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青葱岁月,曾经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去年十二月底因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看眼科老年白内障门诊,一走进门诊部,就想起了曾经熟悉的校园,特别是当我看到铜牌上刻着虹口中学旧址时,亲切激动之情油然而生,顿觉白发变青丝,归来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 我就读的虹口中学,治学很严、求真务实、学习氛围极好,入学时每位学子都经过严格考试选拨。64年我考入高中时,学校当年被列入市教育改革重点中学,教材另编与普高不一样。市教委几乎是每周都派专员来校调研,找同学访谈。我记得高一教我们语文的贾赤老师是位复员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教员,上课时始终穿一套退色的军装;中午午休时,常常有一大批同学围着他,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抗美援朝的故事。高二语文课是由陈梦龄老师上课,陈老师知识非常渊博,讲古诗时,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讲解语法、讲解如何写各种体裁的文章,特别是如何写论说文(高中阶段学习重点)分析,讲解都很到位,批写作文十分严谨,错字、病句、一 一指正,他谆谆告诫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色彩斑斓。中学时代打好基础知识十分重要,还有一年大家都将进入高校学习(当时学校进高校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希望同学们珍惜光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 上政治科,老师常和同学们谈哲学,学毛著、讲形势,要求我们用学到的哲学思想分析古今中外各种事件;关注中苏关系,学习人民日报中共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一到九评内容;重点是学习九评,学习和背诵成为无产阶级接班人的五項重要条件,有志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负为祖国繁荣昌盛付出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 同窗莘莘学子,精力充沛、发奋好学,课余我们常常在一起讨论数、理、化难题;特别是几何,往往有多种解析方法,各抒几见、脑洞大开。教我们的老师,都是资深教员,每位老师都有十八般技艺。记得上物理科时,当学习力学知识那天,沈丕甘老师搬来了自己亲自制作的大型模拟实验教具,当场演示,让我们既直观又快速掌握力学基本原理。上制图科,胡贯凡老师拿了许多立体教学模型,教我们怎么绘制三视图,为了教会同学如何看三视图,并还原成立体图,特地加上了用透视法画立体效果图课程,真是受益匪浅。教我们化学科的鲍婉仪老师是教导主任兼职化学老师,讲课有条有理,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校免费开办各类兴趣小组,丰富课余生活。当年我任化学课代表,在鲍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从海水中提取溴元素的整个实验过程,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兴趣小组同学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其中有几个星期天,由校教务处特批,到学校实验室搞试验)终获成功,最后由我绘制实验装置图,写实验步骤,上报市教委,作为少年科技成果奖,在昆山路少科站展示过(最近查了百度,方知1966年前,我国还没有一家工厂有批量生产海水制溴的工艺设备。此项实验实属领先)为增强课本知识的理解,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看内部科教电影,其中有部电影展現了人在失重(失去地球引力)情况下,漂浮在半空中的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无法忘记。我们的体育科也很有特色,因学校有游泳池,体育课上老师教我们怎么游泳,他先在陆地教基本动作,然后分批下水实践,当年我体弱,胆小,站在水池旁,久久不敢下水,年青的体育老师很有耐心,他不仅鼓励我,亲自拉着我的手缓步入水池,并给我开小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终于掌握了蛙泳,仰泳和自由泳的基本技能。在暑假期间还曾穿着大红色泳衣,偕同窗好友去过吳凇口海滨露天浴场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然为安全起见,同时带上了救生圈)</p><p class="ql-block"> 暑假期间,学校教务处还为同学们争取到去岳阳路1号市教育会堂听科技讲座的门票(票子不多,但我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夏天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窗前时,早早起床,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湖兰色短袖衬衫,深兰色的百褶裙,胸前别着团徽与校徽、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岳阳路1号,印象较深的一堂课是听某厂红雷青年试验室代表激情演讲如何研制生产粘胶纤维的过程,听得我十分入迷、热血沸腾、好学的我真想快快长大,立马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时光飞逝,今年恰逢虹中建校七十周年庆典,在此我特别感恩母校、感谢恩师、是您的谆教导,让我在中学阶段就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懂得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务实求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古稀之年,我们建立了虹中同学群,在群里谈天说地,互通信息,互相问候。还常常晒晒每个人的晚年生活,快乐事在群分享,困惑事在群求助,请高人、能人指点,真是微语系友情,天南地北一线牵。群主不定期的组织同学聚会,品茶,吃饭。我们的同学没有抽烟喝酒的嗜好,欢聚一堂时,唯有清茶一杯,谈盛世、賀安康!</p><p class="ql-block"><br></p> <h3>15岁留影</h3> <h3>16岁初中毕业照</h3> <h3>19岁在外滩公园留影(1967)</h3> <h3>23岁摄於南翔公园(1971年春)</h3> <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968年初春)</p><p class="ql-block">左起前排郑谷音,俞露,周捷,戴毅林,虞幼兰。后排蔡美琴,李梅玲,吕赛鸿,宋利利,杨虹,强永华。</p> <h3>1968年初春漕溪公园留影</h3> <h3>让我们蕩起双浆</h3> <h3>围在一起玩扑克牌</h3> <h3>虹口公园</h3> <h3>上海大厦</h3> <h3>左起俞雪,俞露,吕赛鸿,周捷,如今周捷定居悉尼,俞雪,俞露定居在丹麦。</h3> <h3>2007.8-08晚在刘嗣利家附近浦东饭店聚餐</h3> <h3>在刘嗣利家(浦东香梅花园)</h3> <p>2010.9.6中山公园御花园饭店集体留影</p> <p class="ql-block">左起吕赛鸿,吴正,薛永祥。</p> <h3>李鲁江与曹有德老师</h3> <h3>左起徐武斌老师,孔丽君,李飞伦老师,王有刚,钟琦伟老师,钱荣达。</h3> <h3>2010年,居住在美国同学薛永祥回沪宴请同学们</h3> <h3>同游上海世博会</h3> <h3>2011.4.30,周捷从澳大利亚回沪在延安饭店茶室聊天</h3> <p>左起孔丽君,崔绍文,曹伟国,陈松盛,强永华,沈刚,曾谷音,吳正,钟琦伟老师,张传心,周捷,钱荣达,宋利利,王有刚,吕赛鸿,李鲁江,齐巧玲。</p> <h3>2011.9.23年俞露回沪留影</h3> <h3>2012.10.14,欢送李鲁江同学去澳大利亚定居</h3> <h3>2013.11.24同学聚会</h3> <h3>2018.4.28师生留影(周捷回沪)</h3> <h3>2019.05虹口公园留影(薛永祥回沪)</h3> <h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h3><h3>走近新时代,幸福享晚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