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端午的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节了。端午节的典故家喻户晓:爱国诗人屈原面对自己的祖国被秦军侵略,心如刀割,绝笔《怀沙》之后,投身汨罗江,用生命维护国家的尊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打捞其真身未果后,为了阻止鱼蟹侵嘬诗人的軀身,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投入江中以喂食之,让它们吃饱不再去侵蝕屈大夫的身躯。后经演繹及百姓纪念屈原的虔誠之心饭团越包越好看,慢慢就发展成今天的棕子。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有几多伤感而又温暖的传说,但终是因为屈原良好的公众形象、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流传至今。 外婆在的时候,每年的瑞午,粽子都是外婆👵包的。我家祖籍来自广东,外婆包的都是五角的大长棕子,类似梯形的。那时候一快到端午,父亲就开始准备江米、五花肉、蜜枣、咸鸭蛋等食材备用。因为大长棕很费棕叶,本地的棕叶都不很适用,记忆中我家的棕叶🍃都是父亲去广州出差时从那边带回来的,是箬竹的叶子,宽宽长长的。外婆会把父亲带回的棕叶一片一片的用刷子刷干净后再放进蒸锅里用水煮个几分钟,这样即可去除叶子的異味,棕叶用起来很会很任坚很软。 每年某一天的中午放学回家,看到厨房里醃製好的五花肉、剥好的咸蛋黄,房间里大盆的棕叶小盆的糯米,就知到下午外婆该包棕子了。而每毎午饭期间外婆也会不经意地说上一句:今天晚上吃棕子。我不知外婆是故意先勾勾我们的馋虫呢还是示意我们午饭留点肚子呢?反正每年的某天下午上课时我是否注意力集中了?现在想想都很难确定了[害羞]。 那一天下午放学我是斷不会在路上玩耍的,我知道我家每年的端午棕子不会只包够一家人吃的。外婆的美食手艺家喻戶曉,所以每年我家都会多包些,煮好后左右邻居一定是有口福的。这样我放学回家还是能赶上给外婆打下手的,码个棕叶、递根绳子什么的。看的久了,次数多了也都掌握一二个要领了,再慢慢地那一大锅香气四溢的棕子里已有几个是我的杰作了[得意]。 因为广东的棕子比较大,需要上炉蒸很久的时间。等待总是美好也是煎熬的。而这会儿时间,父母及哥哥姐姐也陸續下班放学归家,我也用这段时间来完成作业。外婆会用剥下的咸蛋白再加一些剁碎的青菜🥬给我们熬上一锅大米粥,色泽青雅味道清香,一切都是和諧与温暖的。不知过多久,慢慢地房间里开始有了棕叶特有的香气、慢慢地有了糯米黏黏的香味、慢慢地有了五花肉浓浓的香醇。当经历了火🔥与时间的纏綿后,棕香袅袅于整个房间的每个角落,此刻如果还能安心写作业才怪。 终有一天每年端午给我们包棕子的外婆走了😭。 又是一年的端午,母亲突然说:你外婆不在了,我们家也没棕子吃了(母亲不会包棕子,那时商场里还没有卖成品棕子的),我知道母亲想她的妈妈了。于是我自報奮勇地说:我来包吧(说实话心里没底)。采买依旧是父亲的事,找个周末,按外婆教我的方法比葫蘆畫瓢地包一些以慰母亲的思母之心。是否真的好吃、是否真有外婆的味道不得而知,总之母亲很满足、总之我家端午的粽子没断过[得意]。后来我有了孩子、后来商场的商品丰富多样、后来电商时代不仅能买到本市的,还能买到外省的、国外的,今年我都预订了海南的棕子呢。但依旧觉得少了点什么?什么呢?家的味道。不过人总是有惰性的,能懶就懶吧,包棕子的印記都模糊了[害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