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了,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端午节的文化,阿房路一校开展了“感受民俗——端午节”的主题活动。</font></b></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端午节。</font></b></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端午节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端是“开端”“初</font></b><b><font color="#ed2308">”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于2017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font></b></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font></b></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b><font color="#ed2308"> 通过以上知识的宣传,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端午,普及端午节的起源和节日习俗及传承端午节的文化将是学校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font></b></h1><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现在,我们来分享孩子们与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情景,体会我们中国的端午浓情。</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主要的是,孩子和家长们一起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节日快乐,也增进了家人感情。</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