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生涯

夏威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我的军旅生涯(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难忘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王沂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607气象分队,我随部队于1974年、1975年两次奔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加返回式卫星回收任务,转瞬间四十年过去了,那段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那些为祖国航天事业忘我奋斗的战友们的音容笑貌,那壮美绚丽的大漠风光依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神秘面纱,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谨以此篇献给共同生活工作过的战友们,共同回忆那段艰苦而又光荣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我们驻扎在28号地区(由于154雷达与发射架必须是在同一纬度上,以便于观测和统计计算火箭发射轨道,随着新的火箭架在发射场地的前移,28号撤消重新建址是必然的)。考虑到探空气球的安全施放问题,分队安营在一个小山包的避风处。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分队长王彦智带领我们从胡杨林里割来了大针茅草,搭起了一间半地下式的房子,保暖保湿性都优于帐篷和活动板房。八月份进驻戈壁滩,骄阳似火,中午在烈日下进行气象观测,太阳灼烤得头皮都发麻,按照分队长的经验,我们把羊皮大衣反过来顶在头上进行观测记录。冬季滴水成冰的寒冷就更不用说了,1975年12月上旬的一天,我们返回华县驻地,装备车装上火车后,为优先让运载“暴风一号”火箭和“长空一号”卫星的专列进场,我们在东风火车站停了一夜才启程,炊事班一早来送饭,蒙头睡觉的张守江老大哥的被头和枕头冻在了一起,硬的像块钢板,人都钻不出来了,最后从被角处爬了出来。我看了一下装备车内的温度表,达到零下19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执行卫星回收任务中,我们分队的任务就是探测场区的各项气象要素值为154雷达提供修正数据。在“30分钟准备”口令发出后,施放一个高空探测气球,在十几分钟时间里,把3000米以内的气象要素探测完毕,在“10分钟准备”的口令发出后,将探测数据整理上传给通讯中队电传分队处理,只要战友李秀凤一签收,我们就松了一口气,紧张的工作暂告一段落。除留下一个人在装备车上记录探空仪传回的数据外,其余的人就可以走下装备车,顺着“154”雷达天线对准的方向,静待着观看运载火箭从遥远的地平线升空的那一刻。1974年11月5日,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火箭从发射场升空20秒,在2000多米高空向西北倾斜,先是爆炸成一个巨大的火球,瞬间变成一股浓浓的黑烟在空中缓缓上升,久久不能散去,那股黑烟像刀子一样刺得人心痛。事后分析火箭爆炸的原因,仅仅是调姿火箭的一根导线脱焊。分队长给他在酒泉的老战友打电话询问情况,听说了当时在场的一个钱学森最赏识看重的学生从地下室里走上来后,面对坠落在发射场上的卫星残骸长跪不起,泪流满面(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家栋)。当时的发射阵地上,几百人一边掉着眼泪,一边捡拾卫星残骸。那一年,我们出师未捷,无功而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8月,我们重整旗鼓进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圆满地完成了卫星回收任务。忘不了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一枚长达35米的东风CZ—2C型运载火箭从发射架拔地而起,在天空中划出一条壮观的弧线,消失在东南方向的天幕里,3天后,卫星在我们的操控下成功返回地面。从那一时刻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的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执行卫星回收任务期间,按照夏铭智站长的工作部署,我们成立了战地广播站。广播站设在四中队总机班,广播员是刘丽曼和李萍。稿件分配任务很明确,各中队以分队为单位,每星期至少两篇,题材不限。记得那时候,如果时间充足,我就写篇长一点的稿子,时间紧的话,就编些打油诗交上去。时过境迁,那时候写过的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的文章,只记得“狼心山下干革命,弱水河畔立新功”两句所谓的豪言壮语了,只有两首打油诗没有忘记,一首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风餐露宿戈壁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殚精竭虑铸利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尖兵”凯旋返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刺破青天锷未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张爱萍将军对卫星发射工作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实现“三星高照”。7月26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长空一号”卫星。