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平湖村八角井,又称北极井。</h3> <h1> 我到钱坂村游览,那是因为平湖村“北极井”给我引的路。<br> 五月端午节这天,天气阴沉,我前往平湖玉源观看龙舟比赛。当踏上平湖旧街时,一口古井吸引着我,无心关注赛事,却对古井产生兴趣。</h1><h1> 八角形银床,是用凸字形条石上下拼成,我细心寻找辨认着石面上刻着的密密麻麻的字。“北极井,光绪三十四年……仝立。”一位大娘来到井边提水,她告诉我:“此井叫八角井,井水清澈甘甜,钱坂村也有一口八角井。”</h1><h1> 了解完这口井,便匆忙乘车前往钱坂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这口井,但银床并没有八角,而是用四块凸字形条石拼成的四角井。在古代,石井栏叫银床,有四角和八角之分。在银床一石面上刻着许多字,其中可辨“道光四年岁甲申年(1824年)正月日,缘首林登捷、林登豊……仝立”字样。古井历经200年,依然清澄。这口老井是林氏祖宗留存下来的,曾经养活了一代代林氏族人。我正在纳闷时,来了一位老人家,便问之,老人答曰:“此井叫山边‘梅花井’,涌泉的时候,隐约朵朵盛开的梅花,冬暖夏凉,泉水晶莹,清澈甘甜,可清肝明目,延年益寿,我们都喝这口井水长大,你寻找的八角井就是这口井。”<br></h1><h3></h3> <h3>钱坂村梅花井</h3> <h1> 由古井想到古厝,便踏着幽深巷弄前去探寻。房前屋后,布满了花草,正值建兰盛开,淡淡的幽香令人陶醉。在这粽香弥漫的端午节,熏得人们迷迷茫茫。放眼望去,一处翼角高翘,黑瓦黄土墙的古宅群摄入眼帘,给人古朴自然的感觉。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往前奔去,询问着道上长者,长者介绍说:“这里有好几栋古民居,最大的是八扇厝,上、下坂各有一座,还有旗杆厝、蓝灰厝等。要去上坂八扇厝,沿着前面这条路直走拐弯就到了。”我沿着长者所指的乡间小道前行,终于找到了这座八扇厝。门挂着锁,掩门窥探,却看不清厝里风光,但见一片荒凉。人去楼空只剩下空房、空弄巷。周边全是古民居,飞檐翘角,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秀丽灵巧。可以看出这些古宅的主人非富即贵,可如今大多无人居住,屋漏墙倾。我试图拍摄古宅全貌,但因“巷街无空地,人低难见高。”无法满足所愿。便来到附近一家新楼房,主人热情陪我登上四楼屋顶。俯仰整片古民居,屋顶翘角宛如群龙仰首,片片黑瓦似鳞甲;座座古豪宅飞檐,又像一艘艘首尾翘角的龙舟,竞技争先。</h1><h1> 我似忽穿越时光隧道,走在繁华的街道,每家每户大门两侧插上扎有红线的菖蒲、艾枝。街上店面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吆喝声阵阵。三十六间当铺商字号旗帜在晚风的吹佛下飘扬,招牌悬挂在店门前。顾客鱼贯其间,挑柴片的担子停靠在弄旁。捕鱼的人家提着鱼篓叫卖着,挑夫压着沉重的担子,粮油店陈米堆成山。店里挂着粽子,透着香。男孩胸前挂着网袋,里面装着红蛋、避毒丹,女孩系上五色线包。”孩子们拎着“牛脚蹄”粽子,整条街沉浸在祥和的节日中。</h1><h1><br></h1> <h3>古宅群</h3> <h1> 溪畔高大的榕树<br> 天下着雨,我提着伞来到钱坂溪畔。“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溪畔有一棵硕大的榕树,望之雄壮葳蕤,主干要五个人才能相抱。