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来源 <h3><b> </b>《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h3><h3> 上个学期XX带来了一些养的白胖白胖的蚕宝宝,引发了孩子们对蚕宝宝强烈的好奇心,每天孩子们都要来给蚕宝宝喂食,围着蚕宝宝交流,可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有一天孩子们突然发现蚕宝宝死了,怎么叫也叫不醒,孩子们很伤心,PP说:“可能是天气太冷了,蚕宝宝受不了变冷的天气”,YY说:“蚕宝宝没有新鲜的桑叶吃,才会死的”。SR说:“爸爸妈妈说等冬天过了,天气变暖和了,就又可以养蚕宝宝了”。天气慢慢转暖,根据孩子们已有经验和兴趣点,我们准备与蚕宝宝再次相约中三班,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蚕宝宝”的世界,探索蚕宝宝的成长奥秘。</h3> 课程目标 <h3>1.饲养蚕宝宝,在观察、操作中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h3><h3>2.观察了解蚕不同时期的特征。</h3><h3>3.了解蚕的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br>4. 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能讲述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br>5. 喜欢观察事物,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br></h3> 调查汇总 <h3> 那关于“蚕宝宝”孩子们到底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于是我们围绕着“蚕宝宝”进行了一次讨论。</h3> 课程故事 <h3><b>蚕宝宝出生啦</b></h3><h3>👦🏻:小小的蚕卵里爬出了一条条黑黑细细的东西,</h3><h3>👧:老师,这是蚕宝宝吗?</h3><h3>👦🏻:小小的,黑黑的,像蚂蚁一样。</h3><h3>👩🏫: 这是蚕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像蚂蚁一样,名字叫蚁蚕。<br></h3><h3>👧:蚕宝宝这么小,这么大的桑叶咬的动吗?</h3><h3>👦🏻: 我们把桑叶撕成一块一块给他吃。</h3> <h3><b>蚕宝宝爱吃桑叶</b></h3><h3>👦🏻:我们一起来喂蚕宝宝吃桑叶吧。</h3><h3>👧:听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h3><h3>👦🏻:蚕宝宝长大了,吃的越来越多了。</h3> <h3><b>蚕宝宝的便便</b></h3><h3>👧:蚕宝宝家里,那些黑黑的是什么?</h3><h3>👧:是蚕宝宝的便便,你看这个蚕宝宝一边吃桑叶一边拉便便呢。</h3><h3>👧:哈哈,臭死了。</h3><h3>👦🏻:我来闻闻,便便一点都不臭。</h3><h3>👩🏫:黑色的颗粒是蚕宝宝的便便,又称蚕沙,中医可以入药,将蚕沙晒干,可以做成枕头,同时还是植物很好的养料。</h3> <h3><b>清理便便和废叶</b></h3><h3>👧:蚕宝宝的家里都是便便和变黑的桑叶。👦🏻:我们帮蚕宝宝清理一下便便和变颜色的桑叶吧。<br></h3><h3>👦🏻:我用镊子轻轻的把蚕宝宝放入干净的盒子里。</h3> <h3><b>户外采摘桑叶</b></h3><h3>孩子们对于蚕宝宝没有桑叶吃很担心,引发了他们采摘桑叶的强烈愿望,也带动了家长积极参与,大家一起想办法,通过多种途径采摘桑叶。</h3> <h3><b>蚕宝宝爱睡觉</b></h3><h3>👧:蚕宝宝不动了,蚕宝宝都死了。</h3><h3>👦🏻:喂蚕宝宝吃桑叶,也不吃。</h3><h3>👧:蚕宝宝想妈妈了。</h3><h3></h3><h3></h3><h3>👧:蚕宝宝吃饱了,所以不吃了。</h3><h3>👦🏻:奶奶说蚕宝宝一生要睡四次觉,睡一次蜕一次皮,然后长大一点。</h3> <h3><b>蚕宝宝搬新家</b></h3><h3>👧:哈哈,蚕宝宝像个白胖子。</h3><h3>👦🏻:因为蚕宝宝天天吃了睡,睡了吃</h3><h3>👦🏻:他们住的房子太小了,都挤在一起,太难受了</h3><h3>👧:我们帮蚕宝宝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吧。</h3> <h3><b>蚕宝宝换新衣</b></h3><h3>👧:蚕宝宝旁边那里黄黄的、皱皱的是什么?</h3><h3>👦🏻:蚕宝宝变白了,变胖了。</h3><h3>👦🏻:看,这只蚕宝宝身上还挂着一个黄黄的、皱皱的东西。</h3><h3>👧:老师不是说,蚕宝宝一生要蜕四次皮吗?</h3><h3>👦🏻:这是蚕宝宝蜕的皮。</h3><h3>👧:哇,蚕宝宝换新衣服了。