我在“尖兵一号”卫星回收成功后,还写过一篇打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蓝天白云排列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喜迎“尖兵”凯旋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到“长空”再出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星高照”放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月16日,又一颗“长空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真正实现了“三星高照”的目标。如果用我们今天掌握的航天技术发射三颗这样的卫星,那真是易如反掌,但是在那个航天事业起步的年代里,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中时代,感觉好玩学会了理发,开始不熟练,推子夹住头发疼的同学龇牙咧嘴的,好在很快就熟练了。在酒泉执行卫星回收任务期间,我们没有专职理发员,都是战友之间互相解决,对发型也没有太多的讲究。记得给政治处李重生主任理发,我问他对发型有什么要求,他用浓浓的北京话很干脆地说:“没要求,理短就行。”那时候还有从基地技术处来的李恒星等领导,我至今还能记得起他们,也是曾经给他们理过发的缘故吧。在我的记忆里,最讲究最难剃的头是协理员刘万祥的。最难忘的还是老站长夏铭智,1975年8月刚进入酒泉基地时,我给他理过一次发,其后三个月里,他每天忙忙碌碌,穿梭于各个装备车之间,直到卫星临发射的前两天,所有工作准备就绪,我给他理了第二次发,我算了一下,中间三个多月的时间。参加过那次回收任务的战友都应该不会忘记老站长每天顶着长长的头发的那疲惫的身影,忘不了卫星成功返回后,老站长下达了关机关调度的命令后,默默地走出活动板房,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大漠上,不时地用手帕擦去涌出的泪水。我们都能理解老站长,几天来,老站长的心是悬在天上陪伴着卫星一起飞的。就这样,理发这门技术随着我从607到戈壁滩,再到湘西站,直到我军旅生涯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壮观的自然之美,这里既是戈壁滩,又是弱水河的尽头,泛滥的河水流到这里成了强弓之末,沉淀在这里的极细的黄土,既为这里的野生动物补充了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尘卷风的策源地。受气温和地形的共同影响,空旷的大漠里形成的尘卷风高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远远望去,如同一个高大的浓烟巨柱。这里水汽极少,特别是到了傍晚,空气干燥程度达到了极点。失去了水汽的折射,一轮西沉的太阳依然明亮浑圆,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慢慢地落到地平线以下。正是由于这里大气中水汽少,不能够散射太阳光而形成晨暮光,即我们常说的朝霞和晚霞,所以在太阳升起前和落下后,整个天空都是漆黑一片,这一景观,彻底颠覆了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里的孤烟是烽火燧烟,“长河落日圆”是太阳映照着满天晚霞的注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独特的生命之美,为了传播种子,刺沙蓬长的像个圆球一样,干枯后被风吹的满戈壁滩滚动。除了飞奔如箭的黄羊,有时候会有一两只毛腿沙鸡在不经意间从你身边的一簇骆驼刺中突然飞出来,没等到你看清它的尊容,又钻到远处的麻黄丛里,沙丘中不时发现鼓起的小沙包,挖下去就会发现一只栖息在里面的沙蜥蜴,瞪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好像很生气你打扰了它的睡梦。弱水河里生活着一种胸部光滑无鳞的小型淡水鱼,学名叫棒花鱼,俗称爬虎鱼,因其生活在沙底缓流的江河中,又被称为沙锤、沙河趴、沙轱辘。1975年,由于弱水河断流,一些被禁锢在浅水坑里的棒花鱼被我们捕捞了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主要的树种是胡杨、红柳和沙枣树。红柳树在内地被称为三春柳、西河柳,又因其枝叶煎水能治麻疹热透发不畅、风疹身痒及风湿关节疼痛而又被称为观音柳。而沙枣树在内地被称为银柳、桂香柳,只开花不结果,这种沙枣树花被筒状钟形,蜜蜂无法采蜜授粉,大西北地区的沙枣树果实累累,应该是在该地区有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为其授粉,相比较而言只有这存世三千年的胡杨树是当之无愧的戈壁之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难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那带给你无限遐想的绚丽星空,这里空气干燥,没有光污染 ,在无风的夜晚,抬头仰望夜空,那一颗颗镶嵌在黛色夜幕上亮闪闪的繁星看上去特别低垂,仿佛拿根长竿子就可以捅下几颗来。壮观的银河如行云流水般由东北向西南横贯整个夜空。春季傍晚出现在东方天蝎座里的那颗俗称“大火”的火红的亮星“心宿二”,这时已经出现在傍晚的西南夜空里,它是一颗和火星一样放射着红色光芒的巨星。(整个夜空只有这两颗星发出红色的光芒)“七月流火”天将凉,看到它,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冬季的星空,著名的星座之王——猎户座高悬在夜空,其中的亮星参宿四和“大犬”星座里的天狼星及“小犬”星座里的南河三构成了著名的“冬季大三角”。特别是那颗像狼的眼睛一样发着蓝幽幽的光芒的天狼星,半夜里起来站岗,多看它一会,会瘆得你后背凉飕飕的,怪不得古人给它起了一个这么贴切的名字。看看夜空中那几十亿、上百亿年依然光芒四射的星球,想想人世间争名夺利不过几十年,你的心胸会变得豁然开达、荣辱不惊,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生活在今天的城市里,那光怪离奇、彻夜不灭的霓虹灯完全把天上的星星涂抹掉了,我们的城市连夜空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星空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所在的额济纳旗是土尔扈特人的家园。