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font color="#808080"> 岁月如歌,匆匆而逝,青春无悔,记忆永恒。是谁打开了记忆之窗,一任大小凌河奔海东流,时而浅浅,时而潺湲…… <br></font><font color="#808080"> 那是1978年3月的一天,春回大地,风拂绿柳,42个来自辽宁城镇乡野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告别亲人故里,满怀理想,满怀希望,怀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相聚在锦州师范学院。天赐机缘,政史七七这个团结进取的大家庭幸运地强强组合,从此开启了人生最美好、最浪漫的大学寻梦之旅。<br></font><font color="#808080"> 四年苦读,乐在其中,校园里到处洒满诗意的阳光,青春无悔的歌声汇成漫天的交响。……<br></font><font color="#808080"> 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是全班同学的第一次合影,虽然衣着朴素,看似还有点土气,但这丝毫掩盖不住帅哥靓妹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在那个时代,这可是新潮、时尚的哟!<br></font><font color="#808080"> 后排左起:赵彦军、李宝军、徐华阳、张松柏、尤明、白相禹、吴炳军、张友;<br></font><font color="#808080"> 二排左起:刘兴富、陈志坚、侯振林、刘家征、侯文华、孙继波、张兴平、刘世明、郑子辉;<br></font><font color="#808080"> 三排左起: 李学知、贾丽艳、张 岩、杨 楠、</font><font color="#808080">闫葆娴、于素玲、张 钦、程新华、李明波;<br></font><font color="#808080"> 四排左起:张艳华、王楠琳、贾凤姿、武云茹、</font><font color="#808080">王凤杰、郭淑霞、沈艳华、侯树春;<br></font><font color="#808080"> 前排左起: 李文、张宝安、成大植、张国臣、</font><font color="#808080">彭益民、梅树清、修玉和、刘崇新、冯殿奎。</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在锦铁公园的合影。入学不久的某个周日,同学们结伴寻行于此,歌之赞之咏而归。<br></font><font color="#010101"> 因其离学校最近,后来,同学们经常来这里小憩、闲聊、自修、学习。<br></font><font color="#010101"> 对于这些绝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也许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周日出游了解她认识她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他们将要在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滨海之城度过人生最美好最浪漫的大学时光。<br></font><font color="#010101"> 锦州 —— 之于“延安”、之于“韶山”、之于“南湖”,同样是令人心动的名字,“锦州” —— 同样能点燃久蓄心中 —一 你那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砥柱中流”、“浪遏飞舟”的渴望。</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一天在锦州火车站前合影留念,看着这张老照片会不会引起怀旧之思呢?现在的锦州火车站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啦,这张老照片真的很有纪念意义哟。<br></font><font color="#01010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十五位女同学入学后的第一次合影。看到照片中的题词了吗!“攻书图化启”。十五位美女同住锦师院主楼的103室。为了这个题词,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议论到很晚,可以说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照片构图、衣着打扮、面部表情都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笑靥微微,信心满满!<br></font><font color="#010101"> 攻书图化启,夜半未成眠。<br></font><font color="#010101"> 少女不相思,坐论何忧患。</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全班女生的第二次合影留念,与第一张相比是不是有了很大的变化,长了学识,长了姿势。不知不觉中,美好浪漫的大二生活快要结束了,大家都在紧张有序地复习,准备迎接各科学年结业考试。为了缓解紧张,放松放松,闫姐提议:照张像,留下青春的记忆。 <br></font><font color="#010101"> 岁月匆匆复匆匆,我们终于悟出“美就是生活”,浅浅的微笑蕴蓄着无尽的温柔。时间就象优雅而仁爱的女神,给予我们智慧,恩赐我们美丽。</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一组记录的是班级团支部组织的团员参观学习时的照片,很有纪念意义。这是活动时在锦铁公园中班级全体团员的合影。有的表情严肃,有的略带微笑,看得出这是一群蓬勃向上的有志青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班级组织团员活动时,第一小组团员的合影。看他们的表情似乎在说我骄傲我自豪。</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班级团员活动时,第二小组团员的合影,表情严肃,只有贾凤姿笑得灿烂如花,为什么呢?</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班级组织团员活动时,第三小组团员的合影。这是一群睿智的年轻人,杨楠的笑容最美丽。</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张照片和下边的一组照片是1978年5月,我们读大一时到义县七里河驻军部队学军时一组、二组、三组提供的照片。特别是三个小组都有持枪的小组合影,尤为真贵。这次军训历时一个月,我们吃住在部队,实行军事化管理,最基本的军事训练科目有队列、射击、紧急集合、负重5公里急行军、内务整理等,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单兵训练,小组训练,各个训练项目都要求个个合格,人人过关。就连晚上睡觉也要轮流站岗放哨,每一个小时一换岗。当时我们住的宿舍是大通铺,中间有一个很宽的通道,站岗就在一进宿舍门的左右两侧,两边各有一个自建的土炉子,站岗的人可以坐在上边。