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一场不同寻常的遗体告别仪式

朱伟利

<h3>2019年5月16日22:22,我们亲爱的妈妈走完了百年人生历程,在家中驾鹤西去,我和丈夫雨南、女儿东虹,还有前两日刚从苏州赶来的大弟援朝、从常州赶来的小弟总路,一起静静地送走了老人。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声,有的只是默默的祝福,祝福老人家一路走好。<br></h3> <p></p><p>妈妈生前曾嘱咐我们,百年后不设灵堂,不点香烛,不摆祭品,只要一束鲜花。我们尊重妈妈的意愿,在她的遗像前摆放了一束鲜花,以寄托我们的哀思。<br></p><p></p> <h3>告别仪式定于三日后的5月19日10:00在八宝山殡仪馆19号文德厅举行。全家人一起商量:该以怎样的形式来送妈妈最后一程?妈妈生前是个医生,一生简朴、行事低调,进入“90后”高龄阶段,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理性和知性,考虑安排自己的后事,她叮嘱我:丧事要简办,不要铺张,不收礼金,外地亲人只通知几个儿子来京,不要兴师动众。妈妈性格开朗、乐观,在她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曾要求我们不要用哭声、不要用哀乐,而要用歌声送她上路。过去几十年我曾参加过无数次故人的遗体告别仪式,总觉得那些没有多少内容的既定程式无法充分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追思,也不符合妈妈的生前嘱咐。亲人们一致决定抛开僵硬呆板的送别模式,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仪式,给亲人们一个尽情追思老人百年精彩人生的机会,以此告慰妈妈的在天之灵,这才是对养育我们的母亲表达最深的爱。<br></h3> 当天,告别厅布置得庄严而简朴,中央是四个子女及婿媳敬献的鲜花花圈。遵从妈妈“不要兴师动众”的嘱咐,我们未向亲朋好友发布讣告,因此获悉妈妈离世消息的范围很小,告别厅仅租用摆放了8个绢花花圈,右边4个是孙辈及重孙辈敬献的花圈,左边4个是亲朋好友的代表敬献的花圈。<br> 告别厅的大屏幕上定格着妈妈89岁时拍摄的放大彩照,神采奕奕,够酷!<br> 告别厅一侧的休息室里摆放着妈妈92岁时拍摄的彩照,慈祥而端庄。<br> 妈妈的遗体安稳地躺在花丛中,殡仪馆化妆师的妙手把百岁老人的面容修饰得鲜活安详,如同熟睡一般。 司仪宣布仪式开始,首先,亲人们面向大屏幕,瞻仰妈妈生前的照片,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47张照片,描绘了妈妈传奇的一生,我和弟弟们向亲友介绍着每张照片内含的信息……<br> 大厅里回响着我们精心遴选的欢快的音乐,妈妈躺在我们身边,似乎也在静静地欣赏着那几首熟悉的歌曲:《花长好》、《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和《青年友谊圆舞曲》。<br> <h3>在京的雨南的二哥雨筑,三哥雨宋和三嫂严梅携同儿子严勗都赶来参加告别仪式,母亲生前和亲家的子女都有着十分亲密的交往。此刻,他们怀着缅怀之情,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大屏幕上展示的照片。<br></h3> <p>侄儿严勗忙不停地拍照和录像,自始至终完整地记录着这场别具一格的仪式。<br></p><p><br></p> <p>妈妈生前爱唱歌,《花长好》是三、四十年代流行的一首电影插曲。记得2016年春节后,近98岁的妈妈突然脑洞大开,居然从头到尾把歌词一句不差地唱了下来,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妈妈唱这首歌,为她记忆阀门的突然开启而惊叹:“春天来了,春风飘飘,春雨潇潇,春花儿开开了,红的红来,白的白,矮的矮来,高的高,……”。</p> 为了找到这首穿越时代的歌曲的歌名和曲谱,那年3月8日我向朋友们发出求助信息,当天,北大一位高龄老教授依据歌词找到了歌名,我如获至宝即从网上成功下载。随后,北大一位高年级校友帮助转换成.mp3格式,当晚我就在播放器上播放给妈妈听,妈妈特别高兴,我们也都跟着学唱……<br> 本篇背景音乐《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是美国电影《魂断蓝桥》插曲之一,妈妈喜欢用英文唱。前几年我的几位大学同学来看望老妈妈时,她都会兴致勃勃地用英文唱给他们听,句句准确无误。<br> <p><br></p><p>妈妈年轻的时候活泼开朗,是个人见人爱的阳光女孩。进入老年,仍改不了幽默诙谐的性格,在老朋友圈里,她是大家公认的“开心果”。