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山后乡中心学校

<h3>今年的端午正好赶上高考,紧张忙碌也没有冲淡节日氛围,早起虽然没去踏青,但是带孩子去了市场,接踵摩肩的人啊,都在准备节日食品,满大街的粽子琳琅满目,各种应季的农副产品随街叫卖,看着那些成筐的土鸡蛋鸭蛋鹅蛋,看着新鲜顶花的各种蔬菜,勾起了那么多回忆。</h3> <h3>中午饭我煮了粽子,鸡腿,茶叶蛋,炖鲫鱼,五花肉油脂了,烤鸭,配了黄瓜,茄子等蔬菜。小儿子问我:“干嘛这样做菜啊,今天的菜搭配不对啊?”“妈妈你怎么光吃黄瓜,这菜这么多怎么办?”我想告诉他,我做的菜不是吃的,这么油腻的菜我吃不下,我做的是当年许下的愿望,我做的是要体会幸福的滋味!</h3> <h3>小时候的端午应该是大多伴着农活繁忙,大人们离不开除草弄苗的,贫瘠的日子青黄不接并没有丰富的食物可准备。唯一不缺的是鸡蛋鸭蛋鹅蛋,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备有端午吃的蛋。我妈妈也会在端午前就开始积攒了,要精准计算家里端午这天吃的,送到老母鸡那里孵小鸡的,平时给缺奶的弟弟妹妹的……所以应该是3月末开始至5月过节前夕,鸡蛋鸭蛋鹅蛋都不能拿来给孩子换书费本费了,也不能随便去街上给孩子换一根冰棍。每天早上打开鸡舍的时候便麻利的挨个家禽检查一下今天有几个蛋?然后一整天一边做农活,一边照顾家和孩子,还要看着哪只鸡把蛋生到哪里了,晚上数蛋时缺的少的都会去柴垛翻看,小小的我们每次都列队后边跟着,那时候,再也没有比在猪圈,柴垛等地方看到一窝鸡蛋兴奋的事儿了。几乎每天早上我们都醒在我妈妈骂大黑狗的声音里“别睁眼就惦记鹅蛋,没你的份,你要是捡蛋吃,看我不打死你!”“妈,今天能收几个蛋?”兴奋的孩子们眼里都放着光。眼看着一筐满了,又开始排下一筐了,我们非但不馋,还都想着再多攒几天。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孩子们能把吃的欲望转换成成就感,父母们给了孩子最好的意志磨砺!收获和希望有时候远比满足口欲更能让人觉得有幸福感!</h3><h3>家禽蛋一般攒到农历五月初一的时候就可以让主妇们胸有成竹了,我妈妈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每次一进5月,就把蛋类分筐了,50个过节吃的,10个拿去给猪倌的,再有30几个走走人情的,如有剩余,就拿了盐水淹渍了。算好了就可以在五月初一这天奢侈一把,因为传说这一天生的的鸡蛋煮着给女孩吃了,女孩肚子不疼,我们姐妹几个都会吃到。节日大餐之前的预热,吃着鸡蛋,佩服着妈妈的过日子能力。不自觉的孩子们也会养成积富余庆的生活习惯!即使用不着这样过日子了,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比如我冰箱里没有存储就不舒服,买了新衣服不穿,不能跟国家银行贷款提前消费,做饭总爱有剩余,虽然知道有些事不对,可是没法说服自己改掉习惯。</h3><h3>说起猪倌,我想起来的就是手扬大鞭子,每天早晨和中午固定的时间点在村里喊叫“松猪啦”“圈猪啦”估计是我太小了,只记得那么几个画面,端午这天每家妇女端着鸡蛋去给猪倌,然后三五成群的笑话谁家的鸡蛋太小了,再就是太阳偏西猪群一进村子,各家的猪飞似的往自己家里跑。大概我那时右脑还极其发达,所以那些声音和画面一直都在,如今想起来,感觉前世一般。也许是我心心念念的鸡蛋被送到那些平时在受教育时提到的猪倌手里的画面太反差吧,总之还记得。当时真的不理解,明明大人总说“你再不用心读书,长大只能放猪去!”“傻孩子就去当猪倌!”可是这么重要节日里的最好东西怎么就给猪倌那么多,还得挑大的,拿小鸡蛋的人会被戳脊梁骨。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复杂:同情弱者,也仇富;善良淳朴同时麻木不仁;精打细算时绝对小农意识。</h3><h3>端午节除了鸡蛋,家人要侍弄那一畦碧绿的韭菜,什么时候割茬能正好在五月节这天收割到又浓密又鲜嫩的韭菜早都算好了,就等端午早上,一般我太爷爷早早起来拿起小刀就去割了,太爷爷是个中医大夫,生在富贵人家,前半生过着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少爷日子,后来国家糟难,又日本又军阀,好不容易有了共产党解救自由又有希望了,但是旧社会也养成了太爷爷除了医治病人不会生活的性格,总是想帮子孙做点什么,但是总是帮不上。