有一天轮到我站岗,时间是后半夜2点到3点的岗,刚开始还挺精神的,谁知结果一不小心就睡着了,我的错误使王楠林直接受益,因为她不用站岗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好多好多的趣闻趣事,至今记忆犹新:有男生吃饭太慢,每顿都吃不饱,半夜三更讨饼干 ; 正步训练时有女生报告:“鞋里有根刺儿” ; 某晚不知谁惊喊:“地震了,快点儿跑”,有人发扬风格说“杨楠你先跳”,荒乱中她自已却抱着枕头最后跳出窗外……</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军训虽然苦点儿累点儿,却磨炼了意志,提升了爱国情怀……她为我们的人生之旅镌刻出一笔最眩目的青春华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一组成员军训时的合影。仔细观察:男生神彩奕奕,雄姿英发 ; 女生则刚毅中带着温柔,不失东方女性之美,“不爱红妆爱武装”,身着戎装依然漂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二组军训时的合影,男生女生背枪持枪有模有样,服装虽不统一,却像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训练有素的预备役小分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三组军训的合影,男生威武雄壮,女生英姿飒爽。还真有点象战斗片里游击队员的模样,有同感吗!</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军训射击考核比赛受到表彰的七位同学的合影。<br></font><font color="#010101"> 射击考核,每人10颗子弹,打80环以上的戴大红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规则,谁都想打出优秀的成绩,戴上大红花,当然也包括我,我自知心里没底,不是我练习不刻苦,是因为我有点近视,三点看不太清,自然就瞄不准,唉,到时凭感觉吧!<br></font><font color="#010101"> 小班长事先多给了我几颗子弹,这可是秘密,第一次公开哟!轮到我们这一组了,我把小班长多给的子弹在上衣兜里偷偷地压到弹夹里,有点紧张的上了靶场。正好我和孙继民分在一组,他就在我旁边,那时我和孙继民一点关系都没有哦。射击考核开始了,我打飞了好几枪,孙继民安慰我说没事,我往你靶子上打两颗吧,我一共打了十几枪,也没打到80环,只有静看花落谁家。<br></font><font color="#010101"> 七位同学脱颖而出,戴上了光荣的大红花。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为七位戴大红花的同学点个赞吧!</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两位美女喜获殊荣 —— 张岩、贾丽艳 :恰似太阳姐姐、月亮妹妹。</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是从205搬到新宿舍301时的合影留念,小康可是79级的哟,大家还记得她吧?77- 7仙女、79一小妹: 姊妹如花花似梦,女儿如水最柔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4宿舍的8位女生,微笑着、快乐着、幸福着,青春晶莹着如星如月的璀璨、明眸闪烁着如泉如溪的聪慧与清纯 …… 侯树春更是醉了,陶醉于候望诗意远方的云霓,陶醉于藤缠玉树的畅想,陶醉于旖旎春光的馨香 …… <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可否将瞬间定格成永恒,倩谁记取作奇传!</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部分男生合影,神采奕奕,富于青春活力,最能感动那个时代。同窗挚友,一声同学,同学一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班级党支部、班委会的合影,政史七七班是一个团结、进取、互帮、互助的先进集体。四年的荣誉、收获,一切的一切得益于班级干部的精心管理和无私奉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班级干部张友、李学知、郭淑霞在一起探讨、研究班级工作时的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锦州师范学院1958年建校,几经改名改制,还曾停办,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创业之路。1978年3月政史77入学时的校名是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1978年11月恢复原校名锦州师范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勃海大学。锦州师范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韵,在辽宁地区很有影响。<br></font><font color="#010101"> 旧址的锦州师范学院,她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已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代替,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有关她的一切的一切,在我们的老照片中永恒,在我们的记忆中永恒,在将逝未逝将至未至的岁月中永恒。<br></font><font color="#010101"> 渤海大学迁址到了美丽的南山角下,校园风貌和办学水平当属一流,我们为我们的母校骄傲和自豪!<br></font><font color="#010101"> 锦州师院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在心田; 渤海大学离我们很远很远,远在天边,仅此而已。</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成大植同学在母校门前的单人照,校牌上是 :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这就是历史明证,这就是发展足迹,这就是沧桑岁月!<br></font><font color="#010101"> 在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锦州分院校牌前留影的,仅此一张。有心人张兴平将收藏的“真爱”上传,为我们的美篇不留遗憾做出了贡献,意义非同寻常。</font></h1> <h1> 1978年11月,恢复原校名:锦州师范学院,新校牌上的锦州师范学院六个大字庄重醒目,彰显其文化底韵的深厚!为了留住美好的瞬间和永恒的记忆,同学们纷纷在校门前合影留念。</h1> <h1> 这是部分男女同学在校门前的合影,留下青春的美丽瞬间,男生表情严肃,女生笑靥微微,胸怀大志,誓成栋梁,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组的团员在学院门前的合影留念。仔细观察:照片中八个人八种表情,八个人的目光竟然八个方向,是不是有点意思,摄影师是谁呢!这张照片可能是唯一,绝板!<br></font><font color="#010101">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聚而成火,散而为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4缩舍的八位美女在学院门前的合影,远瞩高瞻,欲穷千里。</font></h1> <h1> 这两张是一组男同学在宿舍学习、讨论问题时的照片。因为他们坚信改变精神的匮乏比改变物质的贫困更重要,“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所以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成了这一代人在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习、讨论的场景热烈而温馨。