在大约3米处,八枝向上的枝桠直冲云天,仿如八仙过海,树冠枝繁叶茂。<br> 沿着钱坂桥走去,伫立桥上,溪水平缓流过,两岸翠柳迎风,古榕、樟成荫,像一条翡翠玉带缠绕其间。望着远处流水,滔滔而来,悠悠流去,感叹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便琢磨起钱坂村名来,在桥廊杆上拾得诗句“钱溪净秀色,坂砾抱春光。”足见村名取“钱坂”二字与这条溪有关。听村民介绍,小时候,溪畔有好几片金黄色沙滩,溪道两岸千亩沿山农田。秋天的时候,金黄色的稻谷、金沙滩,洒谷溪坂喜洋洋。<br> 沿桥健步来到对岸兰塔村,只见桥头上巍峨屹立着一棵古樟树,五枝桠向上托起偌大树冠,寓意“五子登科”。回首远望钱坂桥,真是“倚云驾虹桥,南北镇蛟龙。东西卧喜虹,两岸沁莲心。”<br></h1> <h3>钱坂桥,十分之九钱坂出资,十分之一兰塔出资。</h3> <h3>钱坂溪风光,翠屏湖上游。</h3> <h1> 在古田的每个村庄,都建有宗祠和宫庙,它们是村庄的灵魂。族长林万修带我来到林氏宗祠,只见雄伟壮观的宗祠坐落于村中,门前有个宽敞的祠呈,两根高高矗立的旗杆石,高度大约十米,在离地三分之二处用石斗连着两根石杆,颇为壮观。它是为林氏族人高中进士,举人、贡生而设,门口排列着六对旗杆夹,这表明林氏族人英才辈出。</h1><h1> 走进宗祠,过天井,上厅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柱联:“念祖宗创业维难曾经节风沐雨,为子孙读书靡易还须映雪囊萤。”“报本追源万里云天怀祖德,扬忠尽孝千秋组豆纪宗功。”似乎在诉说着林氏家族世代相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学理念。梁上悬挂着“陇西衍派”、“今古大义”、“十德堂”、“兄弟理学”、“父子翰林”等。其中林用中、林允中被称“兄弟理学”。</h1> <h3>贡元、钦加奉政大夫林新監,咸丰丁巳十月,咸丰岁丁已科。</h3><h3>例贡生林宗波。</h3><h3>例贡生林春煌。</h3><h3>附贡生林春煊。</h3> <h1> 古时有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林溢(号古洞、字思恩)、林浠(号田波、字思圣)两兄弟随福州府督军李亚丘派遣的参军杨楚畹到古邑屯田。本地垌豪刘疆率领兄弟俩和本地乡民开荒垦地,使古邑大地阡陌纵横,梯田层叠,水渠通畅。三年后,林氏兄弟解甲归田,定居古邑。兄弟俩仰慕刘疆德高望重,遂与刘家联姻。并娶刘家二女为夫人。林刘联姻,开拓古邑。</h1><h1> 时逢唐朝开元盛世,刘疆和林氏兄弟及谢能向朝廷献地立县。据旧县志记载,公元741年(唐开元29年),钦赐设立古邑为玉田县,城内分为六保,分都为四十八都。封刘疆为县令,林溢为县尉,林浠为统捕令。因田中曾产青玉,故名“青田”“玉田”。</h1><h1> 有一年,剑溪闹洪灾,传说要将玉田县牌匾抛入洪水中,寓意玉田县被洪水冲走,才可保合境平安。于是县令将牌匾抛入滔滔的洪水中。牌匾入水后,奇迹出现了,洪水渐渐退去。既然玉田县已逝,该给古邑重新易名?为了纪念总管林氏兄弟,人们就从兄弟俩的号中各取首字,即“古洞”、“田波”中取“古”“田”二字,合成“古田”作为县名。一千多年来,古田县名延用至今。</h1> <h1> 清乾隆版《古田县志》人物篇载:明初洪武年间,林溢的第十九世孙林英授山东道监察御使,为官清正。建文初(约1399年),因请抑宗藩、奏劾奸党而受迫害身亡。