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两县三地行

茂林修竹

<h3> “旅行,就是住腻了自已生活的地方,去与已不相干的人家生活的地方,逛观别人居地的生活环境,见识人家居地的风俗民情,掏空了口袋后又回到自已生活的地方”。这话在我看来既客观形象又富有哲理。</h3> <h3>  2019年6月4日这天,自然与几位好友相约,便践行了这一“哲理名言”,自驾前往福建省宁德市辖的霞浦县、福鼎市共三个乡村游玩,去纵情领略那里的海、那里的林、那里的古遗存等不同景物的风彩。</h3> <h3>  第一站:霞浦县松港街道北岐村,8:30分到达。该村距县城约5公里,民居窗门一开就能看得见海,是一个以海产养殖、海鱼捕捞为主业的渔村。</h3> <h3>  别以为北岐的村貌太一般,除了它的位置既靠城区又靠海湾之外,更值得他们骄傲的是,村前有一片天然的滩涂,曾被《数码摄影》杂志列为“中国最值得拍摄的80个绝美之地”,并成了“中国22大摄影胜地”之一而扬名海内外。在摄影爱好者的心目中就是最具美丽的地方。</h3> <h3>  每年吸引而纷至沓来的拍摄滩涂或大海风光的国内外摄影和旅行者,竟多达20余万人次。其实所谓的滩涂,就是海水退潮后裸露出海底才是滩涂,海水涨潮时形成了水面却是海湾。不管它是海湾还是滩涂,可这里的人气都持续的旺盛。</h3> <h3>  可我并非爱好的摄影者,对摄影就连手机都拍不了像样的照片,就别说数码像机变焦、取景等繁杂的操作了。今日慕名而来的目的只是想在虎皮斑纹一样海滩上体验一回挖蛏拾贝的经历,放纵一回光着脚板在绵软滩泥上奔跑的乐趣,也把从海上冉冉升起的红日和这儿旖旎的辽阔海景尽收眼里。</h3> <h3> 实在可惜的是今天来的不是时候,早晨8:30分抵达北岐滩涂码头,所见的远处是一派朦胧,我们明白这是海雾的笼罩,企盼它不久将会消失;眼前看到的是一片海洋,不大的浪儿还一涌一涌的朝着岸边推来,我们也知道这是海水在涨潮。</h3> <h3>  此时脚下的北岐,除了只是继续涨潮的海水之外,就早已见不到滩涂了。据当地人告诉:若等潮退雾尽,那一定要到下午了。基于行程安排,这让我们的愿望大打了折扣。</h3> <h3>  踩滩迎浪的狂野和挖蛏拾贝的取乐虽是不可能了,但仍是影响不了我们乘船观海愿望的实现。每人20元的乘费待得机动小船靠了码头,热情的船老大就招呼我们登上了船。随着船尾柴油发动机“呯、呯”的响声,船很快离岸朝着啦叭形海湾的远处悠悠的行进。</h3> <h3>  在海鸟纷飞的那片海面,船老大一边掌着舵,一边提着醒:这里的海鸥、白鹭可是摄影人难得的好风景啦!我的同伴邱友本就是个摄影爱好者,平时拍得图片就让我爱不释手,觉得其间的意境很是妙不可言。</h3> <h3>  这时,邱友把相机迅速的举起,朝着飞翔着的或停歇在网绳上的白鹭、海鸥“咔嚓”了几下,看他表情的流露,我便知道收入镜头的画面,一定让他深感满意。</h3> <h3>  而我的此刻也赶紧掏出手机,对着翱翔的海鸟们急急的按下“快门”,也许是船身的幌动,或是拍技问题,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一只飞鸟都没“飞”入我手机的镜头里。</h3> <h3>  小船缓缓的继续前行,听得清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舷发出“哗、哗”的声音,柔柔的海风吹拂过我们的脸庞,心里涌起一阵阵惬意。这时前方出现一艘机动小船,看去像是正在收网捕鱼,这下可不用船老大的提醒,我们有的举着相机,有的握着手机,都描向那共同的目标,欲抓取这个“海上捕鱼”的画面。</h3> <h3>  我的心里早也有了大鱼或活蹦乱跳,或垂死挣扎画面的预设,随着渔网的拉起,魚们定会东窜西奔、摇头摆尾的场景出现,可结果还是没按设想的镜头出现,从那渔民手上拉起的都是空荡荡的渔网,至多只见到几条有气无力的小鱼鳖在网中跳着“芭蕾舞”。船老大察觉到我们的失意后说:“今年海产品产量都很不乐观,渔民出海捕捞的收获可都普遍的差呀”!</h3> <h3>  船老大日复一日的接待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游人,也许自然形成了善解人意的本能。接着,他从船上抱起一张渔网走到船头,示范着教起我们如何发力,又怎样泼撒渔网来,让大伙来一次捕鱼撒网的体验。</h3> <h3>  有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几人偏偏只有两人有此兴趣。