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南丰城,往事越千年

彰往察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秀美南丰城,往事越千年 </span></h1><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谨以此文纪念曾巩诞生1000周年</span></p><p> 山青水秀、傩舞盛行、桔园遍地的“南丰”是江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江西“临川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之属地,在汉时为南城县地,隶属豫章郡。到了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从当时的南城划出南部之地设置"丰县",因彼时徐州已有"丰县",逐改称"南丰县″,隶属临川郡。它现在是江西地级抚州市的一个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秀美军峰</span></p><p> 在地处江西东部的风景秀美的南丰县境内,座落有赣东第一高峰——海拔1761米的军峰山,一条由南而北直通县境的盱江在此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以盱江为界,其东南面的群山属武夷山脉,西北面的群峰属雩山山脉,军峰山便是雩山山脉的最高峰,号称“赣东之脊”,2008年,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了“江西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p> <p>  虽然军峰山险峻多姿,历史、人文底蕴厚重,但毕竟地处内陆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外来流动人口有限,开发投入大,难以产生投资效益,所以至今未能开发形成旅游风景区。它仍然保留着原生状态,仅有古旧的石砌台阶以及山壁上凿出的石级可供攀爬,攀登难度极大,当地年轻人常将登上峰顶视作自己的成人礼。每到暑期,当地中学生及在外读书返乡的大学生,常常自备干粮、携带账篷三五一群、十人一伙地趁夜爬上峰顶,露宿到天亮,静候于山顶观云海、看日出,以此来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纪念自己的成长历程。</p><p> 笔者出生于和南丰毗邻的宜黄县,军峰山包括主峰在内的一小半归宜黄管辖,两边均可攀登,宜黄一侧较为平缓,攀登稍易,南丰一侧则山势陡峭,山峰也更为俊美。迄今为止,已经和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一道,或携自己的家人攀登过好几次,每次的登顶都是一次挑战,一次跨越。</p> <p>  2019年7月7号上午8时,因突降暴雨,露宿于军峰山顶的15名慕名前来登山的外地驴友遭遇意外,有6人因雷击受伤。接到报警后,南丰县的消防救援人员以及当地的救援组织克服路险、坡陡、下大雨等困难登顶救援,直到下午5时,终于将伤者抬下山来,转移到待命于山脚的救护车上。在此次意外中,有一名身受重伤的重度昏迷伤者不幸去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傩舞古韵</span></p><p> 古韵南丰,傩舞盛行。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历经漫长岁月,不断变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俗舞蹈。南丰傩舞动作简朴、刚劲,保持了较多的原始风貌,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县亦被称为"傩舞之乡"。</p><p> 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便有大量关于“傩”的记录。汉初,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唐开元八年(720年),南丰县治迁今所,其时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对南丰傩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是南丰傩的大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的京都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得到进一步完善,到清后期,受戏曲影响,扎根于南丰的“乡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共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全县的各乡镇。2001年启动的全面调查显示,自清末以来,南丰至少有182个村庄组建过村级傩班,这一年,全县总共普查登记傩班117个。</p> <p>  傩班每年正月初一“起傩”,到元宵节后一至三日结束,称之为“收傩”。