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四中主题研修工作总结

大安市第四中学校

<h3>  校本主题研修工作总结</h3><h3> 大安市第四中学校&nbsp;&nbsp;刘丽凤</h3><h3> (2019年6月20日)</h3><h3>&nbsp;</h3><h3>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主题研修就是一场东风,为教育者的将来吹开百花盛典。沿着主题研修之路我们已经走过三个学期,从开始的茫然不安,到实践后的坚定坚持,我们确信:主题研修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的长足发展!</h3><h3> 一、拨开迷雾找问题,提炼主题费思量</h3><h3> 1.针对性的业务讲座指导教师确立主题。</h3><h3> 鉴于前两个学期在主题确立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学初,由刘丽凤副校长针对主题确立的策略又进行了一次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怎样从问题入手,分析校情、师情、学情,聚焦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从根源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准确表述,提炼成主题,保证研修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从备课周到教学第一周,各研修组研讨剖析,反复斟酌、修改,最后确立的主题适合度大大提升,主题更准确、更科学、更具有学术性。</h3><h3> 2.方案计划行在先。</h3><h3> 研修“不打无准备之仗”。研修方案和计划的形成是学习和探索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们再一次研究师情和学情,针对问题症结,预想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教学第二周完成了研修方案和探索计划。</h3><h3> 二、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h3><h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问题解决不了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h3><h3> 1.&nbsp;针对性自主学习阶段。</h3><h3> 这个阶段要求教师自己针对主题进行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个学期后发现所有教师都能进行阅读学习,但学习效果不佳。有一部分教师阅读文章和主题不符;有一部分教师的策略不是由阅读学习中得来;有一部分教师泛泛阅读感悟不深,少有启发……</h3><h3> 2.&nbsp;推荐阅读指导学习阶段。</h3><h3> 鉴于自主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加强了学习引导和指导工作。要求教师每次探索前在学校研修群里针对自己的主题和预计解决的问题进行阅读分享,分享时在原文后附上阅读感悟(包括研修主题和预计解决的问题、文章),这样大家互相关注、互相学习,真正在学习中有了收获。</h3><h3> 3.&nbsp;研修组针对性学习阶段。</h3><h3> 教师经历了深入阅读后,为了将学习变成常态,学校采取了团队合作学习方式。这种为合力解决中心教师的问题而进行的针对性地学习策略,我们称之为“一研”。“一研”中,全组调动起来共同学习,研究解决同一个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强化了“点穴式”学习,目的性较强,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可以说真正点开了研修的“任督二脉”,有助于将有效学习引入常态。</h3><h3>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h3><h3> “读书患不多,既学患不行。”学习后得到的改进教学的策略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有效,所以课堂实践探索环节必不可少。前两次探索,我们延用“三探两研一反思”的模式进行,随着研修的不断深入,为了把这种研修变为教师的常态,由众人的帮扶发展到自己主动前行,使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师德同步提升、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我们冷静地思考,审视以往,求索前途,创新研修新路径,进行了“一研二观三常态”的实践研究,经实践,效果很好。</h3><h3> (一)用团队研修拉动自主研修。</h3><h3> “三探两研一反思”主要采取团队拉动的策略,用典型引路,全员参与,大家共同前行。</h3><h3> 1.&nbsp;“三探”。研修组每位教师每学期要针对自己的主题,做三次问题探索分解,每个问题进行一次探索,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三次探索解决问题。</h3><h3> 2.&nbsp;“两研磨”。每次探索的问题,在针对性学习改进的基础上,至少做两次公开磨课、研课。</h3><h3> 3.&nbsp;“一反思”。每次探索后每个研修组都进行反思探索过程得与失,选派代表进行全校研修汇报。三次探索后,要提炼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h3><h3>“三探两研一反思”似疾风骤雨,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研修路径,经历锤炼,感受成长。</h3><h3> (二)用“一研二观三常态”促进教师主动研修。</h3><h3> 经过一年多的研修实践,“三探两研一反思”的团队研修方式,有效激活了研修组研修的热情,让老师们快速掌握了研修成长的基本做法,激活教师动力,初步形成了组内研修氛围,通过团队促进了个体成长。但问题也不断呈现:研修强度大,极易滋生负面情绪;一磨效果不佳,凭空想象,缺少针对性学习的支撑;二磨学习和改进时间短,影响研修效果。</h3><h3> 研修的终极目的是要让老师学会自己走路,进入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轨道。基于以上研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请来李元昌老师督导、把脉,认真总结、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决定以第三次探索为练兵场,指导每个研修组集全组之力,变五指为拳头,重点帮扶研修组中的一名教师(中心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我们把这种形式名之为“一研二观三常态”,目的就是释放教师活力,变被动为主动,细雨绵绵,用心浇灌,静待花开。</h3><h3> “一研”。研修组确定中心教师,让中心教师结合自己的主题及学习、反思,进行教学设计,让问题、学习、反思、改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避免浮在表面,走过场,走形式。同组的成员,通过团队研修,有学习、有思考、有发现、有指导。</h3><h3> 1.中心教师明确主题,阐述所要研磨的问题,给出所用课例,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查找,学习探究,做出教学设计,并在组内公开。