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1、中国科举1300年</font></h1><h3>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h3><h3> 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h3><h3> (历史上唯一女状元傅善祥就是太平天国科举产生的)</h3> <h1><font color="#167efb">2、古人如何科考</font></h1><h3></h3><h3> 考棚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经过童试选拔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h3><h3> 考场如何防作弊?在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时,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h3> <h1> <font color="#167efb">3、连中三元</font></h1><h3> 连中三元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h3><h3>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21人连中三元,他们是文科17位:唐朝3人、宋朝6人、金朝及元朝各1人、明朝及清朝各3人。武科4人: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名世、清朝顺治年间的王玉璧、乾隆年间的顾麟。</h3><h1> <font color="#167efb">被除名的“科举牛人”:黄观</font></h1><h3>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h3><h3> 因为在“靖难之变”中,黄观保持了忠臣的名节,为“君臣大义”的传统观念而殉道。早在朱棣起兵之初,黄观在其起草的讨伐文告中,揭露朱棣的篡位野心。后来,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但朱棣却仍不放过他,愤恨之余,叫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h3><h3> 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妄图抹杀他辉煌的历史。</h3> <h1> <font color="#167efb">4、科举史上的名状元</font></h1><h3> 说明:殿试考试排名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font color="#010101">同进士出身”。</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王维:</font>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状元及第,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画家,尊称为“诗佛”。<br></h3><h3> <font color="#b04fbb">吕蒙正:</font>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宋朝著名宰相,以豁达大度、敢于直言著称。</h3><h3> <font color="#b04fbb">文天祥:</font>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民族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是他的诗句。</h3><h3> <font color="#b04fbb">商辂:</font>明代首辅,他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第一个是黄观,被除名),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以为人刚正不阿、品行端正、敢于犯颜直谏闻名于世。</h3><h3> <font color="#b04fbb">杨慎:</font>明代第一才子,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状元及第,因为在“大礼议”事件中得罪了嘉靖皇帝,一生仕途不顺、颠沛流离。不过却成就了他的不朽文名,在文章、诗词、散曲、杂剧、弹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尽人皆知的《三国演义》开头那首《临江仙》就是杨大才子的作品。</h3><h3></h3> <h1><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167efb">5、落榜的名人</font></h1><h3></h3><h3> 李时珍三次考举人都没能考上,但后来写成《本草纲目》。蒲松龄考举人、进士时都屡试不中,但后来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h3><h3> 黄巢屡次失意于考场,那首《不第后赋菊》就是在落榜后写的。曾经考上进士的优秀生皮日休,居然成为落榜生黄巢手下的幕僚。洪秀全屡试科举不中,后聚众造反---金田起义,掀起太平天国运动。</h3><h3> 明代画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举严重打击的落榜生。主考官出的《会试策问》这道题,实在太难了,只有唐伯虎和徐经(徐霞客祖父)答了出来。徐经却是作弊了。唐伯虎被连累,被永远夺去了考生资格。这次打击,打出了古代一位著名画家。</h3><h3> 吴敬梓因落榜从而怀疑科举制度,到反对八股文,最后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任何形式的科举考试,写出《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h3><h3> 左宗棠二十岁中了举人之后,多次在会试中碰壁后灰心了,开始博览群书、钻研兵法。成就一生伟业:协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被称为“对中国领土贡献最大的人”。</h3> <h1> <font color="#167efb">6、被禁考的名人</font></h1><h3> 大诗人李白成了禁考的受害者。据说,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颇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亲是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绝对不能参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h3><h3> 唐代诗人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是他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晋和进同音。唐代应试,极重家讳。既然父亲名中有晋,不适应进士举,于是,李贺便不能考取进士了。(避违始于周朝,盛于唐朝。分为三种: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h3> <h1><font color="#167efb"> 7、“奇葩”状元</font></h1><h3> <font color="#b04fbb">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font>郑颢。 