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故事,一座桥一段历史。

四周先生

<p>地处川东腹地,沱江一支流尽处,浅丘深沟交替地段中,有一条小河,称为珠溪河,珠溪河河水注入沱江,沱江这一段也就被称为珠江</p> <p>  有河的地方,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有人就能改变河的阻碍,桥成了溪流上常见的建筑。</p> <h3>  四川腹地自古就有人类活动,2000多年前有这么一个郡邦,古称资州。</h3><h3> 资州处于3.5亿年前生就了的川中丘陵地区,从中可以发现众多化石埋藏于深层地壳中,古生物地质造就了盐卤水,从而被先民发现和被利用。</h3><h3><br></h3> <h3>下图就是古罗泉场吸卤水煮盐的场景。</h3> <h3>  在有记载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区区一个靠盐卤水发家的小场,经过了风风雨雨,熬到了今天。</h3> <h3>本篇分享一下这个古盐井厂繁华之中的桥的故事。从珠溪河上游资中段起。再上游源头还有几座桥,暂不诉说。</h3> <h3>我们首先讲这坐桥,这是民间自发修的一座平桥,曾三翻五次的被洪水冲毁过,如今的样子是集群之众力修建,在桥的一头用碗片在桥面书有“自力桥”三字。</h3> <h3>此桥处于古城隍上侧,据推测和当地群众闲聊,此处古时应该有一桥,有人还说看见过桥面在水底河床下,会是真的吗?</h3> <h3>这座桥,有个桥头碑,但并没有谁见过上面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雨水浸湿风吹,故事只将是美好。</h3> <h3>没有桥头碑记,但世人都称此桥为“矮子桥”,没有凄美的故事,但经历了罗泉古场盐业的兴衰历史,见证了1000多年的风云。</h3> <h3>如今踩踏在这古桥上,遥想先辈过桥的样子。</h3><h3>马儿驼着煤和铁来,换走了一坨一坨的盐巴。挑夫冒雨顶日穿梭在这厚重的桥面上。</h3> <h3>一块块石条上,磨出了居民的生活,磨出了矮子桥的历史。</h3> <h3>追远桥</h3> <h3>道岸同登,一个“追”字了得</h3> <h3>此桥有个动人的传说:</h3><h3>明未清初的那段日子,张献忠起兵伐清,在罗泉一带的仁邑地界交战,打得清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慌慌张张向罗泉井方向逃窜。</h3><h3>张部一路追击不放,却天公不作美,还有十余里才到罗泉井,天作哗响,下起了暴雨,顿时山洪爆发,河水猛涨,矮子桥已不见踪影了,</h3><h3><br></h3> <h3>当然作为传说故事,后面还长。</h3><h3>张部追到矮子桥边见洪水挡路,绕行又不现实,随即下令搭制竹伐,在附近居民帮助下,队伍顺利度河,在罗泉井南边铁佛场将清军歼灭。</h3> <h3>讲了半天还没有桥的关系,莫急嘛。</h3><h3><br></h3><h3>事说上次张部在罗泉井矮子桥受阻一事,张献忠一直不忘怀,等队伍休整好后,他下令新修一座高一点的桥,不至于经常因洪水阻碍了两岸居民往来。</h3><h3>桥成,张献忠喜至踩桥,为念上次追击清军之事,故曰“追远桥"。</h3><h3>故事到这儿就“杀个”了,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不急,有石碑记。</h3> <h3>追远桥不是传说的史料就在这断成两节的石碑文字中,具体怎样还得让倒下的那节立了起来再说。</h3> <h3>一家桥?一加桥?余家桥?</h3> <h3>此桥在多地出现多个写法,但音同,显然是音误所制,但终为何字呢?</h3> <h3>在此桥的上游附近的支流中,我们发现了另一小石桥,石桥很特别,桥上有桥,桥下还是桥,很明显的是“一加桥”,为什么主河上的桥没有名字吗?</h3><h3>这个桥没有了原名,也许有个,但并没有留传下来,后人就用更出名地名“一加桥”综合了这个桥,</h3> <h3>此桥是古桥,在没有后来的“刘氏大宅"和另一座桥的出现,这是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桥,桥面痕迹已上游的矮子桥有一样的历史沧桑。