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徒步之旅二:京西古道圈门到王平穿越

大雁飞天

<h3>2019.6.8第二次文化徒步之旅,京西古道行。起始点门头沟圈门,到王平镇。</h3><h3>自从第一次文化徒步后,大家都很盼望第二次第三次。说明大家对锻炼身体和文化需求都一样重视。期间很多朋友想要参加进来,不断有山友问,第二次文化徒步在哪天啊!</h3><h3>哈哈。今天的天气太好了,要求早上八点半集合,八点以前已经聚齐。清晨的阳光非常热烈,像我们对这次活动的渴望。</h3> <h3>董林老师一来就带大家进入主题。</h3><h3>京西古道是一本大书,自门头沟成为产煤重地后,作为运输煤炭的主要功能的古路,重要性日益加强。这里也是军事重地,抗日战争时期和内战时期,发生过很多战争。</h3><h3>这里是圈门,是门头沟的起点,是农耕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的结合点。也是户外登山的起始点。</h3><h3>很多山友对圈门非常熟悉。但这次来,竟有不认识的感觉。骑河楼还在,已经修的很好了。河床也在,但见不到垃圾了,河岸修的整整齐齐,有汉白玉栏杆围着,俨然一座花园。</h3> <h3>没错,现在这里就是花园。我们以前看到的东扭西歪的破旧房子,崎岖的小路都没了。河对岸的窑神庙,修了牌坊,开辟了花园,做了好多雕塑。</h3><h3>整体搬迁的煤矿工人区,腾出了圈门搞旅游搞绿化,也提升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我们看了都说好。与以前看到的破破烂烂的圈门相比,现在真是旧貌换新颜了。</h3> <h3>窑神庙对地下挖煤的工人来讲,就是最高级别的神明。煤矿工人是和死神打交道的职业,窑神是他们是救命神。解放后,自然不允许崇拜了,现在修的庙,更多的是文化意义。</h3> <h3>从挖煤,秤煤,运煤,交易,一系列有关煤的主题,做成了七八组雕塑。在这里,不再有对旧社会的仇恨,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保留和纪念。门头沟过去非常穷,现在到处是浓绿的植被,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圈门是一个浓缩的点,从这里可以看到,门头沟已经告别了贫困走向小康。</h3> <h3>真正门头沟就是一条沟,从圈门开始。圈门在门头沟河上修了骑河楼,这个楼是座庙。有个过河栏杆延伸到对岸,是座黄色琉璃顶的小庙。正在纳闷,如此小庙竟敢僭越等级修了只有皇家才允许使用的明黄色?董林老师说,这里曾经发大水,是皇家拨款修复的庙宇。奥,原来如此。</h3><h3>都说明修庙,清修道,体现在门头沟非常明显。清朝的都城北京,人口越来越多,京西的煤需求量越来越大。京西古道因此必须越来越繁荣才能保证供应。清朝的举措非常正确。</h3> <h3>面对圈门和门头沟的变迁,董林老师娓娓道来。他说过去门头沟的人把门头沟叫做四真:真山,真水,真绿 最后一个是真穷。大家哈哈大笑。现在这个贫字随着旅游开发渐行渐远,富裕二字写今进门头沟的绿色中。</h3> <h3>只有很少的房子没拆除。进去看,这座不大的房子,有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梁柱柁非常坚实,里面好有影壁。当做文物修复保存。</h3> <h3>门头沟河蜿蜒的从山上下来。河底或河床都修的很好,就是没有水啊!但桥很多,各种各样的,多是单孔拱桥。用卵石砌成,很古朴。</h3> <h3>现在修的混凝土桥,功能不错,但形象差多啦 !</h3> <h3>这个薄薄的桥面上有铁轨,唯一留下的煤矿机车使用痕迹。那些机车以前的煤矿仍在使用,鹿哥说叫马*,大概是代替马的运输作用之意。