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是客家人,对客家民居建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h3><h3> 曾在媒体上见过客家土楼和围屋,但没有细究也就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h3><h3> 上百度,找答案:</h3><h3></h3> <h3> 那么,站成风景的客家民居会是什么造型呢?<br></h3> <h3> 碉楼和排屋相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被命名为排屋楼,为客家人所独有。</h3><h3> 客家排屋是这样子的:</h3> <h3> </h3><h3>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闽南山区,始于宋元,成熟于明末至民国时期。</h3><h3> 福建土楼是酱紫的:</h3> <h3>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h3><h3> 客家围屋是界酿给(客家话):</h3> <h3> 排屋和土楼我没有实地亲见,围屋我零距离接触了,那是初夏的周末在龙南关西镇。</h3><h3> 赣南的客家围屋以龙南最为集中,估算有高达400座,约占赣南围屋的70%,有“中国围屋之乡”的美誉。其中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结构功能最齐全的当属关西新围。</h3><h3> 度娘是这样介绍关西新围的前世今生:</h3> <h3> 空中俯瞰,关西新围平面如同一个“国”字,四四方方像个坚固的堡垒。</h3> <h3> 防御功能强大是关西新围最大的特点。围屋四周的墙高约十米,墙体是用三合土、巨石和青砖垒砌而成,异常坚固。</h3> <h3> 围屋四角各建一座15米高且比外墙多出1米的炮楼,炮楼和四周围墙留有瞭望窗和射击孔,这种设置让防御的视野没有死角。为防敌人从屋顶上攻击,瓦片都安放了毒钉,使来犯之敌不能越雷池一步。</h3> <h3> 新围东门前有半月形池塘,北墙下有护城池。客家人认为水即是财。开凿这些池塘应该包括了丰富的风水学及防务等因素。<br></h3> <h3> 新围建有东西两门与外界联系。门两边的墙体特别加厚,设三重保护,第一层铁甲门,第二层5根大木栓的杠子门,第三层厚重的千斤闸门,门上方还设有防火的水槽,门内的两边设有耳防(保安室),可谓刀枪不入。</h3> <h3> 东门(大围门)的外形是个倒U,外圆内方嵌顶式。据说,该门只允许身份高贵的人出入。平时不常开。<br></h3> <h3> 西门(小围门)内外均为方形,比较矮小,身份低的人和马匹只能从此门进出。可见等级观念比较深。该门距离老围(西昌围)近,人员出入频繁。</h3> <h3> 关西新围的结构像个“回”字,中间的“口”字是一幢前后三进左右六开、五组并列、十四大天井的豪华大宅,内有主房124间。“三进”即从祠堂大门进来为下厅,往上走依次为中厅、上厅,层层递进增高;“六开”则是以祠堂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两边院落、房屋、门窗均对称。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祠堂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体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人说: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这话真不假。</h3> <h3> 祠堂门前有片宽阔的禾坪,正对面的影壁(照壁)用金粉刷成金黄色,意寓金碧辉煌;影壁左右各栽有一棵槐树和桂树,槐树分三支,桂树分五支,树下用砖砌成一个“口”字,配合祠堂门前铺设的一个大“口”字,组合成一个“品”字,映衬着“一品三槐五桂”的典故,暗喻家业的兴旺与发达。</h3> <h3> 祠堂门旁摆放一对雌雄大石狮,雄狮左脚握“官印”,象征子孙官运、家运发达;雌狮右脚抓“元宝”,象征未来的家族财源滚滚。细看雌狮子身上,竟附着两只体形很小的狮子,这与规矩的风水观似有不同。这个细节,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寓子孙满堂;二是围主徐铭钧(徐老四)为表达自己对两位小妾的宠爱,便出现了大小三只雌狮,即一妻两妾共瞻天下的奇特景观。</h3> <h3> 祠堂门底是门当,左边浮雕是马身猴面意为马上封侯,右边为羊身象鼻寓意太平有象,合为封侯拜相;门顶是户对,刻有两个同心圆环纹样门簪,“乾”和“坤”分别放在两个圆环中,“乾”是三道完整的横线,“坤”是三道中间断开的横线,“乾”代表“日”,“坤”代表“月”,所以,关西新围的祠堂门也称作日月“乾坤门”。门当户对的原意应该是这样来的吧!</h3> <h3> 祠堂门柱上的对联。上联暗含围屋主人的姓氏和在兄弟中的排行,下联的“流”字少了一点,是疏忽还是别有用意,猜猜吧。