</h3> <h3>桥面的凹槽可以述说一身的历史和重任,但又来的“新桥"建成以后,他的存在就可有可无了,从此一加桥就一分为二,两边可行。</h3> <h3>走老桥过老龙桥,不过老桥走新桥,或许这就是后来要提到的新桥桥名的来历。</h3> <h3>书分两页,花开两技,各表一枝,先说新桥。</h3> <h3>有文有图,此桥建于清朝,但何事修建没有时间,可以推测一下。首先要知道桥头有何许人居住最为重要。</h3> <h3>四川省峨眉派武术一派别称盘破门。就是从这儿叫响武林的。</h3> <h3>桥头有盘破门开派宗师刘灨的宅院。</h3> <h3>盘破门是一个四川省的地方武术流派,为中国58个武术门派之一,发源于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由清乾隆年间罗泉镇人,道教平真教第十四代掌门刘灨,道号“元吉”创立,刘灨师承峨眉山清音观玄乙真人,后经转拜资中人,康熙甲子科武举顾冕为师,顾冕之父即是大明锦衣卫指挥使顾金印,最终开宗立派。盘破门创立创立距今已有300年历史,在资中、威远、内江和重庆一带,习练者很多。</h3> <h3>有了这么一个响当当的学派在这里,又为何不能修一个桥呢,桥修起了,但没有名字,没有名人踩桥赐名,乡间自比一加桥为老桥,此桥就为新桥,100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是新桥。</h3> <h3>在古时,一般重要的桥和路,路边都会出现一些精神上鼓励和一些特殊信仰的场地。土地庙最常见,有的是观音庙。</h3><h3>此处土地庙(堂)是当地有名的地方,每年都在土地菩萨生日那天要摆上几十坐。</h3><h3><br></h3> <h3>为什么说桥就说到土地一边去了,要知道这是老龙桥的一部分,当年从威远进入罗泉的必经之路,桥是载体。沿河而下,过了一桥又一桥,终于走到了镇边小桥(又叫龙桥),两厚重的石墎为两条奋勇向上的石龙,时间久远,我们称之为老龙桥了。</h3> <h3>现在的老龙桥又成为新一代的一加桥了,随着坐产力的发展,老的被逐渐的被更新,被替代。</h3> <h3>罗凤桥,此桥为连接罗泉与白凤的公路桥,也是罗泉能走出的重要经济桥梁,新一代主力军。</h3> <h3>现为油路面桥梁,引得罗泉经济又上一台站。</h3> <h3>此处不为桥,但有桥的功能,作为全镇居民用水提坝,偶尔也载人度过。</h3> <h3>从桥上看古驿道弯弯曲曲从远处的新桥头来,穿过罗凤桥引桥洞,进入市镇区。</h3> <h3>风景优美,一瀑挂树边。</h3> <h3>跳墩子,这是盐厂连接小学的最近的地方,这是简易之极的桥,几十年中,桥由民间人士支助加上了预制板,改变了跳墎子历史,一度成为平桥。</h3> <h3>从小读书于河对岸的罗泉小学,天天在此处过往,只要没有洪水,我们也尽量走这儿到学校,曾记否,河中有大石块,贪玩的季节总会在过桥的时候逗留,不是戏水就是看水中鱼和虾。有几回也曾滑入水中 ,只是水很浅,湿了衣服,笑了同学。</h3> <h3>现在的样子,是面目全非,因河道清理,桥已毁了,能否重建或修一个更好更美更安全的桥,我们老百姓是不知晓的,我们也不问,也改变不了某些专家的样子。</h3> <h3>建议把此桥修成这个样子。此桥将是新车站步行入街的第一桥,不需要像先前的大石粗料,可以像三十二栋桥的玲珑轻便代替,这是游人步行和水桥人家的自然之美。</h3> <h3>大桥,我们都这样称呼,但眼里他并不算大,最初桥面也是和上面清以前的一样,并行两块大石板。但后来镇上有了水泥厂后,桥面用水泥加宽至可以通行汽车了。</h3><h3>但这不是叫大桥的原因,为什么称大桥,还要等更详细的资料。</h3> <h3>这狮子从前不在这儿,原来是子来桥重修时从河中捞起搬来的,样子很喜庆。</h3> <h3>上个世纪未,这个世纪初,老大桥已不够历史发展需要,由镇内乡贤赖军捐款修建了如今见到的新大桥式样,取名连心桥。</h3> <h3>观音坨</h3><h3>珠溪河罗泉场区水面最宽最美的地方。</h3><h3>有美丽传说,也有关于一座桥的故事。</h3> <h3>三十二栋桥</h3> <h3>一座传说造于大清时代,没有具体年份,但故事家喻户小,也难免有后期添词加盐的地方,这必竞把这个故事归于传说之列。</h3> <h3>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三十二栋桥完全隐藏在水中,常年不见踪影,偶尔于水浅石显,也是若隐若现,给久远的故事也增添了生长土地。