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涧壑村志

董永

<h3>编撰人员:</h3><h3>组 长:陈维全</h3><h3>主 编:陈维敏</h3><h3>编辑整理:陈 琰</h3><h3>成 员:陈维政 薛在石</h3><h3> 郝义勇 郝传洲</h3><h3> 陈维敬</h3><h3>顾 问:王培信 郭步伸</h3><h3> 薛青春 薛新春</h3><h3> 程巧云 陈维川</h3><h3> 陈维敦 赵景文</h3><h3> 程改云 陈青琼</h3><h3>图文设计:董永勇</h3><h3>摄 影:董永勇 霍崇信</h3> <h3> 序 言 </h3><h3>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一个小小的村庄——涧壑,渺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小船上的人们乘风破浪几经沉浮,他们浴血拼搏、前仆后继,守护着这只小船,守护着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归宿。前行的脚步没有停止,但是没有文字的传承,我们的历史一片混沌。 </h3><h3>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厚实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文化底蕴,注定农村永远是一个内涵丰富、题材重大、值得记载的史志课题。编著村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涧壑村世世代代村民们的心愿。我们秉承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宗旨编著涧壑村志,希望能见微知著,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了解我们村的变迁历史,随着我们国家不断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去回望我们村的发展轨迹。由于前人无文字记载,我们无从查阅,只能到处走访年迈长者、知情人士,参考相关资料、听取一些传说轶事,追溯那些久远的人和事,竭尽全力来还原我们村的历史,以慰藉每一个涧壑人深沉的爱乡思乡之心。也诚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修正。 </h3><h3> </h3><h3> </h3><h3> 2018.07</h3> <h3>第一章 位置和境域 </h3><h3> 涧壑村位于祁县古县镇东北4公里的平原地区。东临洛阳以土堰为界,东南与郜北以路为界,南临梁村以支渠为界,西与元台沟以退水渠为界,北与涧村、段家窑、昌源河灌区所在地以昌源河为界。区域总面积为2627.97亩,其中旱地166.35亩,水地2511.62亩。村里发展林果种植后,梨树900亩,苹果150亩,其余均为粮田。</h3> <h3>图1.涧壑村位置及境域</h3> <h3>第二章 关于村名 </h3><h3> 涧壑,顾名思义,涧者,山夹水也;壑者,沟也。可见我们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但是后来不知何故改“壑”为“法”。法者,水去也,现在村里水位线下降,很多水源都枯竭了,村北那条曾经常年流淌的清水渠也干涸消失了,村南的自流井也不流了,甚是不妙,后在现任村主任和广大村民的坚持下改回“壑”字,于是有诗云: </h3><h3>昌源涌出子洪口,一条山梁沿河走。 </h3><h3>东端两个洛阳小,西部村庄形似舟。 </h3><h3>船泊梁边不思航,窗魁九沟伴两山。 </h3><h3>村庄三面平川地,前河后河向西流。 </h3><h3>河畔尽是渠和涧,梁边犹多沟与壑。 </h3><h3>祖先雅兴有诗意,取名涧壑总相宜。 </h3><h3>顾名思义如在境,身临其境便知名。 </h3><h3>可怜庸人见识少,壑改为法太可恼。 </h3><h3>法字水去实不妙,涧无泉来壑干涸。 </h3><h3>好在村民人心齐,改回壑来皆欢喜。</h3> <h3>图2.涧壑村俯瞰图</h3> <h3>第三章 隶属沿革 </h3><h3> 康熙二年(1663年)知县郭蔼均平里甲,以编审薄册循序分立,每一千二百丁为一都,百二十丁为一甲,当时我村属东涧都,<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涧都在县东南二十里的东涧村,附四村分别是:涧壑、段家窑、鲁村、牛车村。由此可推测,早年间昌源河道可能在我村南,我村与涧村之间只隔一条涧,故把我村同昌源河北的几个村子划在一个区域,由此也可解释我村的文殊寺建在东涧村和西涧村之间。我村在昌源河北有大片土地和九沟的三条沟三道梁。</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涧壑村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归二区管辖(子洪区),高级社时是燎原社的一员(另有梁村、元台沟、王贤),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属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古县)管辖。全村为一个大队叫作涧壑大队,下分三个小队,后又并为两个小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公社解体,古县变为镇,涧壑为古县镇的一个村。1980年实行联产计酬,1983年实行大包干,大队小队均解体,建立村委会,社员变村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第四章 人口姓氏 </h3><h3> 一、人口 </h3><h3> 解放前由于战乱、疾病,饥寒交迫人口锐减,解放初有150户450人,70年代初200户760人,50-6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稳中有增。2018年有342户834人。常住户:306户,常住人口726人 ,户籍人口:男425人,女409人。20岁以下189人,20-40岁210人,60-70岁74人,70-80岁55人,80以上24人,全部为汉族。 </h3><h3> 二、姓氏 </h3><h3> 1.原有姓氏 </h3><h3>庞(庞家坟地名为证) </h3><h3>韩(韩家会地名为证) </h3><h3>郭(郭家坟地名为证) </h3><h3>温(温家圩地名为证) </h3><h3>范(范家地、范圪道为证) </h3><h3>段(段家地地名为证) </h3><h3>以上姓氏何时迁走或绝宗,无法考证。 </h3><h3> 2.现存姓氏: </h3><h3> 陈姓60%,薛姓28%,郝姓5%,郭姓3%,其余王、赵、常、柳、黄、高、董、李、闫姓共占4%。 </h3><h3> 3.现存的陈氏家谱、郝氏家谱和郭氏家谱:</h3> <h3>图3-5陈氏家谱 注:据有关史书记载,陈姓起源于西周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陈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周武王灭商朝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第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即是陈姓的起源。涧壑陈氏始祖陈秉忠是明朝初年由河南临颍迁至祁县胡累村,至第7代后裔由胡累村移居我村,从第七代开始已传至第25代。陈氏后人人丁兴旺,成为村中人口家族中占多数的第一姓氏。陈姓是我国的第五大姓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大陆陈姓人口5440万。在广东省等南方诸省是第一大姓,也是全球华人中分布较多的姓氏,在韩国人、越南人中也是常见的姓氏。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陈姓都是第一大姓。陈姓最著名的是“江州义门陈”,史称天下第一家。地址即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该陈氏家族聚居历时332年,历经15代,共聚3900多口人,同炊同饮,和睦相处不分家,历经唐宋两朝,多次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旌表。北宋仁宗年间,朝廷为了传播世间道义,把该家族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从此义门陈后人遍布中国大江南北。</h3> <h3>图 6-8 郝氏家谱</h3><h3>注:商先王封太原为郝地 </h3><h3> 始祖郝天奇肇基祁县长头乡 </h3><h3> 九世二祖郝廷学居住涧壑村,生子二人,长郝鑛次郝洪 </h3><h3> 光绪十七年,十七世祖郝培荣拜撰家谱</h3> <h3>图 郭氏家谱 </h3><h3> 据老人们传言,我村的薛氏家族均由洪洞移民至此,年代久远,立祖人薛河历经祖辈繁衍生息,至今已传到二十四代,本家族现有农村住户约40余户,人口约180余人。 </h3><h3> 我村郭氏家族来源于河南温县,家谱从一世开始都有记载,不知从几世来我村,现传到十七世。</h3> <h3>第五章 历史大事 &nbsp;</h3><h3> 一、解放前: &nbsp;</h3><h3>1.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昌源河发大水<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涧壑村被淹,崖塌十八丈,大水冲走了河神</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庙和三教庙。南山买地址,名叫涧壑寨,准备搬迁。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2.水灾后不舍迁走,后河地栽植了一大片葡萄,人称“小清源”。1935年昌源河又发大水,冲走了大片葡萄园。 &nbsp;</span></h3><h3> 3.1938年,日本人来了烧杀强掠,烧毁了东圪道郭家宅旗杆院门楼。砍伐了我村村旁河边的大量柳树,运走做枕木。 &nbsp;</h3><h3> 4.1942年昌源河又泛滥成灾,在我村后河地由东到西留下一片河沼地,后来村民辟为大片稻田,很有江南水乡的风光。 &nbsp;</h3><h3> 5.我村于1946年实行土改,1947年反动地主武装奋斗团反攻倒算。1947年正月,奋斗团虏走我村七十余人,在南团柏村打伤多人,杀害农会主席赵相玺等人。1947年冬,闫锡山搞三自传训,虏走我村30余人,在会善村实行白色恐怖,强迫自白转生,我村多人落难,多亏王培信从中周旋,救回共产党员陈步美、陈汝芬和村民陈良叙、陈维垣、陈希如、郝步成等人。 &nbsp;</h3><h3> 6.我村于1948年解放。 &nbsp;</h3><h3> 二、五十年代: &nbsp;</h3><h3>(一)运动: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大炼钢铁、浮夸风、食堂化 1950年我村有八名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其中许静在战场失去双腿,荣获一等残疾军人称号,退伍回村后,历任村支书等职,于2007年逝世。薛光春在部队任排长等职,由部队转业到安徽,后由安徽迁回我村,曾任村支书等职,于1999年病故。陈维起从部队退伍回村务农,于2006年去世。陈步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踪。中美建交后,曾经多次到台湾、美国寻找未果,家人仍心存希望,只愿承认是军属。<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陈光远在战争中任部队司务长,战争结束后转业回到祁县,先后担任梁村、古县、任村供销社主任,退休后回到村里,于2003年离开世。吴鸿仁转业后在农村信用社工作。陈九胜属于后期赴朝人员,转业后在北京五金工具厂工作,后回到祁县,退休于祁县电业局。赵相章也是属于后期赴朝人员,转业后在内蒙工作多年,后回到祁县,退休于县农机站。</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十年代末,天灾人祸,村民温食不保。 (二)体制: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单干—互助组—初级社—燎原社(高级社)—加入中苏友好人民公社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生产: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52年,小暑时节,我村遭受了一场特大冰雹,鸡蛋大小的冰雹把所有的农作物都打光,几千年的大槐树被打得秃枝少叶。四村八社的乡亲们前来支援,建安等村的救援队自带牲口、耧、犁、耙,为我们救灾抢种。秋收时,糜子等小杂粮获得大丰收,当时有人风趣地说“若要粮食大丰收,全凭冰雹抽”,我们村因祸得福,人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的好领导。 ——1958年村西南财神庙被拆毁,当时窜出好多蛇,当事人非常恐慌,赶紧烧香磕头,就怕财神离开。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58年大炼钢铁、大跃进时,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深翻土地,修建水库,地里的粮食收不回。 ——得益于大跃进,县政府统一组织挖渠引水工程,在我村后河东至洛阳地界,西到我村后头沟,北到昌源河开挖了一条开口6米的大渠,名曰“清水渠”,此渠冬天水不冻,夏天水常流,沿渠的塘、涂、沟、池得以整治。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59年祁城从涧壑后头沟引水准备学习我村种植水稻,开沟埋置水泥管道。 ——1960年前后三年,天灾人祸村民食不果腹,常以柳芽、野菜充饥。 三、六十年代: (一)政治:三清、四清、文化大革命 ——1966年造反派夺了生产大队党支部的权,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进驻古堡,真武庙和观音堂遭劫,毁坏了栩栩如生的神像和精美的壁画。 ——1968年我村成立革命委员会,陈步汉当选革委主任,实行一元化领导。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生产: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2年全村通电,当时许静主政,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国英、郝义勇为电工。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2年夏天,古堡西北方墙体坍塌,压垮了村民郝鑑家的街门和东房。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六十年代中期借农业学大寨的东风,实行农田总体规划,平整土地、挖渠排水、治理盐碱。在村南由东到西纵横修6、7米宽的道路10余条,总长10公里,挖开口5、6米的水渠13条,总长5公里,实现了井、机、电、田、路、渠、林七配套园田化。当时实际领导是陈步汉。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村里三队熬制氯化钾,占用村西关老爷庙,威风凛凛的关老爷被迫退位,英勇骠悍的周仓、关平被赶走,美仑美奂的壁画被毁掉。 四、七十年代: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政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林彪出事,批林批孔;文革后期邓小平复出整顿,反击右倾反案风,邓小平被打倒,批林批孔批周公。</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三伟人逝世,打倒“四人帮”后,文革结束,邓小平再度复出。</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我们村在每项运动中都随波逐流,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生产: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0年村革委主任领导村民建砖窑烧砖,自立更生,整合七年制学校,修建新校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0年全村实现合作医疗,薛秀春、薛在林为赤脚医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1年利用引水冲击法开凿莲花地路口,贯通了村西南北通道,免除了村民生产生活中爬坡运输之苦。——1971年西旗杆院的门楼和绣楼被拆毁,院里的房屋也被改建。 ——1971年村革委会把西场定为学校劳动基地,当年栽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成立了林业队,在桃沟发展了梨树,在河神庙坡底发展了葡萄,在十八亩发展了李子、沙果和葡萄,在后头沟发展了壶瓶枣,在“四旁”、“四荒”种植杨树,实现大地园林化,我村被评为“山西省林业先进大队”,陈步汉主任也获得了省级奖励。</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七十年代初,老爷庙被彻底拆除。</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2年正月初一村民薛锦春家发生火灾,火势凶猛,当时的团支书陈维政率领本村的广大团员青年英勇救火。