一般人叫它溜子,在有坡度的地方,装了煤放下来。现在成遗迹了。</h3> <h3>这个大影壁是村口的标志,和它一起的还有古树。门头沟是太平鼓的发源地,这个影壁上有条跳打鼓的浮雕。很有意思。</h3> <h3>京西古道是个系统,有很多支路如蛛网。董林老师已经走透了。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有石板的路隐藏在密密是树林中,却被荆棘堵住不让人通过。究竟为什么?我们只能绕路钻树林。</h3> <h3>钻树林却有了新发现。在天浮桥一侧有碉堡和三义庙。据说现在要20元门票。这下省了。</h3> <h3>绕进去的景点有几个地下碉堡。碉堡隐藏在树丛中,枪眼像巨大的眼睛,俯视着山下。董林老师说,为什么这些枪眼要对着自己人?</h3><h3>这些碉堡背依的山在西北边,它面对的是门头沟河滩镇。碉堡是国军修的。战争在中国人之间和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展开。我认为这个山就是像根据地或制高点一样重要。</h3> <h3>现在京西古道修好的路多于原来的石板路。我们则更喜欢在树林中寻找被遮蔽或被遗忘的路,那里面的历史才真实和生动。</h3> <h3>碉堡有几个,地上有一片房屋,修了地下室,很多房间。估计是指挥部。</h3><h3>还有很多桥涵,除了上面走人外,已经看不出原来有什么作用了。</h3> <h3>地下室有很窄的楼梯,下面却比较宽敞。</h3> <h3>三义庙是很有历史的,以前看到的破瓦烂砖已经改变成灰墙灰脊的新房子。中国民间对刘关张的义气特别尊崇。董林老师分析,中国这个宗法社会,维系人们关系的是血缘。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增加,已有的血缘关系难于满足社会需求,超血缘关系的刘关张的义气,立刻被中国人赞赏效法。这种关系是封建社会最良好的粘结剂,对社会的稳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h3><h3>现在修三义庙,现代意识已经大大取代了封建社会的义气关系。但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深层次的东西,有意无意的,已经永远沉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了。</h3> <h3>骆驼🐫是沙漠之舟,也是煤矿最良好的运输工具。电影《城南旧事》中,骆驼驮着垛子在英子家时,口里咀嚼的样子被英子模仿,非常童趣,非常经典。那些骆驼就是从西山来的。</h3><h3>现在骆驼已经远离了北京城以及门头沟的生活,但它的形象始终被人们喜爱的。但这些骆驼雕塑被栏杆死死的围着。是骆驼怕人,还是人怕骆驼?</h3> <h3>这组骆驼很逼真的反映当时的驼队的状况。一个人拉着一群满载的骆驼行走在西山的古道上,队尾还有一个人。</h3> <h3>前后两个人,是有分工的。不过我想,一个驼队的骆驼数量肯定比这个多多啦。我小时候家附近的路上偶尔也走过骆驼队,孩子们跟着看,觉得骆驼特别多。</h3> <h3>从碉堡群出来是个大院子,门是锁的。看门人说,你们从哪里来的就从哪里出去。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找不到来时的路。看门人眼睁睁的看着大家翻越栏杆到天浮桥的大路上。</h3><h3>董林老师说,京西古道的军事意义重大,有几个重要的关城,圈门,天浮桥,峰口庵已以及王平出口的花沟,都是屏障。</h3><h3>天浮桥修的很好了。在山林中突然出现这样一座高大的城楼,以为是游戏中的城堡呢。</h3> <h3>过了前面的石拱桥对面是天梯。叫天梯的地点很多,这个天梯并不险又不陡。