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莆田历史名村丨清江村 湄潮浪漫润清浦,襟怀经史多宦族

青璜走吧 南湖逸致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莆舆纪胜》(卷七)载:清江浦 清江水由木兰溪而来,萦纡曲折,有三大潭,大旱不涸,襟带而上,白凝翠湖,凿田为之。上有延绿亭、归来亭,湖水缭绕长百余丈,迤南有木棉树百余章,湖光动荡,亦呼翠渠。凝翠湖之上有浴云池,周良石公作。</p><p><br></p> <p>下图是周家巷前潭,上图是清浦宫前潭。</p> <p>莆古襟连洙泗滨,</p><p>清江济济读书声。</p><p>咏槐世泽多经史,</p><p>攀桂家声累缙绅。</p><p>一一【明】吴时耕</p> <p>清浦 别名清江 ,分为七境(鳌头、后渡、东前、加口、东周、前塘、后塘) , 宦族多。<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重刊兴化府志》(明)周瑛 黄仲昭著(卷九户纪三里图考)</span></p><p>清江 水由木兰溪而来,其势萦纡曲折,有三大潭,而水潴焉:林家潭、清浦宫前潭、上廊周家潭。岁大旱,此三潭者未尝断绝。翁氏、周氏、陈氏、林氏环居于此。江上旧有观光亭,陈会元中赠进士翁世用诗云:“几向观光亭外望,后来更有好诸生。”见今科第相望,人以为诗谶云。</p><p>凝翠湖 与清江相襟带,上廊周氏聚族之所。盖江乡里公共之水,而湖则周氏自凿本户田为之也。湖上有延绿亭,抚州太守莹所作,有归来亭,致仕按察使轸所作,长百余丈,迤南有木棉树百余章,与湖光相动荡,亦呼翠渠。</p><p>浴云池 在翠湖之上,宽一亩。主人周瑛知抚州,建临汝书院,作浴云池以涤笔砚,今家居重作,仍旧名。</p><p>《重刊兴化府志》(明)周瑛 黄仲昭著(卷七户纪山川)。</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江革命纪念亭</h3><p>1935年,莆田中心县委书记王于洁和苏华在清江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4年,黄国璋、林汝楠在清后桂苑祠建立地下革命据点。1949年2月,中共莆田县委机关由城郊四亭村迁到清江桂苑祠。同年5月25日,中共莆田县委书记林汝梁在清江召开平原片和沿海片干部会议,布置支前任务。会议期间,突遭国民党县长陈文照带领自卫队、乡警300余人三路围攻,林汝梁突围负伤,县委委员张腾牺牲。张坤、林焕章闻讯,分别率队从北洋和沿海赶来救援。2002年8月,当地群众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自发建起清江革命纪念亭。</p> <p>清后村的北极殿</p><p> 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不断扩建,已形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的规模。该殿主祀玄天上帝,基本上采用现代工艺重建,工艺水平代表了莆田目前的石、木雕水平。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大殿照壁前的巨大的九龙浮雕图,长10.6米,高1.5米,九龙栩栩如生,是罕见的石雕精品。</p><p> 殿内珍藏的清同治癸亥年(1863)十二月创建清江元天上帝殿碑,此碑由知县翁书升与内阁中书林煦撰书,记载了该庙的历史,书法价值颇高。</p><p> 殿前六角石亭内还有一块2002年8月21日立的《清江地下革命斗争简史石碑》,介绍了1934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闽中特委和莆田县委在清江设立机关,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p> <p>周哲(?-?)字能慧。黄石镇清后村人。登宣德十年(1435)福建乡试高岗榜举人。历官苏州府常熟县(今属江苏)训导,擢南京监察御史。