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6年春引水上瓦崖头,利用冲击淘土之法,搬掉瓦崖头,垫高桃湾地,开出30000多平米的新农村建设基地,顺便打通小沟子,贯通了村东南北交通。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5-1976年村里打水井三口,沙湾为中层井,铁角、沙沟为深层井。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我村开办了农校,校址在九沟,开挖有窑洞,现今尚存。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唐山地震,我村震感强,村民恐慌。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6年后半年村革委会主任陈步汉退居二线后致力于农校建设,开发九沟山和大河滩,沟内种粮和油料作物,河滩变稻田,当年受益。</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夏昌源河发大水,头工堰决口,冲走了我村沿河农田60亩,林地80亩,高灌站一处,水泵一个。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秋县委部署昌源河修筑河堰,圈走我村湿地60亩。</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7年冬,我村二队打谷场发生火灾,烧掉牲畜草料,影响牲畜过冬。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8年4月5日,我村又遭受冻害,梨花、桃花、杏花等都被冻坏。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8年我村旧戏台被拆毁。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8年夏,村领导组织平整规划新农村基地,当时韩振福主政。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79年正月,原村革委会主任陈步汉由于积劳成疾,不满50岁就英年早逝。陈步汉去逝后,陈氏家庭为其捐款,后任村干部根据广大社员的意愿,将他与集体的往来账欠款全部免去为零,以示安慰,此举在我村有史以来尚属于首例(他的账欠款主要是人口多、劳力少,历年累积的口粮菜蔬等款)。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79年昌源河灌区建设,</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四干渠合并开渠修路,规划走我村一百多亩河滩地、湿地和九沟的三沟三梁(当初只是双方签约,之后县政府下达正式文件)。对于出卖九沟、河滩湿地这件事,广大群众持有不同意见,主张上告收回耕地,其中陈国祯、薛之印、陈晋杰、王永远等人到乡县上访,几经周折,这场民告官的官司无果而终,耕地未能收回。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五、八十年代: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政治:实行改革开放,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与此同时,计划生育工作也开始了。 (二)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生产力得到了解放,集体所有制解体,村民的劳动热情高涨,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83年村委筹资兴建2000平米新学校。 ——1984-1985年我村在东首地开始栽植苹果,在沙沟、顶头河发展葡萄,开始了我村粮果并举的产业结构。当时陈维政和陈振德主政,村干部从规划地块到苗木购买、技术人员培训,都精心部署统一安排,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和广大村民的密切配合,林果业成效显著,从此我村的木材林和经济林比翼双飞,技术员陈维和、陈振利在这项农村种植结构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86年村委发动群众、利用义务工拉沙石、垫路基,修筑了我村八条主干沙石路,为后来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86-1988年村里打了饮水深层井,安装了高压泵和管道,全村用上了自来水。期间,陈振德主政,郝传湖辅之。 &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89-1991年在郝传湖、陈维政和陈维伦主持和筹划下,我村在旧戏台的原址上修建了新戏台和村委二层办公楼,总耗资二十余万元,此项资金来源主要为陈步汉任期内营造木材林的销售收入。</span></h3> <h3>涧壑村昌源剧场</h3><h3><br></h3> <h3>涧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h3> <h3>六、九十年代 &nbsp;</h3><h3> (一)政治: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二)生产: &nbsp;</h3><h3>——1993-1994年村委会门前主干道铺设了柏油路,至梁村打了水泥路。歇马庙发生火灾被烧毁。 &nbsp;</h3><h3> ——1995年修建了学校教学楼,修筑了水塔,期间薛文春和陈春兰主政。 &nbsp;</h3><h3> ——1995年7月陈国相家南房着火。 &nbsp;</h3><h3> ——1997年实行了土地第二轮承包,明确了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nbsp;</h3><h3>——1998年春霜冻梨花。 &nbsp;</h3><h3> 七、2000年以来 &nbsp;</h3><h3>(一)政治: &nbsp;</h3><h3>结束统购、统销政策,免除农业税。 (二)生产: &nbsp;</h3><h3> ——2003年全民总动员抗击“非典”。 &nbsp;</h3><h3>——2003-2006年硬化了村内的所有主要街道。 &nbsp;</h3><h3>——2005年国家免除了粮食征购任务后还发放了种粮补贴款。村民们更加拥护共产党,感谢政策好、领导好。 &nbsp;</h3><h3>——2006年春梨花又遭霜冻。 &nbsp;</h3><h3>——2008年我村村民赵相章家着火。 &nbsp;</h3><h3>——2008年薛红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陈维全当选村委主任,干了很多实事好事,村民非常拥护,到2018年均已连任四届。 &nbsp;</h3><h3>——2008-2018年,支部书记薛红强和村委主任陈维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涧壑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劳心出力。在这十年间,粮食、果业齐发展,多种经营,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也为振兴涧壑村开发了许多项目,贡献卓著:</h3><h3>1.修筑村委会门前大路。</h3><h3>2.建沼气池60个。</h3><h3>3.农网改造。</h3><h3>4.修建红白喜事餐厅。</h3><h3>5.修沙石路10公里。</h3><h3>6.地埋管道两万五千米。</h3><h3>7.建梨树防雹网。</h3><h3>8.田间路硬化10公里。</h3><h3>9.进地桥130个。</h3><h3>10.修建大防渗渠道6000余米。</h3><h3>11.维修真武庙和观音堂。</h3><h3>12.全村安装路灯。</h3><h3>13.地埋线改造19处。</h3><h3>14.打深层井8眼。</h3><h3>15.建立了双红种植合作社。 &nbsp;</h3><h3>2018年准备完成的项目还有: &nbsp;</h3><h3>1.元台沟——涧壑村内——二干渠铺设油路 2.与湿地公园联营改造鱼塘。</h3><h3>计划的项目还有: &nbsp;</h3><h3> 1.“振兴村”项目 &nbsp;</h3><h3>2.湿地公园挂钩乡村旅游。</h3> <h3>第六章、有故事的涧壑一、人杰: (一) 解放前著名人物: 陈清:我村陈氏家族六世祖,在清初任贵州长官司吏目。康正国:沁县人,大清年间在涧壑村教书多年,他为人正义,乐善好施,深深地爱上了涧壑这块风水宝地,更爱上了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民风淳朴的村民和好学上进的莘莘学子。他决定为涧壑做点贡献,计划从洛阳村东茶壶庙处到涧壑村东首地开一条渠引昌源河水灌溉涧壑田地。他用自己的薪金每年买一段水道,年复一年,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涧壑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开通了造福我村的兴盛渠,后来梁村和元台沟也参与其中,从我村看水窑处分水浇地。