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的根、文化的根留下

酒娘

<h1><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b></h1><h3></h3> <h1><b>而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br></b><b>需要活态传承,<br></b><b>如一杯陈酿,<br></b><b>历久而弥香……</b></h1> <h1><b>蒋中正为百根冰题词:“平战必备 起死回生”</b></h1><h1><b>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b></h1> <h1><b>何应钦为百根冰题词“药中之王”<br></b><b>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人。他是黄埔军校校旗设计者和中华民国国徽设计者。何应钦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b></h1> <h1><b>陈诚为百根冰酒题词:“济世救人”</b></h1><h1><b>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汉族,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陈诚以18军为骨干建立了土木系,从而使他在黄埔系中地位举足轻重。陈诚不但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而且处处模仿蒋介石,最终成长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要强于军事才干,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对稳定国民党在台统治作用甚大。陈诚是蒋中正的亲信,也是自黄埔成立后蒋中正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施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台湾,通过改革为台湾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b></h1> <h1><b>张治中为百根冰题词:“普渡众生”</b></h1><h1><b>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b></h1> <h1><b>杜心武为百根冰题词“人中之杰”<br></b><b>杜心武(1869年出生于湖南张家界慈利,1953年逝世于湖南)是一位中国武术家,是自然门的一代宗师。因为他身材瘦削,被称为侠骨。在日本留学时,曾经飞腿打败相扑,又被称为神腿。1900年赴日本留学,他在那里认识了宋教仁,两人交识很厚。经宋教仁介绍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b></h1> <h1><b>毛秉文为百根冰题词“”</b></h1><h1>毛秉文(1891—1970)。又作炳文,字慈衡,号次亨,湖南湘乡人(今涟源县境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三期步科毕业。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最高军职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军团长。1926年北伐兴师,毛秉文任国民革命军李宗仁第七军第一路指挥部参谋长,后转任贺耀祖独立第二师第三旅旅长兼师参谋长。1927年春率先攻克南京城,以战功升任贺耀祖第四十军副军长兼第三师师长。1930—1936年,衔命在江西甘肃剿共。荣获二等宝鼎勋章和一等“剿匪”奖章。1935年4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毛秉文陆军中将军衔。抗战期间,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军团长仍兼三十七军军长。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于蕴藻浜血战十九昼夜,所部几全部殉国。1970年5月17日在台北病逝,享年八十。 毛秉文(1891年~1970年),又名毛炳文,字慈衡,号次亨,湖南湘乡人(今涟源县境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三期步科毕业。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最高军职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军团长。 1926年北伐兴师,毛秉文任国民革命军李宗仁第七军第一路指挥部参谋长,后转任贺耀祖独立第二师第三旅旅长兼师参谋长。1927年春率先攻克南京城,以战功升任贺耀祖第四十军副军长兼第三师师长。 1930—1936年,衔命在江西甘肃剿共。因“剿共”有功,荣获二等宝鼎勋章和一等“剿匪”奖章。1935年4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毛毛秉文文陆军中将军衔。 抗战期间,毛秉文率军抗击日寇,挽救民族危亡,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军团长仍兼三十七军军长。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于蕴藻浜血战十九昼夜,所部几全部殉国。 毛秉文出生于1891年7月24日(前光绪辛卯7月24日寅时),1970年5月17日在台北病逝,享年八十。<br></h1> <h1><b>把根留住 - 童安格</b></h1><h1><b>多少脸孔</b></h1><h1><b>茫然随波逐流</b></h1><h1><b>他们在追寻什么</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把根留住 - 童安格</b></h1><h1><b>多少脸孔</b></h1><h1><b>茫然随波逐流</b></h1><h1><b>他们在追寻什么</b></h1><h3></h3> <h1><b>为了生活<br></b><b>人们四处奔波<br></b><b>却在命运中交错<br></b><b>多少岁月</b></h1><h3><br></h3><h3></h3> <h1><b>凝聚成这一刻<br></b><b>期待着旧梦重圆<br></b><b>万涓成水</b></h1> <h1><b>终究汇流成河<br></b><b>像一首澎湃的歌<br></b><b>凝聚成这一</b></h1><h3></h3> <h1><b>啊一生只为这一天<br></b><b>让血脉再<br></b><b>凝聚成这一刻<br></b><b>期待着旧梦重圆</b><br></h1> <h1><b>万涓成水<br></b><b>终究汇流成河<br></b><b>像一首澎湃的歌<br></b><b>一年过了一年<br></b><b>啊一生只为这一天</b></h1> <h1><b>让血脉再相连<br></b><b>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br></b><b>留住我们的根<br></b><b>一年过了一年<br></b><b>啊一生只为这一天<br></b><b>让血脉再</b></h1> <h1><b>期待着旧梦重圆<br></b><b>万涓成水<br></b><b>终究汇流成河<br></b><b>像一首澎湃的歌</b></h1><h3><br></h3><h3></h3> <h1><b>一年过了一年<br></b><h1><b>啊一生只为这一天<br></b><b>让血脉再相连<br></b><b>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br></b><b>留住我们的根</b></h1></h1><h3><br></h3><h3></h3> <h1><b>多少岁月<br></b><b>凝聚成这一刻<br></b><b>期待着旧梦重圆<br></b><b>万涓成水</b></h1><h3><br></h3><h3></h3> <h1><b>终究汇流成河<br></b><b>像一首澎湃的歌<br></b><b>一年过了一年<br></b><b>啊一生只为这一天</b></h1> <h1><b>让血脉再相连<br></b></h1><h1><b>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br>留住我们的根<br>一年过了一年</b></h1><h3><br></h3><h3></h3> <h1><b>啊一生只为这一天<br></b><b>让血脉再相连<br></b><b>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b></h1><h1><b>留住我们的根</b></h1> <h1><b>留住我们的根</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