</h1> <h1> 尤明和刘世明同学,学习热情意犹未尽,继续,继续!模样就像两个老学究。哈哈哈!</h1> <h1><font color="#010101"> 彭益民同学1979年3月曾作为大学生的代表,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19次代表大会,这是政史77的骄傲,这是锦州师院的骄傲。<br></font><font color="#010101"> 这是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的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是宿舍搬迁时,205舍的同学在老宿舍楼前的合影,真还有点依依不舍呢!当然新宿舍楼条件更好,更方便,我们的新宿舍在301。</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204宿舍的八位美女,面带微笑,憧憬未来,我们坚信: 日新日进,日高日上,明天一定更美好。<br></font><font color="#010101"> 注意: 镜头的右上角还闯进了一位党代表,虚化了,大家使劲儿猜吧……哈哈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学院文艺汇演时的照片。女生小合唱朝鲜族歌曲《纺织姑娘》,照片中的左三是张岩同学。那时的文艺演出啊比赛呀并不是很多,留有照片那就更珍贵了。<br></font><font color="#010101"> 还记得有一次学院举行文艺比赛,我们系的节目是长征组歌,由王志洲指挥,我们群情振奋,引吭高歌,一举夺得全院第一,我们班的节目是十人的诗表演,由张岩和刘崇新领诵。记得在学院小二楼彩排时我那个紧张哦,紧张得我腿都在哆嗦。不知为什么,正式演出时却一点也不紧张了,虽然没有获奖,但是我觉得演得还是很精彩的,只可惜没有留下宝贵的照片,有点遗憾。虽然那个年代还不是很开放,但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胡湾》等很流行,也有人在唱关于歌颂爱情的歌曲《我心中的玫瑰》…… 还记得学院学生会还曾经在饭厅举行过一次青春圆舞曲舞会,场面非常壮观,不知是谁的设想,男生一圈,女生一圈,舞伴是流动的,象海洋里涌动的浪花,很是罗曼谛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张岩(左一)演出时的照片,看着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了当时我们班的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女同学也穿着这套民族服装,唱了《纺织姑娘》这首歌,是张岩教我们排练的,至今我还记得开头两句的歌词 —— “六胜亭莲池边,柳丝呀低垂”。<br></font><font color="#010101"> 我们一直穿着这套服装为同学们端茶倒水。虽然我不是少数民族,却也深深地被民族的文化服饰所感染,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服饰而骄傲自豪,我的心里也是一直美美哒!</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学院文艺演出的照片,这个节目叫板胡独奏小乐队合奏,刘世明就在合奏的队伍中,正面拉二胡的就是刘世明同学,从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刘世明在合奏队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br></font><font color="#010101"> 提起拉二胡,刘世明那可是明星级的人物,他对相关的二胡知识、曲目特有研究,是业余队伍中的顶尖级别的“专家”,与专业人士不分上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记录体育活动的照片。 这是学院召开春季运动会时。彭益民、张岩等同学正在主席台上,组织筛选稿件,通知参赛信息,公布比赛成绩,工作紧张而有序。<br></font><font color="#010101"> 说起运动会,大家一定会想起杨楠,杨楠跳高如飞人,一举夺得全院第一,打破和刷新了学院跳高的记录,可谓是一鸣惊人,为系里班里赢得了荣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班级主力运动员杨楠、修玉和、张松柏、孙继波、贾丽艳参加比赛载誉而归,和同学们合影留念。</font></h1> <h1> 运动员尤明、修玉和、张松柏,代表学院参加辽宁省大中专篮球赛后的合影。是他们真诚无私的奉献,为学院、为政史系、为政史77班赢得了荣誉。为他们点个赞吧!</h1> <h1><span style="color:rgb(1,1,1);"> 这张是同学们休闲游的照片。 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八位同学(张宝安、吴炳军、刘兴富、尤明、刘世明、李宝军、张钦、张岩)自行结伴游访位于锦州西北郊外的北普陀山。这里悬崖峭壁、古树参天、名亭古刹,佳景天成。<br></span><span style="color:rgb(1,1,1);"> 游了大半天,终于登上了山顶,心底欢呼我们胜利了。但面部表情在诉说我们也很疲惫,看有人拄起了拐杖,以缓解疲劳,尽管累点,但心情愉快,这是实实在在的和大自然亲切的拥抱,怎能不由衷赞叹,大美尽在不言中。</span></h1> <h1> 春日暖阳中,五位同学(吴炳军、刘兴富、张宝安、李宝军、刘世明)兴致勃勃,合影留念。他们迎着朝阳,阔步前行。<br> 我弱弱地问一句,是不是有点像“五四”青年啊,哈哈哈!</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七位同学(程新华、于素玲、郭淑霞、陈志坚、白相禹、徐华阳、李明波)去笔架山时的合影。照片上的七人表情严谨,不拘言笑,目视前方,志存高远,心中有大海,让学习和生活充满喜悦和阳光。<br></font><font color="#010101"> 笔架山是锦州最著名的海景之一,从北岸到笔架山,其间有一条潮汐冲击而成的连接海岛与陆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随着潮汐时隐时现,堪称佳景奇观,天下一绝。山有三峰,两低一高,形如笔架,故而得名笔架山,笔架山的由来还有一个惩恶扬善的美丽的历史传说,信否各自由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李学知、张兴平、张松柏游笔架山时的合影,堪称“三人行”,照片构图精美和谐,目视远方,展望未来。此时的笔架山应是天蓝蓝,水蓝蓝,海天一色,海岸海水纯洁自然,虽然是黑白片,但丝毫不影响展示笔架山的秀美风光,反倒容易引发大家的联想与想象!</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组是纪录同学们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照片。这张是政史系七七班男生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合影留念。入学后不久,绝大多数同学分期分批地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缅怀先烈,了解解放新中国的辉煌历史,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怀。