他去世后村民把他安葬于涧壑村九沟,遇时节还自发去祭奠,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郝建美:(1844-1924) 著名晋商,在大盛魁经商,期间担任副经理、经理几十年,为人本分,性格温和,处事公道,诚信经商,积累白银六十余万两,在号工作六十余年,富甲一方。 郭世臣(秀才):(1879-1952) 19岁考上秀才,获省政府秀才第一名奖。22岁西安考举不第,回村办私塾行医,解放前一直任名誉村长。 郭刚元:著名晋商,二十八岁开始创业,到新疆发展,开创的记号为“田园恒”,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业务逐渐壮大。后发展到绥远记号为“三元成”、“育生厚”,在本地有“义美泉”“万顺店”,到72岁告老还乡。 郭映川:是郭刚元之子,为人和善、诚信,子随父业,除经营生意业务外,在村里还担任过一段时间村长的职务,期间自己投资带领村民在昌源河畔植树造林防洪、防涝、防止水土流失,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并且对我村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因身体状况不佳逝世,享年64岁。 郭映峰:祁县“惠春药房”的掌柜,经营业务诚信,对人热情和善,童叟无欺,有求必应,重视教育,助教助学。他去世后全村老幼自发路祭送葬。陈步先:著名晋商,曾在西包头开办福昌公茶庄,为人诚实守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其后人现居呼和浩特。</h3> <h3>  福昌公茶庄茶筒</h3> <h3>陈步先故居</h3> <h3>陈良秩:(1905-1987)典型老农民,种粮种菜,农林牧副渔样样拿手;习有武功,看园守夜能手,曾活捉涧村的惯盗杨板四;打猎除害样样都行,逮獾子捉黄鼠狼为村除害;唱秧歌、练拳、游泳、放风筝样样精通;起刀儿磨剪子,义务服务村民;调制祖传治疗烧伤的药剂义务服务患者。“祁县的棚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民间正月闹红火时流传的一句话,陈良秩就是搭棚、起架火、闹社火的好把式。</h3> <h3>陈良秩故居</h3> <h3>(二) 解放前革命战士: 解放前,村里有一些党员进行秘密活动:陈维忠、陈汝芬、陈步美、陈希汉、陈定国、赵相玺、薛辉春、陈九德、王家昌、陈希堂、郭秀兰(女)、许福莲(女)、董四兰(女) &nbsp;</h3><h3>薛润牛:1946年9月参加革命,1954年6月在四川因公牺牲。 &nbsp;</h3><h3>陈占山:1944年7月参加革命,1948年5月5日在临汾战役中牺牲。 &nbsp;</h3><h3>王马祥:194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牺牲。 &nbsp;</h3><h3>陈定国:中共党员,194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12月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牺牲。 &nbsp;</h3><h3>赵相玺:中共党员,农会主席,1947年正月于祁县南团柏村被反动地主武装“奋斗团”杀害。 &nbsp;</h3><h3>陈瑞祥:武委会主任,1947年9月在祁县安家庄战斗中牺牲。 &nbsp;</h3><h3>薛之炳:民兵,1947年在祁县涧壑村被敌人杀害。 &nbsp;</h3><h3>(三)涧壑村党组织及干部情况 &nbsp;</h3><h3> 1.解放后共产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们在各项事业中起着领导和骨干作用,到2018年涧壑村的党员已达到40人。</h3><h3> 2.解放后历届党政干部: &nbsp;</h3><h3> 党支部书记 村长、主任</h3><h3>(党小组长)</h3><h3>陈希汉 1948-1952 陈步康 1948-1952</h3><h3>(党小组长)</h3><h3>陈希堂 1952-1953 陈步美 1952-1954</h3><h3>许 静 1953-1963 王家昌 1954-1955</h3><h3>吴风仁 1963-1964 陈国祥 1955-1963</h3><h3>薛光春 1964-1967 陈步汉 1963-1968</h3><h3>陈国伟 1967-1968 许 静 1968-1973</h3><h3>陈步汉 1968-1976 陈维政 1973-1979</h3><h3>韩振福 1976-1979 董立高 1979-1980</h3><h3>陈维政 1979-1986 陈振德 1980-1986</h3><h3>陈振德 1986-1989 陈维政 1986-1989</h3><h3>陈维政 1989-1993 郝传湖 1989-1994</h3><h3>薛文春 1993-2003 陈春兰 2001-2006</h3><h3>陈维政 2003-2006 薛文春 2006-2009</h3><h3>陈振德 2006-2009 陈维全 2009-今</h3><h3>薛红强 2009-今 &nbsp;</h3><h3>(四)解放后优秀个人及团体: &nbsp;</h3><h3> 陈步汉:曾任我村革委会主任,他在任职期间任劳任怨,踏实工作,勇于进取,领导村民植树造林,建设了“青年林”,在“四旁”、“四荒”种植杨树,实现了大地园林化,我村因此被评为“山西省林业先进大队”,陈步汉主任功劳卓著,获得了“山西省林业先进人物”的光荣称号。我村新农村村民所建民房所用的木材绝大多数来源于他主政期间所发展的木材林,这些木材销量可观,经济收入逐渐壮大,为日后的村集体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社员打开了温饱之门。 &nbsp;</h3><h3>陈维政:担任村级领导工作前后20多年,他的主政理念、施政总则、为人品格很受上级领导的赏识和广大村民的拥护。他清政廉洁,无一丝私心杂念,踏实肯干,能上能下,曾几次受命于危难之时,政绩显著。主政期间他大力发展林果业,给了村民一把打开小康之门的金钥匙。他工作家事两不误,工作上恪尽职守为村民谋福利,在家里悉心照顾多病的妻子,曾被评为晋中地区“模范丈夫”。他曾几次放弃升迁的机会,始终坚守在农村的基层岗位上,他的信念就是“不做大官做实事”。 &nbsp;</h3><h3> 陈维全:深受村民拥戴,蝉联四届村长,勇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政绩卓著。主政期间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在整治道路、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都取得成效。移风易俗,转变村民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村风。保护村中古建筑,修复古庙,为我村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h3><h3>薛在石: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古县信用社在我村设立信用代办站方便群众存贷业务,他一直从事信贷工作,至今(2018)已50余年,深受群众信赖,村民存款最多达到一千七百万(人均近两万)。信贷工作有力地支撑了我村农、林、牧、副、渔的全面综合发展,促进村民经济的流通和有效利用。</h3><h3>郝传洲:于1976年接任大队会计一职,至今(2018)已有四十余年,他为历届干部出谋划策,处理涉外事务。他思路开阔,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能言善辩,力争使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最大化。对村内的日常事务和一些棘手的事情,他有独到的见解、清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洞察力和精准的预见性,是历届干部难得的好参谋、离不开的好助手、村集体的好管家。他还是我村婚丧理事会主要成员。 郝义勇:是我村也是我们古县镇资格最老的电工,见证了我们村电力发展的全过程,在我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功勋卓著。他还是我村婚丧理事会的领班,并且多才多艺,是“光明剧社”的骨干。 &nbsp;</h3><h3>陈维敬:是马二牛的得意门生,在我村开门授徒,教习形意拳,他又是“光明剧社”的骨干,可谓文武双全。 &nbsp;</h3><h3>陈希宝:是著名泥瓦匠,我村的建筑工程他几乎都参与过,他和他的徒弟们为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nbsp;</h3><h3>陈步福:是著名厨师,他厨艺精湛,服务热情周到,带出多名徒弟,无私地为全体村民服务,推动了我村饮食文化的发展。 &nbsp;</h3><h3>婚丧理事会:由郝义勇、郝传洲、陈维效牵头,义务为村民服务,热情周到,不辞辛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光明剧社:以陈光明、郝义勇、陈维敬、常瑞贵、陈步华为骨干,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对促进文明村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双红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种植红甜瓜和红薯,注册资金500万,共有145户入股,每户两万,陈维全和薛红强各20万,陈维全任社长,薛红强为副社长,领导成员还有陈希舜、陈连旺,合作社为我村发展特色农业搭起了平台。 &nbsp;</h3><h3>(五)工作在外有较大影响的人物: &nbsp;</h3><h3> 陈维忠:解放前参加革命,解放后历任村、乡、县级干部,在祁县县委工作多年。</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陈步康:中共党员,中共祁县武装四十团战士,解放后任我村村长,后又任祁县交易所长。他任村长期间,在打击做河工中的坏人滥伐我村的树木、偷割我村的庄稼的斗争中起了特殊作用。其父陈良琠因为是共产党员家属并因其向农会报告过反动地主武装“奋斗团”偷袭我村的消息而被阎锡山的部队三十七师杀害。<br></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陈维高:军人,正团级,上校,在北京卫戍区工作19年,复员后在北京西城区民政局任局长、书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王仁年:军人,团级干部,参加过援越抗美。</h3><h3>郝步廪、郝传源、郝传花:均为我村解放后文革前的大学生。</h3><h3>陈维敏:夫妻均为老三届,四女四婿贤而惠,高考恢复圆美梦,中教高级有品味。</h3><h3>陈希旃:军人,参加核试验老兵。</h3> <h3>陈希旃参加核试登记表</h3> <h3>郭步忠:毕业于农校,服务于乡镇,基层工作30余年,任乡级干部。吴秀花:一直在农村信用社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湛,荣获地区农合系统业务技术比赛、单指单张点钞第一名,获得省级第二名和全国优秀选手等光荣称号。陈壮志:曾任祁县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主任。陈维川:就读于山西省轻工业学校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后在山西锦纶厂、建材机械厂工作;电视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担任过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铝合金技术科科长等职务,从事建筑外墙装饰的幕墙门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及技术管理、预算投标工作。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分流,先后在大连三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云盛工贸有限公司、太原市发满幕墙门窗工程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被评为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专家,受聘为山西省建筑装饰协会专家评委组成员。 薛静森:从东观高中考入晋中卫生学校放射专业,毕业后在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化肥厂职工医院工作期间任放射科放射医师、副主任。后在太原理工大学环工系进修,获供热与通风空调本科学历,响应国家号召下岗再就业,在太原中天空调公司、山西天和空调净化有限公司任职,于2009年筹资创建山西华利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2018年联合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山西八建集团第六工程公司直属一分公司,任总经理。 二、地灵 (一)土地我们涧壑村村庄高、土地低,村南、村北一马平川。村南壤土,高梁、玉米、小麦、五谷杂粮都可种植,种啥长啥样样丰收且品质上乘,是理想的米粮仓。村北是沙地,瓜果、蔬菜、薯类均适宜生长、品质优良,桃梨五果、葡萄都能发展。享有盛名的“双红”即涧壑红甜瓜和红薯就产于此,水利设施齐备,便于适时浇灌。少量旱地挂在村东、村西梁上,栽植苹果、用于殡葬。很有价值的九沟地和大片的河滩湿地在七十年代末已被低价拍卖,留下了莫大的遗憾。</h3> <h3>九沟风貌航拍</h3> <h3>遗失的土地: 1.九沟中间的三沟三梁,约有60多亩;九沟棱底约有20亩地,还有近百亩的大片湿地。 2.东涧村和西涧村之间文殊寺附近,有涧壑的大片土地,解放后我村薛家和陈家还有人在那里耕种。 3.梁村村北玉皇阁东有涧壑郝家的地,直到解放后还在耕种;梁村窗魁山附近有涧壑好几家村民的坟地。2000年后,梁村窗魁山东善香沟口开砖窑还挖了我村村民陈维杰家的坟地。 4.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昌源河发大水,我村村北一天一夜崖塌十八丈后,村民恐慌,我村便在南山购置土地,准备搬迁,后水患消失,便未搬迁,那地方便名为涧壑寨,现在我们正在寻找查访。2018年秋天,我们在善香沟和八洞沟之间发现两处跟老人们的传言相似的地段,一为大沟寨,一为桃沟寨。 5.在找涧壑寨的时候,在北岗头找到一块名叫涧壑地的地块,大约七八亩,据当地村民说,此地原属涧壑村。 6.古县有我村财主郝建美的坟地,郜北有我村原村长郭映川家的坟地。7.文峰塔周围的大片土地,在解放初期一直由涧壑村民耕种。看起来涧壑村并不小,可谓地大物博。 附:曾用过的地名 村南:铁角地、百圩弯、蘑菇地、庞家弯、庞家坟、石口子、南弯地、新圩地、长畛地、站疙瘩、站疙瘩底、小石口、弯弯地、棋盘地、小新圩、杨拉地、沙湾地、温家坟、养老湾、东西畛、桃弯地、韩家会、尖角地、洪水渠、郝家坟、郭家圩、园田化、段家地、圪朵地、范家地、莲花地、顺道地、木鸽崖底、羊圈弯、堰南地、西边地等。 村北:沙沟、枣园棱底、猪肚间、九亩间、顶头河、菜地、二圪漕、杏间、河神庙坡底、桃沟坡底、桃沟、金沙滩、十八亩、鲁肚儿尖、河滩地、后头沟、堰北等。(二)物产1.谷类:小麦、玉米、高粱、豆类、水稻、谷子、黍子、芝麻、麻子等。2.蔬菜类:葱、韭菜、蒜、茄子、西红柿、菠菜、西葫芦、蔓菁、芫荽、莙荙、胡萝卜、白萝卜、糖萝卜、水萝卜、豆角、黄花菜、白菜、茴子白、野蒜、苦菜、马齿菜等。3.薯类:红薯、马铃薯、洋山药、长山药等。4.果类:桃、李、杏、梨、苹果、红枣、核桃、葡萄、柿子、石榴、无花果、黑枣儿、桑椹等。</h3> <h3>涧壑村红枣</h3> <h3>5.林木类:杨树、柳树、柏树、香椿树、臭椿树、榆树、桑树、国槐、洋槐、楸树(濒临绝种)、泡桐等。6.花类:菊花、芍药、玫瑰、月季、鸡冠花、夜合花、马莲花、牵牛花、西番莲、茜草花、蜀季花、指甲花等。7.草类:茅草、艾草、狗尾巴草、抓地草、蒿、苇、牛枝、水稗草、苜蓿、香文草、沙蓬、马蔺、蒲草等。8.药类:生地、大蓟、小蓟、薄荷、远志、益母草、芫花、蒺藜、荆芥、茵陈、甘草、板蓝根、蜂房、榆白皮、地骨皮、地龙、车前子、酸枣仁、枸杞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小茴香、芦根、白矛根、菖蒲、苍耳、水蛭等,还有一些花类也可入药。9.畜类:牛、马、羊、驴、骡、狗、猪、奶牛、奶山羊等。10.毛类:兔、猫、鼠、田鼠、黄鼠狼、獾、刺猬、瞎惠鼠等。11.羽类:家鸡、野鸡、石鸡、家鸭、野鸭、家鸽、野鸽、乌鸦、喜鹊、斑鸠、燕子、麻雀、山雀、鹞、黄鹂、画眉、鹌鹑、啄木鸟、布谷鸟、蝙蝠、大雁、天鹅、猫头鹰、翠鸟等。12.虫类:蚕、蜜蜂、蚁类、蛇、蚊子、蝎子、蝉、蝴蝶、蛾、蛤蟆、蟾蜍、鱼、鳖、虾、河蚌、蚯蚓、蜻蜓、蝼蛄、蛐蛐、螟蛉、蜗牛、蜘蛛、蚰蜒、壁虎、螳螂、蚂蜂、苍蝇、牛虻等。13.瓜类:西瓜、丝瓜、红甜瓜、南瓜、香瓜、黄瓜、白流沙、菜瓜、刘泉瓜等。14.物货:香油、麻油、豆粉、豆腐、粉条、粉面、蜂蜜、黄蜡、皮毛、柳器、棉麻、花椒、花生、葵花、醋、蘑菇等。 三、涧壑古村庄 (一)村庄概貌我村极像一艘停泊的船,村庄建筑高低不平,错落有致,郭家、郝家的四合院古色古香,亮堂的农家院简朴适用,古老的窑洞冬暖夏凉,更怪的是明明叫旗杆院,却从未有过旗杆,据说是怕这艘像船的村庄扬帆远航。村内三棵古槐老态龙钟,村中央有古堡矗立,古堡内北有真武大帝,南有观音菩萨。古村落,古土堡,多少岁?无从考。</h3> <h3>涧壑村全景</h3> <h3>(二)古居分布 </h3><h3> 古堡东堡圪道、范圪道都是郝家的四合宅院,有六七所,再往东两处四合宅院属郭家所有,东南边沿是薛家,赵家迁来时所建的土坯院落。