</h3> <h3> 祠堂门顶的屋檐下挂有两块匾额,靠外横挂着的是匾,上书“连登科甲”四字,据说是道光年间,徐老四的两个孙子同时考中举人,同登科甲,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靠里竖挂着的为额,上书“赏戴蓝翎”四字,传说是光绪皇帝赏赐给徐老四的孙子徐赠、徐封的匾。这两块匾额如同祠堂的两只眼睛,彰显着主人显赫的身份,同时,也激励着徐氏子孙以此为荣并立志为家族争取更大荣光。</h3> <h3> 从祠堂门进入是一个狭小的厅,面积为12.96平米,是所有厅里最小的。过去,族里举行重大活动要请的吹鼓手只能止步于此,身份低下的佣人也只能到此为止,故名下厅,是身份尊卑在建筑名称上的体现。 </h3><h3> 下厅进入是前厅,以一扇朱红门相隔。前厅左右各有一个会客厅,以圆拱形的门进入。前厅装饰精美,图为前厅的窗棂。</h3> <h3> 前厅过来是中厅,在所有厅里面积最大。中厅地面比前厅高一个长条石的高度,寓意着步步高升。中厅是围内聚会、过年节、祭祀、进行各种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和讨亲嫁女摆酒席的宴会厅。两边各有一张十米长的马古凳,也叫长寿凳,专为辈分高、年岁大的人坐的。中堂门是一扇六面、开合相间的大门,一般进出讲究男左女右,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到来,才可以开中堂门,也只有那时,从下厅到上厅连成一个无障碍的空间,从祠堂门可以一眼望到上厅。据说中堂门自建堂以来只打开过五次。中厅雕梁画栋,装饰非常精美。</h3> <h3> 从中厅进入是上厅,是祠堂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人们在此议事、祭祖。上厅地面标高略比中厅高两个长条石的高度,为步步高的最高位,只有到了上厅,才算真正到了围屋。</h3> <h3> 祠堂两边共有厢房12套,徐老四住西厢房,原配赖氏住东厢房 ,两个厢房恰好在祠堂的西北和东南的对角上,距离最远。</h3> <h3> 西厢房是围主徐铭钧的寝室及办公地,它的装饰十分讲究,是所有厢房中最豪华最精致的。该厢房靠近西门,距离徐老四的妾室居住的小花洲很近,方便他与张氏俩小妾相会。</h3> <h3> 东厢房是徐夫人的内室,装饰精致豪华。该厢房客厅门板有六扇,每扇都雕有窗棂,格子花下的长方形小横板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如今只有一扇还保有原来的图饰,其余五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均已遭破坏。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某天,hong'wei'bing到新围“破四旧”,东厢房的一扇门板恰巧被围内一妇人卸下拿去晾晒谷物,才躲过一劫。</h3> <h3> 厢房间的隔断和甬道,关门就是独立的空间。</h3> <h3> 步步高巷道外是下人居住的边房,装饰极为简单,显示身份的卑微。</h3> <h3> 围内挨墙而建的仓库与炮楼连接,与走马楼相通,上下层各19间共38间,设有粮库、钱库、轿房等专用房,吊楼的柱子呈倒葫芦型,寓意“福到”。据说,敌人若将围屋困住,里面储存的粮食够七八百人吃上半年。</h3> <h3> 围内的戏台和观众席。有戏台的客家围屋天下独此一家。围主夫人赖氏痴迷戏剧,老四才搭建戏台,供围内居民观戏、娱乐。逢围内大事喜事都会请戏班在此唱戏。据传,每回演出正酣时,徐总总会借机从靠近戏台的西门溜到小花洲私会俩小妾。<br></h3> <h3> 围内的消防池和储水缸有十几个。这些池缸装满水,可养鱼,可防火,可消暑,一举几得。</h3> <h3> 围屋具有很强的防震功能。根据力学原理,墙角用条石设计成“工”字形,大大增加了房屋防震效果。</h3> <h3> 围内木雕玲珑剔透,极具艺术价值。</h3> <h3> 围内墙面及廊檐装饰生动细致,透露出客家人灵动的生活气息。</h3> <h3> 穿越在关西新围里的客家女人。</h3> <h3> 依旧生活在围屋里的徐氏后人,有的做了导游,有的从事卖门票工作,有的向游人出售自家的客家特产,有的经营客家小吃店,围屋旅游业的风生水起也让他们的日子越发滋润。</h3> <h3> 从西门出来,有一处占地1600平米供人休闲的场所,叫小花洲,与老书房、新书房紧紧相依。园内有亭台楼榭,居中开挖一口成品字形湖泊,名曰“一品池”。池中设岛,岛上有假山、石塔等,用两座小桥连接。</h3><h3> 小花洲是徐老四为来自苏州的两位爱妾张氏所建。</h3><h3> 如今,仿造苏州园林风格而建的小花洲早已破损,但当年的建筑风格依稀可见。在“一品池”、“惜字塔”旁,你能品味出古人对文字和文明的崇敬,感受到客家人古朴厚重的人文情怀。<br></h3> <h3> 小花洲的不远处有一座“望乡亭”,伫立亭前,左看得见老围(西昌围),右望得到新围。</h3><h3> 望乡,望的是眼前古老围屋的重生,望的更是客家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传承中诗意复活,那是看得见的美丽乡愁。
<br></h3> <h3> 说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由南山悠然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