可是一旦有跟点火熬药或者动动小刀子的活,太爷爷都能把这些活干到细致入微,老人家总是能把韭菜割到整齐的你挑不出来任何差错,所以这活就没人抢了。然后我妈妈做饭,总有可爱风趣的爷爷公公给点火烧火,不让他烧的时候,太爷爷总是会端出一个勺子说:“我得烧,我的膏药你们不会熬”,满脸被火烤的通红的除了一个慈祥可爱的老头还有一小帮小孩子,眼睛盯着火堆里太爷爷的膏药,好神奇!</h3><h3>鸡蛋和韭菜都齐了,妈妈这天上午就会把孩子分给爷爷和太爷爷照顾,吃完早饭和爸爸一起去地里干活,然后在不到10点的时候就回家准备午饭了,打了十几二十个鸡蛋,炒好了拌上切好的韭菜,有时候还把上半年吃见底的猪油坛子里的肉渣盛出来一些拌馅,我们屋里屋外的跑着,比着前一天妈妈用缝纫线拼凑的五色绳手链,或者拿了彩色包装纸叠葫芦,一上午太爷爷和爷爷带着我们折了杨柳枝,带着我们去认艾蒿,也讲屈原,老爸也会补几句《离骚》我早早的便知道了楚国,悲愤,龙舟,粽子……对于粽子我们只是听说,从来没吃过,买不到,也不会做,现在每到端午,大街上各种粽子的食材五花八门,不会做可以买现成的,只要想吃随时都有。那时候只有那中午的一顿饺子,饺子包好了煮热汤的,大铁锅早就烧好了水,饺子下锅煮开,妈妈就开始往锅里打荷包蛋,数着个数,每打进一个我们在都心里像鸡蛋在锅里荡起涟漪一样荡漾着一次幸福,那些荷包蛋都入锅了,我们感觉幸福就是大海那么大吧,虽然当时没见过大海。</h3><h3>家里六个孩子,加上父母,太爷爷和爷爷我们10口人,一大锅韭菜鸡蛋饺子荷包蛋就开始了分食,爸爸的是妈妈给盛的,里边大多是破了皮的饺子,太爷爷和爷爷的是妈妈给盛的,怕是等会孩子们抢完了老人没吃到,我们几个大的都自己动手开始吃了,等妈妈喂完弟弟妹妹,我们都吃第二碗了,到我们盛了第三碗终于吃不下了,然后分给爷爷的孩子往爷爷碗里扣,分给太爷爷的往太爷爷碗里扣,妈妈把弟弟妹妹吃剩的吃完了,全家人吃饱喝足,太爷爷就着剩蛋喝点酒,说起孩子们的吃相笑得夕阳一样灿烂。饭碗一推,爸爸爷爷的学问就来了,给我们讲端午节的习俗和美食,太爷爷会讲起他小时候大户人家过节的排场,摸着浑圆的小肚子,我当时一直在想,如果每个节日都有鸡鱼肉蛋得是什么感觉呢,是不是得幸福无边了!</h3><h3>每年的端午,我都有那种热气腾腾的感觉,都能闻到韭菜鸡蛋饺子的香味,自从十几岁开始,家里就开始在节日里丰富菜色了,然后长大成家,日子都过得有模有样了,我们六个除了我在家留守,五个都搬到了北京上海,大早上我爸就在群里写诗,我妈就问都去哪过节,我爷爷已经听不到我们语音了,就在那打岔,但是80多岁的老人家思路清晰,什么节令都清清楚楚,我忽然想做一桌子菜,满足小时候的想像,然后把照片发到家里的群,他们笑我,我笑自己,嚼着黄瓜蘸酱,看着鸡鱼肉蛋,脑子里全是那热汤饺子荷包蛋!</h3><h3>什么是幸福?生活的过程就是!</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附上老爸的诗一首</font></h3><h3>端午感怀</h3><h3>文/王昌伟</h3><h3>伴随细雨绵绵</h3><h3>端午节又一次来到眼前</h3><h3>用心包裹的粽子</h3><h3>缠绕着彩色丝线</h3><h3>让人们又勾起对诗祖的思念</h3><h3>撩起茫茫的雨帘</h3><h3>穿越两千多年的视线</h3><h3>汨罗江边那穿着</h3><h3>长袍的身躯</h3><h3>依然那么伟岸</h3><h3>回望天迹</h3><h3>握着求索的冷剑</h3><h3>倚天 长啸</h3><h3>怅然伫立</h3><h3>长髯飘飘然</h3><h3>面对长河污秽横溢</h3><h3>国土被外敌吞噬的悲惨</h3><h3>报国无门的屈子</h3><h3>悲愤纵身一跳</h3><h3>将身躯化作一支利剑</h3><h3>直击苍穹</h3><h3>激起一个民族斗志的波澜</h3><h3>从此 他的不屈精神千古流传</h3><h3>《离骚》《问天》《九歌》是他爱国情怀的铺垫</h3><h3>他是最早的爱国诗人</h3><h3>激励后人竞渡千帆</h3><h3>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h3><h3>成为端午节风俗 </h3><h3>蔓延</h3><h3>端午节 展现的是民族历史</h3><h3>有骨气才会有魄力</h3><h3>才会有能力推动历史的发展</h3><h3>端午节 祭奠的火焰</h3><h3>凝聚着中国人</h3><h3>散发着正能量的心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