古堡北是郭家大院,官大门内建有七所四合院,还有前门、后门,大院外还有花园、场院三处。郭家大院西槐树圪道、掩壁圪道、旗杆院圪道六处四合大院,都属陈家居住。西崖圪瘩以及西门外,原都属陈家贫民居处。底头街属薛家沿续建盖的居处。</h3> <h3>(三)新村新居分布 </h3><h3>西崖圪瘩新居始建于1970年,新农村底头街新居始建于1978年。</h3> <h3>(四)街道名称: </h3><h3> 东头街、西头街、西崖圪瘩、底头街、新农村、西门坡底、顶头街,顶头街有掩壁圪道、东圪道、官大门、范圪道、槐树圪道、堡圪道。</h3> <h3>西门坡</h3> <h3>四、古迹遗踪 </h3><h3> (一)现存古槐三棵:东头街一棵,树龄三千年(立有碑),西头街一棵,树龄两千五百年(立有碑),古堡前一棵(唐槐)。</h3> <h3>(二)古堡一座,位于村中央,内有真武庙和观音堂。东西两侧有厢房。传说古堡的修建耗费了6年的时间,村里的男丁老少均车拉驴驮运土,古堡墙基最宽处丈八,最窄处丈二,围墙现已多处坍塌。 </h3><h3> (三)古庙 </h3><h3> 1.三教庙,位于村东梁上,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昌源河发大水,崖塌十八丈,毁于水灾,庙前的楸树尚存。 </h3><h3>2.河神庙,位于村东,三教庙附近,与三教庙一道被大水冲走,真是“大水冲倒河神庙”,后又建一座,于七十年代倒塌。 </h3><h3>3.文殊寺,建于昌源河北,东西涧村之间的一道高梁上。 </h3><h3>4.财神庙,位于村西南,1958年被拆毁。 </h3><h3>5.老爷庙,位于村西西门坡底,60年代中期被生产队(三队)占用熬制氯化钾,70年代初被拆毁。 </h3><h3>6.真武庙,位于古堡中,文化大革命中大殿神像被毁,庙内被村文化革命委员会占据,后成为生产大队办公处和仓库,现正在修复中。</h3> <h3>7.观音堂,位于古堡中,真武大帝对面,可谓“北真武,南观音”,也正在修复中。 </h3><h3>8.歇马庙,位于底头街旧戏台北面,1993年毁于火灾。 </h3><h3>9.山神庙(麻狐庙),位于三教庙南,50年代还在,现已不存。 </h3><h3>10.五道爷庙,位于西门坡底,现已不存。 </h3><h3>11.土地庙,地址不可考,现已不存。 </h3><h3>12.玉真观,在涧壑村东,明嘉靖27年改建,现已无存。</h3> <h3>(六)古陶遗址多处 </h3><h3> 在西崖与枣园,七十年代村民在盖房取土时发现多处烧制古陶器的小土窑、陶器及碎片,现还存有当时打在土墙里的碎片,有村民还保存有挖出来的古陶及碎片,村民薛在石还保存有取土时挖出的石斧。据此可证明,我村也同梁村发掘的古遗址有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由此看来,早在五千到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了。</h3> <h3>涧壑村出土的石斧</h3> <h3>(七)旗杆院两处 </h3><h3> 一处位于官大门内。官大门内为郭家大院,五座大院紧密相连,墙高院大,风格别致,相传主人为杀虎口总兵。岁贡郭廪任太平县教谕;武弁郭原刚任万全右卫总旗,从阵有功永乐元年升授本卫千户。</h3> <h3>第七章、文化教育和文艺卫生 </h3><h3>一、学校教育 </h3><h3> 1.解放前村里有私塾,后又办起学堂,学生无几。解放后办起初级小学,学生增多,老师走马灯似地换,六年间,有罗、郝、李、朱、王、刘、陈、胡任教。学生学三年之后到梁村高级完全小学继续读完高小。 </h3><h3>2.1968年公办学校下放到农村来办,我村有了七年制学校,学生数猛增,最多时超过180名,大队自己动手增盖校舍。1978年我村改为完全小学,1-6年级学生116名,教师6名。1983年村委筹资兴建2000平米新学校一处,1993年建学校教学楼。2000年后学生锐减,2010年涧壑小学被合并到梁村小学,从此涧壑再也没有了学校。</h3> <h3>3.为我村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教师: </h3><h3>王云芳: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曾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祁县最高学府——祁县中学,求学期间学业优秀,全面发展,还是祁县中学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她们曾荣获山西省女篮冠军。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了前程,以老三届学生的身份回村任教,虽然屡受极左路线迫害,但她矢志不渝,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工作极其负责,对学生关爱有加,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成果优异。她因材施教,桃李满天下,而且有很多学生已读取硕士、博士。她教过的学生里有很多是两代人,家长和孩子都是她的学生,她把自己最美的年华都奉献给涧壑村的教育事业。</h3> <h3>陈维教、郝传梅、陈金莲:他们扎根我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务基础教育四十余年,为我们村的教育工作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心血,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我们村出了那么多的优秀人才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span style="line-height: 1.8;">4.尊师重教是我们村的优良传统,优良的传统结出丰硕的成果。经过几代教书人和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至2019年有了可喜的收获:陈希祥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有多名学生分别取得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有40多名学生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还有50多名同学取得了大专文凭,这些同学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家庭努力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们也一定会对我村各方面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span></h3><h3>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走出这么多优秀的大学生,是我村耕读传家村风的潜移默化,是淳朴进取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成果。 </h3><h3> 家庭的影响和教育很重要,郝传洲家三个大学生两个是硕士,陈维效家两个大学生,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像这样一家有两个大学生的家庭我村有近十家。</h3><h3>二、文艺活动1.秧歌:明末清初秧歌在我村开始流行,每年农闲时秧歌爱好者就聚集在一起吃顿饭,名曰“回班饭”,然后就开始排练、演出。农忙时再吃顿饭,叫“散班饭”,就此解散,下年再来。他们有组织、有领导、有规章纪律,还经常请名师培训指导。2.闹票儿:从清代中叶直至目前仍是农村农闲时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解放前我村郭映川等老艺人常跟郜北、梁村等票友一起活动闹票儿。3.社火:源自宋代,流传至今,我村最有名的是游九曲、顶架火,那根长约八米的大火杆毁于七十年代末,最有名的社是陈家西大社。4.我们村有自己的秧歌班,年年冬春农闲、过时过节就开唱。6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光明剧团”又唱秧歌、又闹票儿,非常活跃,娱乐自己又服务村民。5.摄影爱好者董永勇拍摄技术精湛,在县城开有公司。6.剪纸、绘画、雕刻等艺术在我村也一直流传,现在郭家兄弟小有名气。7.村里现建有文化室、图书室。8.街舞、广场舞随处可跳。村民夜生活异常活跃。9.1983年曾被县委命名为“文明村”。三、医疗卫生 1.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病靠秀才、程先生号脉开药扎针,生孩子靠王姐姐(王奴儿)接生,后来陈占梅、柳桂英和陈淑英继承了王姐姐的事业,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为全村孕妇接生,在孕婴事业上做出很大的贡献。 2.六十年代后期,我们村培训了赤足医生,建立了保健站。2018年全村实行合作医疗。