看得出来这些台阶是在大石头上凿出来的。以前村民上山就是攀缘天梯。天梯只能人行走。那么种地,收获的庄稼,打的柴禾,都是要经天梯背下来的。中国人是最能吃苦的,中国农民是最最能吃苦的。</h3> <h3>大家在天梯上合影。</h3><h3>看到天梯,想起那一年穿越去铁陀山,从这里分开,一部分坐车进山,负责探路。一部分人徒步直接去铁陀山。结果我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目的地。我看到过同伴们徒步天梯的英姿特别帅!回想当时的高兴劲,依然新鲜。</h3> <h3>今天的天气非常晴朗,阳光热情似火。蓝天白云跑来陪伴我们了。</h3> <h3>中午时分,我们到了峰口庵。过去山上到处是寺庙。峰口庵周围应该还有个和尚庙,董林老师开玩笑的说。但现在只有残碑。</h3><h3>走在我们前边的人已经在这里休息吃完饭了。今天董林老师状态有些不好,一直走在后边。难怪,他已经七十出头,又走又讲,频率这样高,年轻人也会吃不消的。他说,没想到现在户外文化需求这样大,他已经忙不过来了。我就给他打退堂鼓,我希望他减少志愿者频率,多带我们的队伍,再培养一些文化徒步使者,让我们又锻炼身体又增加知识,多好!董林老师笑起来。我想他一定会考虑的,这是我们这个群的福音啊!</h3> <h3>峰口庵的平地上增加了一个大棚,用铁栏围着。里面就是历史证据:石碑。有的记录了道路修建的时间,有的是皇家免税的,有功德碑等。现在这些残存的历史在诉说,如果再不保护它们,它们会消失的!</h3> <h3>有马蹄窝的古道才是最有韵味的路。</h3> <h3>如果说京西古道是一首交响曲 马蹄窝就是最精彩的华章。峰口庵几十米远的地方就是马蹄窝阵。</h3> <h3>有千年踩踏才能形成马蹄窝的形状。有人数了,是176个。现在看马蹄窝,很多不可思议。马们为什么这样总踩着前马的足迹前进,难道受过训练吗?每个马蹄窝如此光滑,好像被打磨过。难道岁月对这段石头格外温柔?</h3> <h3>千年历史浓缩成的马蹄窝,是艺术品,是天造地设的伟大作品,不可复制的杰作。我们应该好好的保护好它们。</h3> <h3>山里的树 树梢处开了白花,明晃晃的,空气中弥漫了香气。董老师说这个树是丁香的一种,是当地特有的。</h3> <h3>离开峰口庵就进入一片密林,这个就是花沟。</h3> <h3>路的坡度开始下降。植被丰富,树荫挡住阳光,走着非常舒服。</h3> <h3>昨天看到群里董老师发的《探路花沟》文章,非常生动,我把文章编入我的美篇,让我的美篇更丰富,不算剽窃,算是共享吧。</h3><h3>《探路花沟》</h3><h3>花沟是峰口庵西侧的那条大沟,它从峰口庵脚下的黄石港一直延伸到西北方向的王平村,一路蜿蜒曲折十几里,也下降了五百多米。十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曾经一个人用两个小时走完了这条沟,花沟那个断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为给一支队伍介绍京西古道,也兼为下一次活动探路又走到了这里。</h3><h3> 正是荆条花开花时节,淡紫色的荆条花在山野间弥散着淡淡的清香。暴马丁香的白色小花也在盛开,为大山增添了几多美丽。一路上不断有桑树垂下枝叶,把成熟的桑椹送到路人的嘴边。从黄石港村去王平村有两条路可选——上山或进花沟,下周孩子们到底走那条路较好?由于对那条断崖心有余悸,这次我其实本来准备把上山的路走熟并介绍给孩子们。在进沟的路口,一个队友说服了我:上山的路你走过,断崖有变化,去看看。好。</h3><h3> 意外的再次走进花沟,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惊喜。首先是石砌的道路。不知为什么,上次走花沟给我留下的印象,除了那个断崖外就是冬季里那条指向清晰的泥土小径。