<br></p><p><br></p><p><br></p> <p>《青年友谊圆舞曲》是50年代学生中流行的集体舞舞曲,曲子的简谱妈妈会准确地唱出来,有时她也会即兴把歌词改成“千万个<b>老年</b>人欢聚一堂”和“让我们唱一支<b>老年</b>之歌”。<br></p><p>每天晚上我为妈妈做常规的皮肤护理时,是妈妈和我同声歌唱的好时光,第一支歌妈妈总是爱唱这首圆舞曲。</p><p>直到临终前一周,我为妈妈擦身时,她还主动唱了几句歌谱。</p><p>老人家弥留之际,我在妈妈耳边又唱起了这首歌,妈妈多日没有表情的苍白的脸庞居然对着我浅浅一笑。妈妈真的好喜欢这首歌。<br></p><p><br></p> 最精彩的要数妈妈从90岁到100岁每年过生日的照片了,大厅里回荡着一阵阵亲人们的笑声和感叹声。 2008年,90岁生日,小姨妈和姨夫来京祝贺大姐。<br> 2009年,91岁生日照<br> 2010年,92岁生日照<br> 2011年,93岁生日照<br> 2012年,94岁生日照<br> 2013年,95岁生日,大弟援朝和弟妹丽敏来京祝贺<br> 2014年,96岁生日照<br> 许一个愿吧! 2015年,97岁生日照<br> 2016年,98岁生日照<br> 2016年,小弟总路和弟妹云霞来京祝贺<br> <h3>2017年,99岁生日,同月出生的大弟援朝来京和妈妈一起庆生<br></h3> 2018年,妈妈百岁大寿<br> 外孙女东虹从国外赶来为外婆庆生<br> <h3>看到老人家过生日喜笑颜开的模样,尤其是看到她鼓起嘴巴吹生日蜡烛的可爱形象,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h3> 照片一张一张在屏幕上呈现,亲人们回顾着和老人欢聚的温馨情景。妈妈一生坎坷,但晚年享受到了子孙满堂的幸福。 1979年,和外孙女东虹,游八达岭长城。妈妈时年61岁。 2007年,小儿子总路携女儿来京,在住宅小区晒太阳。时年89岁。 2007年,和大孙女小羽在小区散步。 2010年,和女儿伟利一家在北京,四世同堂。时年92岁。 2011年,小儿子总路和儿媳云霞来京看望妈妈。时年93岁。以后每年,他们总会来京陪伴妈妈多日。 2014年,二儿子大建和儿媳谷红来京看望妈妈。时年96岁。 <h3>2015年,大儿子援朝和儿媳丽敏,携孙子佳佳、孙媳小洁,以及重孙女小苗苗全家五口来京过春节,又一次四世同堂。时年96岁。</h3> 2016年,二孙女竹竹来京看望奶奶。时年98岁。 世纪老人幸福花! 仪式第二环节,由我诵读《告别词》<br> 《告别词》全文<br> 说好了不流泪的,但读着读着还是控制不住哽噎,声音也变得嘶哑,女儿赶紧跑来安抚我。原本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凝重,在场的亲人们也忍不住热泪盈眶……<br> 大弟援朝代表在苏州的家人向妈妈表达了悼念之情。妈妈来京之前在苏州生活的数十年里,都是他和妻子丽敏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陪妈妈去医院看病,三天两头给妈妈送菜送饭,推轮椅陪妈妈去公园赏花、学摄影、和老朋友团聚……真是尽心尽力,孝意满满。2006年他和儿子一起送妈妈来京养老,此后几乎每年春节他都会专程来京陪伴妈妈过节。今天来送别妈妈,自然是感慨万千。<br> 小弟总路回忆了妈妈生前的许多趣事,气氛又活跃起来。他介绍说,平日里妈妈关心电视新闻,镜头里出现的国家领导人,许多都能叫出姓名。<br> <h3>小弟回忆说妈妈爱看体育比赛,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都爱跟着看,令人惊讶的是妈妈还爱看斯诺克比赛,虽然对比赛规则并不明了,但是观赛兴致极高。对于足球,妈妈发明了看球赛的“窍门”,她说足球赛只要看新闻就可以了,因为每球必进。多么聪明而幽默的老人家!<br></h3> 妈妈童心不泯,坐在12层楼的落地窗前,借助望远镜欣赏楼下小区广场上孩童们的嬉闹…… 妈妈爱听彭丽媛唱歌,当歌唱家彭丽媛的身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妈妈会笑眯眯地一眼不眨紧盯着看,对其出访的着装尤其关注和欣赏,家人们笑称妈妈是“彭丽媛的忠实老粉丝”。 雨南的二哥是有备而来,他追思着老人生前和亲家三代人交往的点点滴滴,情真意切,温馨感人。<br> 二哥追思“我心中的阿婆”全文:p1 p2 p3 <h3>三哥雨宋追忆了第一次在苏州到妈妈家做客的情景,以及妈妈敬业、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行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老人去世的第二天,他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悼念阿婆的帖子,真真切切,感人至深!<br></h3> 三哥的悼帖全文: <p>三嫂严梅追忆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严彤、严勗)结下忘年之交的往事。