薛在林大夫态度温和、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是一名难得的全科医生。2014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高级培训班学习进修。2018年荣获“晋宁省第二届最美基层好医生”的称号。来薛大夫这里就诊的患者遍及全省各地,诊病量堪比一个乡镇医院,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红医。我村保健站为村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成绩卓著,多次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表彰,获“先进保健站”称号。</h3> <h3>第八章、电、水、机械配套情况一、电力发展走在前面 1959-1960年开始搞农村电气化,由我们自筹资金购置变压器、铝线等用电器材,到交城林场购买电杆,国家提供技术,开始自备50千伏安(KVA)的变压器一台,高压线路1200余米,低压线路3300余米,水泵两台,装机容量17千瓦(kw),加照明及其它用电设备共约40千瓦,初步改善灌溉及生活用电条件。当时,农电管理电工两名。 1987年国家为了管好、用好电,进行第一次农网改造,并成立了乡镇电管站,有一名电工参加农电管理工作,农电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变压器增加为四台,共300千伏安(KVA),高压线增为2400余米,低压线增为6000余米,水泵增为10余台,用电量总增为约90余千瓦,用电设备有了大幅度提高。 2000年进行第二次农网改造,农电事业有了进一步提高,农电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大的改变,由原来的乡镇电管站改为现在的供电所,我村有一名专职电工在供电所参加农电工作,到2017年国家又投巨资进行第三次农网升级改造,截至现在(2018年)我村农电事业有巨大变化,用电质量有了更大提高,变压器增为12台,容量为1215千伏安(KVA),高压线路增为8151米,低压线4132米,深井17眼,装机容量330千瓦,排灌地下电缆6482米。</h3> <h3>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做饭电磁炉,取暖逐步发展为太阳能、空气能,又快捷又节能环保,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我村电力发展过程中,老电工郝义勇一以贯之,既是策划者又是推动者,还是建设者,在电力战线上一直奋战至今。老郝退居二线后,郝玉广子承父业,把我村的电力发展又推向一个高水平。 </h3><h3>二、农业机械逐步发展 </h3><h3> 1.解放初人们从事劳动生产,靠的是简单农具,如箩头、扁担、镰头、钯子、铁锹、镢头、犁、耧、锄头、耙等,这些也只有中农以上的人家才有。尖轮马车全村也只有两三辆,独轮推车也为数很少。</h3> <h3>2.公社化后,有了水车、步犁、双轮双铧犁等。每小队的皮轮胎马车也发展到三辆,每年秋耕靠公社农机站的拖拉机。七十年代,我村(那时叫生产大队)才由一台小型链轨车和一台小四轮车逐步发展到一台30拖拉机和一台东方红链轨车。又有了两个6寸离心泵、两个6寸自吸泵、四个4寸离心泵、两个轴流泵、5个潜水泵。现已有13个深井泵,机井配套解决了大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还有几套备用。 3.分田到户后,大大激发了农机具的发展,小型农用车、小型农机具几乎家家都有,成双成对,大型耕种收割拖拉机现有6台。三、水利设施逐步完善 1.解放前和解放初基本靠天吃饭,只有我们东首少部分地可以灌溉。水利设施只有一条从洛阳村东茶壶庙附近进水,经郜北、洛阳地段到涧壑、郜北、洛阳交界处的看水窑分水,涧壑、梁村、元台沟共享着一条水渠,据说是道光年间在涧壑的一位教书先生康正国出资、涧壑村民筹款买了水道,由三个村出工而修建的。一干渠开通后,改为从一干渠进水,此渠成为一干渠的一条支渠,我村可浇地只有东首地,其余土地不用浇,村南盐碱地一片“春冬两季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雨涝大遭殃,水灌低民房,只有大旱才沾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晋中大旱,别处遭灾欠收,粮价高涨,碱地高粱大获丰收,村北滩涂湿地植树种稻。 2.合作化后,人工开挖过几个大口面水井,但基本没有使用。 3.农业学大寨以来,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队建立了水利队,当时建了高灌站四处,解决了南水北调、旱地灌溉的问题。建闸修渠,建蓄水池三个,打浅层井三眼,全部农田基本配套。 4.70年代初在村南郭家坟打出自流井,当时形成“南有自流井常流,北有清水渠不冻”的奇观。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总共打中层井和深层井9眼。</h3> <h3>5.2008年以来,又新打8眼深井,全部埋设管道,设备配套。 </h3><h3> 6.解放前直到80年代初,村民们一直靠村内的吃水井使用辘轳头或拔钩取水饮用,东头街一口井水面较深,底头街一口井水面较浅、水质较好,西门坡底一口井水面较浅。70年代又在西崖圪瘩打了一口吃水井,到1988年村民才吃上自来水。</h3><h3>7.2001年水泵水井全部承包拍卖于薛在福、薛红强、陈连旺、陈维强、陈维仪管理,为村民服务。</h3> <h3>第九章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我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沙地、胶地、水田、旱地、湿地全有,旱涝保收,多种经营都能进行,解放前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制度不公、生产力落后、优越条件未得到利用,生产得不到发展,经济落后,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解放后,在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生产力得以解放,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涧壑村的村风是耕读传家,经验是经商发家,要想富得快庄稼加买卖,我村以农业和林业为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村领导将带领全体村民进一步创新发展,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农业 1.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六七十年代小麦亩产三百多斤,玉米亩产五百多斤,高梁亩产三百多斤。八十年代大包干后,小麦亩产八百多斤,玉米亩产一千五百斤。 2.值得骄傲的是我村的品牌产品“双红”——红甜瓜和红薯。上世纪30年代中期村里种植的葡萄园被洪水冲走后,一些在新疆做买卖的人从新疆引进回一些瓜果种子,试种之后大多淘汰了,我村村北是古河道适宜红甜瓜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红甜瓜就在我村推广种植开了,加上村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种红甜瓜的技术,种出的红甜瓜个大瓤沙味甜,红甜瓜未熟时是绿色的,然后慢慢变成橙红色,气味香浓,村民们又叫它“顶皮红”,名声远扬。我村村北的沙土地也适宜红薯生长,出产的红薯个大味甜绵软可口。红甜瓜和红薯的种植不仅可供平常食用,也给村民带来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村里成立了双红种植合作社,村长陈维全任社长,必将会把我村久负盛名“双红”特产更好地推广开来。 二、林业 1.解放前村旁河边有成片的柳树,在后河有过大片的葡萄园,人称我村为“小清源”,后来被洪水冲走,再后来,村长郭映川领导村民在头工堰以西营造了东柳间,用于绿化和防洪。 2.解放后,河边除东柳间外,又沿河种植大量柳树,形成大片柳林。50年代后河的果木树主要是枣树和桃树;60-70年代,经济林主要有葡萄、杏、桃、李子、枣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陈步汉领导在全村的地边、路旁、河岸、渠旁、荒地、河滩种植了大量的木材树——箭杆杨,同时成立了林业队,发展了梨、苹果、核桃、葡萄等经济林,实现大地园林化,当时的口号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植树”,我村由此荣获“省林业先进大队”的称号,大队和领导均获奖。</span><br></h3> <h3>从1985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我村东首地发展苹果,在沙沟发展葡萄,从此我村林果业发展突猛进,无论村南还是村北,旱地还是水地,大量发展经济林,主要是酥梨,到2017年苹果150亩、梨树约900亩、其它果树约50亩。