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人呀,就爱怀旧。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过去自己非常喜欢的日用品不知不觉被淘汰了,如同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由青春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一样。当然,现代的新产品我们更加喜欢,然而看到这些老物品也让我们由衷的高兴,感到分外的亲切,因为是它们陪伴我们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生,从萌懂的少年到快乐的青年,又走到了蒸蒸日上的中年,确实和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我们老了,每每看到它们,就好像回到了那个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年代!它让我们心灵愉快,精神振奋,思想年轻!所以我把这些老物l收集在册,以愉悦自己,快乐他人,也留给后代。<br></b><b> 啊,老物件,这是岁月的痕迹,思念的悠远……。</b></h1> <p>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兴的扣箱,这是我们成家后的第一代家俱,也是唯一的财产。</p> <p>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时兴的大立柜。这是我家的第二代家俱。</p> <p>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兴的小衣柜。我们家的第三代家俱。</p> <p>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写字台,我家的第一个写字台。</p> <p>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兴的中衣柜。我家的第四代家俱。</p>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兴的组合柜。</h3> <p>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皮箱,我家唯一的真皮箱!</p> <p> 左图是了上世纪60年代的英格表,在当时是很高裆的手表了!</p><p> 右图是上世纪30年代的脯表,十分珍贵!</p><p> 以上两件在当时都是上等人家才会有的。</p> <p>老式手表</p><p>在那个略显拘谨的年代,几乎每个男人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块漂亮而精准的手表。</p><p>这种渴望大概就等同于现在对轿车的追求每个小孩子也会特别趴在戴着手表的长辈手边。</p><p>听表针走动的声音,混杂着自己突突突的心跳。</p> <p> 图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名的永久牌自行车,当时必须走后门或获得购买卷才能买到,此车是一个朋友的遗留下自行车!看到它就会想到他艰辛的一生!深感遗憾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p> <h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衣服大部分人都是手工做的,很少有人用缝纫机做,因为那个时代缝纫机及其缺乏,必须是有钱有后门的人才能买得到,一个村里有一家缝纫机就会用它来挣好多钱的。当时最好的有上海牌、北京的牡丹牌,是信誉度很高的名牌缝纫机!</h3> <h3> 把缝纫机的机头卧到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写字台,孩子们常常在它上面完成作业。</h3> <h3>当时因为它是珍贵之物,生怕弄坏了或者是划个道子什么的,所以每家都要精心地做个罩子,套在其上做保护。</h3> <h3> 上图为上世纪时兴的家用电器一一收音机。</h3><h3> 以上四件物品是当时最有财富的标志,相当于现在人的车子、房子、票子。当时简称为“三转一扭”:手表、车子、缝纫机为三转之物,收音机是一扭之物,也是有钱人娶媳妇子的必备之物。</h3><h3> 下图是军用水壶。有一个这玩意儿,在那时绝对是相当有范。</h3> <h3>上图为收录机,即摡可当收音又可录音,所以叫它双卡收音机。价格很昂贵的。</h3><h3> 下图为磁代,也许你跟我一样,早已习惯用手机听歌。但我相信,在你家的某个角落一定躺着几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br></h3> <h3>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视机,刚开始是黑白的,后来发展成彩色电视机了,而且个头也越来越大!当时只有几个频道而且还必须手动在电视机上调频,后来有发明了摇擦器,再后来机顶盒岀现了,以前这些老电视全部更换了!</h3> <h3> 在当年七八十年代电视机是最昂贵的家用电器,人们都精心可护,都要套上漂亮的罩子。</h3> <h3>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冰箱、洗衣机相继走进了普通家庭。</h3> <h3> 电视、冰箱、洗衣机、平柜、立式柜、电风扇,应有尽有,且摆滿了墙周围才算好家庭!</h3> <p>滿满当当好人家!上图。!</p><p>当时的冰箱,下图。</p> <p>这小圆饭桌子,最初是放在火炕上吃饭用的,后来把炕变成了床,就在地上坐个小凳子仍用它当饭桌。我家自制的。</p> <p>大园桌代替了小饭桌。</p><p>因为家里面大挤了,干脆饭后就把大饭桌折叠回来,立在一边了。