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出身的国家副总理: 陈永贵

正大光明

<h3>陈永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副总理</h3><h3>陈永贵(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h3><h3>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1986年3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h3><h3>中文名:陈永贵</h3><h3>别名:永贵大叔</h3><h3>国籍:中国</h3><h3>民族:汉</h3><h3>出生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石山村</h3><h3>出生日期:1915年2月14日</h3><h3>逝世日期:1986年3月26日</h3><h3>职业:农民、政治家 原国务院副总理</h3><h3>信仰:共产主义</h3><h3>政党:中国共产党<br></h3><h3>主要成就:农业学大寨</h3><h3>代表作品:大寨</h3><h3><br></h3> <h3>陈永贵追悼会惊人一幕:华国锋泪洒当场!</h3><h3>1985年8月12日,陈永贵住进北京医院。他得知自己得的是肺癌,便不再吃药。因为他觉得,那是在给国家浪费钱,反自己也没救了。医生们一直鼓励他说,能够治好。陈永贵却摇摇头说:“周总理得的也是癌,能治好还能不治?”</h3><h3>华国锋闻讯,倍加痛心,当天就赶到病房探望。这位前国务院总理安慰前副总理说,“在这里住吧,挺不错的。现在你到街上吃吃看,一顿饭没有五元是不行的。”闲聊了一会儿,华国锋告辞。陈永贵当年在政治局的朋友和同事纷纷也前来探望,其中有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吴德。</h3><h3>陈永贵追悼会惊人一幕:华国锋泪洒当场!</h3><h3>陈永贵去世的第三天,在八宝山火葬场的一间告别室里,聚集了200来位并不引人注目的人。这里有陈永贵的亲友,有大寨代表,有东郊农场的职工,但是没有高层领导人。</h3><h3>但当天下午2时55分,一辆高级轿车在告别室外停下,车上下来一位穿着风衣,戴着变色眼镜的人。周围的老百姓立刻认出来了:华国锋!华国锋目不斜视,一言不发地走进告别室,在陈永贵的遗体前三鞠躬,又一言不发地站了许久,看了许久,流着泪慢慢地绕着陈永贵走了一圈,又一言不发地与陈永贵的亲属一一握手,匆匆告别而去…… </h3><h3>陈永贵去世后,官方承认他曾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而老百姓仍叫他“永贵大叔”“永贵爷爷”。</h3><h3>陈永贵之墓的层层台阶。这台阶一共有228级,分为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组为8个台阶,两组72阶,两组为38阶。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每组台阶都有丰富的寓意:8个台阶象征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38个台阶象征着陈永贵38年的党龄;72个台阶寓意着陈永贵终年72(虚)岁。</h3> <h3>陈永贵墓,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上。38级台阶寓示着他的党龄;72级台阶象征着他的年龄;陈永贵的墓地,背靠青山,面向大寨。</h3><h3>人民怀念陈永贵,崇尚大寨精神,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今,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程中,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目的一定会实现!</h3> <h3>”平民总理”陈永贵的晚年生活,不愧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令人敬佩!</h3> <h3>陈永贵晚年其实生活</h3> <h3>毛主席的好干部:农民总理陈永贵的晚年生活</h3> <h3>“平民总理”陈永贵的夫人接受采访,讲述陈永贵的晚年其实生活。震惊!</h3> <h3>陈永贵后事</h3> <h3>陈永贵小儿子淡父亲</h3> <h3>山西大寨航拍</h3> <h3>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1986年3月26日,71岁,在北京医院病逝。没有具体级别,但有优待。陈永贵辞去副总理职务、搬到22号楼之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陈永贵配了一辆车,安排了警卫员、炊事员,理发时打个电话就有人服务上门。1983年,中共中央接受陈永贵的请求,分配他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基本没有特殊优待了。</h3><h3>陈永贵,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h3> <h3>大寨纪实(1一6)</h3> <h3>红色歌曲《学习大寨赶大寨》</h3> <h3>汉白玉碑背面是郭沫若的《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 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h3> <h3>《学大寨要大干》</h3> <h3>《大寨红花遍地开》马玉涛</h3> <h3>《学大寨赶大寨》太原市龙潭合唱团</h3> <h3>1983年,按照陈永贵的请求,将他安排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按照邓小平的意见,给予他副总理待遇。