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头名人故事

淡泊

<h3>图:1958年的“大跃进”宣传画</h3> <h3> 穿越时空,讲述历史</h3><h3>   抽丝剥茧,还原真相</h3><h3> 一份迟到的判决书</h3><h3>△追溯国民党军官蒋朝成的真实身份之四 </h3><h3><br></h3><h3> 故乡的深情与无情 </h3><h3>——忆蒋朝成回家乡澳头的艰难岁月&lt;1&gt;</h3><h3><br></h3><h3> 文:蒋永泰   </h3><h3><br></h3><h3> 1958年,在回家乡的沿途中,蒋朝成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人民公社好”的乐曲,看到是“大跃进”的街头标语。他到了家乡这个祖国东南沿海小渔村也不例外,村里写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红色标语异常显目"。尽管“大跃进”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却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定胜天”的口号声中,我国迎来三年困难时期,据说当时全国饿死了许多人,后来被总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据蒋朝成的家属和耄耋老人回忆:“蒋朝成回来带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着几件衣服,几本书和一个草绿色军用弯形铝制饭盒等简单物品。他和大儿子蒋亚旭回到故乡找到哥哥(蒋朝清已去世)的大儿子蒋水住家。因哥哥家确定没有空余的房间可居住,他只能把儿子托寄在水住家,自己按大队的安排暂住在村部大食堂的仓库房间里,与原先入住的另一位叫蒋丽钦的孤寡老人住在一起。当时供给制,大家吃饭是到食堂由管理员分餐吃,蒋朝成也一样。当时能吃饱肚子是最大的事,由于蒋朝成正是壮年,身高近180厘米的个子,靠食堂分的饭时常吃不饱,有时还得靠龙舟池海里的海菜充饥,日子过得清贫艰辛。好在儿子亚旭懂事乖巧,回故乡后就到处找活干,非常勤奋。晚上,还经常拿鸟弓打鸟捕食。蒋水住儿子蒋星全回忆说:“小时候跟蒋亚旭到后埔顶海边的榕树和林麻黄,他用鸟弓射麻雀,几乎百发百中。"</h3> <h3>  根据年过90岁的澳头村前党支部书记蒋造金回忆说:“1958下半年,澳头渔村一边是'大跃进’,另一边是备战。当时有许多解放军和炮兵进驻澳头渔村,许多战士日夜挖战壕、修碉堡和建炮洞,村工作组组织民支援部队建设。只有与金门敌占岛一水之隔的澳头村作为海防前线,可以感受一种大战在前夕的紧张气氛。晋江地区派住澳头工作组对被别为‘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特别严控严管,组长陈某某亲自布置公安、民兵任务,对蒋朝成这位国民军官和反革命等坏分子列为重点看管对象。”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蒋朝成回到深爱的故乡,并没有想象中能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和温暖,反而看见有许多警惕和鄙视的目光,仿佛他就是干尽坏事的危险敌特分子,人们纷纷与他保持距离,不敢和他接触、说话。唯有儿子和亲人能给他带来一点温暖和安慰。但儿孩也受到冷落,心灵也受到创伤。他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会带他回来受苦。村里回忆,蒋亚旭有时在晚上的时侯,会爬上高高的榕树上哭泣,后来也对父亲产生了厌恨,一度疏远了父亲,跟人到外地修铁路打工。</h3><h3> 亲历者苏大爷回忆:“1958年8月23日的下午大概五点的时候,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岛。澳头上苏自然村边古榕树外侧住札有一个炮兵连,有4门长炮简的加农炮,分为1号至4号炮位(注:现在华润开发的前海湾房地产楼盘)。第一号炮位开打后,只打出了一发炮弹,就被对面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发炮回击,不偏不倚,正好打种我方的炮管口,这门炮管都被炸弯了。我军炮兵阵地的前方,欧厝村被对岸金门打来的炮弹轰炸倒塌了许多房子。当时,澳头后捕顶海边的一号点还设有高射炮和海岸炮阵地。”据说从澳头、大嶝、围头、厦门岛等地万炮齐轰,雨点式的炮弹直击金门岛。这时侯的蒋朝成几乎失去了行动自由,民兵怕他搞破坏看得很紧。<br></h3><h3> 蒋朝成回到生他日思梦想的故乡,深深感受到世态炎凉,许多乡亲纷纷与他保持距离,生怕受到牵连。</h3><h3> 岁月匆匆,蒋朝成在困惑中度过回故乡生活的第一个年头,他期盼即将来临的1959年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待续)</h3><h3><br></h3><h3> 2019.6.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