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伦路采风

宏宏

<h1><font color="#ed2308">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海上旧里”</font></h1><h1><font color="#ed2308"></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走马观花记📝</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6px;"><font color="#ed2308"></font></span></h3><h3></h3> <h3><b>上海,是灯火璀璨、笙歌曼舞的魔都</b></h3><h3><br></h3><h3><b>上海,也是人文汇聚、思想闪耀的历史舞台</b></h3><h3><br></h3><h3><b>而这些被浓缩在了一条路上</b></h3> <h3>  多伦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与东江湾路交叉口以南,在挂着汽车禁行标牌的街口,一座新建的具有民国装饰风格的牌坊上缀有“海上旧里”四个大字,这里便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北口。</h3> <h3>  多伦路,只是上海的一条小街,东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西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如下图所示,呈现“L”形的街道由北向南蜿蜒而行,又转折向东至四川北路,仅有一里有余,然而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栉比鳞次,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令人目不暇接。</h3> <h3>  立于街口两侧的新旧路牌显示,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后经修缮翻建,重现了二十世纪20、30年代上海滩的民国风情,成为充实上海旅游的新景点和休闲的好去处。</h3> <h3><b>这是街口牌坊右侧的一组报童卖报的雕塑。</b></h3><h3><b>是(叶圣陶与小报童)</b></h3><h3>看到这组雕塑,仿佛听见了旧上海十里洋场,报童们大声吆喝着“号外、号外!”</h3> <h3>  早在1998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虹口区政府开始对多伦路进行一期改造,重点保护和修复了沿街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 “上海市文化特色街”。 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h3><h3> 2011年,多伦路完成了整体环境改造工程,沿街老建筑的外立面经过“修旧如旧”的处理,路面整体铺设成老上海的弹格路,从此告别了又脏又乱污浊嘈杂的马路菜场,还原出了海派文化独有的优雅风情,变身为一个兼具“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特色文化街区。</h3> <h3>  2012年,又邀请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日本和国内的多家设计公司对多伦路二期改造进行方案设计,并制订了详细修建规划,确定了保护地区内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对延续区域内历史风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符号,使原有历史风貌和更新建筑肌理尽量保持协调契合,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特色明显的文化社区。</h3><h3> 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纪念与休闲结合,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的保护,及其功能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挖掘文化名人街的文化内涵和海派特色。</h3> <h3>  多伦路是值得慢慢逛的地方,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h3> <h3><b>孔(祥熙)公馆</b></h3><h3>孔公馆(多伦路250号),<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位于四川北路多伦路转角处,建于1924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外立面满缀细密几何浮雕,门框及窗框均为修长圆柱,上部为马蹄状拱券,拱券内缘裂成锯齿,具有12世纪以来北非及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的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征。圆柱及拱券不仅见诸门窗部分,且作为外壁装饰,点缀于墙的上方。推开锻工精美的铁门进入大厅,从地面到天花板,满壁灿烂的阿拉伯风格彩色瓷砖。楼梯扶手无不雕文刻镂,精美绝伦,景致细腻。厅前有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住宅屋顶上有两座马蹄券的望月亭,显示出阿拉伯伊斯兰建筑固有特征。</span></h3><h3>抗战时期,多伦路250号被日本车队占有,用作“知恩院”。抗战胜利后,成为孔祥熙沪上三处豪宅之一,俗称“孔公馆”。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多伦路250号住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处现为民居。</h3> <h3>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在此居住和开展革命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而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薛氏宅等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以及丰乐里、永安里、景云里等近代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住宅群,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h3> <h3><b>白(崇禧)公馆</b></h3> <h3><b>陈(仲篪)旧居</b></h3> <h3><b>瞿秋白(1899—1935)</b></h3><h3>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江苏常州人。1931年来沪,1933年3月初搬入虹口,与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h3> <h3><b>柔石(1902—1931)</b></h3><h3>左联五烈士之一,早年从事教育工作,专心致力于文学活动。先后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常委兼编辑部主任。1931年1月17日住在景云里23号的柔石等四人在汉口路666号的东方旅社被捕,鲁迅曾着手营救柔石,但未能见效,2月7日,柔石被害。</h3><h3>1933年2月7日,为了让世人记住柔石,鲁迅在拉摩斯公寓内写下了著名的悼亡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h3> <h3>  多伦路的路面是用石块铺成的,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成排的小商铺是一家挨一家,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而书屋文苑、茶室吧廊则成为国内外宾怀旧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消费的好去处。