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欣 康德文编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玉文 插图</h3> <h3>第二章 骑一团绥南打日本 邹凤山勇敢美名扬</h3> <h3> 1938年,120师358旅715团北上,开辟大青山革命根据地。</h3> <h3> 邹凤山是绥南骑兵一团团长,他特别善于指挥作战,在绥南一带颇有影响。因此当地军民把骑兵一团亲切地称为邹团。</h3><h3> 有一次,绥南地委秘书韩明与邹凤山相遇到了荞麦沟邹团的团部驻地。荞麦沟地处偏僻,周围群山连绵,山势险要,邹凤山将团部驻扎在这里,可谓独具慧眼。临近拂晓,他们正吃着饭,敌人闯进了荞麦沟。听到报告,邹凤山面不改色心不跳,他跳下地,喊道:“马子,马子。”邹凤山平时有两匹坐骑,一匹骑累了再换一匹,做到马歇人不歇。通讯员牵来战马,邹凤山跨上马背,高声喊道:“通讯排、侦察排跟我来!”他一边喊着一边带领战士们冲了出去,同时选择地形最为有利的山坡第一个冲了出去。在山坡上,他没有下马,照着敌人冲过来的方向就是一梭子弹,迫使追敌就地爬到。</h3> <h3>第四章 托和清县根据地 建党建军出大力</h3> <h3> 和右清县右玉一区区委书记石生荣,天天跟着老乡躲土匪、转山头,一来二去便与老乡混熟了。于是,他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响亮地提出要成立抗日游击队。听到这一消息,各村的老乡特别是年轻人纷纷响应。不到十几天,县游击队就发展到30多人。</h3> <h3> 人有了,可是有人没枪也不行啊,到哪里找枪呢?于是石生荣他们发动群众想办法、出主意。有人从村里找来了一支半截子冲锋枪,可这枪没有撞针和枪托;过了几天,又有人找来一支毛瑟步枪,可又没有这种枪的子弹;又过了几日,有人从经过败兵的地方捡来三颗拉断了弦的手榴弹;隔了些日子,又有人找了块铁片,叫铁匠照着石生荣画的图样打了支不能击发的“手枪”。于是,老百姓给游击队编了个顺口溜:“半截冲锋枪没托子,老毛瑟枪没子子(子弹);三颗手榴弹没线线,队长挎了个铁片片。”尽管如此,游击队还是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打土匪、消灭日伪汉奸等办法,不断壮大自己,壮大抗日队伍,拓展游击革命根据地。</h3> <h3> 游击队刚组建不久,和右清县委派石生荣去南山向挺进军支队长汇报游击队的情况。刘华香听完汇报后,笑了笑,就叫他的警卫员给石生荣拿出一支四川造的步枪,这支枪特别的好,就是缺个准星。当石生荣接过枪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同时,刘华香还给了他一个正式番号——挺进军支队第三大队,并正式认命石生荣为大队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章 武装自己打敌人 舌战顽固郑维清</h3> <h3> 夏初的一天,挺进支队三大队刚出完操,突然哨兵跑来向队长石生荣报告:“有5个挎枪的兵从辛窑子方向沿沟朝我们走来”。这可是个好消息。恰好,六支队副官蒙尉带的十一大队的20多人也来到刘家窑。石生荣忙和蒙尉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队伏击这5个挎枪的兵。当时,两个大队只有两支枪,这仗可怎么打?刘家窑地形很好,村的进口有一条山沟夹道,于是,石生荣就把队员埋伏在路的两边。当那5个挎枪的兵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50多人一起喊:“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干什么的?不许动!”拿枪的战士们还哗啦、哗啦地推着枪栓。这一喊不要紧,把那5个兵吓坏了,他们战战兢兢的说:“我们是找抗日部队的!”</h3><h3> “我们就是抗日部队——八路军,你们把枪放下,不许动!”这时还有两个队员举起手榴弹说:“把枪放下!不许动,动就炸死你们!”这五个家伙一听是八路军,赶忙乖乖地把枪放在指定地方,石生荣马上命令几个队员下去把枪收集起来。这一仗收获不小 ,缴获了5支捷克式步枪,一支捷克式轻机枪,上千发子弹。</h3> <h3> 县委王恩惠书记很有水平,他指着郑维清说:“你们既然是什么察绥抗日游击队,为啥不把枪口对准日本人,而要包围真正抗日的游击队呢?”郑维清被问得理屈词穷、张口结舌、无言答对。</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