下边的四张照片就足以证明这一点。<br></font><font color="#010101"> 现在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几经修建,早已焕然一新,特别是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雕塑、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的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的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站在全景画馆里,又听到了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冲锋时的呐喊声,冲天的火光仿佛让人回到了当年的战场。<br></font><font color="#010101"> 展览带给人们的震撼远远胜于教科书,但愿每个参观者永远不要忘记牺牲的革命先烈,百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自我激励,奋发向上。</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冬日的暖阳中,闫宝贤、于素玲、张岩、王凤杰四人结伴而行,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提升爱国主义情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张友、张宝安、孙继波同学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合影。</font></h1> <h1> 夏日睛好,荷静蝉鸣,周六周日,闲来无事,三位美女(张岩、贾凤姿、王凤杰),结伴同行,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的合影。</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是程新华、张钦、张岩、杨楠四位同学暑假在沈阳小聚时的合影,表情微笑,就象四姐妹开心快乐的一同出游。</font></h1> <h1> 闫姐、于姐和我都来自北镇,我们仨既是老乡又是同学,我和于姐又是室友,我俩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诳街,一起出游,周六周日也一起到锦铁公园静心看书学习,几乎是形影不离。</h1><h1> 这是寒假三姐妹相约出游,在北镇国营照相馆合影留念。</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闫宝贤、陈志坚、成大植三位同学的合影,哟,成大植是不是自己觉得有点尴尬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陈志坚、张松柏、张兴平三位同学的合影,象不象是一家三兄弟,同学之情原本就情同手足,不是吗!</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暑假张宝安和孙继波在辽阳小聚时,在辽阳白塔前的合影留念。孙继波似乎在指点着什么让三哥看,可是三哥扬起头使劲儿的看也没看到,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呢,哈哈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组是记录教育实习时的照片。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育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实习是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也是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的关键时期。<br></font><font color="#010101"> 转瞬间毕业在即,教育实习拉开了序幕,当时实习分为三个小组,一组在锦州中学,一组在锦州实验中学,还有一组在锦州三中。<br></font><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教育实习时的集体合影,是由在锦州实验中学实习的同学提供的。实验中学的张老师、徐老师任我们的指导老师,她们是锦州市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由二位老师做我们的指导老师,真是三生有幸,老师们对我们从备课、试讲到上课,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示范、指导,这让我们很是感动。由此,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 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容易,好在我们顺利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郭淑霞和刘世明同学在锦州实验中学实习时,与指导老师徐老师的合影,二人正在认真聆听徐老师说课,并与徐老师共同探讨研究授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他们深深的领悟到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语言表达、心理状态、仪表神情也都是很有讲究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青春靓丽的张岩同学分在锦州中学实习。</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锦州中学实习时的年轻帅气的张兴平同学。</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锦州中学实习的侯文华同学,英俊潇洒,踌躇满志。</font></h1> <h1> <b>冯殿奎</b></h1><h1><b> </b>1946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鴜鹭镇鴜鹭树人。文革期间,高中毕业后,到鴜鹭乡中学任教。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h1><h1>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任教,直到退休。</h1><p class="ql-block"><br></p> <h1> <b>张友</b></h1><h1> 1950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家镇丛生村。文革期间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复员后在金家中学任教,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br> 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昌图县教师培训班当教员,后到昌图县委组织部任科员,1985年到昌图县委党校任教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直至退休。 </h1> <h3><b style="font-size:20px;"> 张宝安</b></h3><h1> 我是张宝安,班里排老三。