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有事去宁阳县城,看到了正在修建,更准确地说是扩建中的宁阳文庙。</h3> <h3>因为时间不合适,没能到文庙里面观看,只好在门外拍了一段小视频。大致可以看到文庙的一进院落的情况。</h3> <h3>拍了几张大门的照片。</h3> <h3>棂星门。</h3> <h3>石柱上的石刻。</h3> 宁阳文庙位于山东省宁阳县城中心,坐北朝南,占地近4000平方米,西与原县政府毗邻。据清咸丰元年《宁阳县志—学校》载:“庙址旧县署也,元大德初,县署西迁,乃建庙于此。”经过明清、民国及后来的多次重修和扩建,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县城文庙建筑群。<br> 我们的邻居汶上也有文庙,保存还不错呢。 <p><b>戟门</b></p><p>汶上文庙亦称圣庙、孔庙,位于汶上县城内东隅,约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占地面积30亩,唐长庆四年(824年),县令邢审容首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孔子63代孙孔贞宁迁居汶上,且因曲阜长支64世衍圣公孔尚贤早殇无嗣,乃以汶上二支堂兄孔尚坦之长子胤植继袭65世衍圣公之爵,并加赐居汶各支世袭太常寺、五经博士和六品官等官爵,品级均高于县令。故明清二代不断仿曲阜文庙形式予以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庞大建筑群。今唯存大成殿、戟门、明伦堂、名宦乡贤祠、 节孝祠和元代《重修圣庙记》碑一通。</p><p><br></p> <b>大成殿</b> <b>明伦堂</b> 康熙《东平州志》中东平的文庙,位于州城的东北角。 现在的州城卫星地图和文庙遗址位置。 康熙《东平州志》中东平的文庙 乾隆《东平州志》中的文庙结构图。 道光《东平州志》中的文庙结构图。 <p>民国《东平县志》记载:</p><p>东平庙学自宋仁宗景祐五年沂国公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出判郓州,始建于城内西南,元仁宗皇庆二年总管严忠济以其地狭隘,改建于州治东北即今庙学基址。皇庆二年后垂五百载,虽随时营善而倾圯日滋。清道光五年知州周云凤倡修规模大备。光绪二年知州左宜似重修,视旧制益加闳丽嗣后州人士踵加增饰朴斫丹艧焕乎其文壮丽甲于齐鲁,至民国九年竟毁于火。十八年就此基址改建县立初级中学,而历代踵修之文庙废,附有启圣崇圣文昌名宦乡贤节孝各祠因之俱废。庙制详旧志学校考兹不备载。</p> 宋代东平府学教授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 元代的东平府学教授。看看你认识几个? <p> 东平府学是闻名于宋、金、元代的具有官办色彩的东平教育基地,也是宋金元时期北方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北宋景佑年间,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出任郓州(东平)通判,在任期内,他奖士人,置学田,立学校,始建府学。<br> 金朝时期,东平府作为山东西路的首府,其沿袭北宋文化传统,成为山东地区的科举文化中心。金明昌元年(1190)之前,东平是山东东西两路的科举府试中心,一度是金国南部地区唯一策论进士府试的地点;明昌元年(1190)之后,东平及周遭地区增设大量州学,使其教育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p> 从东平府学中出来的士人逐渐向蒙元统治集团回归,如阎复历任元世祖、武宗、成宗三朝,长期任职于翰林院。徐琰历任中书省左司郎中、浙西廉政廉访司,官至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李谦为翰林文字,“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深受器重”。这些人在翰林院、中书省与礼部等机构的任职,“今内外要职之人才,半出于东原(东平)府学之生徒”,使得东平府学在元代政治、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关系元代学术文化走向的重要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