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陵

韧心云游

<h3>  来淮阳,太昊伏羲陵是必到景点。我们一行上午游览了龙湖,午餐后烈日当空,导游安排大家直接到宾馆休息,下午三点游览太昊伏羲陵。大巴车到近前,首先看到一个为旅游而生的大市场,各种淮阳特产都有门店出售。</h3> <h3>  大门外的活动围栏是为了应对上香时节的高峰游客流而设置的安全保障装置,精致讲究,拐角处是中国石狮子造型,而每一节金属围挡都是一条飞龙,涂敷金漆,黄灿灿,金闪闪,串联起来,威风凛凛,颇有皇家气概。</h3> <h3>  这就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br></h3> <h3>  在导游办理购票事宜的档口,我顺着大门向里望,一条中线穿过所有主要建筑物,一直延伸过去。据说,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称“十门相照”。</h3> <h3>  进到午朝门里,头顶匾额满悬,赞美之辞不择其极。</h3> <h3>  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h3> <h3>  先行主动抢拍一个,二十几年前也曾来过,当时没有留影,这回补上。还别说,我这件T恤颜色与周围环境蛮搭的😆</h3> <h3>  龙师人皇,中华始祖,观象于天,观象于地,昊德宣猷......这些匾额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崇敬赞美之心。</h3> <h3>  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构成。这是先天门。</h3> <h3>  太昊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h3> <h3>  给咱的帅锅来一张纪念照。</h3> <h3>  太昊陵有个特色,就是植物造型,看这个亭子,就是四棵树凑成的。一会儿,我们专门去看独秀园,里面全是各种植物造型。</h3> <h3>  中轴线的青石路面被络绎不绝的游客踩的油光锃亮。</h3> <h3>  道仪门上悬挂的匾额,大道之源,依然是对伏羲氏的顶级赞美。</h3> <h3>  统天殿,这种命名绝无仅有,哪朝哪代的皇帝都不敢用的名字。</h3> <h3>  太极门。</h3> <h3>  不但像亭子,而且具备了亭子的功能。</h3> <h3>  太昊陵里面的古柏都有千年树龄,个个历尽沧桑。有些已经枯萎,但还顽强地挺立在那里。</h3> <h3>  统天殿中供奉的伏羲金身像,左右站立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分别掌管天象水利、农耕祭祀。</h3> <h3>  这尊伏羲金身是近几年整修装饰过的,以前来的时候,我记得没有这般金碧辉煌。</h3> <h3>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h3> <h3>  端庄肃穆,大气磅礴。</h3> <h3>  古柏参天,浓荫蔽日。</h3> <h3>  统天殿匾额下正中悬挂着清乾隆皇帝的御笔亲题。</h3> <h3>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h3> <h3>  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始门,基本都是明代的墙砖。</h3> <h3>  历年来此参拜的华人络绎不绝。在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h3> <h3>  陵寝前面的著名柏树,耳柏,因树瘤长的与耳朵极为相像而得名。</h3> <h3>  于是,人间有了各种显灵的传说,听觉不佳的人纷纷到此抚摸此耳,以图改善听力,祈求耳聪目明。久而久之,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盘,这只耳朵包浆比任何个人拥有的物件都好。</h3> <h3>  介于太昊陵与太始门之间的是八卦坛。</h3> <h3>  太昊伏羲陵墓正后方是蓍草园。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蓍草外形长的有些像艾蒿,但有区别。古人认为蓍草寿长,有灵性,专门用来占卜,据说非常灵验。现在看来,就是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低下,搞不清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各种事情的因果关系,只有祈求神灵上苍安抚内心的恐惧,这是人类发明宗教的根源。这一大片蓍草被红绸围起,突显其神圣。