</p> <p>老式摆钟,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在家里放这样一个摆钟很流行。像大户人家一样。</p><p>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能听到它咔哒咔哒的摆动声。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一</p> <h3> 上排左是小瓷坛,右是小瓷翁。</h3><h3> 下排左是小瓷茶碗,右是小瓷茶壶。</h3><h3>、咸菜坛子,妈妈做的泡菜、咸菜,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h3><h3> 上图是不知哪个年代的小瓷盘。</h3><h3> 下图是小瓷壶。</h3> <h3> 我们家用的第一件取暖小洋炉,买于上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住楼房被暖气替代了。</h3> <p> 左上是园形炉条,右边是方形炉条,分别用于不同的炉子和锅底灶台生火用,用生铁铸成。</p><p> 左下图是烤拍子,用熟铁絲做成,用来在炉灶上烤东西吃,现被烤箱替代。在偏远山区用炉火做饭的地方仍然在用。</p> <h3> 上图是做好晒干的煤糕,用于生火做饭取暖等用。</h3><h3> 下图是刚刚用煤面、泥士、水和好的煤糕坯,等它们晒干后垒起备用。现己被暖气玩煤气替代。</h3> <h3>蜂窝煤、煤炉、小火钳…还记得小时候,</h3> <h3> 上世纪生火用的炉锥,火铲以及铲煤用的簸箕,均是用铁制做的。</h3> <h3> 上世纪农村的锅灶及灶台。现被煤气罐替代!在偏远山区仍然使用。</h3><h3>老式灶台,这种灶台有烧柴的,也有烧煤的,有的还有风箱,专门用来催火。</h3> <h3> 上图为饭箱子,上世纪初,农村里用来放碗筷及剩余饭菜等,后期被立式厨柜替代。</h3><h3> 下图为手拉风箱,上世纪末被吹风机替代,现在都用煤气罐或管道煤气替代,只有在很偏远山区仍然用着。</h3> <p>跟随我们多年的两个像机亦已退休多年了!</p> <h3>巧手妇女用高粱杆编出来的各种形状的?,用于放餃子、饅斗等食物。</h3> <h3>20世纪用木腾编的小扣箱。</h3> <h3>简易的长凳子、小凳子,全部由木头制成,多用于学校及大食堂里。</h3> <h3>图为各种搓衣板,用来搓洗衣服,现被洗衣机替代。</h3><h3>、搓衣板,那个时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来洗衣服的,现在动不动就说跪搓衣板。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h3> <h3> 上图为上世纪小孩子们玩的收手枪。现在被自动玩具手枪所替代。</h3><h3> 下图为折叠尺子,早已被二人卷尺所替代了。</h3> <h3> 上图为农村的洋井,由村里的辘辘井发展而来的,现在被抽水机替代了。</h3><h3> 下图为水瓮、铝制品的盛水勺子和铁水桶。</h3><h3>铁水桶是用来挑水的,比原来用的木桶轻多了,又好用!</h3> <h3> 一个搪瓷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h3><h3>上图是从朝鲜战场上荣归回家的老战士后纪念品,十分珍贵!</h3><h3> 下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赠送解放军的奖杯。当时这些塘瓷杯是很高裆的家俱了!</h3> <h3>煤油灯,以前没有台灯的时候经常用这个,而且有些家庭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h3><h3>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h3> <h3> 上图为铁扁担,是由木扁担进步而来的,挑水用的扁担,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自来水,扁担不太能见到~</h3><h3> 下图为小铁锤子,用于打煤炭和打石子用的,亦基本上不用了</h3> <h3>上图为20世纪中期妇女们用以包裹衣物的花包皮,相当于现在的大提包用。</h3><h3> 下图是20世纪妇女用的小手提包,是上层社会女士才可能用的高级奢侈品牌。</h3> <h3>纯实木的很结实,咱奶奶的嫁妆,一直觉得里面装着宝贝。</h3><h3><h3>下图是上世纪70年代旧梳妆盒。右图是1971年琛儿子的二奶奶送给琛儿的生日礼物一一老虎枕头,是奶奶巧手做的,枕头的两边分别绣有虎头和美女,十分精致!</h3></h3> <p>左图是我的同学王莲英拍照的,她婆婆当年给孙女做的棉砍肩。因为上世纪70年代,晋西北冬季特别冷,没有这种棉衣是很难度过冬天的!</p><p> 右图是文章期间特别时兴的军用书包。</p> <p>图为20世纪时兴的手工做的千层底鞋子。上图叫松紧口鞋,一般在春秋季节穿;下图叫方口鞋子,一般在下季穿。</p> <h3>图为上鞋,就是分别做好千层底和鞋帮后,把它们缝在一起叫上鞋,是做鞋子的最后一个程序。</h3> <h3>上图为皮帽,现在气候变暖,基本上被淘汰了。 下图为收工做的松紧鞋子, 由于外观不太美且做起来费时费力也己巧手汰。</h3> <h3><br></h3><h3>上图是手工编织的花兰,妇女用以放些针头线脑,如线丶针、锥子丶剪子等</h3><h3> 下图是妇女做针线活带在中指上的顶针。顶针</h3><h3>这个小玩意,以前经常在奶奶缝衣服的时候抢过来,套在自己的手指上金闪闪的特别好看。</h3><h3>长大后才明白,这个其实是在缝针顶过衣料的时候,用来保护手指的。</h3> <h3>上图是做鞋子用的锥子。</h3><h3> 下图是缝麻袋或毛口袋用的粗针。</h3> <h3> 上排左为手工推头发用的推子,现在被电推取代了。</h3><h3> 上排右是发卡,过去妇女们把头发拢到后面,一卡即成,由于不时兴也不美观,早己淘汰了。