</h3> <h3><b>蚕宝宝死了</b></h3><h3>👧:蚕宝宝死了,变的硬硬的,一动不动。</h3><h3>👧:蚕宝宝病死了,好可怜啊。</h3><h3>👧:我们把死掉的蚕宝宝包在桑叶里吧。</h3><h3> 👩🏫:我们一起来上网查查资料,原来可爱的蚕宝宝不能吃有水的桑叶哦,不然它会生病的,如果吃了打过农药的桑叶也会死的。</h3> <h3><b>有趣的小脚脚</b></h3><h3>👧:蚕宝宝吊在叶子上了,蚕宝宝是再演杂技吗?</h3><h3>👧:它的脚能吸在我的手上,抓的紧紧的。👧:蚕宝宝有几只脚?<br></h3><h3>👧:蚕宝宝有8只脚,这边4只,那边4只。</h3><h3>👧:不对,蚕宝宝前面也有脚。</h3><h3>👧:蚕宝宝有14只脚。</h3><h3>👧:蚕宝宝胸部有4对,腹部有3对,一共有14只脚,蚕宝宝的身体下面的脚能吸在桑叶上。</h3> <h3><b>带蚕宝宝回家</b></h3><h3>👦🏻:周末了蚕宝宝谁照顾啊?</h3><h3>👧:没人照顾他们多可怜啊,我们把他们带回家照顾吧!</h3> <h3><b>亲子探究</b></h3><h3>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蚕宝宝的外形和习性,除了我们给孩子们讲解之外,还发动孩子们在把蚕宝宝带回家的时候抓住时机,仔细观察,不懂的就问爸爸妈妈,家长们也很给力,积极上网查询知识讲给孩子们讲,孩子们说:“蚕宝宝有三对前足。”“蚕宝宝的脚上有小吸盘!”“蚕宝宝身上的痣是蚕宝宝的气门,用来呼吸的,就像人的鼻子一样会呼吸。”<br></h3> <h3><b>制作爬高吐丝的工具</b></h3><h3>“吐丝要用到什么?”“结茧网!”“草笼”于是有的家长带来了一些结茧网,有的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制作吐丝的草笼和小房子。</h3> <h3>我们也来帮蚕宝宝做爬高吐丝的房子。</h3> <h3><b>蚕宝宝吐丝结茧了</b></h3><h3>蚕宝宝们一个一个停止进食,头顶变得透明,爬上网子,脑袋左摇右晃地开始吐丝了。<br></h3><h3>👧:蚕宝宝喜欢爬到角落里吐丝。</h3><h3>👦🏻:蚕宝宝结的茧子是椭圆形的<br>👦🏻:这个茧子还没有结好,里面的蚕宝宝还在吐丝呢<br></h3><h3>👧它把自己关在里面不会闷死吗?<br></h3><h3>👧它吐的丝好软啊,原来就是这个丝可以做衣服和蚕丝被啊。<br></h3> <h3><b>破茧成蛾</b></h3><h3>👧:快看,这是什么?从蚕茧里钻出了什么?</h3><h3>👦🏻:是蛾子,蚕宝宝变成蛾子了。</h3><h3>👦🏻:蚕蛾真厉害,它把蚕茧咬了一个洞钻出来了。</h3><h3>👧:蚕蛾一直扇翅膀,不会飞。</h3><h3>👦🏻这两只蚕蛾为什么尾巴连在一起,它们在做游戏吗?<br></h3><h3>👦🏻它俩一动不动的。<br></h3><h3>👧:快看这只蚕蛾扇动翅膀去找另一只蚕蛾了。<br></h3><h3>👧:这只蚕蛾肚子好大,长得太胖了。</h3><h3>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查找资料,原来蚕蛾分雌雄。雄蛾体型小,触角颜色黑,爬行速度快;雌蛾体型大,触角颜色灰,爬行速度慢。</h3> <h3><b>蚕蛾生宝宝了</b></h3><h3>蚕蛾生宝宝了,孩子们指着竹编里一粒一粒圆圆的卵。</h3><h3>👧:我们又有好多蚕宝宝了,真开心。</h3><h3>👦🏻:蚕蛾妈妈能生这么多宝宝呀。</h3> <h3><b>“蚕宝宝”的观察记录</b></h3><h3>每天孩子们都会拿起笔和“蚕宝宝观察记录本”记录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过程。<b><br></b></h3> <h3>孩子们会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大家听。</h3> <h3><b>写生活动:蚕宝宝</b></h3><h3>蚕宝宝太可爱了,孩子们说要给蚕宝宝画肖像。<b><br></b></h3> <h3><b>自制“蚕的一生”图书</b></h3><h3><b><br></b></h3> 课程感悟 <h3> 在这次探究蚕的活动中,孩子们从发现“异样”,到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我们老师只是在适当时刻进行了一点小提示,幼儿完全自发地进行观察、交流与记录,这个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记录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幼儿亲自动手,亲历了蚕的生命周期,既收获了白花花的茧子,又在一次次的思考与实践中收获了经验。</h3><h3> 在饲养蚕宝宝的一个多月里,成长的不仅仅是蚕宝宝,幼儿、老师也一起共同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