孩提时代,每年正月都能看到南丰的乡傩艺人到隔壁的我们宜黄县的乡、镇、村表演,利用春节期间的农闲时节,赚取一些"利市"、"赏金",表演场地就在村里的晒谷场,中间燃起篝火,那些平时劳作于田间地头的傩师们在篝火边"跳傩",以表演众多传统节目和系列节目为主要特色,观众或坐或站,围成一个大圈观"傩"。演员们头戴傩舞面具,身穿傩舞戏服,手执道具,动作粗犷幽默,神情夸张滑稽,表演惟妙惟肖,不时地逗乐着全场观众。这些小型傩班一般每班5人,面具5枚,伴奏乐手2人,多为家族傩班。他们走村串巷"跳傩"迎春,为乡人驱疫祈福,而大型傩班则有36人,36个傩舞面具,6到7个伴奏乐手。</p><p> 2018年7月底赴日本旅行,正赶上在日本富山湾举行的一个有数万人参加的集会,当地人称为“火花大会”,其实就是烟花燃放大会。作为"火花大会″的一部分,他们在集会上也表演了舞狮和这种傩戏,参演团队有十几支,在异国他乡看到傩戏,虽然听不懂也看不大明白,却不觉亲近了许多,很认真地看完了所有节目。</p> <p>  文革期间,南丰傩舞被当作"四旧"清扫,许多傩面具、演出服装、道具被焚毁殆尽 。文革后,重新落实文艺政策,大多傩班迅速恢复了活动,不少村落还新建了傩班。在政策支持下,南丰开始了傩舞录像和采编工作,组织傩舞调演,成立农民傩舞艺术团队,编创精品傩舞节目。1992年8 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p><p> 南丰的傩舞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兼之世界各地都有类似活动,更有了众多的此类活动的国际交流,在不断地挖掘和交流过程中,南丰傩舞大放异彩,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遍地桔黄</span></p><p> 金秋十月,桔果成熟,南丰遍地金黄。房前屋后,山上山下,树枝上缀满了金黄色的桔子,这已成为了南丰全境每年的盛景。桔农们满是丰收的喜悦,忙于桔果的采摘、分装。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漫步桔海、品桔观景,自驾、采摘,陶醉在一片金色海洋之中。</p><p> 南丰蜜桔是以皮薄籽少、多汁少渣、色泽金黄、甜酸适口、营养丰富而名满天下,从而享誉古今中外的。它是柑桔中的精品,水果中的极品,它“食之悦口、视之悦目、闻之悦鼻、誉之悦耳”。</p> <p>  与南丰接壤的各县农户看着眼红,也想均沾南丰蜜桔的光,他们到南丰引进种苗,学习南丰的栽培、管理方法,虽说也产出了不少桔子,但品质却相差甚远,少了那份嫩乳、微酸、甘甜的味道,大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千年一叹,着实也无可奈何。更有不法之徒在贩卖南丰蜜桔时将别处收购来的个头相当的桔子掺入南丰蜜桔中卖,也能被桔农们轻松识破。</p><p> 南丰县栽培蜜桔的历史有1300年以上,在唐朝开元以前就有种植并成为皇室贡品。据考证,当年从江西进贡给唐玄宗和杨贵妃享用的乳桔即南丰蜜桔。宋元时期,南丰蜜桔作为皇室贡品一直延续并得到进一步发展。</p> <p>  南丰,因桔而兴,以桔闻名,在浩瀚的桔海放眼四望,满目生金,满口生津,真是美不胜收。这里的天空很蓝,湖水很清,空气也很清新,到处是原生态的山水风光。金色的桔园涌动着似火的热情,在桔海漫步、品桔观景,不禁让人生出放慢脚步、留住时光的感慨。</p><p> 2019年端午节的前一天笔者因事来到南丰,此时的桔树尚处青绿,树上仅有算盘珠大小的青桔,并非观桔、摘桔、品桔的季节,便转而顺道探寻了一回南丰曾氏家族的神奇渊薮,去沾染一些曾氏家族的“文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曾门望族</span></p><p> 在南丰,比蜜桔更为出名的,是这里在北宋时期,孕育出了一个江右望族——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代表的南丰曾氏家族。</p><p> 2019年9月30日是曾巩诞生1000周年纪念日,为此,南丰修建了一座占地746亩,总投资2亿元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曾巩文化园"。来到南丰,便到已接近收尾的曾巩文化园先睹为快。</p> <p>  原先的曾巩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丰县琴城南门,盱水河畔的半山腰,是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曾巩纪念馆景区内有读书岩、曾巩博物馆、南丰傩文化展览馆、仰风亭、观景亭等景观。这次建成的曾巩文化园将原有的曾巩纪念馆纳入其中成为新园的一部分。</p><p> 南丰曾氏的远祖是孔子后期的优秀学生、世称"曾子"的曾参,曾子后裔曾洪立,原本为南城籍,唐乾符二年(875年)为南丰县令,从此家居南丰,卒后葬于南丰,曾洪立即为南丰曾氏始祖,曾巩为其六世孙。</p> <p>  曾巩的祖父曾致尧(947-1012年),字正臣,北宋散文家,官至礼部郎中,后改吏部郎中。其八世祖曾略为抚州节度使。曾致尧在南唐后主李煜时已中进士,却不就仕。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复举进士,初任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后升著作佐郎、直史馆,改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p><p> 曾巩之父曾易占(989-1047年)字不疑,为曾致尧第五子。累官太常博士,赠光禄卿。 