</h3><h3> 下排左右两个叫篦梳,用来瓜头皮或梳头发用,还有,这是不少人童年最惨痛的回忆吧,小孩脑袋上爱生虱子,就经常用这个篦子梳头,真的会有很多虱子掉在白纸上!现已淘汰了。</h3> <h3>图为我自己当30年会计退休下来的两架算盘,下图的大算盘用了20年,上图的小算盘用了10年,小算盘比大算盘好用而且算得快些,用它们运算加减法比计算批还快,乘除法还是计算机好用而且更快!别了!陪伴我30年的工具随我退休了,它现在以古懂的面目出现在古懂市场上了!</h3> <h3>2O世八月十五中秋节打月饼用的模子,现在一些边远山区还继续在用。</h3> <h3>20世纪的自行车等同于现在的汽车珍贵,每辆车都应该有牌照,这是我家的第一量车行车,是当时最好的加重永久自行车的牌照,保存至今,车子己卖废铁了。</h3> <p>新中国刚成立到20世纪末期,城市户口的人吃粮要供应本,这是我家1981年、1992年、和1995年分别用过的三个粮本,1995年是最后一本,以后就取消了。</p> <p>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证书。没有照片,里面有姓名和成绩单。</p> <h3>建国初起的结婚证书</h3> <h3> 计划经济时代的全国通用粮票、各省市的粮票、布票、卷烟票。</h3> <h3>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火车票,记载着过去。</h3> <h3>呼和浩特卷烟厂生产过的香烟</h3> <h3>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肉票、菜票、烟票、酒票、煤票、布票。</h3> <h3>新中国成立至20末,吃粮要粮食,穿衣要布票,上图是全国粮食和地方粮食两种。</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各种购物券</h3> <h3> 文化革命后的初中课本,《工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自然和地理知识。</h3> <h3>图片分别是塘瓷杯、塘瓷碗、塘瓷痰盂、塘瓷盆,它们的前身都是陶瓷的,后来改为塘瓷,不久它们又被塑料淘汰了。</h3><h3>双喜脸盆,洗脸、淘米洗菜都可以用它哦。两朵大牡丹,两只蝴蝶,那个大大的囍字最醒目!时尚时尚最时尚</h3><h3>脸盆架,旧式木质洗脸架,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几个盆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洗脸、说话,很温馨的回忆呢!</h3> <h3>竹壳热水壶,这个真的是没见过,不过似乎经常出现在很多老影视剧里,也是非常有年代感的。</h3><h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可以加热的饮水机,热水壶似乎有些过时了。</h3><h3>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结婚送对花花绿绿的热水瓶,依然还是拿的出手的。</h3><h3> 暖壶,建国初起是竹皮编成的外套,不美观也不结实,不久被缺皮外套淘汰了,图片的左侧即是,而后来塑料的运用,使之马上淘汰,左图即是。</h3> <h3>图为20世纪的两种儿童车,这样的童车是有钱人家才能用的起的,我们家的孩子们没有享受过这样的车。</h3> <h3>相镜子,老式装照片的镜框,里面都是满满的回忆!</h3> <h3>手电洞是国民最先有的家用电器,几乎每家都有,用以照明,现在手机里都有此功能了,让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h3> <h3>刮胡刀</h3> <h3>电话机</h3> <h3>上排左,塑料桶代替了塘瓷桶。上排右是被淘汰的机械小玩具。</h3><h3>下排左是曰历小本,后来时兴为掛历,而现在被手机里日历替代,方便又实用!下排右图是过去推头理发用的工具。最初是剃头刀,后来由手握推子替代,现在全用电动推子了,省时有方便!</h3> <h3>上图是推着车子在街上做买卖的小车。</h3><h3>下图是过去的小卖部,而现在变成了网络销售了!</h3><h3><br></h3> <h3></h3><h3>上世纪农村有钱人家窑洞的窗户和墙上画着漂亮的墙围子。</h3><h3>画墙围的画匠在工作</h3> <h3></h3><h3>上世纪用的牛头小锅,因其底部有三条腿,所以也有人称它吃三条腿锅,用生铁制成,有大号和小号不等,可用于蒸煮炒菜等用。</h3><h3>煤油炉,是用煤油做燃料的炉具,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那时候煤油还要凭票供应呢。</h3><h3>现在人们大多选用气体炉和电磁炉,但在一些贫困或者有老人的家庭中还是会经常出现。</h3><h3>因为煮食成本便宜,也是登山远足和露营常用的炉具。</h3><h3>锁,这是农村用来锁门的锁,现在还是挺常见的~但好像大部分时间都是虚挂在那里,那个时候真的是夜不闭户。</h3><h3>主要用来蒸馒头,蒸饺子,蒸菜,现在都用的不锈钢的了。还有一种是高粱杆做的。</h3> <h3>胶卷照像机</h3> <h3>童年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40多斤的茴子白、十几斤重的西瓜、半斤重的香瓜、采花的蜜蜂、河塘里的蝌蚪、河池里玩耍的小孩。</h3> <h3>上排是老式电扇,虽然现在的电扇更方便更安全,但是不得不说,以前的老风扇在造型上真的更胜一筹啊。</h3><h3>下图左是从前的铅饭盒,现在被塑料盒替代了。<br></h3><h3>下图是蛤蜊油,这个可以算是当时好用又便宜的护手霜啦,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是否用过。</h3> <h3>压出来的水凉爽甘甜,特别是刚压上来的水冰凉冰凉,夏天来上一口爽到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