</h3> <h3>《毛主席号召咱农业学大寨》</h3> <h3>《学大寨干起来》</h3> <h3>陈永贵与家人</h3> <h3>宋玉林:国务院原副总理陈永贵遗孀</h3><h3>宋玉林,生于1927年7月28日,1974年4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国务院原副总理陈永贵第二任妻子。</h3><h3>2018年4月6日19时44分,宋玉林在山西昔阳大寨镇大寨村家中去世,享年92岁。</h3><h3>2018年4月10日,宋玉林遗体告别仪式在山西大寨隆重举行,按照大寨乡俗为宋玉林女士举行了安葬仪式。</h3> <h3>郭凤莲,在她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从某种角度来看,郭凤莲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 三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郭凤莲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这是六十年人生阅历教给这个农村女子的智慧。</h3><h3>中文名:郭凤莲</h3><h3>民族:汉族</h3><h3>出生地: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人</h3><h3>出生日期:1947年9月生</h3><h3>职业:大寨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h3><h3>信仰:中国共产党</h3><h3>主要成就: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身</h3><h3>“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h3> <h3>大儿陈明珠是三子当中,做官做得最高的。他曾做到昔阳县委宣传部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h3><h3>如今已经,74岁的陈明珠早已经退休,现在更多的是默默地宣传父亲形象和参与公益活动!</h3> <h3>次子陈明善长大后参军入伍,在陕西当工程兵,曾因为表现优秀有机会进入军校学习,以后发展应该很好,但是陈永贵觉得次子还是应该当工人,后来陈明善复员后回到家乡的拖拉机厂工作,后调任县电业局工作至退休。</h3> <h3>陈永贵最小的儿子,陈明亮还是商业能人。他现在有多家公司在运营,文从沈梦了解,他的身家和名气在三兄弟中一时无两。</h3><h3>相关资料显示,虽然从1998年,陈明亮就开始在澳洲定居,但他的国籍始终是中国。</h3><h3>对于父亲,陈明亮感慨地说:父亲没有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学习的源泉,取不尽,用不完!</h3> <h3>陈永贵的女儿陈明花,多年来一直在昔阳县公安局管档案,丈夫也是普通职员。</h3> <h3>我的爷爷陈永贵</h3><h3>陈春梅</h3><h3>上个世纪60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之后,他从虎头山走进中南海,从一个农民到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却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他的人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最近,现在最高人民法院任法官的陈永贵孙女陈春梅,提笔撰写了有关她的爷爷的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h3><h3>大寨精神</h3><h3>1963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年,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一段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大寨被蹂躏得泥泞不堪,面目全非,惨不忍睹。</h3><h3>但大寨人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靠着打满补丁的双肩和长满老茧的铁手发展生产,重建家园。陈永贵乐观地给大家鼓气:“山是人开的,房是人盖的,有了人就甚也不怕,一切都会有的!”</h3><h3>大灾之年,大寨粮食亩产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不但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而且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当年年底,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社员们永远结束了住土窑的历史,全部搬进石窑新房。爷爷绕着一排排火车厢一样的新居转了好几圈,高兴地说:“过去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不就成了吗!”贾根元老汉坐在新窑洞里,看着明晃晃的电灯,听着喇叭说唱,心里乐开了花,对老伴说:“永贵说得对,咱看到社会主义啦!”