据钱坂村《古田西河林氏宗谱》记载: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孙子建文帝当第二任皇帝时,西河林氏19世祖林英续任监察御史,受朱元璋委托,护佑建文帝,朱棣发动靖难战役,建文帝失败,林英夫妇遇难。为免受九族遭难,林氏族人迁散异地。</h1><h1> 林英谪亲林灯、林烛两兄弟,携眷离开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家,来到现在平湖上都钱坂这地方,大概因为这里山水好象旧城一保,于是拓土定居。他们把县城老家一保的名字,移来命名此地。把这方土地当作祖家一保来营建,并习惯叫他们在平湖的住地为一保。</h1><h1> 林氏是村里的大姓,村中还有洪、包、高等姓和谐共居。因建水库,旧城一保被封存于水底,故钱坂村又名一保。她背靠青山,面朝溪流,村庄有“弥勒佛挂绣珠”、“飞凤朝阳”之意象。几百年来,出了不少名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h1> <h1> 族首林万修陪我来到他家,其旧居就是蓝灰厝,主人介绍说:“两座房子因墙面刷成灰、蓝色而得名。曾祖父林贞有生有四子,经商获利颇丰,年收田租千担。发家后的曾祖,于光绪34年(1908年)瓜月,在此地同一时间扶扇,盖起两座六扇三进深大厝,两厝有腰门相通。厝里雕梁画栋,照墙上方,泥塑栩栩如生,后遇文革,皆被毁坏,留下这种模样。”我细心地察看了一番,它是一座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古豪宅,厅堂几桌上书写着“芝兰君子信,松柏古人心。”表明了主人为人处事的崇高境界。</h1><h3></h3> <h1> 溪畔红豆树古村名木群</h1><h1> 在村尾的溪坂上,有一片杂木林,参天翳地。走进林间,蔽日遮天,高大的樟树、榕树、松树、红豆树等随处可见,树龄高达三四百年。奇特的是,红豆树竟达20多棵,平均胸围3米,两人才能合抱。每棵名树主干布满绿青苔,好一处风景林,既观赏又防风。值得前来一游,此杂树林被古田县列为古树名木群。</h1><p><br></p> <h1> 圣王殿</h1><h1> 圣王殿,主祀齐天大圣,副祀陈夫人及姐妹林、李夫人,殿里流传着很多故事。</h1><h1> 黄牛喂马仔故事:传说有位风水大师来到村庄,见此地景色秀美,寻得一处“黄牛喂马仔”吉地,便对一户人家说:“此地一年后必有马仔出生,若灵验再付工钱。这户人家的黄牛真的生出马仔,吉地得到了印证,恰好钱坂村要将村头的圣王殿迁移到村尾,为了全村人的利益,保障一方平安。这户人家将吉地腾出建殿,乡人踊跃捐款,在吉地上盖起规模宏大的圣王殿。</h1><h1> 有一年,下游溪坂村民发现,溪坂洋的小麦苗经常遭到一只牛遭踏,他们便轮流巡察,发现后便尾随追赶,当赶到圣王殿时,牛跑到殿里,找遍整个宫殿,连一根牛毛都未发现。走出殿门,见照壁上画着一只牛。后来,溪坂村民巧用铁钉钉住画牛,从此以后,再也未见牛吃麦苗之事。</h1> <h1> 当我坐上班车离开钱坂时,回首远望,新街道渐渐地离我远去。细雨蒙蒙,清香阵阵,乡愁满满,情意绵绵。开疆拓土的林氏后代,在古田溪上游繁衍生息,“元亨利贞初启万方道统,仁义礼智永传百世家声。”待到秋高气爽日,还想旧地重游,去采摘那最引人相思的红豆果,去探寻那最让人思源的梅花井。</h1><h3><br></h3><h3> 向陪伴我游览的林万修、林方机两位先生表示感谢!</h3><h3><br></h3><h3>说明:</h3><h3> 此文版权归原作者阮养进所有,未经原作者授权,禁止转载,但可以转发。</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