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伊朗的交通费用便宜得出乎意料(石油土豪国?)火车和长途汽车都很费时,我们干脆飞去伊斯法罕。</h3><h3>早就听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说,当然是指伊斯法罕的历史及经贸地位举足轻重,古迹名胜雄冠全国。</h3><h3>这个起名源于波斯语意“军队”的地方,历史上的血雨腥风换来了商贸老大的江湖地位。鼎盛时期的大规模兴建,造就了大批伊斯兰文化瑰宝遗迹,成为伊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h3><h3>飞机上的伊朗报纸头版头条,表情帝特朗普是这个神态,具体内涵不得而知。</h3><h3>在这种局势下看见他,一种莫名的情绪油然而生。</h3> <h3>伊斯法罕的街头也有伊朗随处可见的宗教领袖画像,一个是已故的霍梅尼,一个是健在的哈梅内伊。</h3> <h3>机场的出租车管理是统一安排和定价的,一看就觉得踏实。</h3><h3>进城的公路居然是开满鲜花的大道!大多是白得炫目的玫瑰月季,轰轰烈烈地簇拥着绽放着,将我们的目光一直拽向看不见头的远方。</h3><h3>花园城市果然名不虚传!</h3><h3>第一印象极佳。</h3><h3>接下来哭笑不得:出租车司机只知道街名,想当然地将我们放在这家似乎同名的高档酒店前。</h3><h3>前台人员极其客气地指示前往我们酒店的路线,并告诉说可以在这里休息,也可以到这里订车票和用餐。</h3><h3>没有半点鄙夷和嫌弃。</h3><h3>顿时心里暖暖的。</h3> <h3>既然误打误撞地进来了,那就多看几眼吧。</h3><h3>好漂亮的花园!</h3> <h3>出门拐弯,居然是一条林荫大道!</h3> <h3>大道旁是一长溜漂亮建筑。</h3><h3>原来这是经营珠宝首饰工艺品的高档巴扎。后来再次路过,还有荷枪保安守着呢。</h3> <h3>巴扎的正门。不看文字,就以为是清真寺模样。</h3> <h3>巴扎的一个小门,怎么看也像是清真寺。</h3> <h3>我们的酒店藏在小巷里,不大,但够精致。最可意的是这一地的彩釉瓷砖。</h3><h3>餐厅在顶层天台,用餐时观景视野开阔,远处近处一座座宣礼塔标示着一座座精美的清真寺。</h3> <h3>放下行李就出门丈量城市,抓紧时间在明晃晃的电梯间整理头巾。</h3> <h3>我们就住在“八重天宫”公园附近。</h3><h3>这两天,我们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在花丛林间漫步,在古迹喷泉前张望,零距离体验花园城市的魅力。</h3><h3>这栋小楼叫“八重天宫”,当然是古迹,曾经火患再重修,如今静静地立在热闹的公园一角,愈显沧桑。</h3> <h3>重修后的古楼已经用玻璃护栏包裹</h3> <h3>厚厚的石亭里收藏的是厚重的历史</h3> <h3>书说这个公园是当地退休老头们的乐土,每天上午他们都在这里聚集,唱歌聊天,欢乐无比。</h3><h3>大爷们聚会?不是大妈们?有意思。这就是伊朗吧,大妈们也能这样外出休闲聚会吗?</h3><h3>我们还没进到公园,一阵阵歌声拍掌声飘过来,真的是浑厚的男声!</h3><h3>看见我们,这些快乐的老头们大声招呼,用蹩脚的中文问候。</h3><h3>我们的英文更蹩脚。但是也不妨碍比手划脚地“相谈甚欢”。</h3> <h3>宫殿前是一方长长的水池喷泉,与周遭的花草树木一道,构成波斯花园风格的整体。</h3> <h3>这家祖孙三代正在逛公园,热情相邀我们合影。</h3><h3>年轻的爸爸操纵三脚架遥控自拍,可是没法装好我们的手机,他也就没入我们的框。