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献给八一建军节90周年 献给我的战友</h3><h3> </h3><h3> 我的从军记(0)</h3><h3> (一)七旬老翁 又发新梦</h3><h3> </h3><h3>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八一"前夕,网络上兴起一股"军装热"。网友们都在秀自己的军装照片。电视上的大阅兵,更是鼓舞了全国人民。在感动之余,我突发了写《从军记》的念头。</h3><h3> 我今年已经七十有五。住在新西兰女儿家。闲来无事,玩玩文字游戏。既可防老年痴呆,又可与战友和朋友交流。何乐而不为!</h3><h3> 开始试写了几个片段,发到朋友圈上,立即得到我的战友、同学、学生、朋友的热烈回响。</h3><h3> 有老同学写道:"借纪念建军90周年契机,书写自己的从军履历,太有意义了!这大概也是你首次在我们这些老友面前,详述你的这段人生历练。我看后很是感动!虽然在七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军旅生涯仅有三年,但对于正在断奶期的你们,体力、心智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我为你感到骄傲!放飞梦想,绽放青春。高喊口号是何等的容易!但身历其境,需要你付出、坚持,又是多么艰难!谢谢你让我分享!让我更加觉得军人的不易!"(珊宝)</h3><h3> 战友、朋友的鼓励,更增添了我写作的信心。有的朋友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提供素材,使我受益良多。</h3><h3> 我1961年8月至1964年8月在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步兵121师362团一营炮连服兵役。</h3><h3> 为什么要写出部队的真实番号。这在当年,部队番号是对内不对外的。我们写信都是用部队代号,如6800部队(军)、6810部队(师)、6812 部队(团)等。</h3><h3> 在这里我要科普一下:广州军区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与之相应的是"南方战区"。41军番号仍有,但内涵完全不同了。当年41军是陆军,现在的41军是集团军。所谓集团军,是海、陆、空、导弹、电子、网络等多兵种的集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队。现在的41集团军比起当年的陆军41军,不知道要强大几百几千倍了。质和量都有了飞跃。"南方战区"现有41和42和14三个集团军,军威更雄伟了。</h3><h3> 番号相同,内涵各异。可以不用遮掩。时代不同了,但过去年代的历史留下了!是改变不了的。</h3><h3>41军是有光荣历史的部队。这里我先简介一下它的历史演变,看看它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也为我的《从军记》做个铺垫。</h3><h3> 41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948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辖第121、122、123、154师,在东北"辽沈战役"中,功勋卓著。发挥了主力作用。</h3><h3> 1949年1月,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41军担负北平市的警备及对国民党军第104军第209师的改编任务。3月25日,四个团参加受阅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检阅。4月,第41军由北平南下。改归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进军华南,参加解放广西战役。</h3><h3>1950年2月,第41军进至广东省惠阳、黄岗、淡水、高要等地执行剿匪作战任务,肃清匪患,并先后解放南澳岛、南鹏岛。</h3><h3> 1951年起,第41军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h3><h3> 1962年在广东地区担负大备战任务,随时准备反击台湾蒋介石军队"反攻大陆"。我就是这次大备战的亲历者之一。</h3><h3> 1979年第41军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争。狠狠地教训了来犯者。</h3><h3><br /></h3><h3> 121师历史简介:1945组建。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为41军第一主力师,亦是四野头等主力师。</h3><h3> 121师辖361、362、363三个团。 </h3><h3> 361团,又称"塔山守备英雄团"。