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系列散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民 间 传 说 (一)</b></p><p class="ql-block"> 作者: 建 国</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犹如无数颗璀璨的砾石,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它虽然不是正史,但却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本土文化的精华。有些故事寄托着人民大众的夙愿和祈盼。有些人物活动,故事走向与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还被误以为是正史。其实,民间传说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习俗为依托,由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和传奇色彩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因为它反应人民心声,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得以世代流传。我们今天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叙述这些具有正能量的民间传说,依然有着良好的社会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大寺坑的蛤蟆,干鼔肚不出声。</b></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家是河北高阳,高阳有句流行的歇后语叫:“大寺坑的蛤蟆,干鼔肚不出声~”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相传呀,明朝的大军事家,民族英雄孙承宗,小时候在县城读书。学校旁边有个大寺庙,寺庙后面有个大水坑,人们管这个坑叫大寺坑。大寺坑周围长满了芦苇,芦苇丛中有无数青蛙,这些青蛙原本也和其他地方的青蛙一样,吃饱喝足了,整天鸣叫鼓噪,此起彼伏,阵阵不停。一天,孙承宗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突然被一阵讨厌的蛙鸣打断了思路,不禁大怒,回头向大寺坑的青蛙们大喝一声:“别叫了!”说也奇怪,就这一声,大寺坑的蛙鸣戛然而止!只见那些青蛙,无论是碧绿玲珑的“小青”,还是灰黄土气的“老蔫”,也无论是肥硕壮大的“花包”,还是满身疙瘩的“老疥”,全都干张着嘴,肚皮一鼓一鼓,就是不敢发出声音。从此,孙承宗和他的同学们有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学习环境。后来,孙承宗高中进士,殿试君封榜眼。孙榜眼金口玉言呐,所以,大寺坑的蛤蟆至今仍不敢出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轰第二声。</b></p><p class="ql-block"> 说到高阳的孙承宗,大家知道,他不仅是明末大军事家,爱国英雄,明天启帝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高风亮节的义士。当年金殿御试,按他的学识本该中状元,可他却把个“状元”让给了别人。</p><p class="ql-block"> 那是明万历年间,京城开科大考。从南方来了一个姓祖的赶考举子,他的行车上插一面大旗。上书“今科状元”。车到高阳南圈头桥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把大旗折断。一打听,才知道高阳城内有一个孙承宗,也是赶考举人。心想,我姓祖他姓孙,孙不压祖,不以为然。又把大旗树起,继续赶路。可刚走进高阳城南街,又刮起一阵大风,这阵风更猛。竟把“今科状元”旗,连旗带杆刮跑了!祖公子大为惊慌,马上打听孙承宗住处,登门拜访。孙承宗热情招待,言谈间,他觉得孙承宗比自己的确才高一筹,便叹了一口气说:“小弟来时,与家嫂打赌,如不中状元,回家就跪着见她。且从江南一路赶来。所见举子才学尔尔,方起‘折桂’之心,还树起‘状元旗’。今见仁兄方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祖某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真要跪着见嫂嫂了。”</p> <h3> 孙承宗知道祖公子的意思是要他科场相让,便微微一笑道:“今科大比贤才萃集,你我之上还不知有多少高人贤士,我等不可孟浪。倘若万一由你我争雄,愚兄相让就是了。”祖公子听了大为感激,倒身下拜,二人遂为挚友。不料金殿御试,两人相逢,皇上见二人文才难分伯仲,便让他俩各写三千字,先交卷者为状元。孙承宗听后,立即双手提笔写了起来。祖举人见状,自知不如,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三千字”,便起身交卷。哪知孙承宗此时也已写完。皇上看了祖举人的试卷后说:“孙爱卿你来看,这‘三千字’可胜你一筹?”孙承宗说:“万岁,请看臣的试卷背面。”皇上一看,也写着“三千字”,顿时明白。心想:原来是你把状元让给了他!事后,高阳人在十字街口给孙承宗立了一个牌坊,正中书“榜眼”二字,两边配着一副对联:“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轰第二声。”以为后人楷模……(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