景泰年间(1450至1456)任处州府(今属浙江丽水)知府,转长沙府(今属湖南)知府,后被诬免归。</p><p>绣衣坊</p><p>景泰五年,佥事宋珣等为御史周哲立。</p><p>弘治九年,御史陆完为周进修立。</p> <p>纠察庙</p> <p>清中西义书社</p><p>主祀尊主明王、后土夫人、普庵祖师、观音菩萨、鲁府。</p> <p>位在黄石清埔村,建于元大德(1297 - 1307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建筑物保持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门拜堂两廊、内庭、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悬山顶穿斗结构,内柱采用减柱法及转角斜状,保留元代建筑法式,是省内少见的一座元代营造手法的建筑。1986 年4月以布县级第三批文物。</p><p> 庙内供奉了明著天妃,钱氏圣妃,李宏长者及文武列圣。灵慈庙原名广寒宫,熹宗年间礼部尚书请圣旨改为“灵慈庙”竖匾,悬挂宫门上栋宇,按元代构式斗拱千叠而成。宫庙属元朝特异建筑结构,歇山顶式,面宽五间22米,二进,宫深42米,前廊进深3米,两边设帐供奉千里眼和顺风耳。上下殿都是叠层如意斗拱,上殿有22根大原木柱和4根原石柱支撑,下殿与拜亭相连,亭内上方悬挂“瞻拜”牌匾。上下殿建筑没有用一钉子,由于设计机巧,既美观又牢固,历经700多年沧桑依旧岿然不动,是莆仙少见的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所建的妈祖宫。</p> <p>灵慈庙平面图</p> <p>阁老祠</p><p>清后周如磐故居</p> <p>冬官家庙</p><p>清后五马179号。周莹 字次玉,少有文名。正统乙丑进士,历抚州知府,归,闲居几三十年。莆之诗学旧有师承,正统间渐失其传,莹力以兴衰复古为任,居官不废吟咏,音调清丽。书法亦流丽,有《郡斋新稿》。</p><p>《兴化府莆田县志》清乾隆卷二十二人物志文苑传</p> <p>中共莆田县委旧址</p><p>清后桂苑祠</p><p>位在黄石清后村,明成化三年(1467)创建,清代重修,保持明、清建筑风格,祠原占地原面积798平方米,坐西朝东,由大门和正厅以及厅两侧房子组成,80年代因火灾烧毁大门厅,由明代著名书法家周瑛所书的“桂苑”大门额亦毁,现存正厅而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抬梁穿斗构架。1986 年4月以布县级第三批文物。</p><p>为周氏祖祠,单层土木结构,坐西朝东,因遭遇大火焚毁,大门仅剩门前两尊石像,门筒两侧的厢房残壁被树木杂草掩盖,现存有正厅和左右厢房,南厢房屋顶已塌,墙壁不全,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p> <p>莆田县游击队驻地旧址为宗夏堂</p><p>始建于万历22年,纪念林龙江功绩九十九墩,建祠奉祀。单层土木结构,为两进房,坐北朝南,进入大门是天井,天井后面为正厅、两侧是房廊,正厅后又有一天井,天井右侧出去有院子和耳房、左侧出去是厨房,天井后是后厅,有左右厢房各一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p> <p>清后忠佑宫</p><p>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p><p>原草建于清前村鳌头东至陈埕顶,明正统年间(1442)户部尚书翁世资将拟建府之地捐而迁建。清道光(1840)年间重修,</p><p>宫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三亩,仿明代宫殿风格。</p><p>分上下两座,五开间,五个大门。中间两个天井,整体为四中柱,屋架。</p><p>进入宫门第一对圆柱的东西对称方向高高悬挂着一副红色金字的大匾板,共112字。题书造匾是清末秀才陈鸿章,1944年,现存乃是陈汝霖仿制。</p><p>据称:有出过皇帝之地,所以屋脊顶端塑有两条龙,正中大门用雕花滚石夹住,走廊两端墙上以砖头摆成“不断"花纹。</p><p>宫內中殿主祀杨公太师。