<br> 生于襄平外,长在洐水边。<br> 务农整三载,从戎过经年。<br> 古塔师生情,凌河同窗贤。<br> 教书一支笔,育人三尺坛。<br> 耆年喜田亩,耕心桑梓园。<br> 莫道夕阳晚,愿景艳阳天。</h1><h3><br></h3> <h1></h1><h1><b> 李学知</b></h1><h1> 旅大市新金县农民。初中一年级文革停学,务农10年自修考大学。<br>性格:内向、寡言、脾气倔;<br>爱好:游泳、跑步等运动;<br>特点:近传统思想,多农民习气;<br>格言:爱生活——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br>崇拜:毛泽东;<br>追求:阳光、绿色、清新。</h1><h3><br></h3> <h1><b> 刘崇新</b></h1><h1> 1953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盖县。1972年高中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1977年2月复员回乡。当年秋末适逢恢复高考,考入锦州师院。<br> 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盖县委党校。1986年调到盖州市熊岳镇委(副县级)工作。1997年,巧遇机会退出国家末级的领导岗位,从此走进民办教育领域,至今整整二十年。<br> 感恩我的中小学老师,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当班长,中学加入了共青团;感恩我们连的指导员和连长,他们始终把我当个好兵,培养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感恩我的大学老师和同学们,在我患病期间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br> 回首往事,有三点值得自我宽慰:一是我所经历的岗位,都是做得最好的;二是从心底没有钻营仕途的念想,从未因“跑官”花过一分钱;三是退出领导岗位而后选择民办教育事业的路子是正确的,在这里可以凭本事吃饭。人的一生就要“讲正义,扬正气,走正道,干正事”。</h1> <h3> <b style="font-size:20px;">陈志坚</b></h3><h1> 出生于阜新市彰武县一个农民家庭。感谢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紧赶慢赶成为一名大学生,也有幸和四十多名同学结 缘并建立了难以忘怀的同学情谊。<br> 毕业后满怀激情走上工作岗位,自信没干坏,但也没发展好。鸟飞兎走,红枯绿瘦,一晃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面临共同的最大挑战和追求就是健康问题。<br> 我衷心祝愿同学们保持良好心态,加强运动锻炼,争取健康长寿,谁也不要早掉队哟!<br></h1><h3><br></h3> <h3><b style="font-size:20px;"> 白相禹</b><br></h3><h1> 蒙古族,来自辽西僻壤----朝阳市建平县,本人从教五年后有幸在恢复高考第一届与锦师政史同学同窗四年,四个春秋,弹指一挥间,终生难忘。<br> 毕业后一直从教至退休。恭祝全班同学健康长寿</h1> <h3> <b style="font-size:20px;">刘兴富</b></h3><h1> 刘为大姓,兴富徒名。<br> 出生台安,困厄家境。<br> 动乱年代,时遭欺凌。<br> 锦州学教,业绩平平。<br> 崇尚自由,图腾山鹰。<br> 重情仗义,鄙视邪佞。<br> 喜山好水、澹泊幽静。<br> 花甲回首,乐为白丁</h1> <h3> <b style="font-size:20px;">吴炳军</b></h3><h1> 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后窑乡于家村一个农民家庭。这里贫穷落后、自然环境恶劣。高中毕业后,当过生产队长,公社主任。适逢1977年恢复高考,有幸与政史77同学同窗四载,亲如兄弟姐妹。<br> 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党校教育、宣传、纪检监察、基层乡镇领导及市级统计和合作经济管理工作。退休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希望有机会同学再聚首。 </h1> <h1> <b>侯振林<br></b></h1><h1><b> </b> 辽宁海城人。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br> 1982年毕业后到海城工作,后调到彰武县任过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之后又调回海城,任海城日报副总编,直至退休。</h1> <h3> <b style="font-size:20px;">梅树清</b></h3><h1> 辽宁葫芦岛人。 1971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后取得研究生学历。<br> 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政,现任营口市政协副主席。</h1><h3><br></h3> <h3> <b style="font-size:20px;">张国忱</b></h3><h1> 来自盖县矿洞沟公社云山沟大队六队普通农民家庭。1978年3月幸运成为锦师院政史七七级大家庭一员,毕生奋斗在教育战线,退休后忙里偷闲混入律师界,自我感觉良好。本人性格开朗不放纵,钱多钱少不任性。一生爱好较广,亲和力强,为人谦诚,平淡无为。我最想对大家说的是,一路风月一路歌,一声同学一生情!</h1> <h3><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成大植</b><br></h3><h1><b> </b> 朝鲜族,1954年生于凤城汤山城。1971年毕业于凤城朝中,还乡凤城镇园艺一大队务农,后任出纳员兼综合加工厂负人。<br> 1974年保送到开原朝鲜族师范学校(现省朝师)汉语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后在凤城朝中任教。<br> 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锦师院政史系,有幸和同学们四载同窗。1982年毕业到丹东朝中教书。<br> 1994年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多遇贵人相助,小有收获。今己退休,哄孙子,享天伦之乐;炒股票、尽享风投之乐趣;自产绿色食品,体验田园生活...悠哉!悠哉!!</h1> <h1> <b>修玉和</b></h1><h1> 出生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巨流河畔,长岭角下的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初中毕业后,留校做体育教师。一年后参军入伍,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复员后,在清王朝发祥地永陵中学任体育教师。<br> 1977年恢复高考,得已在锦师院政史77同窗四载,情同兄弟姊妹。<br> 1982年1月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至今。政史77永远在我心中。欢迎各位同学的到来。</h1> <h1><b> 郑子辉</b></h1><h1> 1955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一个农村教师家庭。