公元1771年,居住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人毅然返回中国。为了完成这一旷世壮举,他们女人三年不怀孕,牲畜三年不产羔,乾隆皇帝感动的下圣旨:选择一块水草肥美的地方作为他们永久的家园。如今,这一块荒凉的土地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思、再深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6月份,607气象站成建制调往湘西站,从此再也没有踏足过那片神秘的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那段军旅生活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真是忘不了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那魂牵梦萦的607。</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当年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战友在曲阜聚会合影(2019.5.1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的军旅生涯(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刺破青天锷未残</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一忆第二颗返回式卫星的回收工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王沂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的金秋十月,湘西站气象台按照上级命令,安排我和杨震国、杨明宏、李万生三位战友去四川遂宁执行卫星回收场区的气象保障工作,任务分配很明确:杨震国负责长期预报,李万生负责短期预报,我和杨明宏负责地面观测,并指定杨震国为这一任务的负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当时协助603回收站工作的是成都军区空军第八军(简称空八军),所以我们先到了成都空八军进行了工作接洽,由他们负责把我们安排到了位于遂宁县的第十四航校气象台,具体由气象台协助我们开展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遂宁县位于四川平原中部,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当时受十年动乱的影响,物资较匮乏,记得当年在遂宁县招待所的墙壁上贴着一张由遂宁县革命委员会颁布的《安民告示》:为了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经遂宁县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从十月份开始,每人每月供应白酒三两,九月份以前的酒票,仍然按二两供应。我观察了一下看告示的人,就这每月供应三两酒的告示,却让许多看的人直咽唾液。那个年代的经济状况可见一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航校安排就序后,我们几个战友到遂宁师范学校去看望驻扎在那里的603战友,时过境迁,对那个学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院子里几颗高大的古树上有三、四个水桶大小的胡蜂巢却记忆犹新。那些斑胡蜂个个都有小拇指大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03回收站有我许多同乡战友,如宋景亮、蒋仲春、李修涛、周祥银等,他们比我们早进驻遂宁,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忙碌地工作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遂宁十四航校是一个培养初级飞行员的学校。使用的教练机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使用的杜2型战斗机(北影1966年拍摄的电影《女飞行员》,展示的就是这种机型),空军烈士杜风瑞就毕业于这个航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两天的短暂休息,我们四个人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展了工作。深秋到初冬的成都平原,天气阴冷潮湿,难得一见太阳,晚上睡觉,被窝里面冰凉,半天都暖和不过来,好不容易暖和了刚要睡着,闹钟又把你叫醒,又该去值班了。从卫星临发射前两天到卫星回收成功,我和杨明宏那几天都是和衣而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2月7日,和75年发射并成功回收的同型号的CZ—2C运载火箭把我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航校机场指挥台开始变得繁忙起来,因为空八军配合我们回收卫星的指挥部就临时安在这里,和我们部队连接的通讯设备开始进入工作状态。那时,倍感亲切的是扬声器里不断传来的“湘西明白”、“黄河明白”的应答声,那毕竟是我所在的湘西站,是我刚离开才五个月的60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卫星12月7日发射升空,3天后定为回收期,当回收程序进入倒计时五小时后,空八军来了5架“直五”型直升机,随机空勤人员和603回收站的战友开始往飞机上安装定向罗盘,空八军具体负责这次回收任务的是一名姓张的副参谋长,带着八九名非常精干的直升机驾驶员到了塔台指挥室,等待着飞行任务的下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预定的卫星回收方案,回收区设定为一个长200公里,宽100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这长方形的四个角就是直升飞机悬停的空域。