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沁脾入校园 古诗韵味润心灵——宁陵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十二之听课、评课

魏冬云

<h3><b>周次: 第16周 时间:2019.6.6</b></h3><h3><b>主持人:魏冬云 主要内容:听课、评课</b></h3><h3><b>评课地点: 六年级语文组</b></h3><h3><b>参加人员: 六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b></h3><h3><b>授课人:六、8班 张春玲</b></h3><h3><b>课题:《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h3> <h3><b>  漫漫长路,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是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苦愁肠?一生寥落诗名著,心系家国,一生颠沛,半世流离。他的诗是一段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他的诗又是一种情,一种忧国家、悯苍生的感情。古诗词深微隐幽,意味渊永,今天张春玲老师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中,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体会“诗圣”杜甫内心深处曲折幽微的情感,领略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b></h3> <h3><b>  张老师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带领孩子们在诗海里畅游,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体会了诗情,更走近了诗人,为孩子们展示了古诗的风采与魅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对课标、教材、学生都做了充分的了解。在课堂上,张老师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把古诗教学进行的有声有色。以“喜”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析本诗的结构,并通过展示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b></h3> <h3><b>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感到古诗的课堂教学不能只走平常路——把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而是要把本课的教学起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古诗上,由教内容上升到领悟表达、理解品味的高度。张老师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语言,扎实的专业知识,适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们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悟诗中蕴含的情感,学生们在古诗中徜徉,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课堂中书声琅琅,韵味无穷。</b></h3> <h3><b>  课后,大家进行了评课,教研组长针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四点建议: </b></h3><h3><b> 1、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学生的方 式来教学古诗(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 舞一舞)。</b></h3><h3><b> 2、古诗词教学要以诵读为主,注意韵律,在诵读基础上整体把握(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b></h3><h3><b> 3、体现古诗词的个性化价值。</b></h3><h3><b> 4、加强古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可根据具体古诗融入仿写,但不是所有都适合仿写,要甄别对待!</b></h3><h3><b> 🎵🎵吟清音雅调,弘扬传统文化;</b></h3><h3><b> 🎵🎵诵千古美文,回归情韵课堂。</b></h3><h3> </h3><h3> </h3> <h3><b>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词,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诗词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诗词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好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既能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将这瑰宝永不停息的传承发扬下去,同时也能点燃了老师们自身的教学热情。为期两个周的“以聚焦诗词教学 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虽已结束,但教学研究仍在继续……</b></h3><h3><b> 坚持初衷,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b></h3>

古诗词

古诗

教学

学生

评课

诗词

诵读

张老师

读出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