</h3> <h3>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h3> <h3>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于是又大兴土木,重修太昊陵。</h3><h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太昊陵的保护,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太昊陵逐渐被神圣化,于是有了各种传说。像这里的一个小石洞,被称作子孙窑,祈望延续香火子嗣,求子求女者都可以在这里用手顺时针或逆时针在小洞中抚摸,据说相当灵验。生殖崇拜其实就是心理暗示而已,遇到不育症,不采用现代生殖技术,求什么也不灵。随着科学的普及,大家越来越清楚这个道理。现在大多数游人仍然到这儿摸一摸,不过是图个乐趣。</h3> <h3>  东侧的东华门。</h3> <h3>  岳飞观。对面跪着几个奸佞小人如秦桧等铸铁像,供千夫所指,万人唾骂。</h3> <h3>  这里就是独秀园的入口。讲解员告诉大家,此独秀与陈独秀没有任何关联,而是特指树木造型一枝独秀。</h3> <h3>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独秀园位于陵区的东南隅,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这是十二生肖造型。</h3> <h3>  法桐参天,其实准确点应该叫悬铃木,这是一种良好的速生绿化树种,在我国广有栽种。因为习惯,大家约定俗成称其为法桐。这里的法桐树冠茂密相交,长成了绿色走廊。</h3> <h3>  这两棵法桐因为长的靠近,枝条摩擦,树皮紧挨,久而久之长到了一起,被人们冠以连理枝的美名。</h3> <h3>  柏树生长时间长,这里的人们用极大的耐心把这些树修剪成各种形状,这是一条长廊,估计要是侦察机飞过,一定以为这是砖瓦结构的建筑物。</h3> <h3>  在独秀园深处还有一片玫瑰园,枝头花团锦簇,长势喜人。</h3> <h3>  白墙灰瓦,颇得徽州建筑的真传。</h3> <h3>  这几个造型更夸张,小鸟、飞机都出来了,足见人们多么向往天空,自由飞翔。</h3> <h3>  玉带桥边的一个八角小亭子,规规整整,亭子正中有一口井,取名玉带扣。</h3> <h3>  红叶李间杂绿植,让色彩更加丰富。</h3> <h3>  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很好。</h3> <h3>  不少游人选择在这密荫下乘凉歇息,阵阵微风拂过,比任何高大空调房间都要舒服。</h3> <h3>  龙蛇共舞。</h3> <h3>  玉带桥与玉带扣。</h3> <h3>  玉带桥边还有一片葵园,向日葵在夕阳下灿烂辉煌。</h3> <h3>  雅致的小桥,曲线流畅,雕刻精美,非常具有中国园林特色。</h3> <h3>  独秀园里见到任何奇形怪状都不要惊奇,一切皆有可能。</h3> <h3>  喝茶、下棋的好地方。</h3> <h3>  小桥流水。</h3> <h3>  曲径通幽。</h3> <h3>  通过这个拱门就到了灵佑池。</h3> <h3>  灵佑池中一只石雕巨型大鼋,缓缓扭过头望着过往的游人,为大家送上祝福。</h3> <h3>  准备结束游览,再拍一张。</h3> <h3>  葵园旺盛,向日花开。</h3> <h3>  陵区管理井井有条,较之十几年前的脏乱差大为改观。</h3> <h3>  在夕阳的金红光线下,这排隔离围栏更加气势恢宏,夺人眼目。</h3> <h3>  开天立极,就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大家都应该记住伏羲氏。</h3> <h3>  太昊伏羲陵,再见了。</h3> <h3>  用过晚餐,我们相约步行回宾馆,更加近距离感受龙湖。(关于龙湖与陈楚古街我将单独成篇,点击以下链接可以观看)</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6ingam1?share_from=self&amp;v=4.12.1&amp;share_user_mpuuid=eed1f2ae88a31f7fa3f9a2af0634caa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龙湖与陈楚古街</a></h3> <h3>  3KM的距离,顺着龙湖漫步,看到了不少景致。</h3> <h3>  水光潋滟晴方好。</h3> <h3>  据当地人说,濒湖的楼盘价位很高,是所谓水景房。</h3> <h3>  晚霞灿烂。</h3> <h3>  我们几个闲聊说,远看这里就是欧洲,没人敢不信呀😄</h3> <h3>  希望淮阳借太昊伏羲陵的地利优势有大发展,经济龙腾虎跃,造福一方百姓。</h3> <h3>  一轮夕阳红透半边天,也希望我们的退休生活继续丰富多彩,红红火火。</h3> <h3>  (文中部分史料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