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美景一一西江千户苗寨

二马

<h3>  四月中旬,趁天气尚凉,且多晴天之季,到黔东南跑了一趟,领略了贵州的风土人情。</h3><h3> 由于是随旅行团出游,所以时间紧,只能走马观花。</h3><h3> 这天去千户苗寨,到的时间尚早,但导游去取门票花了一个多小时。我趁机将周围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景用手机拍摄下来。</h3><h3><br></h3> <h3>  这是在行进景区途中的山坡上,突然路边上出现一个苗族妇女头冠饰物的大门,而这里离景区尚远,因此车子并没有减速,当然这亇景点也在我们的惊呼中一闪而过,非常遗憾。不过好在我们在回来时没有放过机会,用连拍功能照下了这一美景。</h3> <h3>  在景区大门外,热情的苗族人伴随着芦笙的节奏,列队跳着摆手舞欢迎着远方的客人到来。因为苗族妇女身上的银饰物据说有几斤,甚至十几斤重,所以她们的舞蹈动作幅度不可能太大,也就只能是摆摆手、踢踢脚跳圆圈舞。</h3><h3> 由于年青人都去外地打工,所以在广场上吹芦笙、跳舞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倒是在场中央有一些身穿苗服的年青姑娘在给客人敬迎宾酒。</h3><h3> 为什么苗族的妇女身上有这么多银饰物,据说苗族也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一生都在迁徙、打仗,男人们要打仗,又没有固定的家,所以只有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打成银饰物给妇女人穿戴上,这样家产也就跟着走了。</h3> <h3>  苗族人的建筑很有恃色,也许是因为雨水多,所以这里的廊桥、路廊特别多,而且很美。有许多路廊是顺着地势起伏而修建的,太美了。</h3><h3> 这是过街廊桥,重重叠叠,美吗!</h3> <h3>  等导游取了门票,进了景区大门后,又坐上区间车继续前行。</h3> <h3>  十分钟左右,我们真正到了千户苗寨。进了大门,可以看到整个苗寨是沿着西江两侧分布的。导游带着我们沿着江边大路一直往前走,一路上可以看到江上有许多风雨桥。由于赶路所以来不及细看,最后我们穿过一座风雨桥,走过乡间稻田小路,来到一座吊脚楼前,导游说这就是我们今晚的落脚点。放下行里后,赶快出门,因为我们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h3><h3> 我只有不停地走,不错眼晴的看,还不停地用手机记录下我感兴趣的景物。下边的画就是这些景物中的一部分。</h3> <h3>  为了方便江两岸的生活,在江上架有许多风雨桥,密度很大,有的间隔只有几十米,而且每座桥的样式、规模、建筑结构和功能也都不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  这第一座桥是行人风雨桥,由于江两岸的地势差,所以左岸必须拾级而下才能到桥上。在桥入口的上方桥楣上有三个生僻的字,因为手机上打不出来,所以只好原图照登,你们认识吗?导游告诉我们,大家都只读字的半边。什么意思,我也不懂。</h3> <h3>  这些廊桥有的是平架桥,有的是拱形桥。廊桥的廊顶也是五花八门,有单檐盖顶,也有重檐廊顶,还有亭廊结合。从功能来说,有的只能供行人通过,也有的是人车共用。</h3><h3> 总之,桥的造型都很美,不仅方便了两岸的交通,同时在两岸绿荫,西江碧水的映托下是很美的风景线。</h3> <h3>  苗族的建筑大多是砖石打地基,木柱框架,木板为墙,黑瓦盖顶,木板墙刷成金黄色。这样整个建筑“金墙黛瓦”,在篮天、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和谐、十分的美。</h3> <h3>  苗族的建筑最明显的是每个楼檐都有向下伸出的木柱,俗称“吊脚”,或许这是吊脚楼的来源。我们在西江就是夜宿吊脚楼中。</h3> <h3>  由于平地较少,所以整个苗寨的房屋建筑密度很大,几乎是见缝插针。小巷中的道路狭窄,且无规划,有如迷宮,进去可就找不着出路了。</h3> <h3>  “阿浓苗寨”建筑很有特色。我们的晚饭就是在此吃的长桌宴,饭菜不太可口,但席间苗族阿妹来敬的流水酒你可要小心,歌声不停酒不停,引得大家都端起相机,留下这珍贵的时光。</h3> <h3>  整个苗寨是沿江而建,除了江边有少数平地外,其余就是沿江的山地。所以许多房屋是在山上修建的,山地不平只有廊柱支撑,悬在空中,形成独特的景观。</h3> <h3> 在江右岸山顶上修建有一个观景平台。白天,站在平台上,向下、向对面俯瞰,可以观看到整个西江和对面沿山而建的苗族村寨。夜晚更美,万家灯火依山而现美若仙境。</h3> <h3>  由于苗寨房屋大多沿山自然而建,层层叠叠,高低起伏。整个自然建筑群弯弯曲曲,映在山林中,时隐时现…美斋苗寨。</h3> <h3> 别了,迷人的苗寨。人生苦短,手中的画笔是无法绘完人间美景的,让我们能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虚此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