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来真巧,昨天晚上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她孩子的问题,说着说着不知哪句话触动她了,她怅然若失:我现在才发现,当初就该从小让他多干点家务活。</h3><h3>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我是想说没好说出来。</h3><h3> 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很忙呀,忙着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培优班补课班,周一周五学校课程作业,周六周日校外课程作业,睡觉时间都不能保证,家长们当然排除万难,把所有浪费时间的事情都替孩子们解决掉,让他们可以一心一意,争分夺秒地扑到学习上。至于家务活,大人忙就可以了,孩子哪有精力时间顾得上?</h3><h3>然后,到了某一个时刻,回想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喟然长叹:我要是从小就让他做些事,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了吧!</h3><h3> 一切回到原点。</h3><h3> 不让孩子做事,可能会造成这几种问题。 一、生活无法自理。到三年级时,我们班有个孩子还不会清理自己的书包,某一天我实在看不下去,拎着他的书包,把里头的东西一股脑倒了出来,结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吃的喝的混合着文具书本就算了,陈年的笔屑纸屑也有,甚至还倒了一堆碎石子出来……我是无法想象他每天是怎么和这个书包和平共处的。不单单是他,缺乏整理归纳的能力是很普遍的,因为我看到很多孩子抽屉里都是一团麻,估摸着在家里这些活是用不着他们去做的。</h3><h3> 不过这已经拔高要求了,毕竟,到快毕业了,我还能看到几个连鞋带都不会系,饭盒都不知道要盖上盖子再装进袋子里的。</h3><h3> 总有一天,他们要独立生活的,到时候一边上班适应环境,一边从头来学如何照顾自己?</h3><h3> 二,不懂感恩。家里饭菜永远是热的,地面永远是干净的,身上的衣服永远干净整齐地放在衣柜里的,所有需要的天生就已经服务到位了,所以孩子们永远不知道做一顿饭是需要经过心里列好菜单,菜场挑选,回家清洗择切,下锅煎炒烹炸,装盘放好,洗碗刷锅这一系列流程的。他们只觉得:这有什么麻烦的,不就是几根青菜吗?随便丢下去炒一下就好了,爸爸妈妈跟我做个饭有什么了不得的。</h3><h3> 一个从没体验劳动过程的人绝对无法感受到流汗的滋味。他不懂大人的辛苦,又怎么会对大人的付出感恩呢?</h3><h3> 我总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求孩子们自己搬运桌子,结果全班一片愤怒:凭什么要我们搬?这件事让我深深惊讶:凭什么不该让你们搬,难道不是你们在用这些桌子吗?难道以前别人替你们搬桌子是应该的吗?当然,最后学校也没有让学生搬,但我觉得,要真让他们把自己的桌椅从一楼运到四楼,他们才会知道桌椅本不是天生长在教室里的,是背后有许多的人在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创造条件。</h3><h3> 三、不想学习,不会学习。本来不让孩子做事就是希望他们全心全意的学习,到最后,你会发现,他既不会做事也不想学习了。因为学习是吃苦的过程,是枯燥煎熬的过程。连体力上的那一点点苦都吃不了,学习的苦他是绝对吃不下的。更何况,所有的知识最初都来自于劳动,春耕秋收、日月盈仄、结绳计数……这一切都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做事情的需要,才会逐渐产生知识,并不断优化升级。不做事,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h3><h3> 拿他们一年级刚到校的一件事说,我需要把我们班的回执交给学校,就请龚慧妍帮忙送到东边行政楼三楼, 就这一趟,我得告诉她:东边在哪,三楼左边还是右边,进办公室前要怎样才有礼貌,老师在的话交的时候怎么说清楚,如果老师不在怎么办,最后一定要给我一个回信……说了这么多,她在实践的过程中依然会有突发情况需要自己解决,这个劳动过程难道不是一种学习,不是一种收获?</h3><h3> 即使是小到关家里的窗户,扫个地,我想也是要学习的。窗户关不严实,他会不会看看是怎么回事,自己尝试再推一下;扫完了地要跑老远才倒得了垃圾,那就把垃圾桶位置调整得合适些……这不就是学习?</h3><h3> 长期不做事,思维都会怠惰,怎么学习?</h3><h3> 最后,不怎么做事的人一定不会真正热爱生活,一定不会有浓烈的感情体验。一朵花在自己的辛勤培育下绽放,那种欣喜旁人又怎么能体会呢?</h3><h3> 所以,热爱劳动,从小做起吧!</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