362团,又称"鞍山团",是师主力团。363团,又称"大石桥团"。</h3><h3>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能在这样的部队当兵,感到无尚荣光。当兵的经历,更是终生难忘。值得老年玩味。这是我写《从军记》的缘由。希望能够圆我最后的一个梦。</h3><h3> 这是封存了半个世纪的往事。文章中提到的地名、人名,也多是借代,不必认真考察。如有雷同,纯属偶然,请勿对号入座。有关内容如有涉及机密或隐私,也请谅解。文章如有错缪,敬请指教。</h3><h3>争取在三个月内完成初稿。人算不如天算。还要看心情和主客观条件的配合。但愿一切顺利。</h3><h3> 写作提纲是:</h3><h3> (一)七旬老翁 又发新梦</h3><h3> (二)入伍参军 惜别武汉</h3><h3> (三)汕头军营 军旅生活</h3><h3> (四)移师粤北 安营扎寨 </h3><h3> (五)备战梅县 战友情深</h3><h3> (六)玳瑁山下 再谱新章</h3><h3> (七)馒头山下 将军下连 </h3><h3> (八)部队推荐 录取暨大 </h3><h3> </h3><h3> 我期待着!请各位战友、朋友耐心等待!</h3><h3> 朱民2017年"八一"前夕于奥克兰初稿</h3><h3><br /></h3><h3><br /></h3><h3>献给八一建军节90周年 献给我的战友</h3><h3> 我的从军记(1)</h3><h3> (二)应征入伍 惜别武汉</h3><h3> 我是1961年从武汉入伍参军的。</h3><h3> 1961年入伍的新兵几乎是清一色的城市兵。</h3><h3> 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时我在武汉上中学,男学生每月粮食定量33斤。但每月只能买到3斤大米。其他供应"三合一"混合面粉、杂粮、蚕豆和番薯,经常吃不饱。农村更加困难。因此征兵工作的重点在大中城市。主要兵源是青年工人和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更是征兵主力。就我校(武汉市33中学)而言,三批次就有80多名学生被征召。我所在的班(高二2)当年就有9人入伍。(此外在60年有1人入伍伞兵,62年又有2人入伍。)我是第三批穿上军装的。一起于8月13日出发的有同班的万生和善道。(前面参军的6位同学是:明山、金华、思义、久和、季云、世言。62年入伍的是:传铎、卫苏)</h3><h3> 8月11日我收到征兵通知书。8月10日学校已经开了第三批参军学生欢送会。通知书是送到粮道街莺坊巷18号的我家的。当时高奏乐曲的铜管乐队在小巷引起围观,轰动了四邻。</h3><h3> 说起当兵,从小可能就在我的梦里。第一次见到解放军是1949年4月汉口解放。解放军进城。我当时住在汉口中山大道的水塔附近,看到解放军的部队,有骡马,有炮兵,有步兵队伍走过。战士们的裤脚上还沾满泥巴。风尘仆仆进了城。一群小孩唱着:"牛来了,马来了。乡下的姑娘都来了"。 看到高大的骡马、大炮,我3岁的妹妹有点害怕,拉着我的手,一起跑回家了。</h3><h3> 5月16日,武昌解放。有歌谣:"五一六,咱们出了头。胜利的旗帜,插上黄鹤楼!"。此次,武汉三镇,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庆祝解放。</h3><h3> 后来,我家搬到武昌粮道街兴隆巷。我家窗口对面,一间大屋就住着解放军通讯连一个排。我不满7岁,还没有上学。经常看战士们拉电线,用手摇电话机通话。有一天,我的脚后跟,被滚动的电线架碰出了血。连队卫生员帮我包扎。为了表示歉意,排长还给了我两个大馒头。以后经常有大馒头从我家的窗口丢进来。又白又香的大馒头,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h3><h3> 我读小学,在民主路基督教青年会对面的武昌十小。上学走近道,要经过白土塘后面的胭脂山,山下是三道街,有个军队干休所。我放学时,经常会碰到一位病休的排长在山上休息。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他听说我是红领巾班的班长,见我的红领巾破旧了。就买了条绸红领巾送给我。我非常感动,解放军真好!这条绸红领巾我一直戴到初中退队。</h3><h3> 小学毕业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我写的是,长大了,当解放军,保家卫国!想不到五年后,我的梦想成真了!</h3><h3> 8月12日,到新兵报到处,领取了新军装一套。与父母和哥哥到武昌司门口显真楼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h3><h3> 我记得,在我们全家要出门时,同班同学昌贵、亚男、志光,听说我参军了,特来看望。亚男同学,还送了一本大日记本给我。上面写着"朱民学友:参军留念。学友亚男。1961年8月12日"。秀气的字体,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昌贵同学还和我家一起去了显真楼。