</h3><h3>余兴未尽的奶奶请求单独与我们合影。可惜只存在他们的手机中。</h3> <h3>公园里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塑像,应该是当地名人,只可惜我们不明就里。</h3> <h3>这是公园面向大街的一个门。</h3><h3>我们感兴趣的是门前地下的这块圆石块,上面有图案有文字。作何用途?</h3> <h3>市中心图书馆,够简朴。</h3> <h3>医院的急救中心大楼,对面是门诊楼。</h3><h3>一拨拨的候诊病人在聊天,见到我们,他们都大声招呼问候,看不出抱病在身。可惜无法交流,不然可以了解伊朗的医疗惠民情况。</h3> <h3>艺术博物馆的一个侧门</h3> <h3>艺术博物馆院落里的一个小通道,好几扇装饰用的门组成一幅瓷砖墙画。</h3> <h3>四十柱宫街对面就是伊玛目广场入口 ,这一带是游客必到之地。</h3><h3>突然,一个熟悉的图案闯入眼帘:支付宝!</h3><h3>不是说伊朗的银行系统不能与国际接轨吗?怎么会有这个?</h3><h3>原来是一家地毯商店,可能是以中国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店。</h3><h3>老板老远就招呼我们,热情介绍在这里购物可以刷支付宝,还能优惠。</h3><h3>我们可不是买买买的大妈,又急着看景,只能谢过路过。</h3> <h3>占地近七万平方米的四十柱宫,已有452岁高龄,是当年帝王们接见外国使节贵宾的隆重场所。</h3><h3>宫殿的前后都有漂亮的大理石水池,前面的这个最壮观。水池四角的四个石狮子,被求好运的人们把鼻子摸得锃亮。</h3><h3>眼前的宫殿正在局部维修,看得出这种维修是经常性的。30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曾将木殿毁坏殆尽。后来持续不断的恢复性修缮,才让古老的宫室得以原貌保存。</h3><h3>2011年,四十柱宫连同伊朗全国其它八座古老园林一道,作为“波斯园林”项目,入选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我们怎么找角度,也拍不全柱厅里的全部柱子。</h3><h3>反复数过确认:只有20根。</h3><h3>原来,在伊朗语境里,“四十”意味着“众多”,并不拘泥具体数目。 </h3><h3>不过这里的“四十”并非虚数,前庭实实在在有20根顶天立地的螺纹松木柱,后庭还有八根支撑左右。</h3><h3>仔细打量,这些木柱与殿顶及地面的衔接,无钉无榫,全凭嵌合。</h3> <h3>另外的二十根木柱,请到大殿前水池中找,当然,得在看得见倒影的前提下。</h3><h3>池中之水涌出自正殿前柱厅台基下方的石狮之口,池中倒影与亭上正影如此天衣无缝吻合,不能不惊叹当初设计师的精思妙计。</h3> <h3>正殿里的一砖一木一门一窗,皆珍贵古物。</h3> <h3>大殿的门厅竟是又一个镜厅?顶部黄澄澄地像是铜镜,四周明晃晃地,是玻璃或是银镜?</h3> <h3>大殿俨然是美术展厅,好些幅大型壁画,描绘当年皇家狩猎等生活情景,说是还有伊朗难得一见的女性裸体形象,我们怎么也没找着。</h3> <h3>在没有灯光的大殿里看壁画,还不如回看手机里的照片清楚。</h3><h3>实在是看不清画中人物动物密集的故事背景,只知道应该是某场战役的画面。</h3> <h3>四十柱宫以“波斯园林”名列世界遗产,大殿之外全是园林。以水池为中心的对称布局,精致养眼的花园树木,会让人忘了此时身在干旱的伊朗。</h3><h3>这位花工有些“偷懒”,坐在石凳上,任凭浇灌龙头将一片树根草地花圃浇透。</h3><h3>一路上,我们常看见工人们给大树根部长时间浇水,是气候地质使然?