</h3><h3>他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h3><h3>赵树理说:“他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却完全合乎毛泽东思想和辩证法。”</h3><h3>大寨人战胜天灾的事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山西全省掀起了学大寨的高潮。爷爷在省农业劳模大会上介绍了大寨的经验。这一次他不仅向人们介绍了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过程,更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他绝佳的口才。他的讲话在全省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听了情绪激昂,纷纷传诵。</h3><h3>著名作家赵树理听了讲话后马上跑到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办公室说:“陶书记,我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陶书记问:“是谁?”“陈永贵!他没有一处讲到毛泽东,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h3><h3>1963年底,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来到大寨,参观完后非常动情地说:“大寨遭了这么大灾,却不要国家的钱,难能可贵!像大寨人这种干劲,这种战天斗地的毅力,在当代中国少见。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从此,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进入了高层的视野。</h3><h3>登上人民大会堂讲台</h3><h3>1964年1月19日,应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大邀请,爷爷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一万多名党政军干部盯着他,他却从容不迫,毫不腼腆。他不看讲稿,用那独特的充满太行山乡土气息的话,讲了整整4个小时。他讲合作化,三战狼窝掌,多缴爱国粮,讲抢险抗灾,“三不要、三不少”和白天治坡、晚上治窝……大寨建设史被他讲得活灵活现。人们盯着这位头上裹着白毛巾的大队书记,兴奋地听着他简洁深刻、形象生动的顺口溜和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充满哲理的话,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h3><h3>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并配发了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题为《大寨之路》的长篇通讯,吹响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号角。</h3><h3>1964年3月,毛泽东南巡。他召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等人到停在邯郸的专列上汇报工作。陶鲁笳把大寨的情况向毛泽东详细作了汇报,他说:“我一直在农村,见过的农民不少,我认为陈永贵是一个杰出的农民。”</h3><h3>毛泽东感兴趣地听着。陶鲁笳汇报了大寨的评工记分制度,又汇报了陈永贵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都有新套套的做法。毛泽东听到这里,饶有兴趣地问:“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陶鲁笳在纸条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说:“他42岁扫了盲,今年50岁了,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毛泽东用肯定和赞赏的语气说:“陈永贵识字不多,干的事情不少。”</h3><h3>会见后,毛泽东继续南巡。每到一处,毛泽东就讲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讲陈永贵带头劳动、不搞特殊、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说农业要过关,没有大寨精神不行呀!</h3><h3>毛泽东说:“永贵好!”</h3><h3>1964年12月,爷爷到北京参加三届人大一次会议。26日上午,会议刚结束,他随着大家一起走出会场,忽然听到周恩来在背后喊他:“永贵同志,请等一下!”他停住了步子。周恩来说:“今天晚上不用到大灶吃饭了,跟我来吧!”周恩来告诉他,“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意要把你请来。”</h3><h3>爷爷高兴地随周恩来一同走去,到了休息室,只见朱德委员长已经先到了,应邀而来的还有曾志、彭真、罗瑞卿和余秋里等同志。不一会儿,毛泽东面带笑容健步走进来,微笑着一一与大家握手。</h3><h3>毛泽东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永贵好啊!”宴会开始后,毛泽东举杯风趣地说:“今天不是祝寿,而是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这里有工人、农民、科学家、解放军,不光是吃饭,还要谈话嘛!”