郑颢乃是唐朝人,高中状元后,皇帝唐宣宗看中了他,非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郑颢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本来准备高中就结婚。郑颢和公主成婚后过得并不快乐,没能和心爱的人成为眷侣,是他一生的遗憾。</h3><h3> <font color="#b04fbb">脸皮最厚的状元:</font>裴思谦。 裴思谦无真才实学,就是会巴结人。和唐文宗时掌握朝廷大权的宦官仇士良打的火热。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想当进士,于是就厚着脸皮找主考官高锴要,结果被拒绝。裴思谦第二年又去要,而且这次直接要状元,高锴不敢得罪仇士良,就把状元的头衔给了他。</h3><h3> <font color="#b04fbb">唯一的皇子状元:</font>赵楷。 赵楷是宋徽宗第三子。他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因为文采飞凡,居然一路过关斩将,成了状元。发榜前,宋徽宗得知状元是自己的儿子,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第二名提拔为状元,才了结此事。<br></h3><h3> <font color="#b04fbb">最侥幸的状元:</font>毕沅。 重光、童凤和毕沅三人都通过了会试,在军机处值班。参加殿试的前一天晚上,重光、童凤觉得书法不好的毕沅肯定没机会中状元,因为清朝挺重视考生的书法。 所以二人让毕沅值班,他们去休息了。结果当晚毕沅抄写的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第二天殿试考的题目正是这个,毕沅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最终成为状元。</h3><h3> <font color="#b04fbb">最能吃的状元:</font>李蟠。 此人身材十分高大,非常能吃,参加殿试的那天,他带了36个馒头,准备奋战到底。天黑了,别人都交卷了,他才刚刚起了个头。 考官催促交卷,他声泪俱下请求考官开恩,又问考官多要了几个馒头。康熙皇帝知道此事,大为赞赏,钦点他为“饽饽状元”。<br></h3><h3> <font color="#b04fbb">唯一的状元皇帝:</font>李遵顼。西夏,是宋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在中国西北地区所建立的地方政权,李元昊是开国皇帝。李遵顼在40岁时考中了状元。后来,状元出身的李遵顼发动政变,登上了皇位,48岁的李遵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状元皇帝。60岁时主动退位,当太上皇。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h3> <h1> <font color="#167efb">9、按地域分配名额</font></h1><h3> 自此明代就开始实行“南六北四”阅卷录取制度,以后又细化为“南五五、北三五、中一十”阅卷录取制度。南北好理解。“中”指的哪里?就是把川、桂、滇、黔和包括朱元璋出生地凤阳一带的几个府单列出来,让几个后开发地区和开国皇帝出生地的读书人有机会直接沐浴皇恩。</h3><h1> <font color="#167efb">10、关于武举考试</font></h1><h3> 武举考试录取标准不停变化。公元702年,武则天诏令“天下人学武艺”,确立了武举制度。武则天当政时的录取办法简单而直接,只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举重、言语”等项目。宋代的武举考试明确分成了“谋略”和“武艺”两部分,录取原则是“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明代的武举考试偏重于文科。清代完全讲的是武艺和力量。</h3><h3> 历史上最有出息的武状元,是武则天实行武举制度伊始的郭子仪。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受到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尊崇,享年84岁。</h3> <h1><font color="#b04fbb"> 11、千古第一名榜:</font>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h1><h3></h3><h3> 苏轼参加科举时,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是苏轼的。</h3><h3> 实际上,除了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这科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父亲苏洵也跟着来了,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不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这不是盛事是什么?</h3><h3>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h3><h3> 程颢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影响极为深远。</h3><h3> 另外,在政坛上也是人才济济,共有9人官至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吕惠卿、章惇、林希。尤其是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政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王安石盛赞他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h3><h3> 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而且全都是顶尖级的,称为“史上第一名榜”一点都不为过!</h3><h3>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传千古的大名人,在这科的名次都不是很高,比如苏轼,史书上没说第几名,只说拿了个二等,至少跟前三名没关系。</h3><h3> 那么前三名都是谁呢?听好了: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不好意思,都不认识。</h3> <h1><font color="#167efb"> 12、科举的题外话</font></h1><h3> 下面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人?</h3><h3> 第一份名单:</h3><h3> 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h3><h3> 第二份名单:</h3><h3> 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h3><h3> ……<br></h3><h3>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h3><h3>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h3><h3> 人生无限,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而在社会,在历史。</h3> <h1> <font color="#167efb">“打赏”</font>是对原创作品最好的尊重!!</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