</h3> <h3>花园深处倒着这样一棵老树,沧桑得心空皮裂,断成几截。</h3><h3>有心的管理者将它安放在水泥墩上,以佐证宫殿的渊远流长,枯树无言,却可让观者思绪万千。</h3> <h3>从四十柱宫出来,我们先去到连接伊玛目广场和聚礼清真寺的大巴扎。</h3><h3>好家伙,伊斯法罕究竟有多大?怎么会用得着这么大面积的巴扎!</h3><h3>天边突然卷过来一堆乌云,灰蒙蒙的天空下,大巴扎广场空空荡荡得几乎看不到边际。环广场一周,全是造型奇特的连廊,连廊里,全是摆售各色物品的店铺。</h3> <h3>这是连廊的一段。</h3><h3>最外端是一堵顶部镂空的墙,里侧是波浪形圆顶的长廊,长廊里是一间间店铺。因为实在太长了,感觉是没边没沿没完没了地延伸向远方。</h3> <h3>长廊里是这般景象:每个屋顶正中,都有一个“天窗”,保证长廊里每一间店铺光线充足。</h3> <h3>商品五花八门,我们仅仅是一瞥而过。</h3><h3>椰枣是中东特产,这么串着卖,顿时有了展销的意味。</h3> <h3>老远就看见它的宣礼塔,却在巴扎中怎么也找不到大门。</h3><h3>终于打探到途径,从琳琅满目的店铺缝隙里,直接走进了聚礼清真寺。</h3> <h3>两座高高的宣礼塔,昭示着这是正殿。</h3> <h3>这个清真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东西南北四个拱门的造型及装饰皆有各自的风格。</h3> <h3>洗净台前方的拱门穹顶,据说刻满了古老的阿拉伯数字。</h3><h3>当然好奇,昂着头探究了许久,除了一片密密麻麻看不懂的符号,什么也没有。</h3><h3>或许,这也是“天书”?</h3> <h3>四座拱门之间的广场上,铺满地毯,自然是做祈祷时的场地。</h3> <h3>这小哥俩一直好奇地跟着我们,探头探脑地想打招呼又有些胆怯。</h3><h3>直接叫过来,看看小家伙们浓眉大眼虎头虎脑的模样!</h3> <h3>走出来才发现这里藏着一个票房,小小的门楣制作精良。</h3> <h3>拐到另一侧,遇上这个会几句中文的神职人员(只有专业人士才有资格如此装束)。</h3><h3>他说没去过中国,靠自学学了几句中文,因此特别喜欢与中国游客搭讪聊天,哪怕结结巴巴语言混杂。</h3><h3>正好,和我一样。</h3><h3>道别时,我伸出右手,他有些紧张地缩回右手,示意我,他是不能与女性握手的。</h3><h3>还有这一说?</h3><h3>有意思。</h3> <h3>他在和售票处人员交谈。</h3><h3>第二天,从小陈的相片中又看到他,有些亲切。</h3><h3>看来他是不放过每一个与中国人交谈的机会。</h3><h3>能够如此孜孜不倦地学外语,我自愧不如。</h3> <h3>请他翻译,清真寺门口的挂幅上写啥?说是强调眼下是斋月,要守规矩。</h3> <h3>这个规矩让我们吃了苦头:整个白天,看不见餐馆开门,除了零食,几乎找不到可以买食物的店铺。</h3><h3>好不容易看到这一家开门做生意的快餐店,看见店员在打包餐盒,我们赶快问:现在可以吃饭吗?</h3><h3>大概看我们是老外,女店员点头允许。</h3><h3>当然乐不可支,要知道在这个月里,餐馆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营业啊(接待旅行团的餐馆除外)。</h3><h3>饥不择食,何况还是这里最普遍的套餐!</h3><h3>看我们狼吞虎咽地,店员也乐了,帮着留下一张纪实。</h3> <h3>吃饱了继续逛。</h3><h3>小巷里传出一阵乐声。</h3><h3>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这位老先生在吹一支像笛像箫的乐器。再看看他的周围,竟然是一间制作并出售草编扇子扫帚的小店!