1972年任民办教师,1978年就读锦州师范学院政史系。1982年毕业分配朝阳卫校任教。2015年退休。从教四十载,恪尽职守 、无怨无悔。教师生涯、平淡充实、骄傲自豪。悠悠往事、尽在不言、年过花甲、离岗清心、共祝安好。</h1> <h1> <b>张松柏</b></h1><h1> 1955年8月8日生于建昌县依然梦绕魂牵的僻壤穷乡。60余载,务过农,背过枪,盖过楼,扛过粮;考锦师,结同窗,大寝室,小食堂,谈古今,话沧桑,虽四载,情难忘;毕业后,教书匠,读硕士,进官场,不入流,回讲堂,在税专,干多岗,办自考,训税帮,先教授,后当长;09年,退职场,到如今,干本行,寻其乐,不逞强,有二女,特阳光;愿同学,多交往,各有道,无短长,养心性,共徜徉。</h1> <h1> <b>刘家征</b></h1><h1> 来自辽宁省东沟县十字街公社孙家店大队三队。愚以为今生最大的幸福是生长在毛泽东社会主义时代,半耕半读,亲历了生产队大队公社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所带来的快乐时光,生长在人民公社那是千古绝唱。<br> 今生的幸运是赶上了高考,有幸跟同学们一起在一个起点上没有阶级差别的团结友爱地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不经意间鄙人已透支了大半美好时光,平生主要从事理论教育工作。对于一个理论工作者来说经历和生活在两种体制和制度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阅历,让人回味无穷无尽,秉持那颗初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h1> <h3> <b style="font-size:20px;">彭益民</b></h3><h1> 内蒙古赤峰人,1975年高中毕业务农,1976年参加工作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农牧组工作,任副组长。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考入锦州师范学院,任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代表。<br> 1982年毕业后一直从政,曾任辽宁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h1> <h1> <b>张兴平</b></h1><h1> 年龄:光萌虚度六十一载。<br> 籍贯:朝阳一偏僻山村。<br> 成份:祖宗八代都是贫农。<br> 职务:干过小官,也干过大官。大学时干过寝室长,退休前干过主席。<br> 性格: 纯朴善良,刚直不阿。<br> 爱好: 喝酒、睡觉。<br> 特长: 喝大酒,睡大觉。<br> 打算: 撸起袖子加油干!</h1> <h1> <b>刘世明</b></h1><h1> 生于长于老于锦州市,从事中学教师工作三十余年,虽初心不甘,终安然认命。<br> 性格特点是:说话做事头脑简单,曾经做过不少荒唐事……<br> 优点是:在文艺圈以外,二胡拉的不错;在文艺圈子里,中学政治课讲的不赖;在文化圈子里,特通俗;在文化圈子外,特文雅。<br> 感慨:大学四年是我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政史77是我永远难忘的一段情。</h1> <h1><b> 孙继波</b></h1><h1> 本是钢城徒工,误蹬锦州厅堂。</h1><h1> 野少突遇大雅, 作样难掩惶彷。</h1><h1> 兄弟姐妹义重,相拥相携相帮。</h1><h1> 生性冥顽不化,四年无一所长。</h1><h1> 青涩喜弄腿脚,白首心恋武装。</h1><h1> 初心随了风尘,旧事暗许衷肠。</h1><h1> 无奈五味甜少,不了七情多伤。</h1><h1> 十年一个故事,平生几回担当?</h1><h1> 生活就是排雷,人生难免听响。</h1><h1> 四十一载空忙,闷屁屡屡嚣张!</h1><h1> 喜怒风轻云散,才见儿女情长。</h1><h1> 当年未逐名利,老来一柱清香。</h1><h1> 不想浪得虚名,残杖自谓老枪!</h1> <h1> <b>尤明</b></h1><h1> 生长在辽宁省丹东市。九年中小学毕业后,下乡、务农、粮库搬运工。<br> 1977年高考后误入锦师院,四年毕业后回家当教师至退休。工作四十余载,学业、仕途均无建树。自幼喜欢运动,现有一副健康的身板和与世无争的心态,乐享退休后的生活。</h1> <h1> <b>李文</b></h1><h1> 1957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1974年高中毕在巴林左旗医院工作。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br> 1982年大学毕业在辽宁鞍山电大任教。1984年至1986年在南开大学读研,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7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政治社会研究室主任。现任美国所的副所长。</h1> <h1> <b>侯文华</b></h1><h1> 来自内蒙赤峰敖汉旗,与辽宁朝阳、建平为邻。余自1973年任民办教师,1977年考入锦州医学院,患眼疾转入锦师院,有幸成为政史77大家庭的一员。同窗日短,友谊情长。<br> 毕业后重新从教,无大志亦无所为。现退休归隐田园,寄情家乡山水,含饴弄孙。</h1> <h1><b> 赵彦军</b></h1><h1> 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龙凤之乡,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乡任教。1977适逢恢复高考制度,有幸步入锦州师院,与诸位同窗四载。<br> 毕业后重返三尺讲台痴情至今。回眸一路平平淡淡,惟有弟子众多,足矣!现已近退休,稍得清闲。最喜孙儿绕膝骑背,乐在累中。常有同道三三两两相聚,一壶浊酒,几枝云烟,笑谈是是非非,逍遥自在,谁奈我何。偶尔约几位远游,观人文古迹,叹世间多变故,览自然风光,品天地不老情。更盼与众兄弟姐妹再聚,望有期!有期!</h1> <h1> <b>徐华阳</b></h1><h1> 朝阳建平人,当过工人,有幸和同学们同窗四载,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好时光。<br> 毕业后在建平高中,朝阳农校,市工会干校任教。2005年,过司考,结束了教师生涯,当律师,本无当下求外财之意,有备将来失业之心,转入工会法律工作部,后到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今年八月退休。回顾过去,老天公平,老天给予我,不多,也不少,正好。</h1> <h1> <b>李宝军</b></h1><h1> 1958年生于沈阳新民农村,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有幸与政史77的同学们四载同窗,时间虽短,同学间的情意深长。<br>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沈阳矿务局高中当教师28年,2010年末到沈北新区教育督导室工作,平凡工作,平淡做人,身体健康,心态良好,无欲无求,一生平安。</h1> <h1> <b>李明波</b></h1><h1> 来自于辽宁省开原县庆云堡公社王家屯大队。是1977年庆云中学应届毕业生。<br></h1><h1> 小词一首,以表感慨:<br> 念奴娇·人生感悟<br> 同窗四载,学无涯,政史七七璀璨。 通古论今,鉴人生,多少英雄遗憾。思辨逻辑,先圣哲人,将地覆天翻。转瞬即逝,一代娇子暮年。