楹联:亦孝亦忠人共仰,乃佛乃神世皆尊。杨门子弟人间明帅,宋代名僧当今活佛。两旁奉祀慈感仙妃、李将军、肖将军、四爷、三爷等文武列圣。</p><p>十八陈埕起马的由来,源于户部尚书翁世资在明正统年间修建忠佑宫时,主祀的菩萨是从陈埕原先的庙宇请奉上座。西社翁姓元宵正月十八请奉忠佑宫菩萨杨公太师出宫巡安清江全境时,要首先在陈埕安座。</p> <p>周家巷</p> <p>和丰街</p> <p>清后青云书社</p><p>主祀慈济真君,鹿儿马母,孔廪大人、张公、伽罗、王母、关公、李公长者。</p> <p>清中翁六桂祠</p><p>清中加口270号。创建于宋代,现存明建清重修,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座北朝南,由上、下厅堂组成,规模宏大,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拾梁穿斗结构,祠内保存明嘉靖九年重修的宋六桂坊残件石额三块和明尚书翁世资画像、石碑二通等。1997年12月公布县级第四批文物。</p> <p>清中聚奎祠</p> <p>清前永兴社</p> <p>清前普照寺</p> <p>清前兴贤书社</p><p>主祀尊主明王和后土夫人,张公圣君、天上圣母。</p> <p>廉使祠</p> <p>清江清永寺</p><p>江春霖联</p> <p>桥</p><p>《重刊兴化府志》卷五十二工纪一和《兴化府莆田县志》(清乾隆)卷四建置志津梁载:</p><p>通车桥 成化中,洋城林尚明迁居清浦,始造此桥,其桥二门,架木为之,可通车马,故名通车桥。时参政陆昶许造石桥,未就去任。</p><p>南社桥 在通车桥之南,创始年月未详。</p><p>新桥 在清浦埭里,永乐中里人陈彰晦建。修二丈,广五尺。</p><p>上厝桥 在清浦上厝。石梁上刻云:“都劝缘陈引舍钱十贯,谢居舍钱四贯,其余出钱不等。”修二丈六尺,广四尺,岁月无题。</p><p>周厝桥 在清浦周厝巷口。修三丈,广四尺。石梁上刻云:“宋绍圣三年,周氏、陈氏共舍财造,并修路一条。”万历初里人知县周澜重修。</p><p>巷口桥 在清浦西沟。创始未详。</p><p>通城桥 原名后墩桥,在清浦后墩。永乐中,里人陈彰晦造。宏治八年,太守王弼重侈。十三年,御史周进修改名通城桥。 修一丈二尺,广九尺。创始未详。</p><p>后黄桥 创始未详。</p><p>东皋桥 在清浦沟头。创始年月未详。梁上刻云:“众缘,各为所生父母舍桥一所。”修二丈五尺,广六尺。</p><p>东至桥石板字迹 “ 三贯伍佰银两贡匡陈惠 陈师林”。</p> <p>五马桥</p><p>原名上廊桥,在上廊周家之北,至正末,周心鑑建。修二丈五尺,广一丈二尺。后曾孙莹与其从曾孙瑛相继为抚州太守,族人因故名五马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林桥 洪武初,周心鉴建。修二丈二尺,广四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普照桥&nbsp;&nbsp;&nbsp;&nbsp;&nbsp;俗呼小桥。三门,修六丈,广一丈。上刻云:“功德主周心鉴,副劝缘吴舜甫。桥北有庵,曰普照庵,心鉴公舍地为之,并建亭其前,以憩行人。亭久废,庵仅存数椽,其地仍周氏主之。”</p><p><br></p><p>周志,字得贤,号心鉴,生卒年不详。周志公生平惯以“行方便”为三字符,为人仁厚慷慨,乐善好施,每见穷困必接济,修筑路桥亭榭,以便利通行、路人歇脚休憩,因此周志公备受敬仰。“其东南有所谓小桥者,旧时架木为梁,沟面宏阔,危不可渡,志捐赀以倡,率乡人作砥柱四,伐巨石为梁,大可通舆。”可见,在当时,周家巷已开始凿潭、筑桥、可通舟楫,小江南的水乡逐渐形成。</p> <p>  参考文献:</p><p> 作者:郑宇,网名:南湖逸致,福建省莆田青璜中学地理教师,以“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人生格言。</p><p> 《探村福建莆田丨系列历史名村》为研学课题,目的为了更好地传承、挖掘、保护莆田历史文化名城、守住乡愁记忆,延续城市文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