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历太子中允、太常博士。 </p> <p>  自曾巩之祖父曾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曾致尧辈7人,其子曾易占辈6人,其孙曾巩辈6人。此外,曾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p><p> 曾致尧、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致尧被荐为翰林,到第三代曾巩、曾布、曾肇一门“三曾”均获此殊荣。</p> <p>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p><p>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年),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p> <p>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p><p> 南丰曾氏,江右望族,耕读世家,长盛不衰,令人赞叹。两宋时期,南丰曾氏中进士者总共53人,在朝为官者过百人。王琦珍教授《曾巩家族·序》中说:“在两宋江西的文学家族中,延续八代的家族只有3家,南丰曾氏即是其一,共出现作家31位。其中,曾巩、曾布、曾肇都是当时文坛政界很有影响的人物。”</p> <p>  在新落成的曾巩文化园,进门便是曾巩文化广场,曾巩文化广场的中央立有曾巩的巨型铜像,他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曾巩勤勉的一生以及他那越挫越勇的性格品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然生活在乡野间,精神却并不囿于一隅。</p><p> 沿着园内曾氏家族名人雕塑园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两侧立有"南丰七曾"及曾致尧等人的大理石雕像。他们神态各异,博古论今,群贤毕集于一囿、文星璀璨于一方,给我等后辈以传习和教化,追古思今,蔚为壮观;曾巩"墨池记"篆刻艺术景墙、"局事贴"景观墙、曾巩纪念广场景观柱大气而庄重,散发出一代文豪的文墨芳香,光照千秋;新曾巩纪念馆、子固书院、江楼、秋雨名家、荣亲园、民俗文化村等景观均在完善之中,暂时无法参观。</p> <p>  2019年的端午节恰巧和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重合,在全国人民以包米粽、赛龙舟等形式追思先贤屈原的当口,全国共有1031万考生涌向考场,接受高考的挑选,他们中不乏象曾巩般聪颖睿智的之辈,也不乏象曾巩般勤勉励志之俊才,他们传承先贤,更胜古人。</p><p> 历史的星空,繁星浩渺;千年的轮回,渊远流长。今天的南丰人,倍加呵护这青山绿水,守望着传统源流,深耕着柑桔产业,承继着书香耕读,他们延续了先人的术业辉煌,续写着先贤的笔砚春秋!</p><p> 流经南丰的盱江,古称汝水,在下游与同样是抚河支流的宜黄河汇合,然后一同汇入抚河。南丰的曾氏家族正是和这盱江流水一般汇入了临川才子的洪流,为灿烂辉煌的临川才乡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本身也便成为了临川才子文化中最为壮观之一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尾声</span></p><p> 从曾巩文化园出来,走进与曾巩文化园隔盱江河相望的南丰一中,教学楼的每个教室均已为高考而准备就绪。校内宣传栏贴出了考场分布图及高考考试规则,大屏幕滚动播放着第二天高考的注意事项,有不少考生来看考场,以提前熟悉考场环境。校园内也有一尊曾巩立姿铜像,看得出来,学校正在以曾巩的励志榜样激励今天的学子。</p><p> 古贤已逝,留给今人的不仅是文墨财富,更有勤奋耕读的优秀品质;今贤辈出,中华伟梦还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去实现、去传承。曾经的南丰曾氏家族,为灿烂辉煌的临川才子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临川文化最为壮观之一部;今天的南丰,也在为抚州、为江西的发展尽责尽力,释放着自己那无以伦比的巨大能量。</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6月初稿</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9年9月30日曾巩诞辰1000年之际修改定稿</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傩舞图片来自网络</p>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作者简介: 彰往察来,本名陈伯荣,江西临川人,毕业于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教于本地一知名中学。致力于探究"物理"与"作文"的结合之妙。为教,务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文,力争凝炼通达,不喜繁缛。</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