</h3><h3>顿时感动:草民的生活也自得其乐!</h3> <h3>街边好几家鞋店门口,挂着这样实实在在的招牌。</h3> <h3>这样“土里土气”的深巷,还蛮有看头。</h3> <h3>小巷深处一座小小的清真寺,找不到可进入的门,只见这座宣礼塔高耸。</h3><h3>乍看土里土气,细看仍然精雕细刻。</h3> <h3>一座中规中矩的小院落</h3> <h3>终于走进了伊玛目广场,初见的感觉只是“真大”!</h3><h3>有了前面巴扎大广场的铺垫,这样空空荡荡的“大”,并不是我们的兴奋点。</h3><h3>据说这是世界第二大广场(八万多平方米),我素来对这种“之最”不以为然。倒是对它四百年历史有兴趣:当年的马球场,经过了怎么样的蜕变,才可能成为如今的“名胜”?</h3><h3>在这里,真的用得上“极目远望”,只因同处平面,怎么望都是四面长廊清真寺楼台圈出来的辽阔一片,恍惚间居然有了草原的感觉!</h3><h3>管它,先“立此存照”再说!</h3> <h3>第一次见到广场,并没有惊艳之感,不过如此而已。</h3><h3>那就再去一次!还有这么多广场周围的建筑没细看呢!</h3><h3>果真大有不同:清晨的广场还没完全苏醒,一切都是静悄悄。大水池上的喷泉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广场送上一角清凉。</h3><h3>人少的广场愈发显出了空旷和辽阔,周边的建筑似乎被推到了地平线的尽头,变得遥不可及。</h3> <h3>阳光下的广场。</h3><h3>堂堂正正摆在正中的是谢克洛弗拉清真寺。如今已经不再使用清真寺的功能而用作博物馆。</h3><h3>这个清真寺的名声大振,还因为《孤独行星•伊朗》专册的封面,用的就是它的内部图片。</h3> <h3>谢克洛弗拉清真寺前的喷泉</h3> <h3>连接几处大建筑的是这样整齐的长廊,里里外外都是店铺,像是又一处大巴扎。</h3> <h3>炫目的瓷器店,蓝色是主色调,波斯瓷器的代表色?</h3><h3>广场上还有很多主打伊朗特产的店铺,摆满了波斯地毯瓷器等商品。</h3> <h3>国王清真寺的穹顶,局部正在维修。</h3> <h3>阿里卡普宫,花团锦簇中的柱廊式宫殿,也是四百多年高龄的又一处皇家招待处,高高的柱亭是请来宾观看马球、焰火及检阅军队的看台。</h3> <h3>宫里还在继续修建,这处看上去不错的长廊尚未开放。</h3> <h3>登上柱亭的台阶花花绿绿</h3> <h3>忘了数总共有多少根木柱,只记得每一根都顶天立地。</h3><h3>站在高高的柱亭上,努力想象当年“看台”的感觉。</h3> <h3>从高处俯瞰国王清真寺</h3> <h3>这样视野中的广场宛若巨型花园</h3> <h3>昨天在小巷里偶遇的东北帅小伙 ,今天又在这里相逢。旅行者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h3> <h3>来一张“到此一游”</h3> <h3>在柱亭玩够了,才舍得进室内细看。</h3><h3>这是宫室大门,粉艳如水彩画。</h3> <h3>六层楼上的“音乐室”,是本宫的亮点。</h3> <h3>蜂窝状的屋顶结构,保证了极佳的音响效果。</h3><h3>要知道,这是四百多年前的建筑哦。</h3> <h3>帅小伙与我们</h3> <h3>终于准备进入国王清真寺看看了。</h3><h3>这是真正的“蓝色清真寺”大门,主体结构的深蓝与所有院墙的浅蓝,合力营造出一个蓝色的世界。</h3><h3>与不远处的聚礼清真寺功能不同,这个四百多年前修建的全城最大清真寺一直为皇家专用,自然也就处处显示出不凡的尊贵:大门镀银,门上展示波斯诗文及书法;拱顶嵌金镀银,高达四十多米的宣礼塔正对麦加圣城方向。</h3><h3>如今皇家不再,清真寺官民共享。