</h3> <h3><b>毛泽东像章藏馆</b></h3><h3>多伦路183号毛泽东像章藏馆,有2万8千多枚像章,1万8千多个品种,其中包括金、银、竹、玉等33种不同材料造的毛章,珍贵在许多已成绝版章。</h3> <h3><b>大上海1933私人博物馆</b></h3> <h3><b>小型民间收藏馆和古玩字画店等</b></h3> <h3><b>永安里</b></h3><h3>永安里包括四川北路1953弄和多伦路152—192号两部分,皆由永安公司地产部投资兴建,属于新式里弄住宅。</h3> <h3>  1999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筹建期间,沿多伦路一侧的底层开设了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等店铺,三楼仍为民居。当年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永安里设置秘密联络点,周恩来、邓颖超、“左联”盟员安娥、舞蹈家陈爱莲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永安里驻足和生活。</h3> <h3><b>邮票钱币社</b></h3> <h3>  2003年12月16日,“永安里”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标志牌上这样描述:</h3><h3><b> “优 秀 历 史 建 筑 永安里</b></h3><h3><b> 砖木结构,前半部分1925年建、后半部分</b></h3><h3><b> 1945年建。新式里弄,局部带有简化的古典 式装饰细部。”</b></h3> <h3><b>多伦路西侧145号左联纪念馆</b></h3><h3>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h3><h3>现为左联会址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h3> <h3>  这幢两层楼建筑约于1920年建造,曾作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该建筑为外廊式建筑,在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广泛采用这种样式,它是随着上海开埠而由东南亚传入沪上的。其突出特征是主立面上连续的券柱外廊,砖券和柱式等细部反映出西式建筑的特征。</h3> <h3><b>叶圣陶(1894—1988)</b></h3><h3>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叶绍钧,江苏常州人。1927年至1935年居住虹口,任《小说月报》主编,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h3> <h3><b>老电影咖啡馆</b></h3><h3>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e,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店里的背投式电视不间断地播放着黑白片子,从无声时代到三四十年代国内、国外的经典影片,当日的电影安排在门口的小黑板就能看到。店里吱吱作响的楼梯,昏暗的灯光,木质的地板,处处透露出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感觉”,喜欢怀旧的人可以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到这里品咖啡看电影。</h3> <h3><b>夕拾钟楼</b></h3><h3>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119号。这个坐落在拐角处的一座四层楼高的花岗石砌成的钟楼“夕拾钟楼”(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楼顶端所置机器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高新技术产品。</h3> <h3><b>王造时旧所(多伦路93号)</b></h3><h3>王造时,为抗战时期爱国七君子之一。改建筑约1920年建造,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整体具有简化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整个立体构图中间虚两边实,由女儿墙和腰线在水平方向上联系,一、二层立面的柱式经变形和简化,表现出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h3> <h3><b>郭沫若(1892—1978)</b></h3><h3>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二次居住虹口。</h3> <h3><b>丁玲(1904—1986)</b></h3><h3>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33年曾居住虹口。</h3> <h3><b>沈尹默(1883—1971)</b></h3><h3>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后改尹默,浙江吴兴人,1946年定居虹口海伦路504号,直至1971年春病逝。</h3> <h3><b>多伦路67号鸿德书房</b></h3> <h3><b>内山完造(1885—1959)</b></h3><h3>内山书店店主,国际友好人士,鲁迅先生的挚友,日本<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冈山人。1916至1947年始终居住虹口。</span></h3> <h3><b>基督教教堂“鸿德堂”。</b></h3><h3>拥有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西式教堂,砖木结构,有方型塔楼,上面是一大红十字架,墙面上缀有“上帝爱世人”字样。</h3> <h3><b>矛盾(1896—1981)</b></h3><h3>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卓越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曾三次居住虹口。</h3> <h3><b>鲁迅(1881—1936)</b></h3><h3>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27年10月,鲁迅自广州来沪,一直定居虹口,直至逝世。</h3><h3><br></h3><h3>这是鲁迅和他的学生雕像栩栩如生,鲁迅先生手拿香烟,聚精会神的在和他的学生交流。</h3> <h3><b>上海多伦路现代美术馆</b></h3><h3>多伦现代美术馆共分七层,一、二、三层用于展览。作为国内首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它集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于一身。</h3> <h3><b>咫尺多伦路,百年上海滩</b></h3><h3> 人文荟萃的多伦路之行,就这样匆匆而过。作为土生土长的魔都人,有愧呀!偶今天也是头一次来,尽管还有遗漏的,有些不方便取景没拍到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正的不敢相信,临街而立的古典住宅,或华贵或质朴,这期间的每一扇窗,每一片砖瓦,都曾经留下过那些历史人物的痕迹。</h3><h3> 多伦路谱写,印证了上海百年的沧桑历程和斑驳足迹……显现了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当我漫步在多伦路,回忆着诸多名人留下的光辉成就,更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摄于2019年6月3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人文介绍来自网络</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