</h3><h3>席间,毛泽东见爷爷很少动筷子,就热情地说:“永贵,吃菜,吃菜嘛!”随手为他夹了一筷子,招呼道:“这个菜好,吃这个……永贵同志别客气!”毛泽东知道爷爷已50岁,于是风趣地说:“噢,五十知天命喽!搞出一个大寨来很好。”宴会结束后,爷爷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之中,脱口吟诗一首:“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边。”</h3><h3>第二天,首都各大报纸都以显著版面登载了毛泽东和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照片。</h3><h3>1967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检阅红卫兵,爷爷被请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拉着他的手问候道:“永贵好!永贵好!”在那个年代,这句问候成了领袖的最高指示。各大报纸在醒目的地方登了“永贵好!永贵好!”一些报纸把它套红印在了报眉上。</h3><h3>“你要有所准备 ”</h3><h3>周总理说:“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h3><h3>随着人们的呼声越来越高,爷爷的官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从大寨党支部书记,到同时兼任昔阳县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等职。爷爷在昔阳上台执政,一出手就干了两件别人不敢干的事:一是为干部平反冤案;二是为群众免掉粮食债。他在昔阳树立了很高的权威,有他坐镇,谁也不敢乱来。别处文攻武卫白热化,惟有昔阳生产建设遍地开花。他主政昔阳12年,执掌大寨21年,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h3><h3>1975年1月,爷爷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回到医院,通知他马上去一趟。周恩来一见爷爷,开口就说:“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爷爷听后一愣,忙说:“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实在是当不了这个副总理!”</h3><h3>周恩来态度严肃地说:“看你永贵,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周恩来还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从古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群众中涌现的。就在这次会议上,爷爷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h3><h3>根据中央安排,爷爷住在钓鱼台三号楼。有了中央首长的身份,他外出时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被保护起来。他觉得很难接近群众,便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提出搬出钓鱼台并实行“三三制”工作方法,即三分之一时间在大寨、昔阳蹲点,三分之一时间在全国跑,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为中央提供一些基层情况。</h3><h3>毛泽东在信上作了批示:“下去搞社会调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所有的政治局委员,能下去的都要下去。”次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永贵,搬出钓鱼台,这很好。钓鱼台无鱼可钓嘛!”</h3><h3>“大寨是我的根”</h3><h3>“大寨是我的根,我一定要回来”</h3><h3>爷爷深深地爱恋着大寨,在虎头山上,他跟大家说:“我死后就埋在这里吧,可以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人们说:“你是中央的人,死后要埋在八宝山哩,哪能再回来?”他却说:“大寨是我的根,我是一定要回来的。”</h3><h3>爷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按规定他是可以把农村户口迁到北京来的,也是应该拿国家工资的。但是他坚持不迁户口,也不拿国家工资。他吃的仍然是大寨分的口粮,挣的仍然是大寨的工分,每天1.5元。山西省委考虑到他经常到外地开会,光靠工分不够花,因此每月补助他100元。后来国务院考虑到他身为副总理,决定每天补助他1.2元。他接受了国务院的这点补助,同时却把大寨给他每天1.5元的工分钱退掉了。从此,他的生活费便是每月136元。</h3><h3>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爷爷请求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大会同意了他的申请。爷爷卸任之后,国家按照正式职工的标准,给他每月200元的生活费。</h3><h3>晚年生活平实随意</h3><h3>爷爷的晚年生活是平实的,随意的,快乐的。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先和奶奶一起为读书的小儿子和孙子做好早饭,细心地放在热水锅里保温,等孩子们睡醒后吃。然后从12层步行下楼梯,走过三里河的林荫小道,到钓鱼台附近河边散步。