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行》(重庆1)

蔡幼生

<h3>续上一集巜长江三峡行》<br></h3> <h3>行程的第五天清晨,我们的邮轮驶近重庆市。<br></h3><h3><br></h3><h3>长江边的集装箱码头</h3> <h3>连续梁桥的弧线舒展优美,桥上的照明灯还亮着,远处重庆市内的高楼大厦隐约可见。<br></h3> <h3>闻名遐迩的朝天门码头(图右背景)已清晰可辨。<br></h3> <h3>离船上岸后,接客的大巴把我们送到涪陵区,先午餐后去<b style="font-size: 20px;">武陵山大裂谷</b>游览。</h3><h3><br></h3> <h3>景区所处的武陵山脉西北尾端</h3><h3>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山峰、台地、沟谷等层次丰富,海拔从600米到1980米。森林覆盖率达92.7%。</h3> <h3>乘缆车下到谷底。<br></h3> <h3>谷底溪流淙淙,绿荫葱茏。<br></h3><h3>游人沿着栈道渐渐进入绝壁裂缝。</h3> <h3>裂谷的宽度一般在10米左右。<br></h3> <h3>拦腰建在峭壁上的栈道长1500米左右,宽度2米左右。<br></h3> <h3>流淌着泉水的岩石上会长出青苔,如果岩石上有丁点的泥土,就会长出小草。<br></h3> <h3>我们游览裂谷是在下午两点钟前后。如图所示,阳光射入裂谷,一边是阳面,一边是阴面。在漫走1500米栈道全程中,唯在这处见到垂直的阴阳分界线,于是欣喜地把此景收入我的手机相冊,事后得知驴友们忽视了,与它擦肩而过。</h3> <h3>一方巨石悬空卡在裂缝中。<br></h3> <h3>此处的裂谷较宽,可见到谷底和峭壁上栈道的状态。谷底的那条栈道已封闭。<br></h3> <h3>我边走边观察,发现站在同一个位置上两边的岩石纹理全然不同。栈道对面的岩体纹理是横向的,<br></h3> <h3>栈道这边的岩体纹理是纵向的。剧烈的地壳运动怎么会在同一地方崩出不同纹理结构的岩体?<br></h3> <h3>栈道的光影<br></h3> <h3>谷底到峰顶的落差在700米左右。<br></h3> <h3>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原生态裂谷。<br></h3> <h3>游程第七天上午在涪陵深山参观<b style="font-size: 20px;">816地下核工程。</b><br></h3> <h3>如今的游客接待中心的外墙上仍可见当年的政治口号。1967年,一支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核工程,为生产原子弹服务。工程总投资7.4亿元。1984年停建时85%的建筑工程和60%的设备安装工程业已完成。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2010年816工程作为景点向游客开放,进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h3> <h3>7号主导洞</h3><h3>全长400米,为人员导洞,原设计洞口有两道1.5x2米手动逆转拱形钢筋混凝土门和消波装置,以应对原子和常规武器的攻击。</h3><h3>类似的主导洞在全工程内共有19条。</h3><h3>游客乘电瓶车进入核电厂。</h3> <h3>104核发电厂厂房</h3><h3>长104.5米,宽25米,高31.2米,建筑面积为9623.22平方米。</h3><h3>816工程主反应堆是一座生产和发电的两用堆。</h3> <h3>9号引水洞</h3><h3>长3公里,系整个工程的供水系统,输水管道直径3.5米,储水量为2.7万立方米,用水泵从乌江直接取水,主要用作反应堆冷却。</h3> <h3>101工号内3楼的反应堆锅底</h3><h3>101工号是816工程内最大的洞室,也是主反应堆的所在地,按工艺流程上下共有12层,其核心部分还包括7楼的仪表室、8楼的反应堆大厅和9楼的中央控制室。</h3> <h3>816地下核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0.4万平方米,所有洞体长相加达20余公里,前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该工程“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于1978年获国家科技大会奖集体奖。</h3><h3>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尽是毛坯厂房。</h3> <h1><b><br></b></h1><h1><b>磁器口古镇</b><br></h1><h3><b><br></b></h3> <h3>磁器口古镇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清初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这里的主业,民国时期这里是两江沿岸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商人们渐渐把地名改为瓷器口,后来演变成磁器口,这里也建起了炼钢厂和机修厂。1949年后这里繁华依旧,被誉为“小重庆”,当年流传的一首民谣曰:“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形容每天有千艘船的船工划船来停靠码头)。</h3><h3>磁器口是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h3> <h3>古镇有12条街巷,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br></h3> <h3>6月1日星期六,磁器口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从喧嚣的老街拐入一条小巷,映入眼帘的“翰林茶园”别有洞天。</h3> <h3>艺人茶馆入口</h3><h3>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场所<br></h3><h3><br></h3> <h3>里面有个古戏台<br></h3> <h3>古戏台前面的茶座<br></h3> <h3>小饰件店<br></h3> <h3>代客画像<br></h3> <h3>梳子店<br></h3> <h3>民间有到磁器口不吃毛血旺,等于没到磁嚣口的说法。<br></h3> <h3>手工制作传统的花生糖。<br></h3><h3><br></h3> <h3>酸辣粉现做现卖<br></h3> <h3>烤鱿鱼<br></h3> <h3>老妇出售自制的小篮子和布鞋。<br></h3> <h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2岁时随父母回国,1943-45年就读于磁器口小学。