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清乾隆时(1736一1795)名勤政殿,光绪时(1875-1908)重建,改称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h3><h3> 仁寿殿东向,面阔7间,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构成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 仁寿门的匾额用汉、满两种文字写成。门前两旁各设一块青石,呈猪、猴状,俗称猪猴石,以象征孙悟空、猪八戒守卫皇家大门。院落内左右配殿,叫南北九卿房,原是清朝九卿六部的值房。</h3><h3> 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句,意即施仁政者长寿,用于标榜慈禧自己。殿内陈设极其奢华。有紫檀木雕成的九龙宝座,座后 有用孔雀羽毛编的掌扇和刻有二百余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屏风。殿内还陈设许多宝花 篮,有一米多高,各种花朵都是用宝石雕琢而成的。大殿暖阁壁上悬挂的大“寿”,是写在绘有蝙蝠和彩云的图案上,名为“百蝠捧寿”。</h3> <h3> 这个是我之前看过的一本野史小说上记载的,仁寿殿前的龙和别处的龙不一样,我今天去了就仔细看了一下,这个龙左前掌是张开的,这个就是传说中的乞丐龙。是当时慈禧太后受意某个王公大臣铸造的这种龙,寓意是皇帝要伸出手掌祈求慈禧太后的帮助,意记“垂帘听政”。</h3> <h3>仁寿殿前的凤,富贵典雅,她不仅仅是一个摆放在哪里的部件,她还是一个香炉,香料放进去以后,会在凤嘴哪里飘出渺渺青烟。</h3> <h3> 仁寿殿东侧的牡丹园。寓意国色天香。洛阳是牡丹文化的开始,自隋唐以来人们就已经习惯了在洛阳看牡丹,这里的牡丹文化传承了上千年。多少文人墨客为洛阳牡丹写下了赞美诗句,欧阳修就曾赞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因此洛阳经过中国花卉协会的评审,被评为了中国牡丹花都,这也是因为洛阳的牡丹花会已经成为了中国牡丹文化的重要一部分。</h3><h3> 菏泽市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出口、科研和观赏基地,在2012年的时候被中国花卉协会评选为了中国牡丹之都,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的牡丹花种植面积大,且产业链也是最完善的。菏泽古称曹州,牡丹文化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不管是文学还是绘画都有牡丹的影子,且菏泽游子思乡诗文当中,也常常用牡丹来作为家乡的象征,可见当地对于牡丹的喜爱,因此菏泽的牡丹花会上能够看到的品种也会更丰富。</h3><h3> 本人私下认为菏泽的牡丹应该更好吧,因为彭丽媛就来自于山东菏泽,她才是真正的国花。</h3><h3><br></h3> <h3> 大戏楼由三层的唱戏楼和两层的扮戏楼组成。始建于1891年,1895年建成,历时四年。唱戏楼从上到下分为“福”“禄”“寿”三台。可以同时演戏。还设有翻板,辘轳和高压水机等机关,可以表现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喷水等场景,颐和园大戏楼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又以颐和园大戏楼规模最大,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现过艺。</h3> <h3> 玉澜堂为光绪帝居园时的寝宫,堂内明间设有紫檀木嵌沉香的宝座和御岸,绘有山水画的玻璃围屛。翠羽掌扇等皇权标志物。是光绪当年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地方,1898年9月16日,光绪曾在此召见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赞助变法维新,西北间为光绪的卧室。</h3><h3> 走进玉澜门,来到玉澜堂前。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皇帝的书斋。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玉澜”二字出自晋代陆机“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意指湖光潋滟之堂。玉澜堂东配殿为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配殿可到仁寿殿,西配殿可到昆明湖畔的码头,戊戌变法后均被砖墙封闭。</h3><h3>玉澜堂</h3><h3>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皇帝曾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当面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希望他为戊戌变法效力。谭嗣同后来和袁世凯商议软禁慈禧太后之事。不成想,袁世凯却向总理大臣荣禄通风报信,荣禄连夜将此事通告给了慈禧太后。第二天,慈禧太后在紫禁城里发布了上谕,称光绪皇帝有恙,她要代替皇帝训政。随后慈禧太后下令杀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通缉康有为等人,囚禁了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到此结束。慈禧太后在紫禁城时,光绪皇帝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时,光绪帝被囚于玉澜堂。</h3><h3>霞芬室</h3><h3> 光绪帝被囚禁后,玉澜堂后面和东西两侧的霞芬室及藕香榭殿内均筑起砖墙,隔断了出入。现在大多数砖墙都已拆毁,但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砖墙仍然保留着,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戊戌变法的实物见证。</h3> <h3> 在玉澜堂西北间的外墙上我发现了这个门,已经被青砖砌上了,按正史记载应该是囚禁光绪帝的时候堵上的。野史记载这里是给光绪帝送侍寝的贵妃嫔妃的门,野史记载光绪帝就不喜欢胖胖的女子,说是进嫔妃那个门就特别窄小。