(组内微信群或文本告知)</h3><h3> 2.组内成员针对中心教师的设计进行自行了解、学习,推荐学习材料,并初步给出指导意见。</h3><h3> 3.中心教师明确集中研课时间。</h3><h3> 4.组内集中研课,中心教师根据组内研课意见进行教学设计改进。</h3><h3> 5.中心教师自行磨课。</h3><h3> “二观”。中心教师通过第一次研磨,在一周后自行安排观课时间,进行邀课。这次的观课具有汇报性质,把大家在一研中的帮扶意见和理念融合在自己的设计中,既有大家的集体智慧,又有自己的领悟提升,避免简单复制。通过对中心教师的观课,检验团队研修成果,看研课成果是否体现。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中心教师足够的学习、反思、改进的时间,由以前的推着走变为自己主动向前走。</h3><h3> “三常态”。观课一至两周后再进中心教师课堂,看研磨成果是否常态应用。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自主研修,变被动为主动,引领教师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提升的研修状态。</h3><h3> 由“三探两研一反思”过度到“一研二观三常态”的团队研修方式的改变,既给老师留有足够的学习、反思、改进的时间和空间,又减轻了教师负担,使团队研修与教师的主动研修、教师的合作研修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教师自主研修为动力,以团队、合作研修为助力,以学校活动为牵引力的三力合一研修样态。</h3><h3>在“一研二观三常态”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点:</h3><h3> 1.突出教学设计,重在磨脑子,克服简单复制,形成大脑风暴。</h3><h3> 2.确定中心教师,变五指为拳头 ,牵一发动全身,形式上在磨中心教师,实质上大家共同成长。</h3><h3> 3.针对少数教师自主研修弱化的问题,我们立足强化研修组长职能,以手册为载体,加强引领和监管,保证自主研修质量。</h3><h3> 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h3><h3> 反思然后知改进。回看“一研二观三常态”的研修过程,有成功也有需要改进之处。</h3><h3> 成功之处:</h3><h3> 1.&nbsp;中心教师在团队的帮扶下,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经过自己反复实践、改进、完善、形成常态,最后达到问题有效解决,专业获得提升,鉴定为合格教师。(在学校举行的教师基本功竞赛和“我的主题我的课”竞赛中,获奖教师80%出自这些中心教师。)</h3><h3> 2.&nbsp;在团队研修过程中,组内教师在帮助中心教师的同时,他们也是处在学习、提升的过程中。</h3><h3> 学校加强这部分教师自主研修与教师间的合作研修,每个教师都要按手册的程序,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完成研修计划。学校和研修组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活动,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发现进步明显的教师,可越过“一研”,直接申请进入“二观”“三常态”阶段,经学校领导和组内教师鉴定合格,可定为研修合格教师。对这样自己研修跃升的教师学校给予一定的褒奖,就会出现一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群人的局面。</h3><h3> 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进入研修合格队伍的教师,都不是万事大吉,仍然要按着常规研修的要求继续研修,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由学校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对合格教师不定期抽检,发现有后退的现象,采取一定措施帮扶。这样做,易调动教师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放开了他们的手脚,真正地将教师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自己。</h3><h3> 改进之处:新的研修策略实施一阶段后,收到的明显效果是中心教师的成长实实在在,但组内个别教师研修弱化现象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还需要加强研修制度建设,坚持过程评价,搞好活动拉动,把研修变常规,把被动、牵着走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实现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提升专业素养。&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 1.修改学校各项有关研修规章制度,以适应新的研修方式运行。</h3><h3> 2.以党支部的名义号召全校党员在新的研修历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h3><h3> 3.调整研修主题。基于多次探索的基础,研修组、教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审视研修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研修主题是否合适、表述是否明确。如研修主题不适合,立即重新提炼或修改。</h3><h3> 4.建立研修组学习研修微信群,便于开展学习和相互交流。</h3><h3> 5.学校为教师开通知网,为教师的学习拓展更加科学有效的空间。</h3><h3> 6.为了发挥团队的群体作用,为建立研究性研修组打好基础,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要求每个研修组进一步做好组内工作分工。每次研修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而研修活动设计要作为重点检查的内容,承担活动设计的教师要认真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在研修组长的带领下,全组都要按照活动设计有效开展研修活动。</h3><h3> 7.强化研修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力度,提升研修组长的责任意识,率先垂范,敢于担当。</h3><h3> 从“三探两研一反思”到“一研二观三常态”的研修实践,针对课堂教学我们解决了40个研修组问题;155个教师个人问题;总结提炼出语文阅读"三读法、语文“321”课堂教学策略,英语"双导合作学习法、英语“3+”策略,数学“设疑-引导-讲练”三步教学法等10多个研修成果;每学期评出6个优秀研修组、10名优秀教师、5节优质课。此外还有像纪志云老师的《浅谈教学中的五研与三修》等研修论文、多篇优秀教学改进设想、教学随笔、教学设计被收入学校成果集......</h3><h3>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主题研修中,愿我们一路前行,不惧风雨,直到繁华盛开,香满教育!</h3><h3>&nbsp;</h3><h3>&nbsp;</h3>

研修

教师

学习

主题

反思

常态

组内

探索

问题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