</p><p>三哥还特别赞赏这种告别方式的设计,称此为“一种文明、一种进步”“值得我们学习”。</p> 亲人们被他们的发言深深感动。 <h3>雨南追忆了和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妈妈来京和我们共同生活的最后近13年里,妈妈对他的重视、关心和感恩。妈妈逢人便夸赞女婿对她的好,很多日常小事雨南自己都没太在意,但妈妈却一直牢牢记在心里。<br></h3> <h3>在妈妈弥留之际,已经虚弱到无力叫出身边亲人的名字,但看到雨南来到床前,却出人意料地举起双手招呼他走近,用微弱的声音叫了他一声“大博”(妈妈对雨南的昵称,出自雨南的博导身份),可见女婿在老人家心里的分量是何等之重!<br></h3> 外孙女东虹是妈妈的首个孙辈,儿时曾受到外婆的百般宠爱。说起外婆,她有好多好多说不完的话。这次从国外归来,适逢外婆走到了生命的临终阶段。为了不让我过于劳累,她接过了照顾和护理外婆的很多工作,为外婆擦身、喂吃喂喝、更换尿裤、清理口腔,咨询、策划并实施科学的安宁疗护方案。她说没想到自己能够在外婆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心中感到无比的幸福。<br> <h3>最后一个发言的是重外孙女雯雯,她刚刚结束研究生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从大洋彼岸匆匆飞来作最后的告别。妈妈生前非常喜爱这个重外孙女,雯雯对太婆也是特别的亲近,几乎每年都要回北京来看望太婆,哪怕是短短的几天。在太婆生命的最后阶段,雯雯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几乎天天通过微信为太婆的疗护方案献计献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太婆遗体,雯雯还很难接受老人离去的事实,她说自己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还需要时间……<br></h3> 雯雯早在赶回北京的飞机上就深情地用英文写了一首给太婆的诗。她把手稿敬献在太婆的遗体旁,它将伴随着太婆一起飞向天国。 <h3>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亲人们余兴未尽,恋恋不舍,告别的时刻到来了,和妈妈最后合个影吧!<br></h3> 妈妈:您的儿子和女儿向您告别来了!<br> <h3>我家是四代女性单传,儿时的雯雯就受到太婆的百般关爱,2005年,刚满十岁的她精心挑选了一只会“格格格”笑的有声毛绒玩具,万里迢迢飞回来送给太婆。<br></h3> 今天,您的女儿,外孙女,重外孙女来向您告别了!<br> 亲家的子女们来向您告别了!<br> 您来京后常见面的亲家孙辈严勗来向您告别了!<br> 全体作最后的告别。<br> <h3>妈妈:您就放心地走吧!您的大儿子援朝将护送您的骨灰回到苏州故里,叶落归根,融进山清水秀太湖畔的土地。<br></h3> 吻别妈妈,您一路走好!<br> 吻别外婆,您一路走好!<br> 太婆呀,让雯雯再握一握您常抚摸我的这双手,心中感觉到它的温暖……<br> <p>太婆:您就好好的睡吧!</p> <h3>这样的告别,妈妈,您满意吗?</h3> <h1><b>后记</b></h1><h3>妈妈1918年10月出生在江苏无锡查桥的一个村子里,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女孩子地位底下。以行医为生的外祖父(范宝书)却给她起了一个不俗的名字:范相平,寓意男女互相平等。父亲冲破中国农村封建意识的束缚,执意让女儿外出求学。妈妈早年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少年时就能写出抨击当时腐败政府的檄文,校长看了都替她捏一把汗。抗战时期妈妈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暴行,尝够了当亡国奴的屈辱,她曾在上海的战地医院救治过无数前线撤下来的伤兵。新中国成立后 ,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不幸的是丈夫英年早逝,留下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妈妈刚强,她含辛茹苦独自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妈妈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她立命的根本。她一生敬业,确立了正确的生死观。晚年的妈妈曾多次嘱咐在她辞世后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想给亲友们添麻烦。我们显然是“违背”了妈妈的意愿,但是,像这样新颖的告别方式,妈妈,您一定不会责怪我们吧!</h3>