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系列(1) 夏朝国君寒浞

雨后复斜阳

<h3>  《寒亭名人》一书,由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政协于2016年编印出版。主编:韩国礼 (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政协主席 )</h3><h3> ( 请老年宗亲注意:您阅读时,可以逐页点击,页面文字会放大。)</h3> <h3> 〔序一〕,由中共寒亭区委书记李兰祥,中共寒亭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赵学坤,于2016年12月撰写。</h3> <h3>  〔序二〕,孙敬明先生撰写。孙先生为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和烟台大学的兼职教授及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员。</h3> <h3>  寒浞封国 ( 杨志滨 绘 )</h3> <h3>  图为潍坊市汽车北站广场上的石刻《寒浞封国》,由寒亭区广播影视集团电台总编室副主任、寒亭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孙天兵撰文:"寒浞乃夏初东夷寒族部落伯明氏后裔,后羿夺夏政后任浞为相。未几,羿便不务政事,浞乘机夺取王位建立寒国,治所即今寒亭。寒浞父子相继在位六十年,后在少康中兴中灭国。今寒亭东南四公里处有寒浞冢,另有寒浞河穿城而过,其他遗迹及传说遍布寒亭周边。" ( 过勉摄于2015年10月20日 傍晚 )</h3> <h3>  《寒亭名人》全书,长达591页,54万字,第一章 〔古代人物 〕,第一篇是 "夏朝国君寒浞 "。作者:孙建松 (潍坊市寒亭区区委党校副校长 )。</h3><h3> 《左传 • 哀公元年》曰:"昔有过浇"。过浇,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出现在正式古典文献上的第一位过姓历史人物。《左传 • 襄公四年》曰: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古以国为姓。过国君主过浇是寒浞之长子,戈国君主戈豷是寒浞之次子。自然,寒浞、过浇是天下过氏始祖,寒浞、戈豷是天下戈氏始祖。</h3><h3> 《左传 • 襄公四年》有几句话很重要:"因夏民以代夏政","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意思是说,后羿看到夏朝百姓对太康荒淫无道的怨愤,为夏民夺取了夏朝太康的政权。后来,后羿 ‘’恃其射也,不修民事‘’,寒浞便推翻后羿统治,自尊为王,强兵善治,朝廷内外、大臣百姓无不敬服,主政中原数十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代帝王。</h3> <h3>  后羿、寒浞、寒浞之长子过浇,是与中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 "太康失国"、"羿浞代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竹书纪年》的说法,为你提供了一个参考。</h3> <h3>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研究生艾晓飞在其《潍坊市寒亭区寒浞信仰考察》一文中指出:"寒浞在民间有着与官方文献中完全不同的形家。民间传说中的寒浞,慈祥、宽厚而又不乏威严,处处体现着其作为当地保护神的特点。""寒浞的信仰,从东、西冢子村的宗族历史来看,至少是明代以来这种信仰就应当存在了。" 图为寒亭云台山高庙里供奉着的寒浞爷圣像,接受着老百姓的祭拜。( 过勉摄于2015年10月20日 )</h3> <h3>  过国,在今山东省萊州市,现在还有个村子叫过西村。不过,编者和嵊州过绍富于2015年10月寻根考察到那里时,过西村干部告诉我们,该村村民大多姓 "国",没有过姓村民。随后,我俩按照该村干部指引,驱车察看了古过国遗址。</h3><h3> 本页,有一处文字需予纠正。在萊州市大基山,现在建有二侯祠,里面供奉着的是斟灌、斟鄩,而不是书中写着的寒浞的两个儿子过浇和戈豷。</h3><h3> 2015年10月下旬,编者和过绍富二人特地到过大基山二侯祠,祠门紧锁,周边山路空无一人,显见荒凉。更重要的是,二侯祠、二斟墓并不是网上流传的那样,是什么"中国第一祠堂"、"中国第一古墓"。据编者掌握的二侯祠参与者这位朋友的亲手资料,表明二侯祠和二斟墓是2004年6月破土动工建造,2005年10月完工,根本不是某些人吹嘘那样是"四千年祠堂"、"四千年古墓"。建造起因,是为了给大基山(东萊山) 增加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过、戈、任等十六姓氏后裔前往祭奠、游览,增加当地旅游收入。后来,除了很少的过、戈、任等姓氏的人去了,"几乎再无游客"(朋友原文)。