据2017年底统计,单梨树一项年总产量260余万斤,按当年的每斤梨售价1.3元计算,总产值338万余元,人均4000元,广大村民的收入80%来源于果业,全村90%农户从家用电器到农田机械都是成双成对,全村有40余户在城里购有楼房,截止2018年统计,全村拥有大型半挂车10余辆,小汽车60余辆,都得益于我村林果业的发展。</h3> <h3>涧壑村大片的果林</h3> <h3>三、畜牧业 </h3><h3> 合作化前,个人家庭每年最多养一到两头猪几只羊,杀猪宰羊过大年。再者,几家联合雇个羊夫,夏天上山冬天回村。公社化后,每个生产队最多也只有二三百头羊。70年代初,我们村办猪场最多时存栏只有百口左右。包产到户后,开始出现个人养猪场,到现在我村养殖业步入快车道,初具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有十家,养羊的有近十五家。</h3> <h3>四、工商副业 </h3><h3> 解放前我村郝建美、郭刚元、陈步先等人在外经商,富甲一方,都属著名晋商。村内粉房、豆腐房、饼面铺等也经营得红红火火。解放后集体化以来,我村的豆腐、粉条、醋也都远近闻名,木业、铁业一度也很出名。改革开放后,砖窑、瓦窑、轴承厂、皮鞋厂也盛极一时。 </h3><h3>我村“贵人”之孙薛培东,在村里建起了水处理剂厂,业务一直很好,年收入可观,每年上缴国家二、三十万元税金,解决了十几个人的就业。村内的几家小型超市也经营得有声有色,至于工作在外企、国企和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或者自己创业开办公司、开店铺等的人就更不知其数了。村内有七、八辆大型载重汽车常年搞物流运输,收入也很可观。 </h3><h3> 五、渔业 </h3><h3> 自古以来,我们村有的是水,有水就有鱼鳖虾,有水就可种稻子吃大米,我村被称为“华北小江南”,是鱼米乡,过去吃虾吃鱼塘里捞,吃鳖河边捉,纯野生的。80年代建过十几个养鱼池,由于水源无保证,发展受限,下一步准备跟鸟类公园联营发展渔业,前景可观。</h3> <h3>第十章、风俗习惯 一、时节 1.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天,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民求平安。除夕上坟祭祖,祭了祖先好过年。除夕守夜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拜神子,家族续家谱,子孙拜贺长者,长者给子孙压岁钱。 2.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过去有社火(西大社的最好),有架火、有游九曲。现在年年准备节目,到县城白天表演晚上观灯。 3.添仓,分为老添仓和小添仓,正月二十为小添仓,正月二十五为老添仓,这两天各家各户都要购置一些吃的用的东西,表示财源广进,添满仓库。这天唯独不能担水,据说是害怕生了孩子是“天痨儿”。 4.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要剃头理发吃煎饼,传说中的“扒龙皮”。 5.清明节,上坟扫墓祭祖,给孩子们互送用面粉蒸的“蛇盘盘”、“燕娃娃”。 6.端午节,吃粽子,门上贴神牛老虎插艾草,给孩子做香布袋,大人喝雄黄酒,用雄黄酒给孩子们在额头上写个“王”字。 8.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年年如此。 9.九月初九重阳节,现在又叫“老年节”,这天看望老人祝福老人。 二、嫁娶 合婚、相亲、选日子、迎娶,从前四个步骤都得走,现在这个习惯照样有。 三、丧葬 说到丧葬,先请阴阳。送孝吊唁,停灵守孝。哀乐常奏,哭声不断。日期一到,抬棺上道。吹吹打打,绕道全村。哭哭啼啼,送走亡灵。生离死别,入土为安。复三五七,百天周年。阴阳两隔,唯有思念。 四、孩子出生一个月后做满月,孩子十二岁时开锁。 五、建房看风水,上大梁时要供献。 六、“得病的炒花儿,加病的软粥儿,要命的丝瓜瓜,救命的煮饺儿”,这种说法描述躲债,在我们村广为流传。七、我村留存的对联:涧底泉水急,哺育斯地数千年,安享田下黍谷香; 壑边果林茂,荫泽吾民几百世,笑观台上悲喜剧。涧底泉水清,悠享圃里场外黍谷香; 壑边果林茂,乐观台前幕后世间情。涧水澄清麦田芳香远,壑林幽靜社戏兴味长。涧水澄清古堡耸立壑幽静,风雨调顺稼禾丰盈柳成荫。涧水澄清鱼蛙畅泳,壑林幽静虫鸟低鸣。八、在我村流传已久的农谚:春打六九头,打单不打双。春风吹破琉璃瓦。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麦望三月雨,天旱雨淋山。谷雨前后,安瓜点豆。立夏种茭子。立夏鹅毛不动。夏至当日回。夏刮东南海底干。伏里东风不下雨。雨淋母伏头,四十八天水长 流。两伏半,没穷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至三庚入伏。晚立秋,热死牛。上午立秋秋,下午凉嗖嗖。立秋还有十日伏。处暑热不来。白露枣儿两头红。白露下番瓜。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割旮旯。秋分糜子寒露谷。寒露百草枯。八月十五阴,正 月十五雪打灯。九月葱,十月空。麻三、谷六、豆八天;桃三、杏四、李五年。锄头底下有水。东霞响雷西霞雨。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淋塌山。风吹圪梁霜打凹。</h3> <h3>第十一章:奇闻逸事 </h3><h3> 一、七八岁夫妇生贵人</h3><h3>涧壑村贵人存照</h3> <h3>这是一帧约两寸的照片,画面上的男童、女童身着粗布长衫并排坐在一张矮凳上,稚嫩的脸上隐含着些许不安。让人诧异的是,那女孩半开夹袄坦露右乳,怀抱着的婴儿正作吮奶状。照片的两旁用端正的楷书竖写着四行字,从右起为:“宣统二年庚戌岁有童夫童妇男九岁(虚岁)女八岁(虚岁)正月初八日生一子长仅七寸特志之以备后览。”照片上方横书一条为“系山西省太原府祁县涧壑村人氏薛姓奇闻”。清宣统二年正月初八日(1910年2月17日),我村农家薛姓8岁(虚岁)童养媳李福珍生下一个男孩子,其夫薛子道当时9岁(虚岁)。男婴五官端正,肢体健全,只是体型极小,乳名贵民,学名万春。这是迄今全国范围内发现生育年龄最小的图片资料。&nbsp;&nbsp;&nbsp;&nbsp; 祁县、太谷的知县也都亲临探视,馈赠礼品。村里的富户还集资为贵民唱了一台好戏,乔家堡乔在中堂则把薛子道、李福珍夫妇及其子薛万春接到乔家堡住了十几天,并设宴庆贺。后薛家利用所收的喜钱为孩子寻了奶妈,将其养大。当年夏天,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政府曾将这一对小夫妻请去现场展览,以为中华奇事。 李福珍8岁(虚岁)生贵民后,10岁(虚岁)又生了一个女儿,取名贵仙,以后再没有生育,于1948年病逝,终年47岁。薛子道于1965年去世,终年65岁。薛万春自幼身体健康,终生务农。幼年订鲁村王雪梅为童养媳,生有两个儿子,5个女儿,并有9个孙子。薛万春2000年1月去世,享年91岁。薛贵仙嫁于东观程必芬,后又举家迁回涧壑,一生行医,程先生病逝后,贵仙又嫁于本村陈国富,她一生未生育,抱养一女名为程巧云,程巧云曾担任我村妇女主任。薛贵仙于2007年无疾而终,享年96岁。</h3> <h3>贵人和其妹妹合照</h3> <h3>二、石头不过涧 我们这一带流传一种说法,“石头不过涧,南山不出炭”,真是这样,昌源河流至涧壑段,无一石头全是细沙,在其上游段家窑段,大小石头布满河滩,紧紧相邻截然不同,堪为奇观。 第十二章:未解之谜 一、为什么我村的两处旗杆院都没有立旗杆? 二、涧壑寨到底在哪里? 三、为什么北岗头有涧壑地? 四、为什么涧壑村的文殊寺建在涧村? 五、为什么涧壑人种地经商不作官? 六、涧壑西场发现古陶片石斧说明什么? 七、为什么石头不过涧? 八、为什么涧壑的红甜瓜和红薯品质好? 九、为什么七岁、八岁能生贵人? 后 记 这部村志,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下,村支部、村委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撰写小组编写的。因前无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我村的实情和古老的传说,以及古物、遗址作为依据,找知情人员当顾问,参阅相关资料,查找、核实各种数据和事件的始末由来,参考有关书籍如《祁县志》、《古县镇志》等,经过系统的整理而撰写的。在此特别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感谢知情人士的指点和帮助,感谢为我们提供宝贵资料的相关部门和个人。 由于撰写此村志时间仓促、精力有限、可查阅的资料不足,难免存在一些疏漏,恳请相关部门和各届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更希望涧壑村的后人能把它保存和延续下去。 2018.1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