看到别人打太极拳,他也比划几下。觉得不好打,于是就举起双手、叉开双腿,摆起了刨地的架势,自创了一套招式,取名“庄稼拳”。</h3><h3>1985年1月,爷爷突然感到头痛、浑身乏力,爸爸陪爷爷去了北京医院。检查后,医生悄悄地告诉我父亲:“他患的是肺癌,已经是晚期了。”</h3><h3>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的心情很坦然。中央办公厅专门把郭凤莲、梁便良、贾承让、贾来恒、赵存棠等大寨的新老干部都接到北京,和他见上最后一面。爷爷望着自己昔日的伙伴们,费力地拿起桌上的橘子招待大家吃。他嘱咐说:“我一没有为个人,二没有为孩子们,我一心一意为国家为集体……”</h3> <h3>陈冬梅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孙女。1977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在读硕士。1996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忻州师范学院电大部党总支书记、忻州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忻州师院红十字会常务副秘书长、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04年10月作为山西省高校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h3> <h3>记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爷爷的影响有多大?</h3><h3>  陈冬梅:爷爷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爷爷的精神使他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人物。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令我肃然起敬的人的话,那就是爷爷。我的一生都将仰望着他。转眼爷爷离开我20年了,可我仍认为他不过是下楼给我买冰棍去了。</h3><h3>  记者:印象中爷爷是什么样子呢?</h3><h3>  陈冬梅:爷爷长着一对浓浓的眉毛,头发又黑又亮,脸上的皱纹像被雕塑家雷诺阿刻出来的一样线条分明,显得那样沧桑、平和、朴实。他鼻子高挺,嘴唇宽厚,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对我们总是微笑着。他站在那里一句话都不用说,便能让人感到一种威慑力。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一眼能看穿人的心思……我既深爱他,又敬畏他,这就是爷爷给我的印象。</h3><h3>  记者:小时侯,在爷爷家你都干些什么?</h3><h3>  陈冬梅:爷爷家里有许多书,我很喜欢。经常一进门就马上搬个小凳子,看图画书和小人书。爷爷见我看书,就拿出苹果给我吃,一边说:“这孩子爱看书,好啊!”爷爷在县里开会的时候,我也跟着去,周围的人都爱过来抱一抱我,表示亲近。我感受着人们对爷爷的尊敬。</h3><h3>  记者:爷爷对你偏爱吗?</h3><h3>  陈冬梅: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那时,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粮食是定量的,每天的早饭很简单,小米稀饭加馒头。由于爷爷是家里的主心骨,有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国家有特供,所以奶奶每次都给他吃的是一大碗油茶汤外加4粒炒花生米。他每次喝油茶之前,先吃一粒,喝完油茶后,再美美地嚼上一粒,然后把放着其余2粒花生米的小碟子推到我面前,在家中其他大点孩子羡慕的眼神中,我享受着无法比拟的优越与满足。对我来说,因为爷爷的偏爱,那时每天早上便成了我最幸福的时光。</h3><h3>  有时,爷爷还带我去楼下称上一元钱的红皮熟花生米,然后掏出兜里的小手绢包起来,回去后悄悄地藏在他的卧室里。我跟着爷爷睡,也知道花生米放在什么地方,有时会掏出一两颗花生米悄悄地闭着嘴嚼着吃,爷孙俩彼此心照不宣。有一次,花生米被几个大孩子发现,他们就趁爷爷不注意时偷着吃。过些日子手绢里便空空如也,爷爷发现后,看着这些又好气又可爱的孩子,只是笑着摇摇头。</h3><h3>  记者:在爷爷面前有不如意的事吗?</h3><h3>  陈冬梅:爷爷带给我的快乐时光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不过我“怪”他的事我也记得很清楚。</h3><h3>  有一次在街上看见别人吃蛋糕,不谙世事的我使劲盯着,一根手指放在嘴里吮着,还口齿不清地说:“爷爷,我想吃‘刀’(糕)”。他先是吃惊地问:“你要吃什么?”弄清楚是“糕”不是“刀”后,他没有说话,只是笑着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没给我买,当时感觉特委屈,心里面就有点“怪”爷爷不亲我。</h3><h3>  可是后来爷爷却用他自己的方式补救了我心中的缺憾。那年我过生日,他为我做了一个金黄色的“蛋糕”!是用山西老家的黄米面做的,用胡萝卜片和青菜叶子摆成“生日快乐”的字样。不知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吃着他亲手蒸的土蛋糕,深知他的用心良苦。直到今日,我都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h3><h3>  记者:在别人眼中,你小时候肯定是有优越感的。爷爷怎么看待这一点呢?