</h3> <h3>古镇的正街呈丅字形,石板路的一端终止于嘉陵江畔,这里早巳不见码头的踪影。<br></h3> <h3>如今,走在江边高高的石头台阶上的是操着各地方言的游人,有谁会想起昔日挑夫身负重担拾级而上的辛劳。<br></h3> <h3>我回到旅游团集合点时离规定时间还早了十多分钟,于是我抓紧时间购门票进入近在咫尺的钟家院。</h3> <h3>钟家院建成于1890年,院子兼有北方四合院和南方民居的特色。院子原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抗战时期遭到破坏,现仅保留500平方米的前院。<br></h3> <h3>家训<br></h3> <h3>院内展示的重要文物是明清古床<br></h3> <h3>和花好月圆桌。</h3> <h1><b>李子坝轻轨站</b><br></h1> <h3>李子坝站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唯一的楼中站,建成于2004年3月,位于商住楼的第6和第7层。车站与商住楼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投入使用,采用站桥分离的结构,有效解决了两者结构传力和振动问题;单轨列车采用充气橡胶轮胎和空气弹簧支撑车体,大大减小了列车行驶带来的振动和噪音。</h3><h3>李子坝站的设计师始料未及的是,它巳成为重庆的一个热门景点,观者大多是外地游客。</h3> <h1><b>洪崖洞</b><br></h1><h3>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洪崖洞旅游区由吊脚楼、仿古商业街等组成。</h3> <h3>洪崖洞地处嘉陵江边,千厮门大桥擦边而过。<br></h3> <h3>从洪崖洞高处建筑拍摄的暮色中的嘉陵江畔高楼群。</h3> <h3>6月2日清晨,旅行团结束游程,乘火车返回上海。我独自推迟到8日回沪,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在重庆会54年未见的大学同学,二是进一步游览重庆市及其周边的名胜。</h3> <h3>2日上午九时,李浩兄来到我中午才能入住的凯宾斯基酒店,我们在大堂咖啡吧欢聚交谈。三年前我们俩建立了微信联系,去年五月我从巴西回沪后一直不忘去重庆看望浩兄的初心,这次终于趁三峡游的机会与浩兄见面。浩兄近年来多种老年病缠身,除了见面叙旧我不敢有其他奢望,他根据我的旅游计划主动让儿子请假并驾车陪我去大足石刻游览,令我深受感动。阔别五十四年在耄耋之年再相会,难以割舍的情谊啊!期盼浩兄养好身体,12月能来沪参加母校70周年庆典,我们老同学再相聚!</h3><h3><br></h3> <h3>难割的同学情,离别时我们在酒店门外再合影。</h3><h3>老同学吉长根看了我与李浩在重庆相聚的微信帖子后发表感慨:“……我们的李浩兄弟为重庆城市建设贡献了一生,这座城市也流淌着他的心血!他是上外65届的翘楚,我们的骄傲!……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虽隔千山万水,我们心连心,思相切!……”这也是我们上外德语专业65届同学的心声。</h3> <h1><b><br></b></h1><h1><b>重庆市人民大礼堂</b></h1> <h3>下午,我参观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建于1951年6月至1954年4月,是一座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结合的杰作,重庆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建筑群由大礼堂和东楼、南楼、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为6.6万平方米。</h3><h3>大礼堂外形仿北京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h3> <h3>大礼堂南北两翼的塔楼<br></h3> <h3>礼堂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br></h3><h3>图为大厅天顶。</h3> <h3>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整个礼堂可容纳3400余人。</h3> <h3>重庆人民大礼堂被评为“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梁思成评价它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古典建筑划时代的最典型的作品”。</h3> <h1><b>三峡博物馆</b><br></h1> <h3>三峡博物馆与人民大礼堂和人民广场安排在同一主轴线上。</h3><h3>除了参观展厅,我在环幕影院看了原三峡的纪录片(片长20分钟),重温了数日前亲历的新三峡游。</h3><h3>外观三峡博物馆(下载自网络)</h3> <h3>在三峡博物馆喝咖啡和休息后,乘公交车来到闻名遐迩的朝天门码头。这里是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顶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来福士广场巳拔地而起。有人评论说它造得太高,有失与周边环境的协调。</h3> <h3>18时半,我从朝天门1号码头拾级而下,登上夜游轮船之前,回眸朝天门,被这美景吸引。我喜欢这张照片的构图和光影。</h3><h3>夕阳下的朝天门1号码头</h3> <h3>日落时的重庆天际线</h3> <h3>晚上八时,华灯初上,游船启航。</h3> <h3>千厮门大桥</h3> <h3>洪崖洞</h3> <h3>大剧院</h3> <h3>大剧院外墙灯光秀</h3> <h1><b>南山一棵树观景台</b></h1><h3><b><br></b></h3><h3>后来获知一棵树观景台是拍摄重庆夜景最佳之处,于是5日下午晚些时候乘出租车来到南山观景台。</h3> <h3>观景台因保留一棵黄桷树而得名。黄桷树是重庆市市树,它生命力极强,从落叶到新芽萌出没有休眠期,给山城带来深绿的景象。</h3> <h3>高六层的观景阁</h3> <h3>观景台位于重庆市南山上,海拔500米,是观看和拍摄重庆夜景全貌的最佳之处。</h3> <h3>侧逆光勾勒了近景的高层建筑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几道光,那么近景只是漆黑一团,看不出为何物。</h3> <h3>华灯初上时的重庆市中心城区</h3> <h3>重庆市中心城区夜景全景(手机横过来看效果佳)</h3> <h3>本美篇中图片由本人用iPhone 8拍摄</h3><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