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服饰“上衣下裳”,“裳”是裙子吗?

阿春

<h3>  “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上衣下裳,周正端庄,是中国传统的主流审美观。那么“裳”是裙吗? </h3><h3> 有人把“裳”解释为裙的一种,实际上“裳”比裙出现的早,并且款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据研究,古代的“裳”应该是七片布幅制成的下衣,三幅在前四幅在后,前后两片不连,在腰腿两侧各有一道缝隙。“裙”虽然也是多幅布帛连缀而成,但是却是一片式的,穿上后如筒状包裹,两侧没有缝隙。裙字最早出现在西汉,实物诞生比名字更早。裙不仅出现晚,一直到西汉时期都十分小众。直到东汉,直接外穿的裙才渐渐多了起来。</h3><h3> 汉魏美女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从赵飞燕的“留仙裙”到武才人的“石榴裙”,再到风靡明清的马面裙,花色繁多,式样多变,腰线或高或低的裙装在窈窕淑女的服饰中绽放出绮丽的色彩。</h3><h3> </h3> <h3>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了一种服装,名曰“深衣”,將上衣下裳合并一体,并赋予了中国衣裳更多的内涵:袖口圆似规,象征举手投足要合乎规矩,领方似矩,背缝垂直如绳,象征品行方正,下摆平衡似权,象征公平。中国衣裳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衣裳了。</h3> <h3>  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中的妇女形象见证了细腰装束的曲裾深衣是当时社会的风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种追求细腰的审美影响到魏晋时的裙装。上细下宽,上衣短而下裙长,裙尾曳地呈喇叭型,显得风流飘逸,层一度引起“夫子”们的不满,被视为“服妖”。</h3> <h3>  对于美的追逐,岂是言语批评和行政禁令能约束住?高束腰的设计迅速成为裙服的“爆款”,从汉末魏晋到裙服发展成熟的唐代,裙腰束的越来越高,齐胸襦裙成为隋唐五代的标志性穿着。裙幅越来越大,色泽越来越艳,丰腴端庄,雍容华贵的唐代女子,“慢束罗裙半露胸”, 高髻云鬟,将五色纷呈的裙子穿的摇曳生姿,大胆奔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