一位掌握抛网要领特快的旅友,奋勇当先的接过船老大的渔网,立马向船外的空中抛撒而去,急的船老大赶忙撑开双臂从背后护卫着她,以防她用力过猛而连人带网扑向大海。</h3> <h3>  这让我啧啧称奇的是,她首次抛网怎就如此成功?一位不多见大海的她,此时抛起网来的姿势,竟比生活在海边的渔民都到位而优美,从拍摄到的画面里所见,犹如一道带电的彩圈在空中打着转儿,煞是好看。</h3> <h3>  随着机动船的直线前进,越来越近的前方出现了约有上万根的竹竿,几乎等距的插成海中那一块块方形的网框,由远及近的绵延数十里,这道难得一见的风景特别显得蔚为壮观。</h3> <h3>  此时有人对这海景却感到好奇:如此之深的海洋,哪有这么长的竹竿,它又是如何牢固的插在海里,而竹竿又有何用场的呢?船老大当即或许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当起了讲解员:北岐村民历来靠海吃海,充分利用辽阔的滩涂,向来以出海捕鱼、养殖小海产、种植紫菜海带为生。</h3> <h3>  船老大接着说:这片海域当退了潮水后,下面就是滩涂,也就是紫菜种植基地。在滩涂上插牢竹竿并布好丝网,又在丝网上系住紫菜种苗,随着海水日夜交替的潮起潮落,紫菜种苗便逐日生长,进入紫菜旺季便能一月收获一次。</h3> <h3>  紫菜收获时只需把系干竹竿上的网绳拉起,使丝网提升到竹竿的末端,无论是海水的退潮还是涨潮,都不影响悬在竹竿上紫菜的晾晒。这对生活在内地又没见过滩涂的游人而言,怎能不难为了他呢?</h3> <h3>  船老大话音一落,随即就拉起浸在海水中的紫菜网,让我们直观的看到网上的紫菜才刚长了一指多长,这更是加深了船上所有没见过滩涂种植紫菜者脑海中的印象,明白了海中插竿,竿上固网,提网晾晒紫菜的方法。</h3> <h3>  这可说是渔人有渔人的活法,农人有农人的生技。当今的流行语中就有“劳动创造了智慧,而智慧改变了世界”哦!在船老大的“解说”当时,我们才发觉了小船已接近了“堵”在海湾外口的那座名为火剑山的海岛,调转了船头后,便预示着今日海边之行将已结束。</h3> <h3> 第二站:霞浦县牙城镇渡头村,12:30分到达。村名来历是一条发源于邻县柘荣东狮山的大溪自北向南从村前穿流而过,因史上出入该村都必须登船过渡故名之。而如今一座大桥飞架西东,溪面上原先的渡口早已不知了去向,却原为“渡头”之村名从未改成“桥头”而依然延用至今。</h3> <h3>  举目望去,眼前这条名为杨家溪的两岸青山植被良好,处处一派苍翠;流淌的溪水更是晶莹清澈,碧绿的透凉。渡头村的民居就散落在此溪下游的东岸。而境内杨家溪风景区如龙亭瀑布、旱滑道、竹筏漂流、龙鳗洞以及榕树林等景点均沿溪分布而去。</h3> <h3>   进入景区,根据介绍有关的景点都不足以让我们心动,唯独就在村后山脚下的榕枫林景点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好奇之心。何谓“榕枫林”,其实就是由“千年古榕群”与“万株红枫树”组成。我们踩着水泥路面穿过村庄,来到村头的古榕与枫香之林。</h3> <h3>  近前所见,躯杆伟悍,多人合抱的粗壮古榕,枝繁叶茂且荫翳如盖,并交柯成排,列立耸雄,俨然一条巨龙逶迤山间;此形此景,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榕树的根系十分的发达,粗细不等的根径四处狂奔的延伸,且多有裸露地表,更像长者手背的筋脉,错综包绞,盘根错节;整片树林恰似群龙起舞,生机而又热烈的非凡。</h3> <h3>  当然,有榕树的地方不只渡头一处,而我所见过多地的榕树,都多为独树不成林,其树龄和树体均没法与眼前的古榕相提并论。据说,此处的榕树是全球纬度最高的树群(北纬27度),使其更赋予独具之特色,而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它的芳容。</h3> <h3>  据悉,渡头古榕树由于生长成群,树龄久远,树体硕大,研究与观赏价值之高,曾于1998年被国家林业部载入了《中国树木奇观》一书而名扬大江南北。在古榕群的近处,还有两片相距不远,据说约有250多亩,共万株以上的红枫林,那又成为我们眼中的一道美丽风景。</h3> <h3>  当下的红枫林并未展现出它应有的美,但也是株株长得青纯葱茏,茂叶成萌;面积之广而又集中连片,其纯林规模也是令人震撼不已。