今天我也试了试,卡门外了😂</h3> <h3> 颐和园中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经过周密考究,精心布局,可以说,缺一处建筑会使满园失色,多一处建筑会画蛇添足。就像今天,建造在这里的夕佳楼,就是这样。在玉澜堂和宜芸馆一线,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小二层楼,整个建筑布局才完美,否则就黯然失色。</h3> <h3> “宜云”寓藏书之意,始建于清乾隆15年(1750年)馆之两厢建有配殿各五间。东侧为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咸丰1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12年(1886年)重建后成为光绪皇后在园中的住所。</h3> <h3> 宜云馆正殿是光绪皇后居园时的寝宫,光绪皇后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儿,光绪15年(1889年)正月被册立为皇后。光绪是慈禧太后亲妹妹的儿子。这么论下来,皇帝和皇后应该是姑表的姐弟,皇后比光绪帝大三岁。正应了后来的一句老话儿“女大三抱金砖”1908年光绪帝及慈禧太后病逝,溥仪帝继位慈禧太后的侄女儿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为“隆裕”我曾经看过一本野史,据说光绪帝去世的时候,40岁的皇后还是一个处子,光绪从来都没碰过她。</h3> <h3> 乐寿堂是颐和园内的主要建筑之一,曾经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六十大寿而建设的,后来又成为慈禧太后的寝宫。这里建筑很精巧,又有很多植物,其中的一株白玉兰还是当年乾隆命人专门从南方移植而来。</h3> <h3> 这棵树在颐和园也大有说法,这棵树你仔细观察一下主树干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蜿蜒而上,咸丰驾崩后,光绪继位不久,一场雷雨击中了这棵大树。当时有个太监叫小德张,就和慈禧太后说,你看老天都觉得大清离不开你,击中了这棵树的龙头,现在再看看这棵树特别像凤凰展翅,就是小德张的这些话,慈禧太后下令要保住这棵树。100多年过去了,这棵树还在。</h3> <h3>“夕佳楼”西侧的一个匾额“丹楼映日”表示此地是观赏夕阳的最佳之处。其名取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h3> <h3> 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冲檐的亭子。长廊东西两边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h3><h3>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主要画面被括在大半圆的括线内(称为“包袱”);无固定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长廊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均有入画。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1990年,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h3><h3> 长廊内的307幅彩绘故事画,及彩绘上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分为上古至西周、东周至秦代;汉代;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至明代;清代等9个部分。有神话传说、历史传说、古典小说、古典戏曲、诗词文赋等几方面的故事。</h3><h3> 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子是----廓如亭(八方亭) 。坐落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廓如亭(八方亭)为中国古亭之冠。位于十七孔桥东端,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亭子。面积达130多平方米,内外三圈,由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八角重檐,气势雄浑,在园中起重要点景作用。 廓如亭、十七孔桥和南湖岛连接在一起,形似一只乌龟的头、颈和身躯三部分,据说这是用乌龟造型来象征长寿之意。</h3> <h3> “云辉玉宇”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云辉玉宇”牌楼表示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在排云门前,除立有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之外,还有两侧各摆放了六块不同形态的太湖石,喻意为十二生肖.牌楼上的南北匾额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赞美与颂誉,也暗含了君臣尊卑的封建礼制秩序.</h3> <h3> 正如排云殿南外檐匾额写的那样,阳光普照之下,“万象光昭”。日光在皇家园林中多用来比喻皇恩浩荡、如日普照。</h3> <h3>在排云殿前扬拍佛香阁。</h3> <h3> 玉华殿,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东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曾是慈禧皇太后举行万寿庆典时皇上临时休息的地方。现殿内陈列文物多为当年王公大臣们进献慈禧的寿礼。</h3> <h3> 芳辉殿,原为 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妙觉殿,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二进院落的东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芳辉"二字寓意祥瑞生平。</h3> <h3> 在乾隆时期,这里叫“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排云殿”。