他不喜欢吃树叶吗?</h3> <h3>教师感悟:</h3><h3> 通过孩子们的实践观察,看到蚂蚁爬在野果子上面,推断出蚂蚁喜欢吃水果(甜味),再推断出蚂蚁喜欢吃甜味的所有食物,并付诸于行动,进一步发展了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这一切表明我们的孩子具有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做孩子们感兴趣事情,他们的各方面行为能力都会得以提高。此外,孩子们渴望得到正确的答案,主动要求爸爸妈妈查询相关资料,充分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是我们活动得已顺利开展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孩子们的表现超出预想,巨大潜能充分发挥。</h3> <h3>家园共育,百度百科</h3> <h3>NO.4:养蚂蚁——蚂蚁日记</h3><h3>第一天:蚂蚁抱在一起,不喜欢这个新家吗?</h3> <h3>它很害怕吗?</h3> <h3>第二天:发现小惊喜</h3><h3>开始挖洞洞啦,上面还有小山坡</h3> <h3>它们用嘴巴咬住一小颗一小颗往上搬</h3> <h3>第三天:沟沟变长,变大。蚂蚁在里面休息</h3> <h3>蚂蚁在洞洞里睡觉了</h3> <h3>蚂蚁筑巢</h3> <h3>教师感悟:</h3><h3> 孩子们兴趣延伸正是他们对这个项目活动感兴趣真切表现。孩子们的表现超出了老师预想,他们不仅行动力果断,说干就干,而且会根据寻找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推理,思考、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h3><h3> </h3> <h3>蚂蚁🐜小问号?</h3> <h3>专业解惑——家长助教</h3> <h3>它的嘴巴尖尖的</h3> <h3>它有三对足</h3> <h3>蚂蚁用腹部条纹中的气孔进行呼吸</h3> <h3>蚂蚁妈妈产完卵后翅膀开始退化</h3> <h3>蚂蚁用触角喝水</h3> <h3>蚂蚁没有鼻子和耳朵👂</h3> <h3>蚂蚁搬东西,需要排队。前面的蚂蚁会留下气味,后面的蚂蚁寻着气味进行排队回家。</h3> <h3>生长过程:卵——蛹——蚂蚁</h3> <h3>NO.5我想对你说</h3><h3>小蚂蚁,我爱你</h3> <h3>我们再也不抓你了</h3> <h3>小蚂蚁你像个大力士</h3> <h3>我们要向你学习</h3> <h3>蚂蚁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是我们与蚂蚁的互动并没有结束,在这一场蚂蚁探秘之旅中,试着放手孩子们自己制作计划引蚂蚁的过程,发散性的思维,零碎的想法需要老师帮助和梳理。孩子们在每一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正是下一个活动的主要线索。教师及时抓住孩子们兴趣点和偶发性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终帮助孩子们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便是每一个课程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意义所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