经了解,它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分布最南端的枫香林;每到秋末冬初,整林的枫叶经霸之后,满目竟是层林尽染,远望似一片片绯云凝驻,近观如一团团烈焰腾空,红遍了整个山坡,林景非常壮观。</h3> <h3>  但又神奇的是,如此量多而面广的枫香林,据专家研究发现,它既非人种又非鸟播,更不是风传水送。其种源和成因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哦!</h3> <h3>  第三站:福鼎市白琳镇翠郊村,15:30分到达。村庄四面环山,一条不大的溪流自西向东不知流向何方,那座据说是250多年前所建的吴氏私家大宅即现称古民居,就背西朝东的坐落于小溪北岸的村西。从古民居与小溪流之间的景点停车场一转身,就能见到大宅背北朝南的外门了。</h3> <h3>  此门与大宅的朝向正好呈相交的垂直方向,而景点的出入口就设在这个外门处。跨入外门,便是大宅的前院,右首一道镶嵌有一个主门和多个附门,约有近百米长的灰色砖墙便呈现在眼前,这道墙就是大宅正前向的房墙,即是大宅与前院之间的隔墙啦!</h3> <h3> 沿着大宅前墙脚铺设的石砌大路往前走,就能见到朝东敞开的正面大门了。这是一座牌楼式八字形大门,门眉上方“海嶽锺祥”四个大字显得苍劲而又凝重。门前建有呈“凸”形的石砌门台,台外便是数米宽并连接着两边的方形蓄水塘,形似一条“护城河”。</h3> <h3>  对这道“护城河”,我如果不会猜错的话,它的主要功能或许不是制造风水,就是防范火灾的吧!这个“护城河”式的蓄水塘之外不到十米,那是大宅的围墙了,形象的说,此围墙就是大它与外界的“隔离墙”啰!当年的围墙之内自然是吴氏家族的一片天地啦!</h3> <h3> 走进正门内,见到的是木构体之太子亭,均为硬山顶、穿斗式之构架,看去做工精巧,结构繁杂,面阔五间。大宅的整体设计布局以三个三进合院为主体,由6个大厅、12个小厅、24个天井,第二、三进为楼房共192间,360根木柱组合而成。</h3> <h3>  三进之正厅,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刘墉所赠“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至今悬挂左右,墨体大气,笔迹清晰。我不知是否琢磨的对路,其意也许主要为寄望学成,友谊长存的吧!从中可知,房主人吴家当时或许是有不凡的背景。</h3> <h3> 穿间过堂,钻门串厅,看这大堂小厅,门窗过道,构件衔接,那巧妙的设计,繁杂的结构,严密的组合,令我不得不佩服起当时设计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呀!尤其是大宅的轩顶、斜撑以及所有梁、柱、窗、门等部件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样禽、或瑞兽、或鱼宏、或花卉等无不栩栩如生,可谓精美绝伦,精细无比,称其为建筑精华也就毫不为过了。</h3> <h3>  由此也让我联想到了公元1745年,那个清乾隆10年的时代,在这偏远山乡的弹丸之地,有此宏财巨富、超凡之建筑、精湛之技法,实在不可思议呀!</h3> <h3> 这座历经13年,耗资64万两真金白银,有着一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的民居古建,其建筑风格既模仿皇家宫殿的恢宏跋扈之势,又结合我国江南民宅精雕细凿的特色,据知,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江南遗存的古建之杰作啦!</h3> <h3>  所以,我们到此一游的当日,就遇见了江、浙、沪等地旅游团队的到此观光,也就不足为奇了;早前有关这座大宅的照片已是收入《中国老房子大型画册》一书,并于1998年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上展示,还引起了国际建筑界专家们的关注与热议,更是自然的事啦!</h3> <h3>  福鼎翠郊村的吴氏私家大宅,真不愧为值得“珍藏”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啊!</h3><h3> </h3> <p class="ql-block"> (完)</p>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