理论上是以遂宁为中心,最终结果还是以卫星最后一圈绕地飞行的预测落点而定。“30分钟准备”的口令发出前,传来了卫星预测落点的方位数据,几位标图员在铺开的一张带详细座标的地图上画出了一块回收区域,空八军副参谋长向驾驶员布置了各架直升机的悬停点,驾驶员则仔细把座标点标在了随身携带的地标图上。当“三十分钟”准备的口令下达后,副参谋长说了一声:“小伙子们,赶快出发吧!”几名驾驶员快步走向飞机,载着603回收站的无线电定位仪分队的战友飞向指定空域,接下来,也迎来了最紧张的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607发出一系列操控指令后,指挥部下达了“跟踪开始”的口令,不一会,直升机就传来了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报告,其中三架直升机报来了定向罗盘显示的卫星信号方位。几个标图员按照座标,在图上画出了三条黑线,结果,三条黑线的交叉点是位于回收区域西南方向的机身号为45号的直升机的所在点,这架直升机悬停在乐至县一个叫石板滩水库附近的空域,而当时这架直升机上的定向罗盘上的显示灯全部闪烁不停,根本无法确定具体方位,当时在场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突然,45号机组传来一声:“发现目标”的报告,大家精神一振,可是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任凭指挥部一遍又一遍地让45号机组报告详细情况,对方没有任何的回应,副参谋长一个劲地搓着手在屋里转圈,那真是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几分钟后,45号又传来报告:“卫星平安落地,周围大批群众正在涌来,我们正准备警戒”,随后的通讯又中断了,心急火燎的副参谋长下令其余三架直升机返航,他从地图上标了一下45号飞机的方位,亲自驾机飞往卫星落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40分钟后,副参谋长驾机返航,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扬起双手说:“快看看,快看看,这就是卫星上的灰。”我们一看,一双棕色的麂皮手套沾了一层黑色粉末,大家都争相传看着,传到我手上时,我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燃烧塑料的气味,后来副参谋长看到一个标图员用手指甲刮那些粉末灰放在鼻子上闻,赶忙把手套要了回去,让我递给他一张报废的填图纸,把手套包了起来,边包边说:“这手套不能再戴了,这上面是卫星上的灰,回去留着做个纪念。”随后,他给我们讲了45号机组发现卫星的前前后后的情况:当时45号直升机是悬停在500米的高度上,整个回收区上空是云高3500米的蔽光高层云,在接收到卫星信号时,卫星还在云层之上,卫星穿过云层时,一顶红白相间的600多平方米的降落伞已经遮盖了飞机上方的天空,副驾驶员抬头发现它时,说话都来不及了,一只手一推驾驶员,一只手一指天空,驾驶员报告了一声:“发现目标”,急忙一拉操纵杆,离开了悬停点,飞机刚离开,卫星就从飞机旁边落了下去,驾驶员的反应迅速,避免了一起星损、机毁、人亡的事故。坐在机舱里的603战友像蒙在鼓里一样,还不知道外面发生的情况。卫星平安落地不到两分钟,飞机也降落下来。由于直升机长时间在空中悬停,早就吸引了周围群众的目光,现在一顶巨大的降落伞吊挂着一个他们从没有见过的东西落在那里,更增加了人们的好奇心。大批群众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往卫星落点一看究竟。因为我们执行这样的任务是不配带枪的,看到涌来的群众越来越多,两个驾驶员怕出意外,向指挥部报告完卫星安全落地的消息后,就急忙离开飞机,拔出手枪,担当起保护卫星的警戒工作。随后赶到的七机部508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致要求副参谋长回去转告空八军党委,给45号飞机的驾驶员记功。遗憾的是,45号直升机在飞回航校卸下了603的人员设备后,直接飞回了成都,我也没弄清楚他是这些飞行员中的哪一个。只听副参谋长介绍说他姓程,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次卫星回收,我们还没有大型的直升机来吊装卫星,是动用当地供电部门的吊装电缆的吊车将卫星起吊到卡车上运回成都装火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一次漂亮的软着陆,据付参谋长讲,卫星是直立地落在老百姓的一块翻过的牛皮菜地里,他走上前去摸了两把,散发着余温的卫星内部还在工作,直到508所的技术人员赶到后才把仪器关掉。卫星起吊后,只留下一个洗脸盆大小的坑(那个地方真该立块石碑留作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任务顺利完成了,我们几个战友终于感到轻松了,那一夜我们几个一觉直睡到第二天吃午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返回湘西站之前,我去603向战友告别,那些从事技术工作的战友都在很轻松地做着返回驻地的准备,倒是在后勤工作的周祥银开始忙碌地搞着赔偿工作。他告诉我,卫星落地后,由603和七机部508所、遂宁县人武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车队风驰电掣地赶往卫星落点。一路上压死了老百姓七八头猪,十几只鸡和几条狗。