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古老的节日——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h3><h3>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我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h3><h3> 在古汉语里,“端者,初也”,“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古人“午”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h3><h3>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端午”也称“重五”、“重午”。</h3> <h3> 二千多年来,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在传承端午节习俗时,不断添加本地区、本民族的元素,形成了赛龙(凤)舟、吃粽子、悬挂钟馗像、佩香包、拴五色丝线、插菖蒲艾草、饮雄黄酒、贴五毒图、食五毒饼等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端午节习俗。</h3> <h3>赛龙舟</h3><h3>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盛行于吴、越、楚。相传起源于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人们纷纷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仍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要举行赛龙舟活动来纪念屈原。</h3><h3> 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赛龙舟活动。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h3><h3>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h3> <h3>赛凤舟</h3><h3>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端午节这天,除大多数地方赛龙舟外,荆州洪湖还有赛凤舟的习俗。洪湖独有的凤舟文化还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 相传洪湖凤舟大约出现在清光绪十四年。当年,在洪湖新堤举办的元宵花灯会上,龙灯非常高大、气派雄伟,而一旁的凤灯却很小,制作也不及龙灯精美。有人见状便将此事奏报朝廷,慈禧太后闻讯大怒,认为该镇的凤灯比龙灯小是对自己的一种藐视,随即下令斩了指挥彩灯的州同张幼书,摘了沔阳知州陈佑勤的顶带,此事震惊朝野。</h3><h3> 后来端午节临近,当地人民又想庆祝一番。新任的沔阳知州想借此机会取悦慈禧太后,便派官员赶赴新堤,召集商会头面人物紧急磋商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事宜。当时就有人提议:就借西太后的“西”字之圣名,让西岸划“凤舟”。沔阳知州听此提议大赞,还下令只能让凤舟赢。</h3><h3> 端午节当天,凤舟果然遥遥领先,一举夺标,将龙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慈禧太后知道后大悦,并予以表彰。消息传开,西岸周边村庄竞相赶制凤舟参赛,洪湖一带就形成了端午节东岸划龙舟、西岸划凤舟的习俗,一直沿袭,经久不衰,使新堤镇成了全国独特的“凤舟”之乡。</h3> <h3>吃粽子 </h3><h3>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传统习俗。相传端午节吃粽子源于屈原投江自尽,人们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喂饱鱼龙虾蟹,防止鱼龙虾蟹咬屈大夫的遗体。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h3><h3>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如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所以许多地方至今流行中考、高考早晨吃枣粽的习俗。</h3> <h3>插艾草、菖蒲 </h3><h3>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有的妇女还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花环、佩饰,争相佩戴,用以驱瘴。传说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黄巢有莫大的渊源。 </h3><h3>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一年的五月四日,军临河南邓州城下,黄巢到城外勘察地形,偶见一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逃离城外。黄巢感到奇怪,就下马询问原因,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我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根独苗。”黄巢听后深受感动,就劝告妇人马上回城,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就不会受到军队的伤害。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h3><h3> 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和艾草。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黄巢只得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幸免于难。从此,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艾草就成为习俗流传至今。</h3> <h3>佩香囊</h3><h3>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h3> <h3>拴五色丝线</h3><h3> 中国古代崇拜青、白、红、黑、黄五色,认为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又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因而每逢端午节,人们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按男左女右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拴五色线。</h3><h3>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戴到“六月六”,才能把它剪下来扔到河里让水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h3> <h3>饮雄黄酒</h3><h3>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我国北方流行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上,以驱邪避害。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用虎辟邪。</h3> <h3>贴五毒图</h3><h3> 我国许多地方有端午节贴五毒图的习俗,为的是让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这五种毒虫看见后认为有同类在场,就直接走开,不会再来害人。也有人在屋中贴上五毒图后,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隐喻毒物被刺死,不能再来祸害人类了。其实这是辟邪巫术遗俗在端午节习俗中的体现。</h3> <h3>食五毒饼</h3><h3> “五毒饼”其实就是印有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图形的玫瑰饼。端午时节正是毒虫滋生活跃的季节,人们食用“五毒饼”是希望避开这五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表达了人们消病强身、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h3><h3> 传说元朝末年,江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途径北京时晕倒在一家饽饽铺前,掌柜宅心仁厚,及时救了他。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就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h3><h3> 当时北京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饽饽铺掌柜就这用方模子印制一炉饼,没想到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掌柜就将其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人们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还能驱邪,就争相购买食用。端午节食用五毒饼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