这次竟然断续的出现了多段的石砌古道,岁月留下的光滑证明这是古道无疑,难道这是京西古道一条重要的支线?除此之外,就是新的石砌道路已经连缀起这些古道并和瓜草地景区的那片石砌道路成为一体,从黄石港到王平村已经全程修葺一新啦。其次是峡谷风光。上次赶路两小时,一路上心在前方无暇旁顾,加之山寒水瘦对路上风光印象不深,只记住断崖前小村的问路及右方那条据说是去道须的路。这次有了好路无需担心路上的事,就可以好好欣赏峡谷风光了。山谷中青翠欲滴,山花烂漫。怪石嶙峋,流水潺潺。古道峥嵘,岁月维艰。后辈经游,感慨万千。第三就是那个断崖。当年一个人在黄昏时分走到这里,看到这个十几米高、七八十度的陡坡时颇犯了一番踌躇:把包放在前面怕挡了看脚下路的视线,放在身后又担心不能贴近山崖不安全。最后是安全第一先把背包扔了下去,然后小心翼翼手脚并用的缓缓下到崖底——不下也不行了,背包已经在崖下面。这次来,看到陡崖上已开出了一些可供人脚踩的踏步,还安装了两条铁链以保证安全。想到孩子们要负重走下这个陡崖,心中仍然不免惴惴。有人告知附近有一条绕行路线并指认了那个路口。按过去经验,多数艰险路线的旁边都会有一条路线能绕行且难度一般会降低很多。但是这次不行。进入路口后就是几十米的上升土路,下去仍然是很陡的土路,只是部分路段有铁链辅助行走,总体感觉是不如从那边直接下。下陡坡时遇到一对年轻父母带一对小兄妹往上爬,我怕下山带动的土石会影响他们,就靠在路边一棵树边等他们上来。七岁的小男孩很勇敢,手脚麻利很快上到我头顶的平台,妈妈不放心的让我帮忙照看他。小妹妹胆小,声音里已经带了哭腔,但在妈妈的鼓励下一直在坚持。爸爸在后面带着包括一桶蝌蚪在内的各种东西往上爬,一个水杯已经滚下了山崖。帮着他们上来后已经耽误了近半个小时时间,但是由衷的欣赏这样的父母。</h3><h3> 断崖下面不远已是瓜草地景区,后面的道路已无悬念。感谢与我同行一路的朋友们,知道你们是一批优秀的户外行者,有机会再同行。</h3><h3> 2019.6.10</h3> <h3>多少年前我肯定是走过花沟的,但我基本没有印象,不像董老师有比较有判断。现在我看到的花沟是一片绿色,黑色桑椹滚落在地。</h3> <h3>我依次拽着铁链,倒着走,缓缓的下到崖底。并不危险,很有意思。</h3> <h3>过了断崖后,见水从崖上飞流直下,我接了喝,非常冰凉,痛快。其实运动中喝水一般不会出问题的 ,何况是山上的流泉。</h3><h3>崖下一家人在戏水。正是董老师说的那一家人。男孩女孩,用桶接水玩水。好游没有水瓶,用饭盒接水喝,妈妈就让男孩把一瓶水送给好游。这个父母真的应该是做父母的典范 他们让孩子做的就是对孩子们最大的教育。</h3> <h3>出了密林有了大路,已经有汽车在路上。视线非常开阔。远处的山皴巡褶皱 ,没有植被的山形,颇有风姿,另有一种韵味。最高处一个妙峰山,一个是阳台山,都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大山。</h3> <h3>这座山也是有故事的。大家一路慢走,自然有时间谈到各自的经历。比如那些山的形状,在有些人眼里是动物,在有些人眼里是名人,而在有些人眼里是人的器官。说起那些器官,我说我的性启蒙就来自插队时听到农民们的互相笑骂。董老师也讲了他的故事,然后告诉我们前面那山有男人有女人,有他们喜欢的器官。哈哈。想象力决定一切。</h3> <h3>到了王平镇汽车站。走的快的山友已经坐车走了。大路挨着永定河。前不久我到这里来看过永定河,水势非常大。我以为是南水北调来的。董老师说是黄河的水。现在水势平缓,估计已经不再放水了。</h3><h3>计划是三点半到王平,现在已经五点。不过走的不快也就不累。五点坐车,到家七点,不算晚。看了看我的微信运动,今天走了38890步。啊!这么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