可惜我们没有呆到做祷告时分,无法体验盛况。</h3> <h3>大门侧影</h3> <h3>内院正殿的大门</h3> <h3>绕场一圈都是这样的美色</h3> <h3>各种回廊各种门厅屋顶</h3> <h3>衬上一些浅粉的立体造型,蓝色愈加生动。</h3> <h3>礼拜殿的一角</h3> <h3>通向伊玛目广场的入口外的街巷都被修成这般整齐模样。广场很大,入口不少,没有门票关卡,自在出入。</h3> <h3>我们在大街小巷乱逛,哪里亮眼就往哪里奔。</h3><h3>伊斯法罕亮眼之处实在不少,我们也就不知不觉地逛了好大一圈。</h3><h3>这条街是别墅区,高墙小院,高大的枫树将小街支撑成林荫大道。</h3> <h3>有意无意地,我们将三十三孔桥留着压轴。</h3><h3>看了两天的古寺古宫,琳琅满目却也略嫌单调。那就看看古老河流上的古桥吧。</h3><h3>建于扎因德鲁河上的这座古桥,是伊斯法罕的地标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一是因为它够老,1602年时萨法维王朝修建,迄今已417岁;二是因为它的颜值够高, 水面的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与水中倒影组成三十三个圆孔,加上每一孔桥洞的上层再有两孔,精美的结构具有震撼性的美。</h3> <h3>桥面上是步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许多是市民。</h3><h3>这一群学生又让我们成了道具。</h3> <h3>这两个女学生更有趣,以为凡是老外一定都会英语,想逮住机会练口语。</h3><h3>对不起了哦,找我学中文还差不多。</h3><h3>可是遇上了,怎么办呢?还得“开聊”,直接将她们侃懵!</h3><h3>听不听得懂已经不重要,大家的微笑都是真诚的!</h3> <h3>从这边看,这些窑洞状的孔,又有另一番风韵。</h3> <h3>我们坐在河边等日落,偶遇一位说是从阿里辞职出来流浪的川妹子,准备一路西行北上,玩上几个月,回去再谋职挣下一次流浪的盘缠!</h3><h3>这样的年轻人我遇过不少,真心羡慕他们有大把挥洒的青春本钱。</h3><h3>设身处地,如果我再年轻一半,有没有这样潇洒走世界的资本和勇气?</h3><h3>可惜生活没有如果。</h3><h3><br></h3> <h3>桥的另一面。</h3><h3>据说这座桥在一年里的许多时候只是旱桥,只有在雨季河水充沛时,才能展现它水上水面合孔的美景。</h3><h3>我们来得正是时候。</h3> <h3>我们没有等到灯火通明照古桥的夜景,这是盗用帅小伙的照片,夜里的桥孔里都是人。</h3> <h3>日落时分,大街小巷顿时生机勃勃,各种餐馆各种食品档前挤满了人。</h3><h3>我们也去凑热闹,还忘不了问价。</h3><h3>这样一张大饼加一个小圆饼,共计七万里亚尔,按照黑市价,约合人民币3.5元,足够我们饱餐一顿。</h3> <h3>这是食品店里常见“吊着卖”的干大饼</h3> <h3>这是帅小伙光顾过的高档餐馆,我们无福消受。实在是因为斋月里的晚餐开始得太晚 ,我们只能看着眼馋而已。</h3> <h3>两天东游西荡逛下来,我们都喜欢上了伊斯法罕。这里的安静和干净,这里的古老建筑文明和新潮城市格局,这里的花街花园林荫大道,这里热情爽朗的人们,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印象深刻。</h3><h3>除了不好找饭吃,我们挑不出它的什么毛病。这也不能怪它哦,谁让我们在斋月里来伊朗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