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第六章 宣传抗日解民忧 蒙古群众爱八路</font></h3> <h3> 1938年的一天,三大队来到瓜窑子村。这个村坐落在一道东西向的山沟,沿沟崖畔是一座座土窑洞,十几户人家多数是蒙古族,全部住在这些土窑洞里。这里的蒙古族群众既会种地,也会养畜放牧。国民党败兵、土匪经常前来骚扰,祸害群众。群众只要发现他们,便会一哄而逃,躲进山里。三大队进村之后,严格执行部队纪律,给老乡担水、扫院子,还帮着把乱跑的牛羊找回来关在棚圈内。这些事被村里一个老羊倌看到了,就给逃难的群众捎话,让他们放心回家。</h3> <h3>第七章 区乡建立党支部 革命征途来引路</h3> <h3> 1941年绥南地委成立后,警备六团于4、5月撤回山西,六团派出的地方干部大部分随六团撤离,只留下少数区干部。绥南地委为了掌握基层党组织情况,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及时举办了党员培训班,共举办了三期,每期三十人左右,训练时间一个月。通过举办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党员骨干分子。</h3><h3> 发展党员和加强党组织建设,犹如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为绥南和托和清县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h3> <h3>第八章 “六支马队”不得了 一举歼敌黑老窑</h3> <h3> 1939年3、4月的一天,我骑兵队伍在杀虎口的二十一沟村(当时归右玉县管辖)研究了具体作战方案后,连夜隐蔽神速地向黑老窑奔去。这天夜里,月亮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满天的星星给黑老窑一带的群山峻岭撒下了一层灰暗的寒光。谁都想不到,就在这天夜里,崎岖的山路上响起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这正是杀敌的号角。</h3> <h3> 黎明时分,当黑老窑土围子里的敌人还在做着美梦的时候,我雁北六支队骑兵营和丰凉县骑兵排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到了黑老窑土围子的墙角下。部队首先派出战士收拾了打盹的敌人岗哨,接着按照预定的作战方案,留下一个骑兵连做预备队,其余所有战士立即将土围子包围起来,随即在东南炮台和西南炮台架起了梯子。一声号令,战士们个个像小老虎似地冲上了围墙,摸近了敌人营房。</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九章 骑兵营“两只猛虎” 打日寇血洒疆场</h3></font></h3> <h3> 雁北六支队骑兵营一连,有一对作战勇敢的战友,人称他俩为“两只猛虎”。他们就是杨铁狗、范德宝。</h3><h3> 1940年10月,一连在凉城红旗马场新窑子村与日军作战。敌人乘坐三辆三辆汽车途径新窑子村,而我一连连长范德宝此时因战斗负伤正在恢复,由一连副连长张德指挥作战。战斗打响之后,杨铁狗带领二排英勇作战,消灭了许多敌人。战斗中,日军的一辆汽车乘机逃跑。不久敌人的援军乘一辆汽车赶到战场,并立即投入战斗。面对火力强大、冲锋不止的日军,独立营营长王林玉果断命令部队不得恋战,迅速撤退转移。而此刻,杨铁狗带着他的二排杀红了眼,迟迟没有撤出战斗。副连长深知杨铁狗的一贯战斗作风,知道劝了也白劝。在持续战斗中,杨铁狗腿部中弹,不能行动了。一个战士见状,连忙跑过去,背着他准备撤离。然而还是晚了,日军的刺刀从他俩背后刺了过来,两人同时壮烈牺牲。</h3> <h3> 范德宝负伤期间,秘密来到杀虎口附近的大庙沟村养伤,而部队正在打听他的下落,但却音讯全无。而负伤期间的范德宝也是焦急万分,出去走了二、三十里地,进了十几个村,也没找见自己的队伍。傍晚,他再次回到大庙沟村的那户人家,对那户人家的女主人说:“我要继续寻找六支队。这些日子吃了你家的饭,以后一定还上,谢谢你对我的关照。”他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准备离开这里。这个妇女看天色已晚,便挽留他明天一早再走,范德宝同意了。</h3><h3> 也就是这天,这个妇女的丈夫对妻子说:我要到杀虎口买点油盐,顺便去孩子他姥姥家看看”。这个小心眼男人以为自己的妻子私通范德宝,于是怀恨在心,找借口去杀虎口向鬼子告密去了。</h3><h3> 半夜时分,范德宝正在熟睡,日军秘密包围了他住的土窑。日军先从窑洞扔下一颗手榴弹,被惊醒的范德宝迅速提枪冲出屋子。一阵激战,日军付出了20多条性命之后,才将范德宝打倒在地,英雄范德宝壮烈牺牲。</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