</h3><h3>  陈冬梅:我小的时候,曾经对那些穿破旧衣裳、穿露脚趾鞋子的人有一点戒备心理,但是当爷爷把一位流浪的小孩带到家里和我们生活了一段日子以后,我就去掉了这种阴影,他用行动教会了我宽厚助人。</h3><h3>  记者:从爷爷身上你学到了什么?</h3><h3>  陈冬梅:爷爷生活很规律,每天早起先步行到市场买菜,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打两套自创的“庄稼拳”,活动活动身体,回家后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参考消息》四种报纸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每次读报都是先看农业方面的新闻。他常常对我们说:“中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了解今天农民的变化,就知道了当代中国是什么样的。”</h3><h3>  他对生活总是充满了信心,每天晚上都会戴上眼镜花一个多小时读文件和报纸,我便在旁边悄悄地拿他的放大镜玩,每当这时,他就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把自己看小些,世界就大些;把自己看大了,世界就变小了。”那时只觉得能变大的东西真好玩,自己也渴望快快长大,却不知他是在潜移默化地教给我面对困难的心态。</h3><h3>  看我们坐在他身边很乖的样子,他开始教育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什么事都好商量,经济上不能马虎;自己吃了是攒肥的,给别人吃了是扬名的;路上有脏物,别人走开了,自己要去打扫;什么时候都不要怕,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人,什么办法都会想出来……</h3><h3>  记者:听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想把你带去培养成为一名艺术人才?</h3><h3>  陈冬梅:有这事。郭兰英阿姨来家里作客,想把我带去培养成为一名艺术人才,被爷爷婉言拒绝了。</h3><h3>  记者:与爷爷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h3><h3>  陈冬梅:1986年的冬天异常冷,冻得刺骨,可因为我和爷爷在一起特别开心,并不感觉冷。一天,我在写字台上找到两个牛皮纸袋,拿在手里玩。他看见了,便接过手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全是硬币。他说:“这是我平时积攒下的,交给你一个任务,把这些分类数清楚。”我认真地按5分、2分、1分钱的顺序叠着摆好,数完后大约共有15元。我不解地问:“这是做什么用的?”他说:“唉,真想开春暖和了回大寨看看,我人回不去,等我死了,你们按老家的风俗给我撒一撒。”爷爷说这话时,我竟然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过了几天就是大年夜了,我们几个孩子拿着爷爷给的10元压岁钱,高兴得追出追进打打闹闹,还在阳台上放了鞭炮和彩花,爷爷忙着跑出跑进张罗饭菜。爷爷做的饭很好吃,尤其是涮羊肉。记得他在厨房里,使劲将冻住的羊肉切成薄片,大家围着木炭火锅涮着吃。他盯着我们每个孩子看了又看,一脸的幸福。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与爷爷见面!</h3><h3>  记者:记得爷爷最常说的话吗?</h3><h3>  陈冬梅:我常常想起爷爷说过的话:“咱们是农民出身,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本。”我们几个孙子辈的孩子在外面读书时生活都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肉。爸妈很心疼,每次通电话总是叮嘱我们:“孩子,学习要紧,身体更要紧,就别老这样节俭了。”可是我们每次都想到他对我们的教诲,就用实际行动来分担大人的生活压力,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跟他的约定。我们不敢忘了本,也没有忘记爷爷最后的嘱咐。今天,我们这一代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了。他在天之灵或许会有一丝欣慰吧。</h3><h3>  记者:对家乡人民怎么看?</h3><h3>  陈冬梅:离开家乡的十几年,每年父母都会托人千里迢迢地给我送来大寨的苹果。当我走到全国各地,啃着苹果,吃着米饭,总会想到:正是学大寨年代开出了荒坡,栽上了果树,开渠引水浇灌,我才能吃到甜甜的苹果和香喷喷的米饭,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爷爷他们那代人的功劳!我深深地理解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每当唱起毛泽东年代的歌,我总是心潮澎湃,每当提起那个让人激动而纯洁的年代,怀念之情倍增。</h3><h3>  记者:你认为爷爷那一代人留给我们青年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大学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h3><h3>  陈冬梅:曾记得周总理对大寨精神作了高度概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为核心的大寨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艰苦奋斗的重要现实意义,他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