我俩合影留念。他62年考上北京化工学院。后来不知去向。</h3><h3> 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我已经读完高二,还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我的成绩不错,哥哥已经是武汉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我估计考上大学也问题不大。这一去就是三年整,也有可能从此告别武汉了。(想不到22年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重返武汉33中学,工作四年半,后又调往深圳。)</h3><h3> 思前想后,矛盾重重。但军令已到,别无退路。只能听天由命了。</h3><h3> 8月13日上午是出发时间。先集中在武昌一纱子弟小学操场列队点名,分发物品。有棉被、蚊帐、衬衣、背包带、小挂包等。在领兵军官的指导下,各人打好背包。200多人的队伍在操场边跑起来。还没有跑完一圈,就有人背包散开了。物品散落一地。欢送子弟的家长都哈哈大笑。</h3><h3> 带兵军官重新整理队伍,并逐一检查。军官交待了注意事项,一声"出发"令下,长长的新兵队伍向武昌火车站方向走去。送行的亲朋好友也跟随其后。铜管乐队一路高奏乐曲。进入车站,新兵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亲人、朋友,登上了火车。</h3><h3> 这火车可不是客车,是货车车厢(俗称焖罐子)20人一车厢,这就是我们的"卧铺"。放下背包,就是座位。火车开动了,车厢一下安静了许多。各人都在低头不语。我心中默默念着苏联歌曲: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h3><h3> 火车向南行驶。武汉渐渐远去。思念的波涛在我的脑海翻滚。武汉留下了我太多的青春记忆。</h3><h3>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生活在武汉。蛇山龟山,长江东湖,山山水水,都留下我的足迹。</h3><h3> 在33中高、初中五年,更有许多的记忆:</h3><h3> (1)1956年秋,我从武昌十小毕业,保送来到刚刚改名的"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原来校名"华师附中")入学就当上了少先队大队长。我们的口号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时刻准备着!</h3><h3> (2)1957年春游,李辉祖校长和彭立行校长带我校师生到武昌县纸坊一中开展"结对子"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去的时候很兴奋,回来的时候竟在火车上睡着了,直到火车到了武昌小东门车站我才醒来。今天是第二次坐火车,就要离开我生活了十几年的武汉。</h3><h3> (3)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典礼,我作为少先队员的代表,(每个学校2名)穿着蓝裤、白衬衣,手举鲜花和气球,胸前飘着红领巾,站在汉阳桥头堡的铁路边,欢迎从北京开往广州的一列特别快车第一次通过大桥。</h3><h3> (4)1957年暑假,我和同除班的卢俊、志光、亚男四人,受学校委派,到后补街小学,参加"扫除文盲"活动,充当小老师。</h3><h3> (5)1960年春(寒假)参加修筑汉丹铁路大会战。我现在的高二(2)班,就是大会战结束后,重新编的班。全班同学都是参加过修筑汉丹铁路的。今又有9名同学投笔从戎了!有3人就在这个车厢里。</h3><h3> 一个一个的记忆从我的脑海中涌出,心中难以平静!</h3><h3> 火车最终目的地是哪里?我们不知道。因为是军事行动。保密! 火车开开停停,三餐由火车沿线"兵站"供应。吃饱喝足上车休息、睡觉。对车外风景毫无兴趣。</h3><h3> 经过三昼夜的行驶,火车终于到达广东东莞樟木头车站。这是最后一个开放车站,下面就进入边防禁区了。</h3><h3> 吃完早餐,改坐军用卡车。仍然是20人一车。又是三天。从樟木头经惠州、海陆丰(夜宿)、普宁(夜宿)、揭阳,18日下午,抵达目的地汕头市郊莲塘师部新兵训练营。</h3><h3> 经过6天的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营地,新兵们都想好好睡一觉。熄灯号后,分别上了高低铺睡了。还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紧急的哨声响起。连长大声喊道:起床,空袭警报!</h3> <h3>入伍前的全家福照片(1961年8月12日)于武汉武昌显真楼照相馆</h3> <h3>我的第一张军装照。1961年10月1日于广东汕头莲塘师部照相馆</h3> <h3>网络上的军装照</h3> <h3>网络上的军装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