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的时候家乡一年有三大节日必须要隆重地度过,那就是春节、端午和中秋。</h3><h3> 端午节在我们那里也叫“五月节”、“单五节”,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农村比较繁忙的时候,薅草、追肥、摘杏、耪地、灌溉等等农活很多。尽管很忙碌,尽管农村生活十分困苦,乡亲们还是要庄重而热烈地过节。农村的节日是欢快的,老百姓不需要知道这个节日与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生生死死有什么瓜葛,只知道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要喝酒吃肉走亲戚。于是学校放假一天、工厂停工一天、机关关门一天;老百姓则沽酒买肉包粽子,走亲访友会亲家;生产队会适时地杀一两口猪,每人分几两猪肉,队里的豆腐房还会为每人分一块豆腐。这些都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端午过节的固定套路。当然,有条件的家庭还要自己杀猪宰羊做豆腐。恋爱中的小青年儿则要不失时机地在端午节前夕带上白酒和馃子去看望未来的老丈人,以图在岳丈大人面前留个好印象,免得因“不会来事儿”而被退亲。</h3> <h3> 卷丹花</h3><h3>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我都会和三哥一起早早起来上山去刨药,苍术、柴胡、远志、防风、知母、黄芪、黄芩等等都是我们常采集的药材,尤其是苍术是端午节这天必采的药材,回到家里用清水洗净,泡在水缸里,老人们说苍术可以净水消毒,吃了泡过苍术的水大人不生病疾,小孩不闹包贪。家乡的山上有很多野生的花花草草:伞丹花、兰花、牛犊子花、石柱子华、和尚帽子花等等,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叫不上名来的小花都在端午时节竞相绽放。这些花中我最喜欢的是伞丹花。伞丹花是家乡人对百合花的俗称,在我国西北地区被称为山丹丹花。我们家乡的人们把花瓣翻卷的百合花的称为“卷丹花”,而把花瓣不反卷的称为“伞丹花”,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人们用“伞丹花”全部代称了百合花。常见的伞丹花有大红色、粉红色、白色和黄色四种,大红色的伞丹花还会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黑色斑点,像是一颗颗美人痣,不但不会影响花的美丽,而且会平添几分斑斓和妩媚。每年端午节我和三哥刨完药材都要采集几棵伞丹花拿回家里插在灌满水的琉琉棒子里,放在躺柜之上,任它绽放美丽和播撒清香。目前家乡凌源市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百合花、兰花、玫瑰花、郁金香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这里产的花卉供应着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石家庄、南京等大大小小城市的花卉市场,装点着人们美好的生活和梦境。<br></h3> <h3> 伞丹花</h3><h3> 端午节里最忙碌的是母亲,她要提前两三天把过节所需的用品全准备好:碾黄米、买粽叶、做豆腐、泡黄米、煮粽叶、包粽子、煮粽子;到了端午节这天还要烙作(音làozuō,即煮肉、炼油、炸丸子、烧肉等食品制作工序)、做菜、焖干饭等。母亲是包粽子能手,她包的粽子大而周正,不论粽叶(都是苇子叶)多么窄,母亲总能把它们铺接得平滑、严密而又结实,包制时绝不会缠绕多层或者造成容量浪费,因此包出来的粽子既饱满而又棱角分明,绝不漏米。等到端午节早上我和三哥一回到家里,热腾腾粽子已经端上饭桌,桌上还摆着半碗糖稀和半碗红糖(粽子蘸糖稀或者红糖是家乡人吃粽子的传统标配吃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香香甜甜地吃粽子。</h3> <h3> 吃完粽子,和我一扒档的孩子们都跑到大街上去玩,比谁的兜肚和五色线漂亮。穿兜肚、扎五色线是我们那里过端午节的又一习俗。因为端午节已经进入夏季,孩子们都更换了夏装,甚至有的孩子干脆光着身子到处乱跑,东北的天气寒暑不定,变化激烈,老人们为了保护孩子的腹部不受凉,从端午节开始给他们穿兜肚。而扎五色线是一种久远的习俗,据说是源于佛教,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各一根捻成细绳扎在小孩的脖子、手腕和脚腕上,为的是保佑孩子不受邪气侵害,能够健康成长。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好看是最主要的,其他功能是来不及也无需考虑的。看着别的小伙伴都穿上了新兜肚,黑乎乎的脖子和嘎巴拉碴的手腕、脚腕上都拴上了五色(shǎi)线儿,我甚是羡慕,但只能干眼馋,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原因很简单:家里没钱买五色线,即使买得起也不敢给我们戴。</h3><h3> 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喝米酒、唱皮影、踩高跷等等。</h3><h3> 来到山东之后才发现,潍坊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端午节,人们几乎都不把端午当做节日来过,学校不停课,单位不放假,更不用说走亲访友以及纪念活动了。只有个别讲究一点的人家才会在这一天买几个粽子吃吃。顺便说一下,在潍坊,粽子根本就不是节日食品,一年当中除了大年三十之外天天有卖粽子的。要不是国务院为了保护传统节日和习俗统一放假一天,潍坊人端午这天还在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天在上班呢!</h3>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