<br> 自1983年在大学教书至今。</h1><h1></h1><h1> 回顾愚人一生,穷乡苦孩子,今已意满!有过闪光,亦暗伤,功过本是难断。生命多舛,喜得两次痛,切肺摘肾。一如既往,携子弄孙乐玩!本人性格外露,乐于助人。</h1> <h1><b> 孙继民</b></h1><h1> 小子不愿姓此姓<br> 老夫不甘名此名<br> 曾记否<br> 已悠然<br> 劣马竟敢嫌池浅<br> 瘠牛有怨恨犁园<br> 关帝庙里读日课<br> 欣逢恩师得真传<br> 三生早识十八反<br> 却因锈锄误前缘<br> 下过乡<br> 种过田<br> 代过课<br> 制过砖<br> 开过拖拉机<br> 上过木工班<br> 偶遇竹枝隶<br> 苦练刻钢板<br> 地震棚里读诗画<br> 县党校里学毛选<br> 双肩磨去三层皮<br> 一腔豪情九文钱<br> 二十余载匆匆过<br> 稀里糊涂上客船<br> 先修政史后中文<br> 师非名师官非官<br> 不愿被蜡炬<br> 不愿被春蚕<br> 不愿被主义<br> 不愿被平凡<br> 心无私<br> 天地宽<br> 一撇一捺迎风立<br> 不媚权贵不妒贤<br> 明明白白我是我<br> 酾酒品茗醉禅言</h1> <h1> <b>闫葆娴</b></h1><h1> 生于北镇。插队四年,又在葫芦岛锌厂工作六年。有幸和政史77的同学们一起圆了大学梦。同时也收获了爱情,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本人正直善良,不会曲意逢迎,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br> 毕业后来到塞北小城,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三十年,既是事业也是谋生的职业。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同学们,感谢生活中有了你们,感谢你们的关爱和友谊。</h1> <h1> <b>于素玲</b></h1><h1> 生于北镇县富屯乡董家村于家街,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本人生性耿直做事认真,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三尺讲台从没离任,业余爱好编织缝纫。这就是我,一个喜欢热闹又不善交际的老实人。</h1> <h1><b> 程新华</b></h1><h1> 我叫程新华, 从小丑小丫。 </h1><h1> 下乡到绥中, 汗水洒丘陵。 </h1><h1> 教书挣工分。 生荒师也昏。 </h1><h1> 招工到锦汽, 售票实习生。 </h1><h1> 高考通知单, 使我心意变。 </h1><h1> 师范学知识, 心智慧又宽。 </h1><h1> 毕业到中学, 一晃已卅 年。</h1><h1> 能与诸同窗, 缘分真不浅。 </h1><h1> 微信群里聊, 三生有幸焉。</h1><p class="ql-block"><br></p> <h1> <b>郭淑霞</b></h1><h1> 来自朝阳县,五四年生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民师,做出纳。恢复高考后,有幸步入锦州师范学院。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日后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自我评价,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老实厚道,纯朴善良。</h1> <h1> <b>张钦</b></h1><h1> 1954年出生在大连。在普兰店、青海、沈阳长大。70年代随父母亲走五七路落户于兴城县双树公社大岭小队。读书两年,公社广播员、知识青年过了六年,1977年恢复高考,圆了大学梦,四年系统的学习奠定了生存的基础,四年同窗之宜恰似君子之交,交一密友,寻一伴侣,知足了。<br> 毕业后到沈阳四中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讲政治课受到教研员及同事的好评,有点小得意。后调入丹东电大,所讲政治经济学比经济学专业课更受欢迎 ,有点小骄傲。职业生涯以教书匠终结了。<br> 退休了,每日清晨锦江山上放声歌唱,没事就在言情、玄幻、架空的网络小说中渡过,偶尔也去青山绿水旁,名胜古迹中溜达溜达,惬意了。我本不是人生舞台中写故事的人,那就潇洒的度余生吧!这就是说诚实话 ,做真诚人的张钦。</h1> <h1> <b>武云茹</b></h1><h1> 1956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市。1975年高中毕业下乡一年半,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br> 198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师教育教学工作。</h1> <h1> <b>沈艳华</b></h1><h1> 1956年出生于辽宁锦州。1975年高中毕业下乡一年有余,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br> 性格开朗,热情大方。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h1> <h1> <b>贾凤姿</b></h1><h1>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省政协委员。1956年8月生于美丽的萨尔浒湖畔(抚顺市),九年毕业后做知青两年多,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是母校的培养和同学们的帮助,把我送上了大学讲台。 </h1><h1> 本人最大的优点是认真,最大的缺点是太认真,35年来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收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荣誉,受到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br> 同时由于工作的过度努力也使我失去了健康。一句话:感谢母校!感谢同学们!</h1> <h1> <b>贾丽艳</b> </h1><h1> 我是贾丽艳,原籍彰武县。<br> 中学在阜新,学习又锻炼。<br> 毕业当知青,民师一年半。<br> 一九七八年, 梦圆锦师院。<br> 参加大运会,去过书画展。<br> 约友看古塔,同游笔架山。<br> 去过观音洞,凭吊纪念馆。<br> 本是处女座,遇事求周全。<br> 四年匆匆过,毕业执教鞭。<br> 读写从未辍,诲人不敢倦。<br> 微信会同学,恰似回当年。<br> 祝君多保重,再聚锦师院。</h1> <h1> <b>张岩</b> </h1><h1> 天微雨,晓日红,山有石兮挟长弓。大海偶得东风顾,天赐张岩作美名。鸥鸟云帆知我意,部队大院初长成。每听军歌惊坐起,愿效木兰事戎行。<br> 知青前元两年半,代课早悟读书声。金榜题名归政史,海纳百川喜相逢。兄弟姐妹常相助,一颦一笑总关情。<br> 毕业后,各西东,难忘同窗手足情。鞍山化纺搞宣传,求正道,乐相融。技校执教到油田,一园春雨杏花红。<br> 开朗活泼识雅趣,偏爱红歌给党听。舞姿翩跹随心曲,长驱万里作鹏程。瑜伽常健无恙体,心灵美,笑盈盈。单纯善良人夸赞,有伯乐,亦英雄。</h1> <h1><b> 侯树春</b></h1><h1>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人,1975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77年考入锦州师范学院,有缘与政史77的四十多位同学四载同窗,四年虽短,同学情意永远铭记在心中。