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的文化博大精深,一千多年来,茶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文化,茶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结果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清香、高雅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一个代表。</h3> <h3>茶艺是一种修心、修行的方法,就是人的修养。日日行茶,时时修持,重在践行,借一杯茶来开启我们的幸福之门!</h3><h3>借一杯茶来修内在的修为,外在的品德!</h3> <h3>茶修第一天:认知</h3> <h3>认知是我们学习茶艺的第一步。</h3><h3>所以作为茶人,想泡好一壶茶呢,先把自己了解清楚,每一个当下发生了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又能成就什么....带着这份认知和思考,希望通过共修给我们彼此一份美好的呈现。遇见更好的自己!</h3> <h3>茶修第二天:泡好、喝懂一杯中国茶!</h3> <h3>在唐代,茶叶就成为日常生活饮料,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h3><h3> 唐代刘贞亮曾在其所著的《茶十德》中提出“饮茶十德”,曰:“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h3><h3><br></h3><h3><br></h3> <h3>我们学习专业及实用性的泡茶手法,是第一要素。之后是艺术与审美的呈现,进而通达至情感、修养、精神的最高境界。</h3> <h3>茶修第三天:</h3><h3>专注于茶,制心一处</h3><h3>安顿情绪,持重于心神</h3> <h3>茶修第四天:实践茶会</h3><h3>大和禅苑【禅茶一味茶会】</h3> <h3>所谓禅茶一味:</h3><h3>《茶之六度》——明海大和尚</h3><h3>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h3><h3>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h3><h3>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h3><h3>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h3><h3>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h3><h3>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h3> <h3>禅茶:佛门种茶、制茶、吃茶的历史很悠久,茶在佛门的功用主要是: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以茶去昏沉、助禅定,能消食、益健康,制欲望、利修心。从唐代赵州和尚的“喫茶去”公案,到宋代圆悟克勤提倡“茶禅一味”的思想来看,虽然禅是不可言说的,但他从未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换言之,“修禅不离吃茶,吃茶时即是修行。”从佛教二谛圆融、真俗不二的思想层面来观察,修行从来都不离现实的生活,如《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又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就反映了,“喫茶去”与“茶禅一味”,是蕴含着甚深的佛法真俗圆融不二的思想。</h3> <h3>中国传统的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 </h3><h3>“正”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 </h3><h3>“清”即清净心; </h3><h3>“和”即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h3><h3>“雅”即清雅脱俗。 </h3><h3>本期禅茶会力求秉承传统禅文化和茶文化的精髓,以“禅茶一味”为根本理念,融合禅的精神与茶的文化,致力于为各位素友提供一个和谐、欢喜、圆融的了解佛教的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环境与氛围。</h3> <h3>五百次虔诚的提起</h3><h3>换来一次从容的放下<br></h3><h3>用一盏茶 <br></h3><h3>气机通达,清去体内的杂质<br></h3><h3>借助一盏茶<br></h3><h3>内观身心,外观世界<br></h3><h3>透过一盏茶<br></h3><h3>倾听内心的声音,探寻检省自己的生命规则<br></h3><h3>.....</h3> <h3>5期班茶修,圆满结业啦。4天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美好的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今后的茶修路上我们会一直与你们同在。感恩茶缘!感恩美好的遇见!</h3> <h3>茶师介绍</h3><h3>罗金金</h3><h3>国家高级茶艺师;</h3><h3>国家高级评茶员;</h3><h3>国际中华茶艺师师范讲师;</h3><h3>国际中华茶艺模范讲师;</h3><h3>中国****龙岩分会秘书长;</h3><h3>荣任福建漳平市茶叶协会新罗分会副会长;</h3><h3>荣任福建龙岩市海峡两岸茶协会理事;</h3><h3>2018年获得本市第四届茶艺表演赛银奖;</h3><h3>师承国际中华茶艺大师、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教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