据说,开始时慈禧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在刚落成时慈禧就得了一场病,她认为到可能是此殿距佛门侧境“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后来她才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而排云殿只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h3> <h3>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必须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 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但李连英只是叩头请安,笑而不答。然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迅速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地问:这些茄子怎么下子全亮起来了,究竟是些什么玩艺儿?!李便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h3> <h3> 从宝云阁向东面下去,便是太湖假山;山有洞,回环曲折,好似蚂蚁窠。穿出洞门上去,便到了“佛香阁”。又有一座亭子,称做“众香界”。这地方便是万寿山的最高处。向南出去有一座门,门上题着“导养正性”四个字,门前一带短墙,抱住山顶。</h3> <h3>“桂花月中落,云香天外漂”。这首诗出自唐代的灵隐寺,意思是中秋的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里。</h3> <h3> 颐和园的佛香阁有一个故事。原佛香阁供奉着一尊千手观音铜像,英法联军侵入后失踪。慈禧重修时,尊造泥塑佛像一佛二弟子站像,文革时期被拆毁。1989年大修佛香阁时,得知北京西城一所寺庙夹壁墙里,发现一尊巨大千手观音像,与记载中的佛香阁观音像相似。几经周折,这尊高五米,有十二面二十四臂,重达万斤的铜铸千手观音像,终于安放于佛香阁。大像高阁,珠联璧合。但观音佛像顶部还应该有一尊小佛,叫作化佛,其时已失,只剩底座。这时有人想起在颐和园库房里还保存着一尊小铜佛,那是在昆明湖底清淤时发现的。工作人员将这尊小佛像安放在大佛头顶的底座上,完全吻合,天衣无缝。这段双佛百年奇缘,成为颐和园的文物佳话。”</h3> <h3> 从佛香阁下行114级台阶是德辉殿,德辉殿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多宝殿,大殿面阔五间, 坐北朝南,单檐正脊歇山顶,前出廊,两翼有35间爬山廊与排云殿相连,是帝后到佛香阁礼佛时更衣休息的场所。</h3> <h3> 紫霄殿位于颐和园佛香阁景区,紫霄殿是排云殿的配殿之一,是当年慈禧太后举办万寿庆典之时王公大臣休憩的地方,现在殿中文物均为慈禧寿诞贺礼。</h3> <h3> 云锦殿,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鼓楼,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曾经也是慈禧皇太后举行万寿庆典时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h3> <h3> 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背靠万寿山,面临昆明湖。大门左右的白墙上,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漏窗。垂花门内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四十多间房子。乾隆年间,这里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组附属建筑,名为“罗汉堂”。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当年的五百罗汉是由香面彩塑而成,仿照的是杭州西湖净慈寺内罗汉的样子。英法联军焚毁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也被烧毁。慈禧太后主政时期,修复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被改建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排云殿,罗汉堂旧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华轩。罗汉堂前的八角莲池和池上的单孔石桥也被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华轩院内。桥在中轴线上,汉白玉的桥体,拱顶有蚣蝮,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清华轩正殿。</h3> <h3> 这把龙椅应该是颐和园工作人员仿制的。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颐和园工作人员给它搬出来,说是要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做旧。听工作人员说也是实木的。</h3> <h3> 这棵树应该是乐寿堂门口的稀有的白桑。据说是乾隆皇帝母亲60大寿的时候,乾隆皇帝亲手为母亲种下的,寓意是让他的母后长命百岁。</h3> <h3> 在颐和园听鹂馆的东侧有一处大门向东的院落,大门为垂花之门,垂花门的雀替木为一蝙蝠,取义福临门。此院为光绪朝新建,内有南北大殿,有游廊相互连接,西侧有月门与听鹂馆相通,此院落慈禧命名为“贵寿无极”。</h3><h3> 贵寿无极:贵寿为尊贵长寿,无极为无尽、无穷断,寓意富贵长寿延绵不断。语出汉代《易林》隆我福祉,贵寿无极。</h3> <h3> 石舫又名清宴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75)年。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是为了证明园林的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也是为了证明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了“野渡无人”的境界。颐和园石舫的船体是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h3> <h3> 这里曾是慈禧太后遛弯儿的长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