<br> 1982年毕业在丹东二十八中学任教。后考录国家公务员,在丹东市振安区国土资源局工作直至退休。</h1> <h1> <b>王楠琳</b></h1><h1> 辽宁鞍山市人,在部队大院长大,性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读书。1976年高中毕业下乡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考入锦州师范学院。四载同窗,同学情谊深长。<br>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鞍山电大任教。1984年至1986年在南开大学读研,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h1> <h1> <b>张艳华</b></h1><h1> 1958年生于锦州 ,1966年上小学,1977年中学毕业,下乡3个月后,参加高考。<br> 我是内控型性格,本命狗,评说狗通名犬,若对文,大者为犬,小者为狗。单说狗,对主人服劳奔命愚忠不移。毛泽东说他有些猴气,高套一句,我属狗沾点儿狗性,干啥认定一条道儿跑到黑。正面评价:坚韧、刚毅,勇于迎接挑战。 </h1><h1> 每每回忆起我们在锦师院的点点滴滴,对同学们的想念之情陡然而生。我现在单位返聘当督导。别看我是当老师的,当众发言总是有压力,我曾试着做过钟式精分:我是饥饿年代出生,先天营养亏欠,一直是家里被照顾的病包子,在我记忆里上小学前,每个春节我都在生病,眼巴巴看着别的小伙伴欢天喜地跑着、跳着。幼年体弱多病经历体验势必影响性格倾向敏感、胆怯,虽然年纪一大把,心理却欠成熟,内心还是一个孩童,指望他人的肯定。我一直不忘自我矫治:学会乐纳自我,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添加“莱卡”增强心理弹性。<br> 走过59个春秋,我方才想到成熟,让同学见笑,明白太晚。不过值得欣慰,毕竟已经开始。虽然不能像同学你们大树成材,我可做一株小小草尽可能地绿着。只要不再自卑,万物为之静好。 祝同学们幸福安康,一切都好。</h1> <h1> <b>杨楠</b></h1><h1> 沈阳人,1977年中学毕业,1978年迈入大学校门。<br> 本人性格安静,为人和善。具有运动天赋,曾经参加过辽宁省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跳高亚军,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偏爱至今心怀感恩!<br> 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市二中从教五年,后调入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直至2014年退休,如今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h1> <h1> <b>王凤杰</b>(美篇作者)</h1><h1> 出生于名城小镇,却在农村长大,教语文修国文报中文却与政史结缘。金版77,四年面壁,苦学颜渊之学,乐志伊尹之志,大道半悟,恶习全无。同学情深,至纯至真,寒窗一别,三十五春。每念及此,泣下沾襟。<br> 毕业从教,政治政治,教材多变,忽东忽西,年复一年,忽高忽低。编套教辅权当游戏,植桃种李花开可期。<br> 忽而退休,自由自在,毛遂自荐,应聘北外,虽属附校,京城气派,混个北漂,独往独来。<br> 开朗直爽,心有阳光,乐于助人,温柔善良。学学种菜,上上微网,练练大字,写写文章。美篇至美乐其乐,百花逢春自芬芳。<br></h1><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这张是1982年1日5日政史系七七级毕业时的合影。<br></font><font color="#010101"> 岁月如歌,逝者如斯,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转瞬而逝,大小凌河汇流而东,依依不舍。此刻,我们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奔赴南北西东,即将在心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人生的璀璨与辉煌。<br></font><font color="#010101"> 纯真圣洁的同学情谊,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br></font><font color="#010101"> 如今,我们告别了青春年华,迎来了傲岸不羁,如今,自由自主,诗意人生。恬淡闲适的六十岁,一切归零,重新开始,雄关重跃,漫道重行。唯其如此,千山万水才不会阻隔我们的情意,唯其如此,网络微信才会让我们有所盼有所依,有所托有所寄。朝夕勤问候,把酒话桑麻。唯其如此,百岁可期,青春永恒……<br></font><font color="#010101"> 人生无论长短总要经历,心里装着美好,眼前的世界就会五彩缤纷。人生路上需要慢板的时光,静听花开时万树千花曼妙的声音,冥想云起时三川五岳氤氲的虹霓,任手中一杯香茗,浓浓淡淡,任心中一首长调,悠悠远远。虽然岁月读老了我们青葱的容颜,我们却勇于和夕阳道别,和余晖再见!<br></font><font color="#010101">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br></font><font color="#010101"> 青春永无悔,岁月总如歌……<br></font></h1><h5><font color="#010101"> </font></h5><h5><font color="#010101"></font> 2016年5月27日完稿</h5><h5><font color="#010101"> 2017年3月15日更新<br></font> 部分照片系同学们亲情提供,致谢!</h5><h3><br></h3><h3>在美篇结束之时,收到李学知同学的诗作,特收录于后:
<br></h3><h3>我的政史七七
<br></h3><h3>文 / 李学知
<br></h3><h3>那年
捧着一纸通知书
来到了锦师
43个生疏的面孔
在一间教室相聚
同餐同学同进退
同歌同乐同嬉戏
融汇了浓浓的情感
沉淀了深深的友谊
从此有了
我的政史七七
<br></h3><h3>那年
怀揣希望
我们各奔东西
走出那间教室
从那座城市放飞
行囊里
带走了师尊的教诲
还有教科书和课堂笔记
更带走了
最珍贵的相思
我的政史七七
<br></h3><h3>那年
信心满满
走上工作岗位
立业成家生子
这些
并没有阻断颗颗真挚纯粹的心
我们时时相系
追问每一位的信息
生怕有一个失联掉队
有难同帮
有喜同贺
真真情切切意
偶有小聚
就成了不可忘却的节日
无论山南海北
总把我们连在一起
我的政史七七
<br></h3><h3>那年
不经意间
竟成蹒跚老骥
退出了上班族
交出了工作椅
花白了头发
苍老了容颜
告别了青春
想起了夕阳
放下了忙碌
延伸了友谊
忽忽啦啦的微信
是心的碰撞
字里行间
是情的传递
每个画面
都是关注
每个表情
都是相依
感谢你
我的政史七七
<br></h3><h3>那年
往事泛起
那些身影
那些经历
同桌的她
同寝的你
晨曦为伍出操
灯下为伴自习
看李文的裤子 一一 老太太的脸
听世明的呼噜 一一 暴雨中的雷
喝过大白楼的烈酒
淌过小凌河的冰水
古塔下面潇洒留过影
笔架山上狂歌走一回
……
美好时光
尽情搅动着记忆
给我欢乐
给我激励
幸哉
幸哉
有你一生相伴
真好
真好
我的政史七七
<h5> 2017.5.30</h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