猪和鸡按照家畜家禽的赔付标准做了赔偿,那时候还没有宠物狗的概念,只能是谁家的狗谁吃狗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返回湘西站前,像老小孩一样性格的杨震国老大哥带着我们不光参观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和武侯祠等名胜古迹,还来回蹭车去了一趟新都宝光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遂宁参加的这次卫星回收任务,虽然远离自己的部队,但也让我看到了在我们的追星岁月里,还有许多像空八军这样的团队在协助我们,还有许多像45号机组飞行员这样的人在默默地做着奉献,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的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后的今天,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不能停下发展的脚步,因为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的世界都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不会有一个安宁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沙枣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枣树在植物学的划分上属于胡颓子科,落叶灌木或乔木,老枝栗褐色,常具棘剌,幼枝被银白色的鳞片,叶圆矩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两面均有银白色的鳞片,夏季开花,芳香,花被筒状钟形,长5毫米,上端四裂,果实长椭圆状椭圆形,熟时栗褐色,密被银白色鳞片,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常生长在沙漠地带,可作为水土保持、防沙造林的先锋树种,果实主供酿酒、熬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沙枣树在内地不结果实,亦称“银柳”、“香柳”、“桂香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侧文革前曾经种有四棵沙枣树,当地称为“桂花柳”,栽种年代不祥,文革初期被当成封资修的产物被砍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我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加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回收任务,才真正见到了沙枣树的真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弱水河畔,除了天然的号称生长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壮观的胡杨树之外,亮丽的风景线就是那一排排挺拔高耸的钻天杨和那果实累累的沙枣树了,这要感谢老红军战士张贻祥将军了,当初作为分管后勤工作的基地领导他主持了整个基的绿化规划和实施工作,在如此荒凉的戈壁滩上绿化工作取得了全军绿化工作全国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庆节前夕,我出公差到基地后勤部仓库去拉国庆节供应物品,卡车正好停在一棵果实累累的沙枣树下,轻風摇曳,颗颗果实颤乎乎的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玛垴一样可爱诱人,同车的军务参谋曹广端告诉我说,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我们的官兵们都用这沙枣熬粥喝,我摘了一颗品尝了一下,虽然发甜,但是很涩,谈不上好吃,怪不得介绍沙枣的资料说它主要用来酿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内地的沙枣树从来不结果而被叫作桂香柳?而在这个远离人类经济活动的地方沙枣树却能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究其原因应该是树种的花朵授粉问题,整个自然界的植物进化到现在,不仅仅只是蜂蝶是传媒体,比如号称活化石的雄雌异株的银杏树,一株雄性树的花粉可以给一百平方公里内的雌树授粉,而且是果实累累,这里银杏树的花粉是由风传播的,前两年,一幅草鱼跃出水面啃食荷花辨的图片在网上疯传,跟风猎奇者驱车上百公里也要拍一张同样的图片炫耀一下,殊不知这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莲藕正是因为有这些食草性的青、草、鲢、鳙鱼类啃食花辨抖落花粉才得以实现莲籽的授粉,中国著名的食用莲籽湘莲主要产于洞庭湖,碗口大的莲蓬头上个个籽粒饱满,而产于浅水处及小坑塘的莲蓬由于缺少鱼类的啃食作用,授粉不足往往会有许多瘪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世界的昆虫有一百万种之多,所以说,给沙枣树授粉的昆虫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生活在土壤深处的一种,干早的土地裂缝应该是它们的进出通道,地表的酷热也会让它们在凌晨气温最凉爽的时候外出觅食,沙枣的花细小,这类昆虫的体型应该更细小才能进入花内吸食花蜜,这就我们没有观察到它们的原因了,沙枣移植到内地仅仅土壤是潮湿这一点就决定了这类昆虫的水土不服而无法生存,这是沙枣在内地不结果的根本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谨以此篇献给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战友们!能够发现这类昆虫,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8.1</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王沂宁自述】</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有幸参加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测控任务,第二颗返回式卫星的场区回收任务,在那个年代里,保密工作是第一要务。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当年的秘密已不再是秘密,我把《难忘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刺破青天锷未残》这两篇回忆录送给那些曾经默默地奋斗在航天岗位上的战友们,共同回忆那段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闪光灯的航天牧星岁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