为此,这位参与建造二侯祠的朋友感到 "焦头烂额",自找"麻烦"(原文)。十多年前高调宣传推广的二侯祠,这些年也好像一阵风刮过那样消声匿迹了。</h3> <h3>  历史上,对于寒浞的身世多为丑化、抹黑。对此,历来学者多有怀疑。倘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寒浞在位40年,实际控制夏政长达60年,对于东夷部族与华夏部族的民族大融合,对于夏王朝的统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h3> <h3>  图为寒亭云台山上的高庙,里面供奉着当地老百姓的保护神一一 寒浞爷,是寒亭的历史古迹之一。 ( 过勉摄于2015年10月20日 )</h3> <h3>  数千年封建社会里,寒浞一直被当作是弑君夺位的叛臣。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成王败寇,自古皆然。</h3> <h3>  </h3> <h3>  千百年来,"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儒家观点,一直以所谓正统的学派意识根深蒂固地占据着文化历史领域,影响着人们对一代帝王寒浞的公正全面的评价。</h3><h3> 2010年11月,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政协邀请了全国各地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四十位历史、民俗学专家教授,在寒亭成功举办了"古寒国寒浞嫦娥历史民俗文化研讨会"。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会长谢玉堂撰文《寒浞人物研究的意义》,指出:"寒浞的墓能保存到现在,说明寒浞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站得住脚的。如果真的如儒家所言,寒浞如此不得人心,他的墓是不会存在的。说明寒浞这个人物是经过了历史暴风骤雨的考验,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历史名人"。</h3> <h3>  如果你去潍坊寒亭、烟台萊州,今天仍然可以找到寒浞的文化遗存,可以听到寒浞的民间故事。寒亭有寒浞河,现名浞河。浞河上游,布満了因寒浞而得名的不少村落。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 "寒浞冢上借碗盘"、"寒浞爷两军阵前送给养"、"向寒浞爷求药治病"等等动人故事。《萊州府志》记载,寒浞曾历时二十年之功,在萊州过西村至寒亭的高岭,修筑了一道海防大堤,造福后世,迄今仍有遗迹留存。</h3> <h3>  在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潍县志》卷一中有这样记述:"寒浞冢(冢,zhong,音‘’钟‘’,高而大的坟) 在城东三十里,冢高三、四丈,广数百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潍县乡土志》载:"冢子后庄有寒浞冢";民国三十年(1941年) 《潍县志稿》也有这样记载。至于寒浞冢的由来,却是很有意思的。</h3><h3> 孙天兵发表《寒浞冢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一文,写道:"据说,当年寒浞被少康的部队杀死之后,只一夜间,就在寒国的土地上冒出了72个墓冢。’ 冢子一夜遍地起 ’ 的说法即指此事。传说这些墓冢都是寒浞的士兵和子民们在夜色掩护下匆匆堆起来的。毫无疑问,这些突然从平地上 ’鼓起来’ 的冢子,除了其中有一个真正的寒浞冢外,其余都是作为疑冢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寒浞的尸首保护好,让死去的国君不再受到伤害。从这个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尽管史书中对寒浞的描述多有贬损之辞,但寒浞在他的兵士和子民中还是很有威望的。"</h3><h3> 图为寒浞冢,冢前有潍坊市人民政府、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立的汉白玉石碑一方,上书 "夏寒浞冢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勉摄于2015年10月20日 )</h3> <h3>  浞河,在山东省潍坊市境内,因流经古寒国,古称寒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寒国国王寒浞,將寒水改名为浞河,又称 "寒浞河"(见《潍县志稿 疆域志》)。图为2010年改造治理后的浞河风光,水质良好,河道蜿蜒,环境优美,成为潍坊市又一靓丽名片。( 过勉摄于2015年10月20日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