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67年夏,湖北省戏曲学校汉剧科在京剧科、楚剧科部分同学的协助下,移植的汉剧《智取威虎山》在湖北剧场首演,适逢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都府堤41号毛主席旧居修缮竣工。汉剧科姚浩新,王怀琴同学专程赴长沙邀请当年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保姆陈玉英,和夏明翰烈士的夫人、罗哲烈士的夫人等来汉参加竣工典礼。三位革命母亲应邀出席了由武汉军区组织的文艺晚会,观看我校汉剧科演出的《智取威虎山》。本剧作曲涂前江,司鼓曹真,京胡涂前江。时隔52年,谨以这帧珍贵的照顾片作为我们的共同记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献上我们的祝福。</h3><h3>(胡汉宁,黄致鹏供稿)</h3><h3>2019.6.18夏</h3><h3><br></h3> <h3>此照片由刘金初老师摄影,张明华保存,供稿<br></h3> <h3>杨子荣(石宝山饰),李勇奇(习志淦饰)等围坐在革命老人身边。</h3> <h3>座山雕(李福康饰)率八大金刚看联络图</h3> <h3>深山问苦杨子荣(郑明家饰),常猎户(张明华饰),常宝(罗桂珍饰),</h3> <p class="ql-block">汉剧《智取威虎山》是省戏校汉剧科第一个在武汉市上演的。记得纪念八一建军节的那次演出,有体委和市杂技团的演员助阵,欧阳明和杂技团很熟,一叫都来捧场,滑雪,打威虎厅二场戏,是一次加强阵容,(翻跟头的队伍少说有20人)杂技团的跳板也用上了,效果空前好,整个剧场热天热浪加热情,热得一塌糊涂,台上台下都满腔热情的争做毛主席的文艺战士。那真是应了一句话,“上刀山 ,下火海在所不辞”。那以后在湖北剧场至少连演了五场。省汉剧团的不少演员像刘毅士,黄小微,贾海泉都参加了,记得石宝山演杨子荣,是穿真皮大衣上场,又是大热天,每场下来都是大汗淋漓。以后发生了“八一五”事件,就是为了抢这场灯光服装设备。互不相让,最终酿成武斗。 </p><p class="ql-block"> 李希安2023.9.18.</p> <h3>汉剧科演出现代戏《夺印》,吕湘南饰何书记</h3><h3>,陈梅英饰烂菜瓜。</h3> <h3>我们的老师刘顺娥,周天栋。徐继声,胡桂林,陈春芳</h3> <h3>@颜色🍀同窗并转汉宁学友:收视了汉剧的《威》剧名段音频 ,尤为振奋。其制作的讲究,质地的精良,和它(音频)忠实地记录了湖北戏校汉剧科年轻学子们当年的青春艺术年华,我以为,其艺术史料价值的珍贵,以及汉宁当年演唱的艺术水准、神韵,和这段“朔风吹”的【二黄】声腔的设计层次和伴奏韵味等,均值得玩味和赞赏。特别令我服周的是,汉宁在二十岁刚出头的年龄段中,竟有如此娴熟自如的唱工功底和较为全面的音乐感染力,而把词情、曲情和剧种唱腔的韵律流动结合得如此完美,而又不失人物身份的独特情怀与厚度,这个感觉,这一悟性,和他(演唱者)在这段展示人物(参谋长)的思想情态中,所演示而流泄出来的声情并茂、张弛有序的中心唱段,确实让我有些不敢相信这段唱——竟然是胡汉宁兄弟当年在稚嫩时代的声腔作品!此刻,让我忽地想起了省戏校″京汉楚"在母校"三科鼎立"的旧日时光;由此,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黄校长当年的执教方针;这时,瞬间在我的脑际与眼帘中,又顿时闪现出陈鹤峰、贺玉钦、杨玉华、张啸庄、云艳霞、刘六立、魏三爷、李炳南;刘顺娥、万盏灯、徐继声、魏平原、徐正奎、吴八爹、董松山、王育山与陈昌连和黄源淮等京汉剧两科等诸位优秀的艺教先生,和我们楚剧科的诸如李雅樵、严楠芳、詹玉魂、吴兆岚、陈汇南、郑维汉、余笑予、丁桂英、谢少奎、林海清和姜旬甫、江秀勋、李三保等,己逝的忠诚敬业于讲台的老师们,那些悉心执教的师资力量与群体教职员工的敬业形象……匆草搁笔,感概万端;思绪纷飞,挂一漏万。与此同时,因篇幅所限,且自引以为憾!(学友田泽忠,留言于光谷。)</h3> <h3>学友涂前江</h3> <h3>汉剧科老同学</h3> <h3>汉剧科同学聚会在美丽的长江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