</h3><h3><br></h3> <h3>公元1727年罗泉升为直棣州分州,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分州州牧身上。</h3> <h3>历来衙门中就有无修建就无来源之说,经济要在建设和流通中体现价值,在珠溪河中架桥不是小事。</h3><h3>随民心动脑筋。</h3> <h3>传说中说是为了满足当官的挥霍需要,借修桥为名,向上级申请修桥,所很银两被层层卡扣,所剩无几,只得在观音坨上游选址,因地制宜,修了一个平板石桥,一改以往风格,利用小条石立柱,柱与柱之间用石板连结,河面并不宽,却硬生生的桥在河中枴了个湾。</h3> <h3>古时的人应该不会因观赏而特意而修,像传说的一样,官史都是途自己腰包满,呈文上表罗泉修桥一座三十二栋,耗银四千余两。府衙论功行赏,又拨赏银六百两。</h3><h3>此桥成为《官场现形记》的现实遗物,也成为千古笑话,更是警醒当权者要时刻检讨自己。</h3><h3><br></h3> <h3>建议在这三十二栋桥桥头立碑记录这个桥的历史过去和未来。警醒当权者和游人。</h3> <h3>子来桥</h3> <h3>“子来桥,桥来指,桥上有个……"。我相信罗泉的很多人都会念这个。不算儿歌,却也朗朗上口。</h3> <h3>图中有一码头,其实是一桥头,著名的嘉兴巷就从这儿过河到盐神庙街的,古桥已毁灭于水底,新桥依傍而建,高大上,一等一等的好桥,使世人惊叹的地方是用一个字形容“大",大石大料,大手笔大制作,罗泉平日最不易淹的一座桥。</h3><h3>子来桥,故事很多。</h3> <h3>老桥没有名字,曾是连接东西两岸的经济命脉,走过了无数客商,迎来了罗泉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完全从大家视野中消忘,站立起的是又一个新的历史。</h3> <h3>旧桥桥基显露于世</h3> <h3>百年前的子来桥,桥上有房子,房子在1959年夏天的洪水中冲毁了。也没有重修了。</h3> <h3>这是1983年照片,此桥1986年拆了重修成拱桥了。</h3> <h3>关于子来桥名字由来,仍然有传说的味,</h3><h3>子来桥是官民合资计白银三千余两,劳工5千余人,历时6个多月建就的一座长四十米,宽十二米的特大石墩平板桥。</h3><h3> 在公元1796年腊月十三日这一天,桥已完工,张少牧(罗泉井盐场场官)请资圳赵酋律来剪彩,恰逢赵酋律夫人产一胖儿子,于是来到桥上,心中念着家中胖幺儿,心中窃喜,随口就说:拿就叫子来桥吧!于是至今桥已变,名字却没有变革。</h3> <h3>见证了罗泉最辉煌的日子的老子来桥,也在1986年被彻底换了个新,从一贯的石墎平板桥变成了拱桥,如今的样子。</h3> <h3>三星桥,罗泉的明星桥,现在只是上个时代的遗迹。</h3> <h3>这是难得的老照片,可以看见桥头的塔。</h3><h3>罗泉镇八景之一“江塔秋风"就是从这塔而出。</h3> <h3>作为桥的功效也没有了,但作为景点,营造诗和远方,打造七夕之作,这是罗泉又一文化产地。</h3> <h3>很多的人已经忘记了这座桥原来的样子,他是珠溪河中普通的桥,却是重要经济纽条,桥的西侧建有罗泉第二个关帝庙,现已废弃,但庙中11个碑文记载了这里近300年的故事,当年雄伟大庙镇守桥西,可见不一般的地方,现在也随盐的离去而淡出历史的记忙。</h3> <h3>如今的桥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而重建的石墎桥,高大上哟</h3> <h3>桥弯桥,现在已荫于杂树中,公路通达后,此桥就走过了历史辉煌,退出了历史舞台。</h3> <h3>看桥面磨损程度,与新桥建造时间差不多。</h3> <h3>此桥示意图,他是连接附近几大盐厂</h3> <h3>2019年7月1日,我们再次踏桥,一种古朴迎面扑来。</h3> <h3>下河钟氏祠堂外的桥,此桥也是像其他桥一样,老桥躺在或消亡在身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大桥迎接一直处于创造发展的人类。</h3> <h3>现在也换成了公路拱桥,彻底改变了洪水天就望水长叹的局面。</h3> <h3>现在的童车河大桥样子</h3> <h3>这是珠溪河龙结段第一座桥,位于倒马坎下观音阁外的过河大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